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看尽苏轼的一生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词及鉴赏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词及鉴赏
1.《江城子》:描写了南宋临安城下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思念。
2.《赤壁怀古》: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历史的追忆。
3.《定风波》:描写了苏轼在岳州被贬期间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困境的坦然和对人生的思考。
4.《水调歌头》: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苏轼与他的妻子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爱和珍视。
5.《草》:以草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
6.《东篱乐府》:描绘了苏轼与朋友们在东篱小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和欢乐的追求。
7.《临江仙》:以仙境为背景,描绘了苏轼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
8.《江雪》:描绘了江南冬日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孤独的思考。
9.《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和英雄的景仰和怀念。
10.《天净沙·秋思》: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苏轼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 1 -。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作抒发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作,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对面的钱塘江边所写,其中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悠久、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长江流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艰险之感。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的,他身在异乡,思念家乡和已故亲友的情感溢于言表。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苏轼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感情来描绘了一幅京都清明上河图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对流年逝去的惋惜之情。
四、《卜算子·咏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是苏轼在刚刚失去母亲时所写,展示了他对母爱的深深怀念之情。
苏轼用淡淡的墨香和朴素的词句,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对亲情的珍视。
五、《东坡七声·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中的悲愤和对帝王和政治腐败的谴责。
苏轼通过描写潼关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挚爱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任山东密州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对爱国主义的追求。
苏东坡最出名十首诗

苏东坡最出名十首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全面的才华派人物之一。
他一生创作诗词数千首,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颂。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盘点苏东坡最出名的十首诗,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诗词风采。
第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写梦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整首诗清新流畅,字字珠玑,表露出苏东坡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首:《酒泉子·端午节感怀》这首诗描写了苏东坡在端午节时远离故乡的孤寂与思念。
通过描绘端午时节、赛龙舟等风俗活动,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苏东坡游天姥山时所作。
他在山间流连忘返,感叹人生短暂,留下离别之词。
诗中展现了苏东坡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苏东坡在望湖楼写下的,他在醉酒之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浮华虚幻的思考。
这首诗风格豪迈,朴实而又深刻。
第五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苏东坡和友人子由游览渑池时所作,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诗中表现出对友情、乡愁的真挚感受,展现了苏东坡豪放、豁达的性格。
第六首:《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描绘了苏东坡夜泊牛渚时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思念之情。
他在这首诗中借牛渚之胜景表达了对杜牧的景仰与敬重,气韵悠远,富有古风。
第七首:《定风波·永字八法》这首诗是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中所作,通过描绘立法兴政的“永字八法”,表现了他拨乱反正、振兴国家的决心与智慧。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苏东坡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抱负。
第八首:《狂夫》这首诗是苏东坡自嘲之作,表现了他豁达、洒脱的性格。
通过自嘲自己为“狂夫”,展现出他不拘小节、豁达大度的品质。
这首诗节奏明快,富有幽默感。
苏轼十首诗词 看尽苏轼一生

苏轼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苏轼的10首诗

苏轼的10首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游庐山时所作,诗中传达出一个朴素的哲理: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在庐山之中罢了。
“当局者迷”是世人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想要真正了解事物或者现象,还是需要跳出固有的环境才是。
2.《有美堂暴雨》宋·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时有美堂暴雨,苏轼即景写下此诗。
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3.《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向乐观自在的苏轼,在回首一生功业的时候,会怎样评价自己呢?这首诗给出了答案。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4.《惠州一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将苏轼乐观、随遇而安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岭南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有罪之人多被流放至此。
可苏轼却不一样,这里的荔枝又好又甜,为了荔枝,苏轼愿常作岭南之人。
5.《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们常常感慨人生亦逝,苏轼亦是如此,这首诗借梨花盛开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
面对时光易逝,苏轼看得也很开,虽然心绪惆怅,可我依然如那东栏如雪的梨花一样,依然清正坦荡,居俗世而自清。
苏轼最出名十首诗词

苏轼最出名十首诗词导语作为中国读诗词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苏轼可谓是人尽皆知。
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都非常高,而且能书会画,被历代的文人、学士所称颂。
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
苏轼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胸襟,同时思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才能写出这许多不朽的诗篇,留给我们这许多的文化瑰宝。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等。
苏东坡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在他眼里,凡物皆有可观,处处皆有美感,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十首古诗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1073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写下的其中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光彩熠熠,美丽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如果说西湖的景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它的千古流传之名,必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渲染。
苏轼的这首词,也给西湖的美,平添了一抹文学的色彩。
西湖与西施,何为淡妆,何又为浓妆?就彷如是“晴好”还是“雨奇”更得人青睐,怕是各有所长总相宜罢。
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景,在游人的眼里,亦是如此。
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1085年在江阴之时,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一群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的诗10首

苏轼的诗10首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以下是苏轼的10首代表性诗歌和相关资料:
1. 《赤壁赋》:这是苏轼最著名的赋作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离愁别绪。
3. 《定风波》:这是苏轼的另一首著名的词作,通过描述自己身处逆境中的心态和行动,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4.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他在密州出猎时的豪情壮志和军事才能。
5.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
6.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心情。
7. 《东篱乐府》:这是苏轼的乐府诗,收录了他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歌词,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
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苏轼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他在林间漫步时的惬意心情。
9. 《卜算子·咏梅》: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以梅花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梅花的热爱和赞美。
10.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以中秋佳节为主题,描绘了一种温馨团圆的心情。
以上是苏轼的代表性诗歌和相关资料,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苏轼,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
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
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看不尽的人生,读不
尽的历史。
一首诗词一人生。
慢慢品来,自有心绪万千。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
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1 -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背景
苏轼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轼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 2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3 -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创作背景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
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兄弟情谊,到老不衰。
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轼是第一人。
这首诗是在狱中所写,子由是苏辙的字。
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二人本就是手足至亲。
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 4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 5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 6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
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 7 -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
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
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
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
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 8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苏轼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 9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
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
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 10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创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这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