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炉中煤

合集下载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于1956年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写煤炭的生产过程,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题材与思想首先,本诗的题材为煤炭生产,它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整篇诗歌中,作者通过煤炭生产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诗中所呈现的炉火熊熊、火苗跳跃的图景,蕴含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艺术特色其次,本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诗中的意象独具匠心,由炉火、煤炭、工人三个主要意象构成,采用了典型的景物抒情结构,叙事性和抒情性兼具。

同时,诗歌中的双音节韵和韵母的纵横交错,构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音韵特色,使古韵和现代感和谐统一。

诗中的那些响亮的语言更是铿锵有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感染力。

三、意境的表现第三,本诗的意境吸引。

通过煤炭生产的描写,复现了工农业生产之中重要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劳动精神和爱国情怀。

同时,诗歌中也呈现出烈火之中铁心的意境,表现出了心灵的坚强和意志的坚定,正如诗中所说:“坚固岂止百倍钢,精炼绝不少丝毫”。

这句话正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物力维艰,否则难以获得民众共识”的道理。

四、社会思想最后,本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

诗中所舒述的主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拥军优属,鼓励人民全力投入建设”的精神,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特点,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总体来看,“炉中煤”是一首别具韵味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激励人们追随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敬爱之心,进而更好地努力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炉中煤》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策划家、文艺理论家、画家、散文家、建筑师、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革命力量的无限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下面是对于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一、诗歌艺术的特点:
1.格律优美: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都
是抑扬顿挫、平仄协调,音调优美且富有韵律感。

2.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人
道主义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煤炭这种普通物品的深刻挖掘。

3.象征抒情: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炉子、煤炭等物
品转化成为对于革命力量与苦难人民的赞美,抒发了郭沫若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二、诗歌的分析:
1.描写的对象:郭沫若通过描写炉中的煤,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抒发的情感:诗歌用超脱于物价的高度,表达出对于革命力
量的无限信仰与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关爱,情感动人。

3.象征意义:炉中煤象征着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也代表着共和国家庭建设的稳健和美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郭沫若通过一堆炉中的煤呈现出对于革命力量和苦难人民的深刻关注,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感,是一首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炉中煤》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郭沫若炉中煤全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料到这般模样!啊,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鉴赏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作于“五四运动”前夕。

当时,作者正在日本求学,因感于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而创作此诗。

这首诗尽管很短,但它不仅是诗人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五四”时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下面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简介如下。

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

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写作背景

郭沫若《炉中煤》写作背景

郭沫若《炉中煤》写作背景【郭沫若《炉中煤》原文】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郭沫若《炉中煤》写作背景】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郭沫若《炉中煤》读后感

郭沫若《炉中煤》读后感

郭沫若《炉中煤》读后感篇一郭沫若《炉中煤》读后感读完郭沫若的《炉中煤》,我心里那叫一个澎湃啊!这诗,就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的心给点燃了。

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觉得这比喻绝了!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个比喻嘛,有啥特别的。

嘿,您还别说,这比喻真就特别在它那强烈的情感表达上。

我觉得自己仿佛能看到那熊熊燃烧的煤炭,为了奉献出光和热,拼了命地燃烧,这不就跟咱为了理想、为了祖国拼命努力一个样嘛!诗里说“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心爱的人儿”就是祖国啊!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不就是爱国嘛,至于这么激情澎湃?我觉得啊,还真至于!在那个时代,祖国面临着种种困境,郭沫若先生能有这样的热情,难道不值得咱们佩服吗?我读着这诗,就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有时候,我为了准备一场考试,熬夜复习,那股子劲儿,不就跟这“炉中煤”似的,拼命燃烧自己,就为了能有个好结果。

这是不是也能算是一种小小的爱国呢?毕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为祖国做贡献嘛!不过,我也在想,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把爱国想得太高大上了?爱国非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吗?像这样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不是也算一种呢?哎呀,反正这《炉中煤》让我感触挺多,我觉得我以后得更努力,像那炉中煤一样,为了心中的“心爱的人儿”——祖国,燃烧自己!您说呢?篇二郭沫若《炉中煤》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郭沫若的《炉中煤》,那感受,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被这诗里那种热烈的情感给震住了。

郭沫若把自己比作炉中煤,为了心爱的祖国,燃烧得不顾一切。

这是啥精神?这简直就是“拼命三郎”的精神啊!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人,还有这样的热情吗?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啦,哪能一样呢?”可我觉得,爱国的情怀啥时候都不能变。

就像这炉中煤,不管啥时候,只要祖国需要,就得燃烧起来。

诗里说“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这得多憋屈啊!可一想到能为祖国奉献,又啥都不在乎了。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做《炉中煤》。

这首诗是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的抒发。

《炉中煤》(郭沫若)
炉火红,日日红,
煤你伟大,无边的煤,
从长白山到新疆,
中华大地,你全无疑。

煤矿千座煤矿全无数,
煤供孤山无尽路,
我爱你,如同我亲父母,
无私给我五千度!
这首诗以煤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煤这一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的赞词。

诗人使用了极为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将煤的无穷能量与祖国的伟大连为一体,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然资源的珍视。

诗中提到了煤矿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展示了中华大地充满煤的丰富和广袤无垠。

诗人深情地称赞煤为自己的“亲父母”,因为煤为他带来了温暖和力量,支持着他的革命事业。

通过《炉中煤》这首诗,郭沫若向读者们呈现了煤与祖
国、人民和自己之间的深情相连。

他向世人展示了煤这一看似平凡却无比重要的能源资源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表达了对这一资源的感激和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诗中重点句子的象征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许多歌颂祖国的诗歌中,人们对祖国有很多比喻,如“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再如,“祖国啊,祖国——/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哺育子女的妈妈/您正直而博爱/坚强而慈祥/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人们更多的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有一位诗人,却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这位诗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炉中煤》。

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的才情,领略诗人如火的爱国情怀吧。

二、听录音(初步感受诗歌)三、作者简介阅读“学习提示”,了解郭沫若的基本情况。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学者、文化战士。

1914年赴日学医,“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关于《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收集了郭沫若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诗作,主要作品有《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等。

它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新诗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我国的新诗创作开始走向成熟。

《女神》集中体现了“五四”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包括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强烈的叛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写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〇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

《凤凰涅盘》、《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

五、诗歌朗读1、听录音2、集体朗读六、诗歌欣赏第一节赏析1、提问:诗中“炉中煤”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炉中煤是作者自喻。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把自己比喻成“炉中煤”有两个作用:一是从形象特征看,炉中煤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二是从精神特征上看,“炉中煤”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这与作者立志报国济民的情意是一致的。

2、诗中“年青的女郎”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把“五四”以后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

作者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在《创造十年·学生时代》一书中,作者曾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他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我的那篇《凤凰涅盘》便是象征着中国的更生。

‘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可见,把祖国称之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

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形象表现“五四”以后的祖国特征——充满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的生机,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

二是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3、“炉中煤”(物)和“年青的女郎”(人)并不构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诗中却是写“煤”向“女郎”倾诉衷肠,这是否有违常理?明确: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4、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还具有更深含义的期望,即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第二节赏析1、如何理解“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1)“炉中煤”为何自称“黑奴卤莽”?这是对“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2)“炉中煤”为何称自己为“奴”?“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3)如何理解“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的“不嫌”?明确: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4)“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有什么作用?“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第三节赏析“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分别指什么?怎样理解?明确: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既表达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和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

第四节赏析1、本节抒发作者对祖国的那些感情?(1)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

(2)表达了自己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与热情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

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2、本诗末节的“燃”与首节中的“燃”含义是否一样?明确:不同。

前一个“燃”,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摸索探寻;而后一个“燃”,则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

七、艺术特色(一)意象清新,比喻贴切。

诗人将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二)布局严谨,章法讲究。

第一节:总述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表达比较抽象、概括。

第二节:分述爱国之情(火一样心肠)第三节:分述报国之志(原本是有用的栋梁)第四节:总述,与第一节呼应,从思想感情与层次结构上把全诗推向高潮。

(三)韵律和谐,旋律优美。

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五行,每行音节大致相近;全篇奇数行押韵,一韵到底;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起句,节节如此,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优美。

八、诗歌拓展欣赏《天狗》,感受诗人浪漫的诗风和炽热的情怀。

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二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思想内容: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

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

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

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象大胆奇特。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

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象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

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

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