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在琐碎中找寻生活的真谛
读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我沉浸在一个小职员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着其中的欢乐、痛苦、困惑和无奈。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林所吸引。
他身处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每天都在为生活琐事而奔波。
从排队买豆腐、与妻子吵架、给孩子找托儿所,到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等琐事,小林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挣扎。
然而,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小林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其次,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印象深刻。
刘震云以不动声色的笔触,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心痛。
这种喜剧与悲剧的交织,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小说还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林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他曾经有过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生存而屈从于生活的琐碎。
这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为了生活而妥协?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但同时也要学会在现实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总的来说,《一地鸡毛》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给很多读者带来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如何解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如何解读刘震云的《⼀地鸡⽑》?《⼀地鸡⽑》是刘震云的代表作之⼀,是新写实⼩说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经问世就产⽣了巨⼤的社会影响,之后更是成为对⽣活琐事的代名词。
对于《⼀地鸡⽑》的解读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在我看来《⼀地鸡⽑》实际上就是毕业后普通⼈如何完成从学⽣向社会⼈的⾝份转变的记录.1、⽣活琐事占据⽣命《⼀地鸡⽑》的主⾓是⼀个叫⼩林的公务员,刚脱离学校⼊职没⼏年,⽽在⼩说的⼀开头就是⼩林排队买⾖腐,不是什么⼤事但这就是⼩林开始⼀天的必备的事情,给了个不如意的买⾖腐的结果,'排队也不⼀定每天都能到⾖腐,要么排队的⼈多,排到,⾖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林得离开⾖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
'这种算不得什么⼤事却⾜够坏了⼼情的事是每天都在发⽣的。
没有及时安置好⾖腐的⼩林回到家,就是因为⾖腐馊了点燃积怨已久的保姆和妻⼦的争吵,在⼩林回到家后战⽕⼜转移到⼩林头上,⼩林的加⼊⼜掀起了⼀波'翻旧账',吵得天翻地覆之后⼜莫名的熄了⽕。
⼩林的⼀天都是被这样那样的琐事充斥着,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烦恼、争吵,少有的温馨时光,⽽这个就是⼤多数普通⼈的⼀天。
2、向社会'潜规则'的趋同在《⼀地鸡⽑》当中除了主⾓⼩林之外,有个很有意思的配⾓,他给⼩林提供了⼀个短暂的赚外快的兼职,开⼝闭⼝全是钱与妻⼥,⼀般⼈眼⾥俗不可耐,可是在⼤学读书期间,就这个庸俗的⼩商贩却是⼀个被同学戏称为'⼩李⽩'的浪漫才⼦。
在交谈当中,才明⽩这位⼤才⼦在踏⼊社会后,因为他曾经不屑的'钱'受尽冷眼,⼀次⼜⼀次的交锋当中,'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头地,就在⼈堆⾥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林在做这份兼职的时候,在上司⾯前从容的撒谎,还在感慨⾃⼰年轻时候'不懂事'得罪⼈,这⼏分不懂事倒是可以从那个给⼩林记迟到的刚毕业的⼤学⽣上来看吧。
析反讽艺术 品百态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导读

理 的平衡 与 快乐 ,这是 一种缺 乏 善意 、幸灾 乐祸 的行 学却 迟回家 的故事 ,《村妇 》讲 述一个 医生把病 人视 为
为 。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让 我们得 以窥见擦鞋 匠人 亲 生儿子 的故事 ……文章 的主要人 物都是 寻常百姓 ,
性 中阴暗 的一面 ,小市民 的自私 、嫉妒 显露 无遗 。
的温暖 。老钱将康 乃馨 赠与顾客 ,顾 客深 知擦 鞋匠 生 活不 易 ,执意花 5元买 下 。小小 的举动包 含着 顾客对 老钱 的体 谅与关怀 。谁 知 ,文章最后再次 出现 反转 ,男 人将 康乃馨放到 “一块显眼 的石头 ”上 ,留给 需要之人 。
望。后来“孩子的康乃馨都卖 出去半背篓 了 ,可老钱 才 因为“他 的母 亲在他 出生的时候就 去世了”。
到后 来发 展到“恨孩 子”“悄悄地骂 ”……老钱 的心理 已 无声 的 ,不着痕迹 的 ,却具 有震撼 人心 的力量 。文章结
经发展 为“嫉妒 ”“恨 ”。“嫉 妒 ”是指人 们为竞 争一定 的 尾 升华 了主 旨,作者 表现 的已经不仅仅 是一个 擦鞋 匠
权 益 ,对相 应的幸运 者或潜在 的幸运 者怀有 的一种冷 对 一个孩 子的 善意 ,而是 由此传递蔓 延到普 世众人 的
露出善意 的笑。老钱 ,原 来骨子里是如此善 良大方 、急 性 的芬芳 。
公好 义 。或许 他 的地 位低 到了尘埃里 ,但 内心 的善 良
★ 作者通联 :江苏泗阳县实验初 级 中学。
却如温暖 的阳光一般照 亮了孩 子的天空。
如果 说擦鞋 匠的 善良是被 唤醒 的话 ,无疑卖 花孩
子就 是播 撒 善 良种子 的那 个 人 。孩 子 的母 亲瘫痪 在 床 ,4"q、的人儿 就要肩 负起赚钱 养家和 照顾妈妈 的重
评《一地鸡毛》

评《一地鸡毛》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说的开头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交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箱,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
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
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
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
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
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儿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儿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
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
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儿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着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
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着一堆鸡毛睡觉。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是一块"馊豆腐",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
《单位》、《一地鸡毛》人物分析

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为社会主体的一天.面对着纷杂的工作,处理着各种忙乱的人际关系.社会的脚步太快了,快的人心都像天空飘浮的云彩一样浮躁。
太多的身不由自,太多的尔虞我诈。
谁说只有古代的后宫,古代的皇子才会上演这样惊心动魄的争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便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版小人物的辛酸生活。
选题原因:刘震云,素来以幽默著称,他的小说,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反讽,以揭示权力场上的生存悖论.他的作品,主人公多是卑微的小人物,行为方式卑劣、歹毒,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他的那种看似冷幽默,包含了人物的辛酸苦辣,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小人物生存的窘境,以及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
主人公委曲成全,硬生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硬生生被逼得毫无生气和斗志。
而那些曾认真追逐的目标,那些曾引以为傲的理想,在生活面前,只剩下了放弃,剩下了妥协,剩下了遗忘,甚至只剩下自我嘲讽:哼,那些年轻气盛的伟大抱负,原来是如此的狗屁不如,那些过往的日子,即使用尽心机的讨好,得到的也只是不屑一顾的认为理所当然。
《单位》主要刻画了权力网络是如何决定并且支配人们扮演社会角色的方式,而《一地鸡毛》则写出了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
我们自然也会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大堆琐碎的实际问题,除了认同现实关系别无选择。
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这些看似离谱,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让我们被幽了一把之后,产生了太多太多的感慨: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吗?这种貌似社会发展畸形的产物,不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吗?这样的小说是多么的贴近生活,多么的能够引发共鸣,发人深思!我们选择的是刘震云的作品,是对特权下官官相护,黑暗腐朽的官场的讽刺和批判,同时选择的,还有对于生活的正视,对于我们未来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认真思考,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担忧,对于改变这一现状的急切。
中国在发展,而这种畸形的发展,显然是任何人都不愿见到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漠视,不是逃避,而是直面,认真地对待。
适者生存——《一地鸡毛》的解读

这 三 件 也 恰 好 体 现 了 小 林 蜕 变 的全 过 程 。 修 水 表 大 爷 的 批 不 如 他 ,修 水 表 的老 头 便 是 一 例 。 修 水 表 的 老 头 曾 给 领 导
关 系 的 错 综 复 杂 ,房 子 、 老 婆 、孩 子 的现 实 需 要 ,迫 使 小
了~种真正深沉 的文 学。 ” “ 没有 悲剧 就没有悲壮 ,没有 悲壮就没有崇高 。”余先 生所追求 的这 种悲剧精神 ,是从
历 史走 来 的 “ 沉 ” ,深 蕴 着 一 种 凝 重 、严 肃 的 色 调 。正 深
种本色生动 的书生情怀 ,心灵在微 微震颤 ,人格在不 断净
化 ,精 神 在悄 然 升 华 。
( 山 陕西平利县 大贵初级中学 7 5 0 ;朱世丽 王 257
陕 西省 安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750 ) 2 0 0
洲
. ∞
文
林 一 次 次 地 向世 俗 低 头 。 他 懂 得 了 “ 者 生 存 ” 的 法 则 。 适
轻 了 , “ 么 陪 读 不 陪 读 ,只 要 能 进 幼 儿 园 ,只 要 孩 子 愉 什
可 是并不 掌握权力 的印度女人 的丈夫 ,却一下子就 拿到 了
当然 这 种 蜕 变 也 不 是 一 朝 一 夕 的 事 , 是 在 一 次 次 的 历 练 中 快 就 行 了 。 ” 小 林 夫 妇 手 中没 有 权 力 所 以 孩 子 不 能 入 托 。
人 ” ,最 终 淹 没在 芸 芸众 生 之 中 。
关键词: ( 《 一地鸡毛) 1 9 年 《 说 家 》上 的 《 地 鸡 毛 》 一 在 单位 得 不到 领导 和 同事 的好评 。慢 慢地 随着 时 间的流 91 小 一
《一地鸡毛》的意象解读

《一地鸡毛》解读《一地鸡毛》最先发表在《小说月报》,并于1993年获得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经我鉴定,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我甚至怀疑它是刘震云的自传体小说。
在说作品之前,我先说说小说的情节。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既然叫《一地鸡毛》,那么本书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8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已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曾经生在这个年代。
那是80年代成年人天天面对的世界,假如不通过小说来回忆,我都有点忘记了。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来自河南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某局某处工作,毕业没几年结婚生子,妻子小李大概也是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快到三岁的女儿,住在单位分的一居室的房子里,房子离单位很远,小林单位有班车,小李每天奔波在路上挤公交车,来回需要4个小时。
孩子交给了一个保姆看护,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平心而论,小林和小李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骨子里是心高气傲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得“狼狈不堪”。
故事是从小林每天早晨的买豆腐开始的,小林每天要买一斤豆腐,豆腐他都要买国营副食商店的,副食商店的豆腐是切成2两一块的,一斤豆腐五块,而私人豆腐摊的豆腐是一斤一块。
因为国营的豆腐块小、水分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排队买国营店的豆腐。
排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担心排到了豆腐卖完了,就是担心排到了时间过了点,单位班车走了,小林上班就得迟到。
今天小林不担心迟到,新来的处长尽管很严厉,可他今天去外地开会,副处长也请假了,领导不在,考勤由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负责,小林不担心迟到了。
买到豆腐后,小林将豆腐送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单位,没想到单位的新大学生非常认真,过八点后,他就将小林的考勤写成迟到,小林很生气,强行地将自己的考勤由迟到改为正常。
在单位窝了一肚子气的小林回到家里,发现更窝火的事,他早晨将豆腐放在门厅里,忘记将豆腐放到冰箱,由于天热,豆腐馊了。
他跟保姆争执了一下,保姆一点也不客气,她顶撞说,小林没有交代她把豆腐放冰箱里。
浅析《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赏析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
虽说都是小事儿,可这对平凡人来说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作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一开始便写道“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种日常生活中是最平常不过了的事情,却所引起了小林家的一场家庭大战。
事情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块豆腐变馊,作者只是借用这一意象来逼真的反映现代知识精英在生存环境中卑微而无奈的生活处境。
两人都是大学生,都曾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他们眼里,哪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曾经的理想都成为年轻时候的笑谈。
小林夫妇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也是最普通的平民,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作为精英他们不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普通平民一样,但是过着普通人生活的他们,却觉得世间的不公平,为什么精英还要面临着这些问题?《一地鸡毛》通过讲述一个既平凡活又琐碎的生活故事,旨在冷静地剖析人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思想变异,作品隐喻了在庸常生活中人就像豆腐一样,环境会发生质变。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聚光,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她很安静,轻松,甚至还常带一点淡淡的诗意。
哪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经常会夜里偷水的家庭主妇呢?”这段话形象的描写了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的改变,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多少人雄心壮志步入社会,信心满满准备大展宏图,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让一个个“有志之士”归于平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国学教育论文
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贾秀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500]
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描绘的是世俗生活中普通的小市民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缩影,更塑造了世俗生活中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本文试图探索人物形象背后的内涵和体现的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世俗生活小人物生活困境精神困境
刘震云的文学作品给人展示了普通大众生活的真实场景,而《一地鸡毛》只是普通日常生活的一个极小的缩影,“鸡毛”这个意象就代表着那些无穷无尽而又理不清的日常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像鸡毛一样微不足道却又非常重要,是普通家庭真实生活的内容。
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也是很鲜明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深思。
一、诗意的消解
首先看小林的日常生活,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馒了”,小林每天起早去买豆腐,下班回家为了一斤馊豆腐和老婆吵得不可开交。
豆腐事件引出打碎暖水壶事件,又引出打碎花瓶事件。
因为“爱国菜”可以在单位报销,小林狠心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尽管他并不喜欢吃。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为了二百块钱的外快,小林放下面子替“小李白”收了十天的账,也深刻体会并且认同了他那句“要面子一股子穷酸,不要面子享荣华富贵”的至理名言。
其次再看小林的老婆,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诗意的大学女生变成一个庸俗计较的家庭主
妇的过程,文中说道:“哪里想到几年以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了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在她身上诗意消解了,美好已经被岁月冲淡了,只剩下了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富有诗意的姑娘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变成了一个庸俗不堪的家庭主妇,这种消解既是普通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不断磨平美好和梦幻的过程,也是逐渐被生活所改变的过程。
这种改变既有自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那种无奈、心酸和卑微无助。
而“小李白”是诗意消解的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曾是一位有才华的小诗人,很勤奋,平均一天可以写三百首诗,他曾经怀有梦想和对诗歌的追求,然而曾经在学校那么有才华的小诗人竟然卖起了板鸭,前后对比的剧烈反差可以看出他的诗意已经荡然无存。
当小林问他是否还在写诗的时候,他的回答既现实又让人觉得无奈:“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
”诗意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但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精神追求无异于空中楼阁,普通小人物为了生存而不断奔波,是不可能顾及精神的。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小李白”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生活,那些宏图大志、那些曾经的理想都在现实面前烟消云散了,管他诗意不诗意,生活还得照常过。
二、个人理想和尊严的丧失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理想,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打磨,那些理想和尊严在现实中不断褪色,从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到在世俗生活中的麻木状态,从捍卫尊严到对现实的妥协,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小人物的这种心理变化。
首先表现在小林老婆身上,她原来是一个文静而且眉清目秀的姑娘,能让
人有淡淡的诗意,曾经追求梦想,看重尊严和平等,然而结婚之后却变得世俗化,已经没有理想和追求可言,在她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孩子问题、家务问题,与保姆斗气,与丈夫吵架,还有为了工作调动绞尽脑汁,她除了繁杂真实的世俗生活已经没有了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尊严也随着理想渐渐远去了。
面对那些无奈和不公平,她学会了自我安慰和用阿Q精神来让自己开心起来。
为了能够换单位,她和小林到处求人,送礼求情却又遇到无奈尴尬,丧失了部分尊严,将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艰辛以及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去牺牲尊严的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当小林老婆发现单位开通路过自己家的班车是因为单位头头小姨子的缘故时,她的尊严受到了打击,在听小林一番劝解后又心宽了,“有班车就不错了,管他是不是沾光呢”。
在现实处境下也只能自我安慰,这是小人物心理的真实写照。
其次在小林身上也明显地表现了理想和尊严的丧失,他对自己平庸生活的心满意足与自我安慰是在理想失落和尊严部分丧失情况下的麻木状态。
对于理想,小林说:“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
”小林变得圆滑世故,开始学会运用规则,在他看来理想也只能是年轻时不懂事的幼稚想法,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工作问题、孩子入托、老婆的喜怒哀乐和不尽的日常生活琐事,一件解决完又来一件,他学会了适度地放下尊严去讨好别人,在自我矛盾斗争之后最终还是让位给世俗生活,他的矛盾心理也是处于世俗洪流之中的小人物的真实心理状态。
还有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小李白”,单看他的称号就知道他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有文采,有理想,有诗人气质,他在大学时代写过很多诗歌,还有不少女生爱慕他。
但同时这个称号在世俗生活中又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和讽刺性,他所在
的公司倒闭之后他就自己开始卖板鸭,还养着孩子,他对理想和自我内在尊严的抛弃也是最明显的,前后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他身上可以看出理想和尊严都要让位于现实的世俗生活。
他认清现实之后说的“诗歌是搔首弄姿的玩意儿,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的话也是其很真实的心理反映。
诗歌和书籍这些象征着精神追求和理想的美好事物已经被“小李白”抛弃和遗忘了,他每天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把生活过好,只要多赚点钱他也就心满意足了,生活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
三、安于平凡庸碌和感情的荒漠化
如果说所谓的成功人士可以辉煌灿烂的话,那么大多数的普通小人物则是默默无声的,有的是安于平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无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安于平庸。
小说深刻地展现了小人物在现实世俗生活面前无可奈何地屈服和低头。
上班迟到,保姆和主妇之间斤斤计较,调动单位,老家来人,孩子看病,单位通班车,孩子入托等琐碎的事物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小人物既在这些琐碎的事中挣扎又无法离开和摆脱它们。
在文中作者写道:“小林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面盖着一堆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鸡毛”是琐碎和庸碌的表现,世俗生活中充满了像鸡毛一样琐碎的小事情,解决好了这些事情,生活也是“柔软舒服”的,因为它是平庸生活最真实的内容,每个被抛人世俗洪流中的小人物都无法摆脱它。
在小说中小林对老婆说:“你无非就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小林老婆的生活似乎就剩下洗衣服做饭带孩子了,小林觉得“大家都是这么混”,他已经接受了这种平凡庸碌的日常生活,
对于自己原来的幼稚和不成熟很是不屑一顾。
他们就像被抛人世俗生活的一粒粒微尘,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在现实生活强大的挤压之下,人的感情也是麻木、冰冷和荒漠化的。
当老家来的小学老师求助于小林时,小林因为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而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没有好好地招待老师。
但小林内心深处还是存有一丝温情的,当他的老师走了之后他也曾后悔和内疚,“死的已经死了,再怎么想也没什么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点啤酒,他就没什么不满足的了。
”仅有的一丝温情也被世俗生活和个人享受消磨得一干二净了,感情在走向荒漠化,他对老师的情感是冷漠无情的,曾经满怀热情和爱心的人也会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麻木不仁,这既写出了小林的真实心理状态,也是世俗生活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表现,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在作者富有调侃性和深刻含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四、总结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他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令人震惊的事实。
作家的笔触关注的是平民生活的现实处境,并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怀和同情,人们在物质繁荣和物欲膨胀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失去了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
作为大多数的社会小角色在矛盾和痛苦中不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应对着世俗生活带来的种种琐碎的事情和挑战。
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小人物在现实世俗生活中的无奈和性格转变,如果说社会是个大染缸的话,那他们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被生活洗礼的全过程。
小说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和内在的精神困境,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条适合他们的出路,出路是要自己去探寻,自己去发现的,只有自身真正地意识到才是解
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文学作品是照亮生活的明镜,也给人的精神带来启蒙,这正是小说的意义所在。
作者:贾秀秀,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编辑:杜碧媛E-mail:[email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