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驿站长》中“小人物”形象
驿站长读后感

《驿站长》读后感驿站长这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和一个驿站长之间的故事,主人公曾三次去到驿站长所在的那个驿站。
主人公第一次到驿站的时候认识了驿站长以及他的女儿冬妮娅。
驿站长当时五十来岁,起色很好,人非常的精神,而他的女儿是一个很迷人的女孩,聪明漂亮。
过了几年,主人公又到了那个驿站,又看到了那个驿站长,可是他老多了,一头白发,满脸皱纹,背脊佝偻,成了一个衰朽的老头。
当被问起女儿,他一脸悲痛。
他告诉主人公:三年前有一个德国骠骑兵来到驿站,居然把女儿拐走了。
驿站长担心自己的女儿被人玩弄,被抛弃,他觉得女儿跟着那个骠骑兵明斯基是没有幸福的,他去找他的女儿,却被无情地赶了出来。
他又回到了驿站,可是没有了女儿,他活的很悲痛。
前不久主人公又来到了那个驿站,可是已经被撤销了。
他问当地人,被告知老驿站长已经喝酒醉死了,并提出去他的坟上看一下,带路的人说曾也有一位贵妇人到他的坟上痛苦过。
故事中的驿站长是个卑微的小人物,他只想着与他聪明漂亮的女儿相依为命,快乐地生活着。
他很爱他的女儿,可以说是女儿是他生命中的唯一慰藉。
他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被一个骠骑兵骗走,不能再回来了。
他失去了他的女儿,就好像没有了他生活的希望,从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变成了一个衰朽的老头。
他不希望他的女儿离开他,想去带回自己的女儿,可是也不想女儿离开她爱的人。
当他看到女儿的时候,他选择了成全自己的女儿,他选择离开,因为自己太卑微了,只是个底层人物,不能阻碍女儿。
可是他又很担心他的女儿,他觉得骠骑兵不会一直喜欢自己的女儿,担心女儿会遭人抛弃,痛苦地生活,他生活地丝毫不开心,最好郁郁而死。
但事实上最后他的女儿成了贵妇人,有了富足的生活,没有被人抛弃。
驿站长的担心没有变成现实,但他却因为这个担心而不得而终。
驿站长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也体现了当时底层人物的悲哀。
而驿站长的女儿却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孩,她爱那个骠骑兵,于是就偷偷地跟着他离开了自己的老父亲。
虽然她最后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可是她的父亲是再也看不到了。
浅析《驿站长》中杜尼娅的形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驿站长》中杜尼娅的形象吴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驿站长》作为普希金的代表作,是俄国文学的无可替代经典,也是第一个成功描写小人物的作品。
文章通过主人公维林,一位普通的驿站长,由于女儿杜尼娅被拐,导致与上层阶级的明斯基对立关系并由此上升为对俄国专制社会的批判。
本文拟通过分析杜尼娅形象解读《驿站长》。
关键词:《驿站长》;杜尼娅;“浪子”作者简介:吴双(1994-),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38-01杜尼娅是一位富有魅力,聪明勤劳、美貌的俄国经典女性形象。
普希金对杜尼娅的描写,是隐蔽的,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等将她的形象缓缓地拼凑在读者眼前。
叙述者来到驿站,看到的是驿站长居住环境的“简朴,但整洁”,表面上作者在写这个家的贫穷但实则从侧面描写杜尼娅的勤劳与持家。
叙述者将杜尼娅描述为一位美貌的少女,除了直接描写杜尼娅拥有的象征单纯“一双淡蓝色的大眼睛”再无外貌描述。
但作者借由驿站长维林对叙述者的讲述,各色路人为了多看几眼杜尼娅而延长在驿站停留的时间。
以及叙述者对杜尼娅的态度“但我还是不愿意离开驿站长和她的女儿”“但没有一次在我心坎里留下如许长久、如许甜蜜的回味”来侧面描写少女的外在美,由此美在杜尼娅身上完美体现。
杜尼娅是一位有自我思想的少女,她照料装病停留在驿站的骠骑兵明斯基时与他相恋,并选择与他离开驿站,这一行为并非杜尼娅一时冲动。
当遇见旅客发怒时杜尼娅会立马出来替父亲解围,可见她是一位相当聪慧的女子。
在杜尼娅在驿站的时间里,她遇见的倾慕者很多,而她选择明斯基而抛弃自己的父亲,从文章结尾杜尼娅所过的富裕生活来看,杜尼娅选择是正确的。
相比较驿站长,明斯基无疑更加懂得杜尼娅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
无论是装病留在驿站还是帮助驿站长处理工作,或者哄杜尼娅开心,明斯基除了身份及容貌外,更多了一份真心。
浅谈《驿站长》维林的爱与悲

“十 四 品 文 官 ,驿 站 的 独 裁 者 ” 这句话浅显透彻的阐释了驿站长 的卑微 地 位 。维林就是一位和女儿 共同维持着驿站繁忙工作的驿站 长 。虽然每天他都要面对着达官贵 人 ,军 官 吏 卒 的 欺 凌 ,辱 骂 ,但因为 有 着 女 儿 的 陪 伴 与 帮 助 ,他 总 是 能 够毕恭毕敬的为他们服务且毫无 怨 言 。然 而 ,其 乐 融 融 的 生 活 ,因为 军 官 明 斯 基 的 欺 骗 ,女 儿 被 带 走 而 终 结 。普 希 金 是 文 学 大 师 ,在他塑 造的维林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同 时 存 在 着 “小 人 物 “的 “人 性 之 美 ” 与 “命 运 之 悲 ”。
二.命运之悲 在 俄 国 文 学 史 上 ,“小 人 物 ”的 生 活 多 是 不 幸 的 。维林当然也避免 不了悲剧的一生。 1.失 女 ,孤苦一人终逝之悲 女 儿 ,对 于 维 林 来 说 ,可 能 就 是 他 幸 福 生 活 的 基 点 。 曾 经 ,因为 有 着 女 儿 的 陪 伴 ,他 乐 观 ,健 谈 。对 生 活 ,工 作 ,都 是 那 么 的 满 意 。 然 而 ,幸 福 的 生 活 在 女 儿 被 明 斯 基 带 走 后 被 打 碎 ,终是一'去不复 返 。女 儿 被 带 走 后 ,维 林 痛 苦 难 耐 , 苦 苦 追 寻 女 儿 。费 尽 千 辛 万 苦 ,他 最 终 看 到 自 己 的 女 儿 。然而哪怕看 见 女 儿 生 活 的 很 富 足 ,他 也 很 担 心 ,怕 女 儿 终 有 一 日 会 被 明 斯 基 拋 弃。 在不能带着女儿一起回到驿 站 的 情 况 下 ,他 独 自 一 人 生 活 着 。 然 而 ,担 心 女 儿 的 心 一 直 未 变 。他 始 终 认 为 ,女 儿 是 不 会 有 好 的 下 场 的 。甚 至 ,他 都 存 在 过 “希望她早点 进 坟 墓 ”的 念 头。这 个 念 头 ,听着让 人 心 寒 ,可 是 ,事 实 上 这 是 一 位 父 亲 对 女 儿 担 心 到 无 奈 后 ,深深的悲 痛。
从《驿站长》看俄国社会中的小人物

从《驿站长》看俄国社会中的小人物摘要:在俄国文学史上,《驿站长》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小人物”形象,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诚惶诚恐的驿站长老头,并给予“小人物”深刻的同情,驿站长是阶级压迫的牺牲品,反映了现实森严等级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高尔基说:“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普希金,就是他的《驿站长》。
”关键词:驿站长;普希金;小人物普希金在《驿站长》这篇小说中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真实又平凡的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也作了典型概括,真实地表现了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小说读来让人倍受感动,有如身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同时还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驿站长》中普希金以伊万·彼得洛维奇·别尔金为笔名讲述了驿站长萨姆松·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
其故事情节十分的简单:通过别尔金三次经过驿站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人物”故事。
“我”第一次在风雪交加的一天来到一个偏僻的驿站时,遇到了驿站长还有他美丽的女儿冬妮娅,父女俩相依为命的日子虽然单调但也其乐融融。
“我”第二次来到驿站时,驿站长变得憔悴而衰老,絮絮叨叨地诉说他的女儿冬妮娅被一个骠骑兵骗走了的经过。
而最后一次“我”经过驿站时,驿站长已经死去了。
一、小人物的生活《驿站长》一开始就为我们表现了一个俄国十四品小官吏驿站长的社会地位。
在19世纪的俄国,驿站是由低级的官吏——驿站长管理的。
当时在全国的交通要道上都等距地设有驿站,国家的公文函件就是通过他们一站一站地传送的,倒有种政府专用邮局的意思。
过客们就在驿站里休息,驿站长的职务就是为过客们配备驿马。
他们根据过客的社会地位和职务作出安排配给不同数量和等级的马匹。
由于马匹有限,驿站经常发生马匹短缺的情况,那么每当这时国家的高级官员便可以优先使用马匹,其余的旅客则只能等候,等候时间有长有短,短缺严重时甚至要耽误上好几天,这些久等的过客难免心有不满,又自恃社会地位远远高于驿站长,便向他撒气,横加欺辱、训斥。
驿站长读后感

驿站长读后感《驿站长》是一部由张贤亮编剧,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讲述了清朝时期一个小小驿站的故事。
这部剧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性格塑造,成为了一部备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电视剧中,主人公驿站长李大嘴被塑造成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物。
他在驿站工作多年,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地为来往的客人提供服务。
他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对待他人也是真诚善良。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默默地为他人着想,这种品质让人感动和敬佩。
驿站长这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坚韧不拔和乐观豁达让人感到敬佩。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电视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驿站的客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的故事和遭遇。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在剧情方面,《驿站长》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一集都让人回味无穷。
剧中的情感戏和生活片段都非常真实,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同时,剧中也融入了一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够对历史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驿站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它不仅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且在情感渲染和历史背景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这部剧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也让人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驿站长》中汲取许多的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驿站长的乐观豁达和责任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驿站长对待他人的真诚善良,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默默地为他人着想。
这样的品质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也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纯净和美好。
总之,《驿站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出色的成就,而且在人生哲学和社会意义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普希金《驿站长》中小人物性格及悲剧意义

名词解释1.“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
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
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读来使人发笑,深思之余,不自觉流出痛惜之泪,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
2.“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由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低位,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者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们给予同情,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3.“多余人”: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
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4.“新人”形象:19世纪50年代后,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
新人的一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
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
5.“平民知识分子”: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商人、军人、医生、农民、手工业者等家庭。
浅析《驿站长》中的小人物

浅析《驿站长》中的小人物《驿站长》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讲述驿站长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努力生存、艰难求存的历程。
小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也是现实中的缩影。
首先,小人物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他们的生活环境在社会地位上比较落后,生活质量极为困难,即便追求的是最基本的幸福生活,却也带来了无尽的辛酸。
小人物必须要辛勤劳作才能维持生活,经常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却依然无法摆脱金钱之累束缚。
作者通过描写驿站长的生活,深入揭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苦,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其次,小人物胸中怀有崇高理想。
小人物面对社会的不公现象,不断地探求自身的境遇和处境,直至找到自己想要的价值和归宿。
他们虽然承受了种种的困难,但是却不会屈服与失望。
相反,他们显现出很大的精神韧性,不断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理想和信仰。
驿站长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一直秉持着对人心的善良和对自己的信仰。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也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最后,小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尽管生活贫苦,小人物却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驿站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身处荒僻之地,却不停寻找自己的坚持和热爱。
通过他的努力,渐渐让人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也是许多小人物所具备的自我追求和坚持。
总之,《驿站长》反映了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封建社会中艰难求生的历程。
这一描写在当时所得到的认知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些对现代社会上的小人物也是有着指导意义的。
驿站长赏析

驿站长赏析
《驿站长》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驿站长杜寿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
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
首先,小说主要描写了杜寿生这个角色。
杜寿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在乡下开了一家驿站,勤劳耐劳,对待每一个客人都很热情周到。
他不计较付出,只是默默地为自己的事业努力着。
他善于体察别人的感受,对待他人都很关心,并且接受了自己的宿命。
其次,小说通过杜寿生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杜寿生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在车站上却受到了各种压力。
他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而他自己也无法离开。
他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中努力坚持,最后只能接受现实,继续过自己的平凡生活。
最后,小说还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尽管杜寿生受到了很多困扰,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努力,影响了很多人,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他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和价值,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总的来说,《驿站长》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杜寿生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光辉。
这部作品深入地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细腻的笔触中展现了普通人的伟大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驿站长》中“小人物”形象
作者:王艳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
摘要:“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于183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驿站长》,这篇小说在普希金的创作历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它的出现对于整个俄罗斯文学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首次对“小人物”这一群体的苦难、痛苦、饱受折磨的生活进行了描写。
它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把那些受屈辱及受迫害的人作为主人公。
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是以那些善良、默默无闻、受尽屈辱的人为主人公,作品中不仅描绘他们的软弱,更注重他们那了不起的精神及灵魂世界。
关键词:小人物,《驿站长》,普希金
作者简介:王艳荣(1987-)女,山东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31-01
许多伟大的俄罗斯作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对普通人民的爱和对他们的同情。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小人物”的作家。
在《别尔金小说集》中,《驿站长》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把目光集中到“小人物”的命运上,作者尝试用现实地,而不是用理想化地方式来描写小人物。
在普希金之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继承和发展了“小人物”这个人物形象。
“小人物”的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笔下得到了深刻的描述。
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塑造的主人公维林开创了小人物先河,其后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小人物的创作。
小人物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艺术地勾勒出俄罗斯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展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这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高尔基认为:“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普希金,就是由他的《驿站长》开始的”。
“小人物”这一定义适用于现实主义时期文学作品中通常处于社会等级制度底层的这类主人公,如小官员,小市民,甚至可以是家道衰落的贵族。
文学越民主,“小人物”的形象就愈有现实意义。
许多作家涉及“小人物”这一题材,它永远具有现实性,因为它的任务就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所有的经历,困扰,悲剧以及卑微的快乐。
为了表现和阐释普通人地生活,作家总是艰辛地工作。
可以说,“小人物”是整个民族的代表。
故事发生在1861年的五月,作者途径一个小驿站。
驿站长漂亮的女儿杜妮亚给作者沏茶,他们一起饮茶,离开前经过杜妮亚的同意作者吻了她的脸颊。
几年后,作者再次的经过这个小驿站。
驿站长仿佛在一夜间变得非常苍老和沧桑。
原来是三年前驿站长的女儿被年轻的军官明斯基“拐”走了。
在失去女儿后,维林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中。
他曾去过彼得堡寻找杜妮亚,然而明斯基没有还给他女儿,而是给了他些钱。
没有见到女儿的维林失望的返回了驿站。
当作者第三次经过这个驿站时,了解到驿站长维林已经去世了。
从年轻的引路者那知道,漂亮的太太杜尼娅曾带着三个孩子坐着豪华的马车到父亲坟地来过,小说的结尾说明她并没有像老站长所想象的那样被年轻的军官所抛弃。
维林是普希金于1830年在短篇小说《驿站长》中塑造的主人公,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
维林是一个再也不能普通的微小的官吏,他主要性格特点是善良、朴实,热爱家庭,但他又是一个非常安于现状的人。
在维林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和怜悯。
在驿站长的生活中充满着无尽的屈辱和苦难。
他的唯一安慰和幸福,就是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儿。
但是一个过路的贵族军官明斯基拐走了他的女儿,夺去了他生活中的唯一的慰藉。
老头受不住这个精神上沉重的打击,借酒浇愁,终于忧郁地死去了。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维林在彼得堡明斯基的住所的场面中,维林没能找到被拐的女儿,只能作罢回到了驿站,维林彻底的失去了希望,最终含恨而终。
作者通过描述维林不幸的遭遇,充分地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不平等,这也道出了驿站长维林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卑微的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所造成的,而杜尼亚的离去不过是一个直接的原因。
因此,驿站长的悲剧是生活在沙皇俄国被压迫的“小人物”的共同的命运。
普希金通过将“小人物”维林推向悲剧的艺术处理,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制度的悲剧程度,也揭示出维林的悲惨遭遇,这不仅仅是性格上惨剧而且也是封建制度的大不幸,从而对俄罗斯传统的封建制度予以大胆的否定。
普希金是很善于运用各种特色的语言去刻画人物的鲜明的性格。
例如,驿站长维林是来自“底层”的社会小官吏,他出身于平民阶层,必然会使用的语言大多是民间的口语、俗语和熟语,此外,普希金很喜欢也很善于运用各种接近中心的“题词”来点出作品的主题。
就以《大尉的女儿》这部著作来说,差不多每章都有一个鲜明的题词,甚至有的还有两个题词。
小说《驿站长》以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准确简洁的语言在俄罗斯文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现实仁义道路。
《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小人物”的主题,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维林的惨痛遭遇。
小人物的主题后来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笔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一大特色。
它是后来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等一系列以“小人物”为主题的小说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赵秋长.驿站长的小屋[J],世界文化,1986,05期
[2]、康林.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3]、马家俊.俄国文学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智量.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冯春.驿站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