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人物形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人物形象作者:范开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许玉兰是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民间女性的特点的、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精明能干的、坚忍顽强的善良的形象。
她性格鲜明敢于撒泼,辛苦操持家业,面对众多生活中的苦难都能坚强的去面对。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颇具形式美感的作品,阅读中的愉悦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作品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叙述本身的独特魅力对作品的阅读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简洁的叙事、单纯拙的人物、大段略带傻气的对话,使全文透着风趣、幽默,让人笑着心酸。
关键词:转型;美感;撒泼;精明能干;坚忍顽强;苦难作者简介:范开浚,性别:男,辽宁省人,1991年出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01《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彩的词汇,使普通人都能读懂。
许玉兰是余华小说中塑造的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的形象,具有民间女性的特有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苦难,她表现出了坚韧跟顽强。
在跟许三观结婚前,许玉兰是一个人称“油条西施”的卖油条的女性。
年轻貌美的她爱时髦,喜欢打扮自己,“她在大街上走,使她的漂亮像穿过这座城镇的河流一样被人所熟悉,在这里人们都叫她油条西施…”婚前,她用为数不多的衣服能搭配出迷人的效果。
结婚后更加显现出她的精明她的能干。
一个女人能干是一种能力,“撒泼”就是这种能干的附属品,她的撒泼并不是摔盆砸碗,而是坐在自家门槛上号啕大哭,用哭来表达生活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哀愁,但是哭过之后她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强的去面对。
她先后五次坐在门槛上哭闹,两次没有大喊大叫,其他三次她都大声喊叫,将所谓的家丑全部外扬出去了,于是全镇上的人都知道了他跟何小勇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了许三观记恨何小勇的借口,而且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的事儿也被她扬声器一般的嗓子给“广播”出去了。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王晓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至上世纪90年代起,以暴力、血腥、冷漠为鲜明特征而引人瞩目的余华的作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把眼光放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境遇。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这次转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
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特点、余华转变笔锋开始关心底层人物生活的原因及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层的了解余华对中国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所面临的悲惨境遇的细腻的关注,包括婚姻上的不忠、饥荒、文革和孩子的健康及工作等等。
余华以质朴的语言在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现实主义作品当中经常携带而来的沉重感,使《许三观卖血记》在先锋日渐颓靡之时,异军突起,成为影响至深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余华;底层人民;特点;原因;意义作者简介:王晓棠,女,汉,1994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较之于与20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当前文学对底层的关注着重在对现实生存境遇的描述,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生存困境,其作品往往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
余华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典型,逐渐重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的塑造,重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遭遇。
作为先锋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余华为人所识多是由于其冷漠、残酷与血腥的创作风格,当然,还有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苦难意识。
的确,在80年代,“先锋作家”余华除了热衷于探索形式,此外还擅长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并通过对苦难和死亡的展示以及对血腥和人性丑恶的偏爱来展现。
但二者皆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之经验,所以至上世纪90年代起,余华开始对自己的创作中的局限有了清醒的反思,他开始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流行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环境变迁和命运洗礼下,性格逐渐发展的过程。
下面将分析许三观、许三观的儿子小三以及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一、许三观的性格发展许三观是一个善良、努力和勇敢的人。
由于家庭贫穷,他决定出卖自己的血液来换取金钱以改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许三观坚持了近30年,一直默默忍受着痛苦和屈辱。
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他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三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年轻时的他懵懂无知,完全相信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然而,他在职场与生活中的挫折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变得更加世故和现实。
他逐渐认识到社会并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小三的性格发展小三是许三观的儿子,他的性格与父亲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是一个叛逆而自卑的少年,缺乏自信和自律。
在与父亲的对比中,他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己。
在故事中,小三是一个青年时期缺乏方向感的人。
他迷失在城市的繁华和物欲中,陷入酒色的泥沼。
然而,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小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改变。
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价值。
三、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发展许三观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她勤劳朴实,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在许三观卖血的日子里,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没有怨言,始终坚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沉和沉默。
她被生活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期待所打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激情。
尽管如此,她仍然对家庭付出了一切,成为了许三观坚持的精神支柱。
总结起来,人物的性格发展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一个核心主题。
主人公许三观在环境的变迁中保持了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路历程。
小三则经历了自卑和迷茫,在父亲的引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许三观的妻子则在不断的付出中失去了自我。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许三观的经历和性格演变,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许三观的性格演变进行分析,分别是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
乐观坚韧是许三观性格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说开篇,许三观与其他乡亲一起在陈娘惹血库卖血,虽然遭遇了一连串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即使在卖血过程中遭遇死亡和痛苦,他也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例如,当他卖血之后被告知患有传染病时,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勇敢地面对病魔,并积极寻找治疗方法。
这种乐观坚韧的性格特点使得许三观能够在生活的艰辛中迎难而上,从而奋发向前。
然而,许三观的胆小怯懦也是他性格演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说中,许三观对于命运的抗争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卖血过程中遭受了来自血库护士和疾病的压迫和伤害,但他往往选择沉默和退缩,而不是勇敢地面对。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自信和勇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过于害怕失去当前的生活。
尽管面对困境时,许三观表现出柔弱和胆怯的一面,但这并不足以掩盖他内心的善良和善解人意的品质。
他不愿意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宁愿忍受疾病和折磨,这也表现出他总是为他人着想的一面。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许三观逐渐开始奋发向上。
在许三观得知自己的妻子罹患尖锐湿疣后,他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妻子的痛苦,主动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
这一决定标志着许三观性格的巨大转变,他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
在离开家乡之际,他告诫自己要学会为人处世,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一奋发向上的性格特点使得他能够在陌生的城市中忍受枯燥的工作、残酷的现实和艰难的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许三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经历了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的性格演变过程。
他从一个面对困难时退缩和忍受,到最终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地面对生活。
这一性格演变的过程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成长和坚持,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重要价值观。
人物塑造与角色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

人物塑造与角色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许三观这一主要角色为中心,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角色发展,以探讨作者通过许三观的形象呈现出的社会意义和故事情节的深层含义。
一、许三观的人物塑造许三观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普通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许三观刻画成一个憨厚朴实、乐观坚韧的形象。
他的乐天积极和善良真诚,使他成为小说中最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角色之一。
首先,许三观的憨厚朴实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和苦难,他总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许三观的乐天积极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他对待别人总是以善意和宽容为基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都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相待,从不计较得失。
最后,许三观的善良真诚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家庭的关爱上。
他作为一个父亲,尽职尽责地照顾着家人。
即使在生活困顿和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依然竭尽全力给予家人最好的生活。
他的坚持和努力,使得他的家庭团结、温暖。
二、角色发展与社会意义《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成长和进步。
许三观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更代表着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形象和命运。
他所经历和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公。
首先,通过许三观的卖血经历,小说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的黑暗面。
在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运动给普通人带来了诸多痛苦和困苦。
人们为了生存和家庭的幸福,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
许三观通过卖血换钱的方式,明显体现了时代的残酷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其次,许三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2Apr. 202076第 33 卷第 2 期2020 年 4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 2019 - 09 - 18作者简介:李娜,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故事以底层人物为对象,呈现了底层人物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人生历程。
当代有许多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研究,包括研究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是研究“血”的意象,而关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角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余华式的“诙谐的双重性”“诙谐的双重性”也可以说是“可笑的相对性”,来源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即直率的嘲笑和辩护,脱冕与赞赏、反讽与颂歌结合在一起。
就是“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1]。
“双重性”是《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则,即作品中人物形象既是否定的、又是肯定的,既是愚昧低俗的、又是朴素伟大的,小人物之间既是斤斤计较的、又是彼此宽容的,即整体呈现出小人物的“小”与“大”两个方面的比对,突出人物的高尚却采取降格、贬低化的写法,滑稽可笑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思想,这些可以说是余华式的“诙谐的双重性”。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李 娜(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家余华在其创作风格改变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描写底层民众生活的代表性作品。
故事以小人物为对象,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喜怒哀乐,呈现出底层人物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人生历程,注重关注他们在抵抗苦难时所表现出的朴实、柔弱而又乐观、坚韧的生存方式,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展示了底层人物经历的无尽苦难,展现小人物的伟大与高尚。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为主人公和他的十一次卖血历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在中国艰难时期下的“奋斗”过程。
小说主人公许三观的刻画十分生动饱满,他老实诚恳,他善良乐观甚至是坚韧,还有他的好面子和粗俗性格,在一次次卖血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生动地确立出来。
在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元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卖血者、卖血受惠者、买些促进者和收血者。
先来看看卖血受惠者。
第一次是许玉兰(他妻子)或说家庭,第二次是一乐,第三次是林芬芳和家庭,第四次是家庭,第五次是一乐和二乐,第六次是二乐,第七、八、九、十和十一次是一乐。
在这组行动元中可以看出,没有一次许三观是为自己卖血的。
而且在看似变化的行动元中几乎都有一乐的影子。
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余华在描写一次次的买些事件中有意把受惠者给予一乐,无疑暗暗使得许三观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特别是最后几次卖血中营造悲剧氛围的同时,让许三观形象得到升华。
而书中的卖血促进者基本(除一、三次)与受惠者保持一致,这也加强了许三观的形象。
其实,身为卖血者的许三观只是那个时代(甚至是现在)万千卖血者中的一个,他的形象虽然在书中是最饱满最有个性的,或善良或粗俗,但却暗含普遍意义的共性,如书中出现过的其他卖血者(阿方、根龙、来喜和来顺)一样,都代表着万千卖血者的纯朴善良和为生活“奋斗”的精神,他们是一个符号。
书中人物中的收血者包括几个血头也是时代的符号,代表那个时期各个医院的血头。
在收血者行动元变化中身在救死扶伤的医院的他们却惊人的相似—自私残忍甚至无人性。
在一个情节中,李血头不让许三观卖血是怕连累自己,却告诉他可以去其他医院。
这暴露了那个年代黑暗的一角。
幸好书中其他人物大都可爱的,家人的互相扶持(特别是危难中),路人的友好举动,街坊邻里的帮助,他们中也可能有卖血者,他们身份不一,但都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温情,人们的简单纯朴。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赞扬和讽刺的悲喜剧。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郭志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8期【摘要】余华是我国现当代小說作家中的一员,属于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但是在后期创作时,余华的小说在风格和题材上却发生了重大转变,关注百姓大众的民间生活,且具备一定的悲剧色彩,运用大量笔触着重描写小人物的生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是《许三观卖血记》。
对此,本文在解读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小”和“大”两个方面分析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许三观卖血记》有关的研究理论,帮助其他读者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现当代小说时,加深对其中小人物的理解。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89-03【本文著录格式】郭志勇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89-191.前言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内掀起了“先锋派文学”的创作热潮,无论是在小说基本命题,还是在小说文体模式上,先锋派文学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甚至可以说改写了小说本身的定义。
余华本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先后发表了3部长篇小说,将高尚、温情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余华小说的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带给了读者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也在国内外文学领域内引起了热烈反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当属《许三观卖血记》,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通过对小人物情感事件的描述,充分展现出小人物的人生意义,予以读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启迪。
故此,本文以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为题,对其相关内容做出分析研究。
一、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时代背景《许三观卖血记》是先锋派文学作家余华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是余华先生写作风格成功转型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安徽电子信息学院院级课题
“就业导向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ZXY1103)。
[作者简介]雍楠(1982-),女,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
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雍楠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余华后期作品多以苦难为主题,从个人先锋主义到民间关注,以小人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却总是不断重
复的情节和对话中,
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小人物的智慧、小人物的原则和小人物本身固有的悲剧。
文章将要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形象。
[关键词]许三观;小人物;苦难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1-0005-02[收稿日期]2012-10-11
一、《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产生的背景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版自序中写道“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
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
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
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1]余华是许三观的创造者,即使他自称知道的不如
别的人多,但是他赋予了这个人物一种时代感,一种宿命感。
余华自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这在余华80年代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当我们面对《许三观卖血记》时,在感叹那种人物生命的苦难时,透过作者的眼,看到了一种救赎和悲悯,看到一种在苦难面前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尚和乐观。
所以许三观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有着文学作品中的创作和现实中的对小人物苦难的共鸣。
二、《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的
“小”(一)小人物平凡的存在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提到这个人物塑造的
“小”的所在,许三观只是旧社会中成千上万的苦难人物之一。
许三观是一家丝厂的送茧工,同厂里的大媳妇小姑娘说着家长里短,干着日复一日的工作。
他以八角三分钱的零食,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娶了卖油条的漂亮姑娘许玉兰。
然后像众多家庭一样出现了家庭危机,但他最终还是圆满地有了三个能够传宗接代的儿子、可以安心养老了。
众多的中国人都是过着这样的日子,只不过这样的生活是许三观用血换来的,不管那是力气还是生命。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复杂的善和恶,没有
勾心斗角,一切都过于生活化。
许三观的计较和算计,许玉兰在门槛上的哭诉,方铁匠拉东西时候的劝说,何小勇女人在危机时候的解囊相助,这一切构成
了这个小人物身边的一切。
[2]
这里面有求婚、斗殴、男女私情、血缘亲情、捍卫名誉、卖血筹钱,但是这些正
在很多人的身上发生,这些便是小人物的
“小”。
(二)小人物的愚昧和计较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计较和算计。
《许三观卖血记》中处处体现着这些小人物的愚昧和计较。
从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的零食,
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娶回许玉兰。
许三观直白地告诉许玉兰,你花了我的钱就要嫁给我,这是他近乎卑劣的算计。
方铁匠在儿子被打后,没有顾念邻居情意,上许三观家拉了东西,这是很直接的物质化的算计。
当文革来临,许三观靠卖血的钱要让家人出去吃一碗面的时候,他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计,他不能让一乐吃他卖血得来的面,只能让他吃一块地瓜。
这种时候,你可能觉出他的卑微,他的坏心,但是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能想到的只是那点血脉关联。
每个人,每个小人物,都在这种简单重复性的话语中,算计着、计较着、真实着。
三、《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的
“大”余华后期的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他说过的一句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
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见到了这种高尚,见到了苦难中的温情,它无处不在,却那
么自然,
让读者深深地震撼于小人物灵魂的爆发。
[3]
(一)小人物的善良《许三观卖血记》中这种小人物的善良无处不在,让我们动容,最后要抬起头仰视这些本来以为卑微到泥土里的人们。
第29卷第1期Vol.29No.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3年1月Jan.2013
1.为人父的善良
这种善良已经超越了小人物的范围,这是一种人生大善,跨过了血缘的门槛,跨过了时间的隔阂,这种善良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父亲。
许三观经常跟许玉兰说,一乐这孩子像我。
但正是这个最像他的孩子,却不是他的亲生骨肉,是他被戴了绿帽子的证据。
当许三观找到离家出走的一乐时,这个“可恶”的父亲背着别人的孩子,当他骂道,“我养了你十一年,到头来我才是个后爹,那个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钱都没出,反倒是你的亲爹。
谁倒楣也不如我倒楣,下辈子我死也不做你的爹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后爹吧。
你等着吧,到了下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时,他的手那么坚定地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当一乐问他,“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时,他只是温和地说,是的。
这便是许三观为人父的善良。
所以当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千里卖血时,一切便那么自然,因为他在何小勇家说过,从此一乐便是他儿子。
这个父亲为了他儿子可以不惜一切。
2.为人夫的善良
他和许玉兰的一生磕磕绊绊,有第三者、有误解,但终能白头到老。
两人虽总是吵吵闹闹,计较盘算,但是文革批斗,当所有人都离许玉兰越来越远的时候,是许三观把肉埋在菜下,告诉她快吃。
[4]
那个家中的批斗会,一个没学问的老实男人,在儿子面前用近乎低俗的话说着自己与林芬芳的旧事:“我和林芬芳只有一次,你们妈和何小勇也只有一次。
我今天说这些,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其实我和你们妈一样,都犯过生活错误。
你们不要恨她……你们要恨她的话,你们也应该恨我,我和她是一路货色。
”他用如此笨拙的话,树立着妻子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着充满小人物智慧的大善。
(二)小人物的抗争
余华后期作品的风格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温情。
[5]“依旧健全而温暖的心窝”是人们的渴望和追求,是对伤痕累累的世界的安抚,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温情和对民间生活的认同。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从苦难的背后,也看到了一种小人物的抗争。
他们抗争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出卖和宽容。
所以这个作品在磨难的人生中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的温情。
1.透支生命的抗争
血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直是忌讳。
余华却以重复的手法让你一遍遍去看,一遍遍去思考。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
第一次卖血是一切开始的序幕,一次证明身子骨结实的尝试。
许三观娶了许玉兰,展开了整个故事。
第二次是为了偿还一乐打人的医药费,许三观的父爱第一次明显的呈现。
第三次有些戏谑的兴致,是为了给林芳芬买肉。
第四次是故事悲剧性的真正开始,三年自然灾害中,许三观独自一人去卖血,是为了能让家人去胜利饭店吃一顿面条。
第五次是为了争取一乐早日回城。
第六次是一个月之后,为了招待二乐的队长,许三观的生命开始在苦难中濒临崩溃。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备药费,先后在通往上海的林浦、百里、松林、黄店、长宁等地方卖了五次血,他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
最后一次,是许三观退休之后,许三观觉得十一年没卖血了,以前都是为他人,今天要为自己卖次血。
但是他太老了,血站都不收了。
他为了自己的家庭,一次次透支着生命,卖血是小人物进行抗争的仅有的财产。
2.以宽容的方式对抗苦难
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竟然有七次都是为了一乐,这个别人的骨肉,让他带上绿帽子,做了一辈子乌龟的孩子。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许三观是这么一个英雄,他卑微到泥土里,连一个小小的血头都可以呼哧痛骂,但是却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当他对一乐温和地说“是”的时候,他宽恕了一乐,宽恕了何小勇,宽恕了自己。
他拿着刀在脖子上划出血口子,说道:“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
”苦难早就低下了头,这个小人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去拯救这个不幸的人生。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小人物的悲与善。
故事的结尾,我们沉浸在许三观因为再不能卖血而惶恐悲痛的大哭中,关于人、关于苦难、关于小人物,生出了更多思考,这个以鲜血为代价的救赎之旅,充满了大善和温情。
这些小人物,在苦难中诠释了一个叫做“高尚”的词汇。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6).
[3]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余华.灵魂饭[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2.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白彩霞]
6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