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合集下载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并将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

”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由于“血友”根龙连续卖血后死亡,让他感到了恐惧。

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

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

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的血泪奋斗,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艰难与不公。

作为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小说深刻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哲学,呼唤着我们对于生命与尊严的思考。

首先,许三观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中承载着作者对于“活着”的思考。

整个故事中,许三观通过卖血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却从未动摇。

他坚信每一滴血都有价值,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这种坚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深思,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得到重视,无论贫富贵贱,生命的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其次,小说通过许三观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小说中,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公,但他始终坚信努力付出会有回报,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这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应该如何缩小?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许三观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上。

他一直保持着善良和真诚的心,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人为善。

小说中的许三观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身边的人,他的善良得到了回报,这点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善待他人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善意回馈?最后,小说通过许三观的思考,还引发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思索。

在生活的艰辛中,许三观依然保持着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虽然生活简单,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

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否与物质拥有有关?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余华对于生命、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幸福等方面的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思考,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追求,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经降至感情的冰点. 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

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

”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因为乡里人的话好奇而去卖血,娶了许玉兰第二次:为了给被大儿子一乐打破头的方铁匠的儿子赔偿去卖血(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何小勇强奸许玉兰有的)第三次:为了给和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后,三年灾荒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城去卖血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卖了五次血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卖血的冲动可血头说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人民,为了家庭作出了如此牺牲,甚至为了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他男人尊严耻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的卖血救他,也许余华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可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这又或许是余华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流行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环境变迁和命运洗礼下,性格逐渐发展的过程。

下面将分析许三观、许三观的儿子小三以及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一、许三观的性格发展许三观是一个善良、努力和勇敢的人。

由于家庭贫穷,他决定出卖自己的血液来换取金钱以改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许三观坚持了近30年,一直默默忍受着痛苦和屈辱。

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他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三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年轻时的他懵懂无知,完全相信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然而,他在职场与生活中的挫折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变得更加世故和现实。

他逐渐认识到社会并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小三的性格发展小三是许三观的儿子,他的性格与父亲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是一个叛逆而自卑的少年,缺乏自信和自律。

在与父亲的对比中,他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己。

在故事中,小三是一个青年时期缺乏方向感的人。

他迷失在城市的繁华和物欲中,陷入酒色的泥沼。

然而,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小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改变。

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价值。

三、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发展许三观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她勤劳朴实,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在许三观卖血的日子里,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没有怨言,始终坚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沉和沉默。

她被生活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期待所打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激情。

尽管如此,她仍然对家庭付出了一切,成为了许三观坚持的精神支柱。

总结起来,人物的性格发展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一个核心主题。

主人公许三观在环境的变迁中保持了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路历程。

小三则经历了自卑和迷茫,在父亲的引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许三观的妻子则在不断的付出中失去了自我。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读完书名大家应该也了解不少吧!对了,这本书主要写了许三观卖血。

但是这本书是充满父爱的一本书,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很平常。

因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是你们见过这么一位父亲吗?一位为了不是亲生儿子“卖命”的父亲;一位为了儿子而受尽折磨的父亲;一位意志坚强的父亲……人心是可以被打动的,世上没有铁打的心!当许三观发现大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他非常愤怒。

因为她觉得她像个傻子一样,为别人养了十多年的孩子。

于是他决定将大乐送还给亲生父亲,可大乐的母亲万般不愿,当然大乐也不愿。

因为他已经认定许三观是他的父亲。

许三观无可奈何,但他暗暗决定,不能对大乐好。

于是他便一次次冷落大乐,但大乐却仍不变心。

时间慢慢过去了,他们却迎来了灾难—闹粮。

但是他们还是熬了过去,过去后许三观又去卖血了。

因为他想让他家人去吃一顿好的,但他唯独留下了大乐。

给他一块钱,让他去买红薯吃。

但是小小的红薯并不能满足大乐的肚子,只好静静的坐在门槛上等待父母。

当他们回来时,已经夜深了,大乐看着他们有说有笑。

顿时说不出话来,二乐对大人说:“哥你的红薯好吃吗?”许三观什么也没说他们四人进去了。

唯独大乐,大乐一直向前走。

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正在另一方许三观在睡觉。

大乐的母亲着急,他求许三观去找大乐。

许三观气冲冲的去了,当找到大乐时,怒火已收到心头。

他走到大乐前面,大乐不理他。

只是边走边喊:“谁给我买一碗面,我就是他儿子!”许三观大喊:“你别回来了。

”大乐一直向前走,许三观这时不禁一震,心想:“这小兔崽子!”便跑向大乐,板着脸说:“回家!”于是便蹲下身子,把大乐背了起来。

一分一秒过去了,大乐说:“这不是回去的路。

”许三观告诉他,带他去吃面。

也因为这件事,许三观下定了决心。

有一次他在大众面前,用刀划开了脸。

庄严地对大家说:“下次谁要是说大乐不是我儿子,我就拿刀子和他对着干。

”转身便拉大乐走了……父爱,比天大地大!几十年过去了,许三观的几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许三观的经历和性格演变,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许三观的性格演变进行分析,分别是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

乐观坚韧是许三观性格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说开篇,许三观与其他乡亲一起在陈娘惹血库卖血,虽然遭遇了一连串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即使在卖血过程中遭遇死亡和痛苦,他也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例如,当他卖血之后被告知患有传染病时,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勇敢地面对病魔,并积极寻找治疗方法。

这种乐观坚韧的性格特点使得许三观能够在生活的艰辛中迎难而上,从而奋发向前。

然而,许三观的胆小怯懦也是他性格演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说中,许三观对于命运的抗争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卖血过程中遭受了来自血库护士和疾病的压迫和伤害,但他往往选择沉默和退缩,而不是勇敢地面对。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自信和勇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过于害怕失去当前的生活。

尽管面对困境时,许三观表现出柔弱和胆怯的一面,但这并不足以掩盖他内心的善良和善解人意的品质。

他不愿意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宁愿忍受疾病和折磨,这也表现出他总是为他人着想的一面。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许三观逐渐开始奋发向上。

在许三观得知自己的妻子罹患尖锐湿疣后,他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妻子的痛苦,主动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

这一决定标志着许三观性格的巨大转变,他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

在离开家乡之际,他告诫自己要学会为人处世,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一奋发向上的性格特点使得他能够在陌生的城市中忍受枯燥的工作、残酷的现实和艰难的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许三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经历了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的性格演变过程。

他从一个面对困难时退缩和忍受,到最终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地面对生活。

这一性格演变的过程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成长和坚持,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重要价值观。

《许三观卖血记》解读

《许三观卖血记》解读

《许三观卖血记》读解戴戎02秋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派作家之一。

他出道以来一直喜欢用异常血腥的笔触来考验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暴力、死亡、变态向来是余华的创作手法。

本文从一段泣血的故事对不平等的“平等”的思考创作手法的变革之探索三个方面对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从而说明了余华的这部小说从以前的残酷血腥暴力宿命主题转移到了生存苦难主题上来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写作手法也从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神感受的内在真实变成了对贫民日常生活的简单摹写同时把千百年来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平等”作为小说的主题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的求生的欲望。

在写作技巧上小说采取说故事的形式和直接、重复及零度叙述手法对小的细节把握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并对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进行了过滤文本的叙述和给人的阅读感受都是充满轻松和幽默感的在这里我们读到了独一无二的、不可缺少的和卓越的想象力。

显然他是唯一能够以特殊时代的冷静笔法来表达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我们可以把《许三观卖血记》看成是余华从形式先锋向意识先锋过渡的最终完成许三观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应该是余华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许三观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不多的几个成功的文学典型之一。

关键词故事平等先锋创作手法前言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暴力、死亡、变态向来是余华的创作手法。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写一个人青壮年时期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挣扎。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平直叙事手法和朴实幽默语言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之中。

因为这与我熟悉的余华不太一样了这部小说从以前的残酷血腥暴力宿命主题转移到了生存苦难主题上来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在这里我们读到了独一无二的、不可缺少的和卓越的想象力. 一泣血的故事许三观是城里缫丝厂的送茧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里巴人。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起初为医生,后转行写作,被誉为文坛的“鬼才”,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其中《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得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胸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人一种绝境中的希望,就如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雪莲,在绝境中绽放着人性之美。

它没有《活着》七世轮回的无奈,也没有《第七天》阴阳相隔的造化弄人,更没有《兄弟》中相残的人性之恶,虽然以“卖血”的荒诞入手,但是没有以许三观因卖血死亡的残酷来结束,给人一种活着的希冀。

“卖血”是许三观的救命稻草,是战胜贫穷和困苦的“法宝”,是他的信仰,他总是顶礼膜拜,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相信通过卖血总能使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化险为夷。

余华没有让他心中的“信仰”坍塌,让“卖血”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无一例外。

每个人心中都有信仰,信仰是人活下去的信念,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坍塌,人就会“奔溃”,就如你信奉的佛,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是最邪恶的魔。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在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娶不到媳妇,不卖血就一位着身子骨不结实。

在这样的氛围的影响下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走上了卖血之路,在卖血之前他们要喝足井水,喝到马上吐为止,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血多一点,卖的钱更多,这透露出农民的愚昧和狡猾,第一次卖血许三观纯粹是为了好奇,卖血后有猪肝可以吃,有黄酒可以喝,这给了许三观卖血的甜头。

许三观和许玉兰结婚后,生了一乐、二乐、三乐三个儿子,尽管一乐是何小勇的,在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后,面对何小勇的置之不理和方铁匠绝情的抄家后,许三观想起了他的救命稻草——卖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可是当一乐慢慢长大,他才发现命运用九年时间把他编织进一个天大的谎言。

一乐长得不像许三观,反而像妻子的初恋情人何小勇。

城里的人传起了闲话,妻子许玉兰亲口承认在婚前与何小勇发生了关系。

像所有男人的正常反应一样,许三观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屈辱,并开始有意疏远一乐。

打小最亲的儿子怎么就一下子成了别人的种?许三观觉得郁闷而憋屈,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推给许玉兰。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面对巨额的医药费,许三观退缩了,因为一乐不是他亲生的。

无奈之下的许玉兰,放下作为一个女人的尊严,去求何小勇。

何小勇抵死不认,他的女人无情地奚落了许玉兰。

方铁匠带人到家里搬东西。

许三观终归于心不忍看着这个家分崩离析,顾不得邻里的窃笑和嘲讽,用第二次卖血换回来一个家的完整。

许三观并非圣人,他的心里一直没能跨过去那个坎。

许玉兰给他戴了绿帽子,许三观也要去出轨,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回作为个男人的心理平衡。

许三观去医院看望摔断了腿的旧情人林芬芳,情不自禁地和她发生了关系。

许三观第三次去卖血,是为了补偿林芬芳。

许三观出轨的事情最终闹得人尽皆知,他和许玉兰终于扯平了,谁也不欠谁。

遇上了饥荒年景,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

为了让家里的人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许三观第四次去卖血了。

一家人去胜利饭店,每个人吃了一碗面条。

可是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许三观舍
不得让一乐吃面条。

一乐伤心地离家出走,他要去找他的亲爹何小勇,可是何小勇不认他。

这个被抛弃的孩子走在街上,只要谁给他买一碗面条吃,他就认谁做他的爹。

许三观于心不忍,一乐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可惜却不是自己亲生的。

他走出家门,找到一乐,带他去胜利饭店吃了一碗面条。

我们乐意于看见这样一个许三观。

他对家庭的维护,也让我们明白,所谓简单平淡的生活,或者平凡安稳的幸福,就是要经得起风雨,要同舟共济。

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家之主,许三观撑起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许玉兰因为和何小勇的事情,成了批斗的对象。

许玉兰成了“破鞋”,不仅被剃了阴阳头,还要每天跟着去陪斗。

许三观不敢包庇许玉兰,可是他给许玉兰带饭,把肉和菜都藏在米饭底下。

这是许三观作为一个男人的细致之处,他无法阻止人们对他的女人进行迫害,可是他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维护着她,不让她因此而失去依靠。

许三观对许玉兰的维护,让我想起那么一句话:世间最好的爱情,不是在你春风得意之时,刚好遇见了你。

而是在遇见了你之后,山长水远,道阻且长,仍旧不离不弃,一生相依。

许三观遭遇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重击。

不是许三观亲生的儿子一乐患了肝炎,被紧急送往了上海的大医院。

以往的那些灾难,许三观一次卖血就能够挺过来。

可是这一次,许三观前几次卖血的钱加起来,都不够医药费。

为了给一乐看病,许三观踏上了艰难坎坷的卖血之路。

他搭船去上海,一路上要经过六个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我仿佛看到他一路北上,一口一口地喝下肮脏冰冷的河水,瑟缩着身体四处卖血的身影。

当许三观因为多次卖血而晕倒住院,前几次卖血的钱都被花出去,他和医院的那番讨价还价,那种身为人父的孤独无助几乎让我潸然泪下。

许三观走在寒冷的街上,他卖了三次血,到头来只有一次的钱。

他将钱叠好放回胸前的口袋,这时他觉得无比委屈,泪水流出了眼眶,寒风吹来,把他的眼泪吹落在地。

许三观坐汽车赶到了上海,结束了自己的卖血之路,他去医院找许玉兰和一乐。

医院的床空着,许三观以为一乐死在了医院,不禁大放悲声,直到听到许玉兰在后面叫他:“许三观,你总算来了。


许三观不是一个英雄,但是对许玉兰而言,他是一个好丈夫,对一乐而言,他是一位好父亲。

很多年之后,许三观老了,他已经年过六十,头发花白。

在他年轻的生命里,他一次一次通过卖血渡过难关。

许三观的一生买了很多次血,为妻子、为儿子、为初恋情人、为家庭温饱……他突然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

可是当他走进医院,年轻的血头却拒绝了他,连推带搡地把他赶出了医院。

四十年来,他的血第一次卖不出去了。

许三观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许玉兰找到了他,带他去吃了炒猪肝,喝了黄酒。

余华说:“我知道自己只是写下了许多故事中的一个,另外更多的故事我一直没有去写,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写。

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余华只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知道的真相。

时隔二十余年之后,或者在《许三观卖血记》被写出来的二十多年里,我们一直通过余华的文字来获知这样的真相。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群人曾经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土地上,以卖血的方式来渡过生命中遭遇的难关。

这是一种真实的活法,许三观的一生,就是所有卖血者的一生。

是《许三观卖血记》,是在揭露一种不为人知的活法。

这样的活法,就是我们的爷辈,
祖辈的活法。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一生,我们洞悉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底层人民,如何在苦难中挣扎和隐忍。

《许三观卖血记》在残忍之中又多了一丝温暖,余华对小人物的悲悯全部体现在其中。

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们看到夫妻在婚姻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濡以沐的难能可贵,也看到人性哪怕在磨难之中自始至终保持的纯良。

当噩运和灾祸袭来,他们用血泪乘风破浪,勇敢地相拥取暖。

他们骂骂咧咧、看似世俗粗陋的表象之下,却有着一颗爱恨分明、高尚慈悲的心。

他们在时代和命运的席卷之下飘摇无力,可是他们那么挣扎和隐忍地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