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赏析_共4页

合集下载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

我还记得《许三观卖血记》我是站着看完的。

这部小说在当年属于畅销书,按惯例书店会把它摆在入门最显目的位置,要是蹲坐个人在那,不像话。

我是花了一周多的中午时间,装作体面的浏览完,很感谢店员的心照不宣。

也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在报纸上看到河南血灾的报道,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我想某些讳莫如深的事情似乎在大家的努力下,开始可以拿出来讨论了。

但其实《许三观卖血记》全篇并没有讨论这个话题,它从头到尾只关注两件事:人之所以为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我比较欣赏余华在这部作品里对历史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苦大仇深的所谓“伤痕文学”,不是说怨怼没有意义,但是老像怨妇一样自怨自艾就有点让人厌倦了。

历史始终是回避不了的,包括余华早期的作品和他的那些同伴们的“先锋文学”,都采取了冷静自省的态度,旁观这一场场的历史闹剧,但是他也明白,他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这批读者,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没有作者想象中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在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变成了悬空历史,让那一场场的运动细化到普通人的生活的点滴,让主人公自己口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和见闻。

这样的处理方式我在另一种艺术媒介上看到过,比如电影《蓝风筝》、《站台》,我想那些影评人有一句评论用来评价这部小说很贴切:一个平民的史诗。

之所以在讨论这两个命题之前先谈历史的处理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历史和阶层与这两个命题的关联有,但并不大。

我理解作者认可的“人”有两个特性:有欲望、有恻隐之心。

卖血的逻辑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生命的一个隐喻。

许三观前面几次卖血不是为了性欲就是为了食欲,更甚为了生存欲,有欲望所以有了一切是非善恶,所以才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的世界。

许三观后几次的卖血都是为了一个恻隐之心,物伤其类也罢,一路卖血拼命救助孩子(其实是不是他的并不重要)也罢,无非求一个心安——不能忍受他人痛苦。

正是这一点恻隐之心才把人跟其他物种的弱肉强食区分出来。

叔本华在讨论自由与道德的关系时分析过人的动机有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为主人公和他的十一次卖血历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在中国艰难时期下的“奋斗”过程。

小说主人公许三观的刻画十分生动饱满,他老实诚恳,他善良乐观甚至是坚韧,还有他的好面子和粗俗性格,在一次次卖血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生动地确立出来。

在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元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卖血者、卖血受惠者、买些促进者和收血者。

先来看看卖血受惠者。

第一次是许玉兰(他妻子)或说家庭,第二次是一乐,第三次是林芬芳和家庭,第四次是家庭,第五次是一乐和二乐,第六次是二乐,第七、八、九、十和十一次是一乐。

在这组行动元中可以看出,没有一次许三观是为自己卖血的。

而且在看似变化的行动元中几乎都有一乐的影子。

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余华在描写一次次的买些事件中有意把受惠者给予一乐,无疑暗暗使得许三观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特别是最后几次卖血中营造悲剧氛围的同时,让许三观形象得到升华。

而书中的卖血促进者基本(除一、三次)与受惠者保持一致,这也加强了许三观的形象。

其实,身为卖血者的许三观只是那个时代(甚至是现在)万千卖血者中的一个,他的形象虽然在书中是最饱满最有个性的,或善良或粗俗,但却暗含普遍意义的共性,如书中出现过的其他卖血者(阿方、根龙、来喜和来顺)一样,都代表着万千卖血者的纯朴善良和为生活“奋斗”的精神,他们是一个符号。

书中人物中的收血者包括几个血头也是时代的符号,代表那个时期各个医院的血头。

在收血者行动元变化中身在救死扶伤的医院的他们却惊人的相似—自私残忍甚至无人性。

在一个情节中,李血头不让许三观卖血是怕连累自己,却告诉他可以去其他医院。

这暴露了那个年代黑暗的一角。

幸好书中其他人物大都可爱的,家人的互相扶持(特别是危难中),路人的友好举动,街坊邻里的帮助,他们中也可能有卖血者,他们身份不一,但都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温情,人们的简单纯朴。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赞扬和讽刺的悲喜剧。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作者:罗雯轩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0期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在文中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却不自知的人,许三观在与苦难进行一次次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坚韧与顽强的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许三观卖血的前因后果,阐述许三观如何与现实的虚假平等进行抗争,希望帮助高中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看清社会与人性。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苦难;坚韧顽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篇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小说,苦难是小说的主题,是余华为了透视人性和社会所营造出的特定环境。

小说的叙述时间囊括了许三观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许三观以卖血解决生活困境的行为让我们窥探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也表现出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坚韧与顽强。

一、生存信仰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中讲述了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共四十年的人生经历。

纵观全文,每次许三观遇到生活困境时,都会去卖一次血,以此换来足以对抗苦难的金钱,他靠卖血度过了生活的一个个苦难,从另一方面来讲,许三观的这种行为就是以命换钱。

许三观全文一共卖了12次血,第一次卖血只是因为好奇,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但在尝到卖血的甜头之后,他逐渐将卖血作为一种骄傲,正如小说中许三观在向别人传授卖血之道时自己所说的“卖了血身体弱了吗,没有,为什么?这是老天爷赏我的,我就是天天卖血也死不了。

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这棵摇钱树就是老天爷给我的。

”[1]从许三观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卖血当成了一种生存信仰,正因为有着这种卖血求生的信仰支撑他,才让他坚持卖血四十年不动摇,将自己笼罩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幸福中。

二、血缘与家庭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缘与家庭为许三观构筑了坚实而强大的生存基础。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许三观的家庭是靠着他卖血才得以构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着家庭和血缘的牵绊,许三观才能完成自我拯救,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文中描述大儿子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是许三观却肯多次卖血救他性命,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为了不让方铁匠拉走家里的东西,不得已去卖血,这是他第二次卖血;当许三观得知在乡下当知青的一乐病了,许三观进行了第五次卖血;后来一乐病重,许三观在借钱无果后,只能先让妻子许玉兰带着一乐去上海,而他自己则设计好前往上海的路线,“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上频繁的卖血行为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但是他仍就没有放弃利用卖血换钱的想法。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并将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

”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由于“血友”根龙连续卖血后死亡,让他感到了恐惧。

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

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

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经降至感情的冰点. 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

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

”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因为乡里人的话好奇而去卖血,娶了许玉兰第二次:为了给被大儿子一乐打破头的方铁匠的儿子赔偿去卖血(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何小勇强奸许玉兰有的)第三次:为了给和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后,三年灾荒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城去卖血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卖了五次血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卖血的冲动可血头说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人民,为了家庭作出了如此牺牲,甚至为了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他男人尊严耻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的卖血救他,也许余华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可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这又或许是余华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读完书名大家应该也了解不少吧!对了,这本书主要写了许三观卖血。

但是这本书是充满父爱的一本书,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很平常。

因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是你们见过这么一位父亲吗?一位为了不是亲生儿子“卖命”的父亲;一位为了儿子而受尽折磨的父亲;一位意志坚强的父亲……人心是可以被打动的,世上没有铁打的心!当许三观发现大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他非常愤怒。

因为她觉得她像个傻子一样,为别人养了十多年的孩子。

于是他决定将大乐送还给亲生父亲,可大乐的母亲万般不愿,当然大乐也不愿。

因为他已经认定许三观是他的父亲。

许三观无可奈何,但他暗暗决定,不能对大乐好。

于是他便一次次冷落大乐,但大乐却仍不变心。

时间慢慢过去了,他们却迎来了灾难—闹粮。

但是他们还是熬了过去,过去后许三观又去卖血了。

因为他想让他家人去吃一顿好的,但他唯独留下了大乐。

给他一块钱,让他去买红薯吃。

但是小小的红薯并不能满足大乐的肚子,只好静静的坐在门槛上等待父母。

当他们回来时,已经夜深了,大乐看着他们有说有笑。

顿时说不出话来,二乐对大人说:“哥你的红薯好吃吗?”许三观什么也没说他们四人进去了。

唯独大乐,大乐一直向前走。

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正在另一方许三观在睡觉。

大乐的母亲着急,他求许三观去找大乐。

许三观气冲冲的去了,当找到大乐时,怒火已收到心头。

他走到大乐前面,大乐不理他。

只是边走边喊:“谁给我买一碗面,我就是他儿子!”许三观大喊:“你别回来了。

”大乐一直向前走,许三观这时不禁一震,心想:“这小兔崽子!”便跑向大乐,板着脸说:“回家!”于是便蹲下身子,把大乐背了起来。

一分一秒过去了,大乐说:“这不是回去的路。

”许三观告诉他,带他去吃面。

也因为这件事,许三观下定了决心。

有一次他在大众面前,用刀划开了脸。

庄严地对大家说:“下次谁要是说大乐不是我儿子,我就拿刀子和他对着干。

”转身便拉大乐走了……父爱,比天大地大!几十年过去了,许三观的几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悲情中更显真情

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悲情中更显真情

引言有人说过“悲剧精神的觉醒,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的觉醒”。

我们这个讲究“仁”、“义”、“礼”、“序”、“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大国热衷于戏剧,倾情于大团圆的结局。

佛教虽竭力制造一种“苦海无边”的境地,强调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受罪的过程,要经历苦难的洗礼才能达到一种新的人生高度,然而作为它思想核心的“轮回说”给人们展示的是另一种思想:死亡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一个无休止的转换而已,注重一个因果关系和一个连环效应;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人从苦难中得以解脱从而进入一个“涅磐”的极乐世界。

道家的“无为”、“无功”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以及与此相连的田园理想,对淡泊人生的高度审美,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温和生活的向往,都对人生的悲剧性实质上起了淡化作用。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矛盾,缓解冲突,从而造成一团和气的现实,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理念。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组成中国文化的各家学说都不太利于悲剧精神的产生和强化,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深厚的土壤基础形成悲剧更谈不上培育它的肥料了。

中国社会较早获得的高水平的生产力,一系列合理的农耕,商贸政策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稳定而安宁,对悲剧精神的产生都较为不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几千年前孟子告诫我们的,汤因比也说“安逸对文明是有害的”。

然而,现实世界并未因为这些学说和特殊情况而改变它的悲剧实质。

悲剧是必然的,是造物主给与人类的“厚爱”与“馈赠”,然而中国人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悲剧,常常用“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哲学来安慰自己,从而我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悲剧。

直到现代,《雷雨》中的滚滚雷声,《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性悲剧的产生才拉开了中国悲剧的序幕。

一、从暴力走向温情别林斯基说:“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演出,Trauespiel——而悲剧也实在是一场悲惨演出!如果鲜血和尸体,匕首和毒药,不是它的经常不断的特征,那么它却总是以心灵的珍贵希望的破灭以及整个幸福的丧失作为牧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1977 年高中毕业后,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23岁进入县文化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现定居背景。

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余华是先锋小说”勺代表作家之一,其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
的作品诸如《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通过对暴力、死亡和血腥的冷静的叙述,以及在冷静”背后的愤怒和人的生存环境,让当时不少读者、批评家为之骇异。

9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还是从先锋向世俗转变,作品中温情”开始出现。

正如作者在《活着》中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当然作者仍然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

二、作品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由台湾麦田和香港博益以及海南公司出版,并被译成法文、韩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要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小说中许三观总共卖血十二次,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同时也掌握了献血的一些道理,并用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第二次
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

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

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

但是小历史”依然有自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间的智慧光芒。

2•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

《许》中那些冲淡了苦难色彩的幽默细节,那些充溢着整个文本的俗世气息,那些认识或陌生的小民间情谊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烟火味儿”这些都让这个故事没有因为卖血而倍显凄惶,反而增加了几分可触可摸的血液” 的温度,体现了人类苦难面前积极自救的姿态。

3•《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颇具形式美感的作品,阅读中的愉悦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作品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叙述本身的独特魅力对作品的阅读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阅读的最初,作品已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

简洁的叙事、单纯拙笨的人物、大段略带傻气的对话,使全文透着风趣、幽默,让人笑着心酸。

余华说,这本书
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而鲜明的节奏感在主题展开之前,先攫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4.《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

他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