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卖血补贴家用的故事,展现了他淳朴坚定的人生信仰。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对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进行思考。
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人,生活贫苦,却拥有一颗崇高的灵魂。
他始终坚信通过艰苦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实现这个坚定的信仰,他不惜卖血以供养家人。
许三观没有追求物质的奢华,他的信仰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尊严,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在许三观的人生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考。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自我奋斗的信念。
这种信仰让他能够坚持卖血多年,不畏辛劳,不追求虚荣,以一种朴素而高尚的生活态度面对苦难。
他的信仰展现了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许三观的人生信仰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和正直。
他拒绝了索贿和不义的事情,他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永不妥协。
这种对正义的坚守让人不禁想起康德的道德哲学,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奉行正直的道德原则,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通过《许三观卖血记》,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思想追求。
他的人生信仰通过卖血这一形式的奉献得以体现。
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了家庭的幸福和尊严,展示了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结起来,《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人生信仰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质,许三观在贫困和挫折面前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并通过卖血这一形式的奉献,彰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哲学思考,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说,通过
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
的生活状态。
许三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卖血,这个故事让人感到心酸和感慨。
小说中,许三观是一个有血性、有理想的人,他努力工作,想
要过上好日子,但是生活却总是不如人意。
他的妻子得了白血病,
需要大量的钱治疗,他为了筹钱不得不去卖血,这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在那个年代,卖血成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了生存不得
不做出这样的牺牲,这种无奈让人深感心酸。
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在这种环境下,普通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许三观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走出
了困境,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和社会风貌,也可以看到普通人的坚韧和乐观。
这部小说让人感到
心酸,但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希望我们可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希望我们可以像许三观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人物形象

第9卷第5期V ol.9,N o.5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8月Aug.,2018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人物形象扈梦秋(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当代著名作家佘华在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博大的温情叙述了 一个平凡家庭在历史困难时期的坎坷经历。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在苦难 的重压下,他最终用爱与宽容化解了以往的怨恨,用温情让人性美在苦难中绽放。
许三观是个小人物,父爱 是他的本能,善良是他的本性,坚强是他的品格。
关键词:许三观;人物形象;小人物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5 - 036 - 02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中写道:“作者 有时候会无所事事。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 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 们自己去风中寻找。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 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 同身受的聆听者。
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 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 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余华赋予了许三观生命,是他创造了许三观,可他 却自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正是因为许三观是 一个小人物,是旧社会中成千上万的苦难人物之一,他 无法感同身受,不完全懂得许三观的算计,计较和真实,但是他赋予了这个人物一种时代感,一种宿命感。
当读 者面对《许三观卖血记》时,在感叹人物生命的苦难的同 时看到了一种温情和坚强,看到了一种在苦难面前令人 肃然起敬的宽容和乐观。
在许三观一生的卖血历程中体现出了人性美。
_、父爱是许三观的本能在许三观身上体现着永恒的真情?父爱。
许三观 卖了十一次血,其中有六次都是为了儿子。
他最疼爱的 是一乐,但是一乐却不是他亲生的,这件事让许三观痛 苦了许久。
主人公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主人公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许三观这个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的性格演变。
本文将围绕主人公许三观的性格演变展开角色分析。
起初,许三观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朴、乐观向上的人。
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但由于家庭的良好教育,他对于人生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尽管处在困苦的境地,面对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许三观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工作并且从不抱怨。
他的纯真和乐观感染着周围的人,让他成为众人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许三观逐渐经历着性格上的巨大转变。
在生活的艰辛中,他逐渐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他的血汗劳动换来的却是屈辱和鄙视,他渐渐对社会充满了失望与愤怒。
他开始对命运产生质疑,并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失去了对人性的信任,开始变得冷漠和刻薄,他头顶的乌黑头发也渐渐变白。
这种性格上的演变和转变在他与世界的冲突中逐渐显现。
他开始怀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对自己的亲情和友情产生怀疑。
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变得冷漠和敷衍,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他不再相信善良和友谊,开始变得自私和利己主义。
这种刻薄的态度似乎是对他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幸的一种反抗。
然而,最终,许三观的性格又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与儿子之间的血肉关系和生死抉择中,他重新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和善良。
他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了儿子一命,用尽最后一滴血去证明他的父爱。
这一刻,不仅是角色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在这个转折点之后,许三观又一次成为了乐观向上的人。
他不再憎恨社会,也不再对命运叹息。
相反,他开始从内心温暖他人,鼓励他人积极面对困难。
他最终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和善良的力量,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了周围的人。
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而他的性格也完成了从初时的纯真、乐观,到后来的冷漠、刻薄,再到最后的善良和宽容的完美转变。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流行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环境变迁和命运洗礼下,性格逐渐发展的过程。
下面将分析许三观、许三观的儿子小三以及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一、许三观的性格发展许三观是一个善良、努力和勇敢的人。
由于家庭贫穷,他决定出卖自己的血液来换取金钱以改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许三观坚持了近30年,一直默默忍受着痛苦和屈辱。
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他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三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年轻时的他懵懂无知,完全相信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然而,他在职场与生活中的挫折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变得更加世故和现实。
他逐渐认识到社会并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小三的性格发展小三是许三观的儿子,他的性格与父亲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是一个叛逆而自卑的少年,缺乏自信和自律。
在与父亲的对比中,他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己。
在故事中,小三是一个青年时期缺乏方向感的人。
他迷失在城市的繁华和物欲中,陷入酒色的泥沼。
然而,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小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改变。
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价值。
三、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发展许三观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她勤劳朴实,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在许三观卖血的日子里,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没有怨言,始终坚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沉和沉默。
她被生活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期待所打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激情。
尽管如此,她仍然对家庭付出了一切,成为了许三观坚持的精神支柱。
总结起来,人物的性格发展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一个核心主题。
主人公许三观在环境的变迁中保持了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路历程。
小三则经历了自卑和迷茫,在父亲的引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许三观的妻子则在不断的付出中失去了自我。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演变《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许三观的经历和性格演变,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许三观的性格演变进行分析,分别是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
乐观坚韧是许三观性格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说开篇,许三观与其他乡亲一起在陈娘惹血库卖血,虽然遭遇了一连串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即使在卖血过程中遭遇死亡和痛苦,他也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例如,当他卖血之后被告知患有传染病时,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勇敢地面对病魔,并积极寻找治疗方法。
这种乐观坚韧的性格特点使得许三观能够在生活的艰辛中迎难而上,从而奋发向前。
然而,许三观的胆小怯懦也是他性格演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说中,许三观对于命运的抗争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卖血过程中遭受了来自血库护士和疾病的压迫和伤害,但他往往选择沉默和退缩,而不是勇敢地面对。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自信和勇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过于害怕失去当前的生活。
尽管面对困境时,许三观表现出柔弱和胆怯的一面,但这并不足以掩盖他内心的善良和善解人意的品质。
他不愿意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宁愿忍受疾病和折磨,这也表现出他总是为他人着想的一面。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许三观逐渐开始奋发向上。
在许三观得知自己的妻子罹患尖锐湿疣后,他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妻子的痛苦,主动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
这一决定标志着许三观性格的巨大转变,他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
在离开家乡之际,他告诫自己要学会为人处世,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一奋发向上的性格特点使得他能够在陌生的城市中忍受枯燥的工作、残酷的现实和艰难的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许三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经历了乐观坚韧、胆小怯懦和奋发向上的性格演变过程。
他从一个面对困难时退缩和忍受,到最终变得坚强、果断和勇敢地面对生活。
这一性格演变的过程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在面对命运挑战时的成长和坚持,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重要价值观。
人物塑造与角色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

人物塑造与角色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许三观这一主要角色为中心,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角色发展,以探讨作者通过许三观的形象呈现出的社会意义和故事情节的深层含义。
一、许三观的人物塑造许三观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普通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许三观刻画成一个憨厚朴实、乐观坚韧的形象。
他的乐天积极和善良真诚,使他成为小说中最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角色之一。
首先,许三观的憨厚朴实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和苦难,他总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许三观的乐天积极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他对待别人总是以善意和宽容为基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都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相待,从不计较得失。
最后,许三观的善良真诚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家庭的关爱上。
他作为一个父亲,尽职尽责地照顾着家人。
即使在生活困顿和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依然竭尽全力给予家人最好的生活。
他的坚持和努力,使得他的家庭团结、温暖。
二、角色发展与社会意义《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成长和进步。
许三观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更代表着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形象和命运。
他所经历和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公。
首先,通过许三观的卖血经历,小说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的黑暗面。
在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运动给普通人带来了诸多痛苦和困苦。
人们为了生存和家庭的幸福,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
许三观通过卖血换钱的方式,明显体现了时代的残酷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其次,许三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许三观卖血记》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许三观卖血记》的人物塑造《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许三观在磨难中的艰辛卖血经历,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精细,既有主人公许三观内心的善良和坚毅,也有其他人物的复杂心态和动机。
下面将分析小说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展现他们所具有的光辉与黑暗。
首先,许三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光辉和黑暗的角色。
许三观有着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他对人和事都抱有一颗真诚的心。
在面对家庭困境和磨难时,他坚毅不屈,决心通过卖血换取家庭的生活保障。
他的坚毅和努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的慷慨和无私也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然而,许三观也有自己的黑暗面,他对家庭的忠诚和责任心让他在卖血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他逐渐沉溺于卖血的过程,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血肉模糊的“卖血怪物”,这种黑暗倾向暗示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其次,小说中的乡村医生张净军是一个典型的光辉和黑暗并存的人物。
张医生是一个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在乡村医疗岗位上默默坚守。
他用自己的医疗技能和善心帮助了很多人,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一面。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黑暗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利用病人的病情进行诈骗和勒索,这种黑暗倾向暗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张医生的形象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有着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但在特定环境和诱惑下,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最后,小说中的许三观的妻子阿利亚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阿利亚是一个身世复杂,阴谋诡计多端的女人。
她曾经在许三观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他,却又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回来。
阿利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的两面。
她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让她变得机智和聪明,她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权益,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
然而,她的黑暗面也表现在她对其他人的利用和欺骗上。
阿利亚的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她既具备善良和智慧,也有着自私和阴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作者:陆丕娥内容摘要:苦难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一大主题话语。
余华1995年8月完成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叙述他一生中面对的各种苦难以及他在苦难中的无边的挣扎。
文章从许三观的苦难和他消解苦难两方面来分析许三观积极应对苦难的坚韧形象。
关键词:苦难坚韧卖血生存人性先锋作家余华他的后期作品体现出两大主题:苦难与温情。
继《活着》之后1955年8月,他的又一部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完成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三观卖血记》仍然继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受难的本质。
它同样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以种种不可预测的劫难展示了任务的坚韧品质,就像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它仿佛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道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作品中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自己的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苦难许三观的一生与卖血结下了深缘,他的一生是重复卖血的苦难人生。
张闳先生在《血的精神分析》一文中,曾经将血在中国作家笔下的表现意象分为三类:“作为祭品的血”、“作为物品的血”和“作为商品的血”。
按这样的分法,许三观的血毫无疑问的被判定为商品的血,当许三观的血一次次被当做商品卖掉的同时,映射着许三观生活中的一次次苦难。
首先,许三观的生活苦难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时代的苦难。
从他的出生来说,许三观并没有显赫的出生,而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并且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成为一个孤儿,他不能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长大,享受家的温暖。
他在去乡下找爷爷的途中不小心迷了路,幸好被四叔遇到,才有了新的依靠,长大后成为丝厂的送茧工。
命运带给他的苦难他别无选择,只能从容面对。
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自然灾害、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社会动荡,这些社会动荡是许三观的社会时代苦难的根本来源。
许三观通过个人努力组建了家庭,“安稳”地过上几年后赶上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锅被取走了,灶被砸了,粮食被收了,吃上了大锅饭,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上多久,各个食堂相继停火,各自回到各自的家自主开火。
就在这时,还没有来得及储备足够的生存资料的时候,饥荒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上街乞讨,粮食价钱不断上涨,许三观一家也难逃此劫,米饭变为玉米粥而且越来越稀了。
在一家五口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饥饿难耐时,他独自一人去卖血,并给了李血头五元钱回扣,全家吃上一顿面条。
自然灾害过去了,文革来了,每个人说话、做事都必须小心谨慎。
为了填补找了三天没有找到的妓女这一空缺,妻子许玉兰被抓去“急救”了,他和妻子共同遭受着文革带来的苦难。
文革过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长大了的儿子只有三乐留在城里,一乐、二乐都被下放到农村去发展生产,这对希望儿子早日回城的许三观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所处时代带来的苦难。
生活时代给许三观带来一次次苦难,这些苦难一次次地摧残这许三观的身心,动荡的社会时代给许三观带来了动荡不安的生活苦难。
其次,许三观的生活苦难另一部分来自于许三观本身。
许三观的个人苦难来自于家庭和他选择的人生。
自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挣下了钱娶了许玉兰之后,他的苦难人生由此开始。
许三观组建家庭后,有了三个儿子,在作品中他第二次卖血便是家庭带给他的个人苦难。
以为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对方拉走了自己的家具强迫他支付医药费,看着被搬空的家,他选择了他解决苦难的快速方法。
自然灾害面前,为了让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能挺过去,许三观承受着比自己家人更多的苦难。
一乐、二乐被下放农村,为了让一乐、二乐与农村队长搞好关系,许三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了儿子承担苦难。
一乐得了肝炎,作为父亲的他不希望自己什么都没有体验的儿子就此死去,为了他最喜爱的儿子一乐他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一心救活儿子。
许三观作为一家之主,家庭的苦难也就是他的苦难,而这些苦难在缺乏物质条件的他面前就成了无边的苦难。
许三观的苦难除了生存条件带给他的苦难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苦难。
许三观是一个追求平等的人,他不容许别人和他不一样或者说他和别人不一样。
因为有了许一乐,他和许玉兰的夫妻关系算得上失去了平衡变得不平等。
在当了9年的王八乌龟之后,他不想再做“王八”了,要让一乐去找何小勇,可当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他去卖血又继续做着“乌龟”。
这对许三观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他要背负着这个精神苦难生活着,这种精神痛苦远比物质上的压力和苦难大得多。
许三观所处的时代,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家庭以及精神压力给他带来了无边的苦难。
无情的苦难保卫这许三观,苦难越大就显得他越小。
消解苦难许三观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时,他的唯一方式是卖血,以最便捷的方法换取最实在的物质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各种遭遇面前,他就犹如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强大的战胜生活难关,坚韧而顽强的消解生活苦难。
首先,许三观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应对时代苦难。
许三观从小是一个孤儿,这是他不可改变的命运,可他并没有以为自己是个孤儿就过得落迫,他遇到了四叔,找到了新的依靠,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长大后成为一名送茧工,并且还是城里人。
自他成家后,社会动荡给他带来的苦难对他来说是很难消解的,他是实惠中的人,因此他不可能不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自然灾害、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社会动荡,他也不可能改变历史,逃过一劫。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许三观表现得从容、乐观。
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会,许三观和别的家庭一样,家里的锅被取走了,灶被砸了,没有一丝不许的反抗,还带着家人挑选符合自己口胃的食堂去就餐。
在没锅没灶的时候,自然灾害来了,许三观与家人节衣缩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在饿死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许三观蛮有兴致的卖血带全家人去吃一顿面,改善生活。
文革来了,许三观一家再次陷入苦难的泥潭,妻子许玉兰被抓去填补空缺,一次又一次被批斗,往街上一站就是一整天,许三观只能让儿子随便写上大字报贴在许玉兰的大字报上。
他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可他也没有因为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而无理取闹,没有丧失理性而是小心翼翼地关心妻子许玉兰:“我在外面受这么多的罪,回到家里只有你对我好,我的脚站肿了,你到热水给我烫脚;我回来晚了,你怕饭菜凉了,就焐在被窝里;我站在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你。
许三观,你只要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从许玉兰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知道许三观对妻子的支持和鼓励,积极应对苦难的态度。
他的三个儿子都长大后,又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潮流,只有三乐在他身边,一乐和二乐都被下放到农村去搞生产,看着儿子艰苦的奋斗,并且前途未卜,他不可能替代儿子去受苦,可为了儿子,他以自己的“强大”身躯为儿子讨好生产队长,争取让儿子早日回城。
许三观在面对一系列很难消解的时代苦难时,化鲜血为物质,化遭遇为动力,坚韧、顽强地缓解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用积极的态度阐释这平凡的人生。
其次,许三观用实际行动来消解个人苦难。
作品中,许三观应对生活苦难的方式是卖血,卖血成了小说的情节主线,也是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
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完成了自我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确认。
许三观消解个人的难度比起消解时代苦难显得更容易,我们能读到的是多次的“哀其不幸”却没有“怒其不争”的慨愤。
他始终以实际行动来应对个人物质上的苦难和精神苦难。
一方面,许三观用“生命之源”消解了家庭带给他的物质苦难。
许三观从第一次卖血开始,除了最后一次之外,他每一次卖血都与物质的缺乏有很大联系。
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好奇,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身体健壮,他用挣下的钱娶了妻子许玉兰,消解了个人问题。
“儿子”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对方逼他付医药费,家里的家具被搬空后,为了家他去卖血换回家具,消解了其实在他内心里很不乐意消解的这一次物质苦难。
二乐的生产队长到家里来,苦于无钱招待,又不得怠慢生产队长,在龙根的说情下,他又卖了一次血,招待了二乐的生产队长,还为他备了厚礼。
一乐得了肝炎,除了借钱外,他一路卖血到上海,置生死于不顾,救活了儿子。
他通过自己的血液,在商品化地交换法则中,实现了自我生命的哺育功能,他的血是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并使家庭摆脱了一次次绝境,使孩子们的生命获得延续,就像许玉兰最后向儿子们说的那样:“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
在物质苦难面前,许三观在家人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没有任何逃避的站出来,用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性格带着家人度过难关,谱写了一首首无私的父爱赞歌。
另一方面,许三观用实际行动来消解精神苦难。
许三观的精神苦难来自于一乐和许玉兰,他在面对精神苦难时显得比面对物质苦难消极了。
小说中,许三观先后用七次买血行为来拯救一乐,而一乐却不是自己的儿子,是妻子许玉兰和何小勇的私生子。
面对这个有悖于人伦和尊严的尴尬现实,许三观在极度的内心煎熬与挣扎中所做的努力,加大了小说的内在震撼力。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操守中,血脉的承传谱系非常严格,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我身上流出来的血脉,就不可以成为我的亲骨肉,所以许三观的感受是,一乐即使叫我爹,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自己则当了多年的王八乌龟。
当无数次听到别人说一乐长得不相许三观,像何小勇,他便把一乐、二乐、三乐叫到床上一排坐着,自己搬着凳子坐在对面,顺着看过去,倒着看回来,得出“这三个崽子越笑越长得像”的结论。
自己对自己说:“他们说一乐长得不像我,可一乐和二乐、三乐长得一样、、、、、、儿子长得不像爹,儿子长得和兄弟像也一样、、、、、、没有人说二乐、三乐不像我,没有说二乐、三乐不是我儿子、、、、、、一乐不像我没关系,一乐像他弟弟就行了。
”许三观的这番推理似乎不合逻辑却又合乎情理,在他阿Q的自我安慰调适中又有多少心理压力埋于心里,他心中的疑问自己不能解决,一乐不能解决,只有一个人能解决那句是许玉兰,在他的逼问下,许三观终于知道真相。
他不想再做“乌龟”,他要让一乐去找何小勇,并且态度强硬,可在一乐离家出走时,他找到了一乐,背上他去了胜利饭店。
在一乐身上,许三观不能消解自我的精神苦楚,于是他把消解这种苦楚的矛头指向了许玉兰,用实际行动来变不平等为平等: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我的身体刚刚舒服起来,我要是一动就不舒服啦。
”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这只箱子,我一个人搬不动它。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享受呢、、、、、、”许三观用“享受”和“报复”来消解精神压力,此外,当他得知痛恨的何小勇被车撞后,心里别提多高兴。
他去看望摔断腿的工厂同事林芬芳,与林芬芳发生了私情,并且还卖血报答林芬芳,私情暴露后,他所追求的平等才看似平等了,他用行动,以消极的态度最终消解了精神上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