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 文言文二则(2套)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精品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精品课件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代词,代指 伯牙鼓琴。
译文: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认真地听着。
心志,情志。
正在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
好啊
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 太山。”
高大的样子。
像。
泛指大山, 高山。一说 指东岳泰山。
译文: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 “弹得太好了!多么巍峨啊,像泰山一样!”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二、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B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 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 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 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 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 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 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 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 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 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错误。

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 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解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总起句:总写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 善于倾听,为他们成为知音埋下伏笔。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伯牙善鼓琴,锺 子期善听?找出相关句子并翻译。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指戴嵩画的
以自随。《斗牛图》。
随身携带。
用锦缎作画囊, 用玉作画轴。
拍手。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抽缩。
大腿。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却。
错误。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
摆动,摇。
认为他说的对。
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用“____”画出写杜处 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 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龙小五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 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 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伯牙鼓琴
弹。
心志,情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好啊。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 样子。若:像。
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 大而急的样子。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因为贫困而没有纸写字,于
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毫泼墨,并把他的庵 命名为“绿天”。 这样还是不够书写,于是他漆了一个木 盘来书写,又漆了一块方板来书写,反复地书写,最后木 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 同学交流感受。
句子意思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感受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第 2 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 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 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 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 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注】
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 作画轴。 ⑥拊(fǔ)掌:拍手。
⑦搐(chù):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miù):错误。 两牛相斗时, 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 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ǔ,意为“计算”;“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课件

21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1 文言文二则
课堂演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一、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1.断绝 2.穷尽 3.走不通的 4.独一无二的 5.极、最
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1 文言文二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zhóu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互动课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 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21 文言文二则
三、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的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字词听写
21 文言文二则
课堂演练
一、解释下列变色的字。
好书画: 喜爱 一日曝书画: 拿出来展示 处士笑而然之: 同意,赞同 古语有云: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二、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
错误的两项是( BD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21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部编[新教材](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部编[新教材](
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表现了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 ⑧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人的身份,点明伯牙是琴师,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
子期听之。 锺子期是听众。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磨难 欺凌 低头折节 境遇 秉性 隆冬腊月 凉飕飕 梳理 整整齐齐
题目含义:“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是神话中鸟的名字,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填海”指填平大海。“精卫填海”后来指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
高山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你体会到了什么?
(1)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 ,两人的友情深厚。 (2)说明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概括主题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 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两人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
板书设计
伯牙:鼓
锺子期:听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
好:喜欢。 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宽阔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抢盆夺碗 占灶争床 顽劣 力倦神疲 端坐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 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六.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助学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 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 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 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 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 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 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 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 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 的智慧之光。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 ◇ 牛在角斗时会出现多种情况。 ◇ 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 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凡事要仔细观察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 想象。
怎么做
怎么说
怎么想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板书设计
杜处士 尤所爱 戴嵩画作《牛》“耕当问奴,
交代表现了伯牙对锺子
期无比的敬重和深情的怀 念,同时也表现了两人之 间山高水长的深厚的友情。
课文结构
伯牙:鼓 锺子期:听
伯 牙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鼓 琴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
知音难得 情谊深厚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 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两人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其代表作有《题西 林壁》《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
课文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 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 彩。它可以是一首曲、一幅画……今天,让我们在 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 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miù

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我”是牧童:我是小牧童,今天阳光明媚,放牛去喽!走 到村口,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 特别喜爱书画……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 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 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 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 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读准 读通
读懂
……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斩尽杀绝( ) 美妙绝伦( ) 悬崖绝壁( )
二、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音 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三、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够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xián 左窄右宽

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注释和插图了解大意后,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要 适当停顿,读出重音,读出人物 对话的情感和神态。
朗读指导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 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 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 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四、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课时
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相斗时的牛? 它们的状态是怎样的?唐代画家戴嵩 画过一幅与牛有关的画,作家苏轼还 以此为内容写了一篇小短文,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整体感知
让我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说 说课文讲了什么吧!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大意: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了解人物
国籍 身份 穿着
伯牙 (楚国)晋国
士大夫 绸缎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泛指大山,高山。
心志,情志。 一说指东岳泰山。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高大的样子。 像。
资料袋
相传,伯牙、锺子期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月夜听卢子 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伯牙》
好啊。 哉,语气词, 表示感叹。
大意: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
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学写字
这句话中有两个会写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zāi

半包围结构, “戈”的后两 笔要注意先 “撇”后 “点”。
wēi

上下结构,“禾” 的最后一笔是点, “女”的第一笔 是撇点。
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伯牙 与 锺子期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 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知音难觅 、 珍惜知音 的情感。
拓展延伸
相传俞伯牙、锺子期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 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 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 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 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 上无知音”。
滔滔不绝的江水,水 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子期都能 听出来。你想用哪了什么?为什么?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 样做。联系课后“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 受。(课后第二题)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演练
一、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1.断绝 2.穷尽 3.走不通的 4.独一无二的 5.极、最
破琴绝弦( ) 绝处逢生( ) 绝大多数( )
红字读重音。 前三句读出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
互动课堂
读课文,分别画出伯牙鼓琴 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琴:
读句子,你的眼 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巍峨的高山,绵亘 蜿蜒的高山;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 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 乎也失去了意义。
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背诵指导
按照顺序背诵:
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
主题概括
21 文言文二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 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 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个故事。
书戴嵩画牛
一起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看注释
看插图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 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shāng )乎若流 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书戴嵩画牛
《回乡偶书》 《夜书所见》 《书湖阴先生壁》
书写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 词人代表。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大意: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水 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 无足复为鼓琴者。
值得
大意: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
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 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后第二题)
学写字
“伯牙破琴绝弦”中的“弦”字你会写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