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2弹力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弹力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让学生知道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4.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手对弹簧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作用下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为什么弹簧门能够自动关闭?答案:弹簧门关闭是因为门关闭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状,从而推动门关闭。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张纸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纸的弹力很小,几乎无法测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4. 方向讲解: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测量方法讲解: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测量弹力。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测量方法?2. 拓展延伸:研究弹力的应用领域,如弹簧、弹性材料等,并探讨弹力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7、2 弹力知识点一:弹力1、概念(1)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像橡皮泥,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特性叫。
(2)思考: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拉弯的弓为什么能把箭射出去?我们将橡皮筋拉长,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总结: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到它们对手有的作用,也就是说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
、、、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是因为受到了力,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力产生的条件(1)我们知道,力要想产生必须有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推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力发生时,这两个物体都发生了,所以,弹力要想发生,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2)我们虽然与弹簧发生了接触,但如果我们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或用力过大,撤去外力弹簧不能恢复原状,这时弹簧是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也不会产生弹力,所以产生弹力的第二个条件就是3、弹力的方向(1)用手指向下按压直尺,观察直尺与手的形变方向,体会直尺与手恢复形变的方向,感受手与直尺间的支持力、压力,分析支持力,压力的方向。
力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形变物体及形变方向手对尺子的压力尺子对手的支持力总结:从发生弹性形变物体的形变方向,恢复形变的方向和弹力方向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弹力的方向:弹力总是。
4、弹性限度:轻拉弹簧后放手,弹簧会恢复原状;弹簧下调一袋面粉,弹簧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观察其结构(拉环、挂钩、刻度板、指针、弹簧组成);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
(3)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即:F=k△x,△x表示弹簧的伸长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2、结合以前学习的测量工具,想想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否则要调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产生原因2. 弹力的测量方法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钩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只有在物体相互接触时才会产生。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形变,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4.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弹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 描述弹力的产生原因,并简要说明实验如何验证这一点。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弹力产生原因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辅导。
7.2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案:7.2 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弹力的产生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方向和测量。
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弹簧被压缩后释放,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定义,强调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3. 演示弹力的产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并释放,观察弹簧的弹力对钩码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弹力的产生。
4. 讲解弹力的方向:解释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判断弹力的方向。
5. 演示弹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
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概念。
2. 解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3. 弹力的方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弹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弹力的定义;弹簧测力计使用。
器材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橡皮泥、直尺、导线
【自主预学】:
【预习检测】
1.力的作用效果是;。
2.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当将外力撤除后又恢复到,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当将外力撤除后不能自动恢复到,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不能完全复原。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它的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大小有关。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仪器)叫做。
实验室常用的是。
弹簧受到的越大,弹簧的就越长。
【课堂导学】
一、弹力
(一)弹性与塑性
1.观察思考并表述:观察课本P52图13.1-1,三张图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请几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
3.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共同点是:
不同点是:
教师点拨: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当将外力撤除后又恢复到,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当将外力撤除后不能自动恢复到,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4.弹性和塑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请说明你的举例是属于弹性还是塑性。
(二)弹力
5.做一做:出示拉力器,让学生拉开它,其他同学观察他的表情。
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它的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大小有关。
(三)弹性限度
6.取一根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它,再使劲拉。
两次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吗?
教师点拨: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不能完全复原。
思考:为什么拉力器的弹簧中间要加一根限制弹簧伸长的长度的绳子?
二、弹簧测力计
(一)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1.观察并回答:请男女生各一位拉拉力器,弹簧为什么会伸长?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思考并表述: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3.演示一:将弹簧挂在黑板上,此时弹簧不受外力,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原长(用彩条显示“原长”。
)
当弹簧受到拉力时,它的长度会怎样?
演示二:把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
(用彩条显示“总长”。
)
请一学生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弹簧受到拉力而伸长的长度。
(用彩条显示“伸长”。
)
教师点拨:由此可知弹簧的伸长即用此时弹簧的减去弹簧的就是弹簧伸长的长度。
4.当弹簧受到拉力增大时,它伸长的长度会怎样?
5.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学生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各种长度。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点拨: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2N、5N,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变化感受大小不同的力。
2.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用力要均匀)3.教师指出学生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结:
【达标检测】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是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力的仪器是 ,它的工作原理是 。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和 ,还要观察指针是否指在 的位置。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它的 ,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注意观察指针是否指在 ;(3)使用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 。
3.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例说法错误的是 ( )
A .使用前必须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 .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C .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 .测量力的大小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4.如图13-1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___
N ,分度值为___N .弹簧测力计在测量前位于第二
小格的A 处,未作调整便用来测量手的拉力,指针位
于B 处,则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___N .
【巩固提升】
5.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下端挂300克物体时长15厘米,若改挂500克
的物体, 则弹簧长( )
A 、25厘米
B 、20厘米
C 、17厘米
D 、不能确定
6.如图13-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该弹簧测力计 (选
填“能”或“不能”)直接用来测力的大小.需先 ,否则会使测得的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
7.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
A .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C .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图13-1
13-3-2
D .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
8. 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
如图13-2所示.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为
图13-2 ( )
A. 一定等于8N B.一定小于8N
C. 一定大于8N
D. 以上情况部有可能
9.一个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给挂钩施加5N的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若将它取下来,两人在水平方向分别用5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吊环,则它的示数
是。
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我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1、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2、灭火逃生疏散预案 (4)
3、大型集体活动安全预案 (8)
4、防雷应急预案 (10)
5、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12)
6、安全稳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6)
7、幼儿食物中毒应急抢救预案 (20)
8、防触电预案 (22)
9、防汛防暴雨雷击预案 (25)
10、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7)
11、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29)
12、处置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