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2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2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景象,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结合诗歌的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1)朗诵法:诗歌教学重在朗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诵,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诗歌,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感情。

(2)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三、说教具使用: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使学生的心智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情导入,破解题意,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征”解题,从而引入对诗歌内容的学习。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1. 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故称《十五从军征·唐·王之涣》。

该诗以“十五”为线索,描写了壮志凌云、寻找出路、建功立业的古代青年。

2. 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共七首,每一首都充满了壮志凌云的气势,让读者感受到了青年的朝气蓬勃和对未来的渴望。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长安少年游,都门名士谁。

衣冠简朴儒,飘蓬造极碑。

巨海何时平,桓公归不归。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壮志高昂的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他的境遇可谓是极不幸的,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相反因此更加燃起了他的斗志。

这就是青年的奋斗精神。

3. 题材价值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之涣以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创造力,以及高妙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十五从军征》这样一首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一个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正如这首诗中描绘的那样,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失败和困境,只要我们有斗志、有追求,就能够在人生的漫长征程中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其他版本除了王之涣所写的《十五从军征》之外,还有其他作者的版本。

因为这首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意境十分深远,所以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扬。

其中比较有名的版本还包括:郑文公,《战士十五行》等。

5. 结语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青春无悔,奋斗有功”,每个人都应该像《十五从军征》中的青年一样,燃起自己的激情,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奋发图强,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一位老兵从军65年后返回家乡的情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揭露了战争及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说学情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够通过对资料及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特别是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上出示的三张照片,说一说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得出战争是残酷的、激烈的、民不聊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这次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2024十五从军征》。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十五从军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

难点是: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入新知通过展示《2024十五从军征》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讲解教材通过讲解教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阐述《2024十五从军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关键词汇和人物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讨论与思考在讲解完教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可以讨论《2024十五从军征》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4、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同时我也对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进行引导和指导。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参加我市教研室组织的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在此,特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予我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这节课的设计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寡识,还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进行《十五从军征》这节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战争》中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让学生认识到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古诗描述的是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

(2)、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运用“以读促悟”的方法,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我能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我能体会出诗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

这个目标的设计其实也隐含着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诗——解诗(悟诗)——品诗。

这不仅是帮学生解读目标也是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

(3)教学重、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吟诵、想象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授古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步骤,能通过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践,进行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讲述了古代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材在安排这篇课文时,旨在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加强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战争与和平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景,理解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战争场景,分析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4.说文解字: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失去双亲的士兵战争的残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六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作为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由于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四、说教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1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1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四、教学设想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六、教学准备ppt课件等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乐府诗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如七年级我们做学过的乐府诗——《木兰辞》、《陌上桑》都是民歌。

在魏晋以后,出现了文人摹仿乐府的作品,如我们七年级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4、谁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5、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6、齐读。

7、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那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们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其中,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
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将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们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了解乐府诗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初读,正音,了解词语意思;
2、全班齐声诵读;
3、尝试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学习1、2行,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2、深入学习3—6行,体会老人的悲伤之情,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

3、学习7—10行,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学习11---14行,联系前文“松柏冢累类”,体味老人生活的艰苦,以及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并用多种方式朗读。

5、学习15,16行,感受老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悲泣之情。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小结,让学生从这首诗的角度深刻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继续搜集阅读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