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还原法解题

合集下载

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1. 回溯法:回溯法是一种暴力穷举法,它尝试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找到最优解。

它通常用于搜索问题,其中搜索空间可以表示为树结构。

该方法逐步构建树结构,直
到找到解决方案为止。

2. 分支定界法:分支定界法是一种近似算法,它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解。


从搜索树的根结点开始,并且每次只考虑一个子结点。

它假设将子结点扩展到最优解,并且不会考虑其他结点。

3. 贪心算法:贪心算法是一种近似算法,它试图在每一步选择最优解,从而导致最终
的最优解。

它的思想是在每一步尝试最有利的选择,以期望在最终得到最优解。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摘要:
一、还原问题概述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三、方法二:倒推法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五、总结与应用
正文:
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还原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训练题型。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通过逐步还原的过程,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还原问题概述
还原问题是一种需要逆向思考的题目。

通常会给出一个变化过程,要求我们从结果推导出原始状态。

这类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当我们遇到一个还原问题时,可以先从结果入手,逐步向前推导。

例如,题目给出一个数加上3,乘以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是3。

我们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逆向计算:3乘以3等于9,9减去3等于6,6除以3等于2。

所以,原始的数是2。

三、方法二:倒推法
倒推法也就是还原法,特点是必须从问题的结果入手,反向使用题目中的条件,最后求出原有的数量。

在解决还原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从结果倒推回去,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有些还原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来解决。

例如,题目描述了一个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变化,从而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图表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总结与应用
掌握逐步还原、倒推法和图表还原这三种方法,对于解决三年级还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还原法解题-小升初

还原法解题-小升初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一、考点扫描还原法即从结果入手,一步一步往前逆推,从而求出原始状态。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也是从结果入手,反复利用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我们所要的结果,经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去解题。

二、典型例题1、有一条铁丝,第一次剪下它的21又1米,第二次剪下剩下的31又1米,此时还剩15米,这条铁丝原来有多长?2、3只猴子吃篮子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31,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31,第三只猴子吃了其他猴子吃过剩下的41,最后篮子里还剩下6个桃子,问篮子里原有桃子多少个?3、果果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洗漱用品花了总钱数的51多100元,买小食品花了余下的31少20元,又买了一个600元的饮水机,正好花完所带的钱,妈妈和果果一共带了多少钱?4、甲乙两仓库各存粮若干,先将乙仓库中存粮的51运到甲仓库,再将甲仓库此时存粮的41运到乙仓库,这时甲仓库有粮食600吨,乙仓库有粮食720吨,原来甲乙两仓库各有多少吨?5、一缸清水,第一次用去31,然后又加入40千克,第二次倒出缸中剩下清水的95,第三次倒出180千克后,还剩60千克,原来缸中有清水多少千克?三、当堂过关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1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72还多1千米,第三天修了9千米,刚好修完这条路,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2、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先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全程的83多80千米,接着乘汽车,所行路程比余下路程的31少55千米,再接着转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剩下的54还多40千米,最后步行5千米到达乙地,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3、王老师从甲地到乙地,先乘火车,所行路程比全程的83多40千米,接着乘汽车,所行路程比余下路程的31少25千米,再接着乘轮船,航行的路程比剩下的54还多30千米,最后5千米步行,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4、甲、乙两筐苹果共有112个,如果先从甲筐中拿出一半苹果放入乙筐,再从乙筐中拿出51的苹果放入甲筐,结果甲、乙两筐的苹果就一样多了,那么甲筐中原有多少个苹果?5、有A 、B 、C 、D 、E 五筐鸡蛋,各筐鸡蛋的数量不等,如果将B 筐鸡蛋的一半放进A 筐,C 筐鸡蛋的31放入B 筐,D 筐鸡蛋的41放入C 筐,E 筐鸡蛋的61放入D 筐,最后五筐鸡蛋都是30个,问原来每筐鸡蛋各有多少个?四、巩固提高1、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的21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31少1千米,第三天修余下的41还多1千米,这样还剩下20千米没有修完,求公路的全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小学数学中,还原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解题策略。

它主要是通过将一道复杂的问题逐步转化为单纯的问题,进而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我们将从什么是还原法、还原法的运用以及还原法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的运用。

一、什么是还原法还原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道较为复杂的问题逐步化简,还原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求解的的解题方法。

通常还原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分析,规避复杂性,简化计算,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例如:求一个数的平方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数的平方根,就可以利用平方根的性质轻松求解,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较为具体的问题。

并通过比较数字间的大小来选择正确的数值。

二、还原法的运用还原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问题的本质,将问题分解成较为简单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2、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如公式法、近似法、分类讨论法等,对每一部分单独进行求解。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对比得出正确答案。

1、求两个数相乘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向上和向下舍入获得约等于数,在通过相同的差值计算出准确的乘积。

或者利用分解质因数等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一些更小简单的问题,,逐步得出正确的答案。

2、求单位换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单位的大小,然后运用比较法或者画图的方法将较复杂的问题还原为较简单的问题。

例如米和千克无法直接比较大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来比较两者的大小,再进一步换算出正确答案。

三、还原法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原法是通过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分析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解题思路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还原法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学生解题的时间和计算量,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活跃、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趣味数学之“还原法”解题(四年级适用)

趣味数学之“还原法”解题(四年级适用)

10÷2×3+1=16(个)
最后一步:还原出第一个猴子偷偷爬起来时看到的 桃子数,也就是桃子原来的总数。
16÷2×3+1=25(个)
答:原来一共有25个桃子。
自主探究2:神奇的钱袋
有一只神奇的钱袋。每次往钱袋里存钱后,里 面的钱就会比原来的2倍还多4元。
小明星期一往钱袋里存钱,星期三又往里存钱, 周末存钱后,全部拿出来一看,钱袋里正好有52元 钱。
同学们:
今天你们认识的新朋友“还原 法”,还有一根名字叫着“倒推法”, 你们要和新朋友好好相处哦,在今后 的学习中,它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 数学问题呢!
小朋友们请你算一算,这个贪心的商人原来有 多少金币呢?
真相还原:
从商人付给魔术师80个金币后,他自己身无分文开始, 一步一步反过来还原问题的真相:
(1)由商人第三次从盒子里拿出来的钱:80元。 还原出商人第三次放进盒子里的钱:80÷2=40元 (2)接着还原商人第二次从盒子里拿出来的钱:
40+80=120元,得出商人第二次放进盒子里的钱: 120÷2=60元 (3)接着还原商人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来的钱:
钱。
自主探究3:贪心的商人
一个贪心的商人,整天都想发财。一天,他 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魔法师。魔法师说:“我这里 有一个神奇的盒子,只要把金币放到这盒子里后 数到十,金币就会变成原来的2倍。但是每次你 要付给我80个金币钱作为盒子使用费”。 商人听后,心想:发财的机会终于到了。于 是他与魔术师约定:每变一次,商人都付给魔术 师80个金币钱作为盒子使用费。
60+80=140元,得出商人第一次放进盒子的钱, 也就是商人原来自己身上的钱: 140÷2=70元.
自主探究4:小军的得分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

还原法解分数应用题

第21讲复原法解分数应用题一、夯实根底有些题目,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意一步一步求解根本无从下手或计算过程比拟繁琐,则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的逆推,从而推算出原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复原法或逆推法。

用复原法解答的关键是:①根据题目所求的问题,找出相应的两个条件,弄清所求的单位“1〞是谁,“量〞和“率〞是否对应。

②数量关系比拟复杂的可借助表格、线段图或流程图等帮助分析。

二、典型例题例1.将小明奶奶今年的年龄依次减去15并乘41,再加上4后除以51,恰好是100岁,小明奶奶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从最后的结果出发,如果小明奶奶的年龄不除以51,那就是100×51= 20〔岁〕;不加上4,就是20 – 4 = 16〔岁〕;不乘41,就是16÷41= 64〔岁〕;最后再加上15就是奶奶今年的年龄。

〔100×51-4〕÷41+ 15 = 79〔岁〕答:小明奶奶今年79岁。

例2.菜农大伯卖一批大白菜,第一天卖出这批大白菜的31,第二天卖出余下的52,这时还剩下240千克大白菜未卖,这批大白菜共有多少千克. 例3.有一条铁丝,第一次剪下它的21又1米,第二次剪下剩下的31又1米,此时还剩15米,这条铁丝原来有多长.三、熟能生巧1.人民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甲车间加工这批零件的51,乙车间加工余下的41,丙车间在加工余下的52,还剩3600个零件没有加工,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2.一瓶油第一次吃去15 ,第二次吃去余下的34 ,这时瓶里还有15 千克,这个瓶里原来有油多少千克.3.有铅笔假设干支,分一半加1支送甲,分余下的一半加2支送乙,剩下的4支送丙,这些铅笔原有多少支.四、拓展演练1.一堆西瓜,第一次卖出总数的41多4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21多2个,还剩2个。

这对西瓜共有多少个. 2.3只猴子吃篮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31,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31,第三只猴子吃了第二只猴子吃过后剩下的41,最后篮子里还剩下6只桃子,问篮里原有桃子多少只.3.*水果店有一批苹果,第一天卖出92,第二天卖出第一天剩下的71,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的21,这时还存有698千克,问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六、星级挑战*1.*厂有三个车间,一车间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1,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51,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人数多30%,三车间有156人,求这个厂全厂共有多少人.**2.甲、乙两个仓库各有一些粮食,从甲仓运出41到乙仓后,又从乙仓运出41到甲仓,这时甲、乙两仓各有粮食90吨,原来甲、乙两仓各有粮食多少吨.第22讲转化法解分数应用题一、夯实根底有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经常有好几个单位“1〞量,要正确地解答这些题目,必须先分清楚各个不同单位“1〞量,然后再把题中的*一种量看作单位“1〞,把其他所有的分率都转换为这个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按照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来计算。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还原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对于许多小
学生来说还原法是一种较为容易掌握的数学解题方法,因此它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面是还原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
中的应用:
1. 加减法解题:通过将运算式子先还原为相加或相减的形式,
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 $23+47-12$,可以先将
$23+47$ 作为一个式子进行计算,然后再减去 $12$。

2. 乘法解题:通过将式子还原为基本乘法的形式,再计算结果,以方便易行。

例如:计算 $25×6+25×4$,可以将连加表达式还原
为 $25×(6+4)$,最终再进行计算。

3. 除法解题:通过将式子还原为除数、被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解决由余数及商与被除数的关系计算被除数的问题。

例如:求
$765$ 除以 $15$ 的商和余数,可以先将式子还原为 $765=15×
n+r$,再进行计算。

总之,还原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和易理解性。

通过灵活使用还原法,相信小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解题方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近年来,由于小学生们数学学习基础实在太过薄弱,其中还原法模拟题目是一种非常
好的解题策略。

还原法不但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
记忆运算规律和应用运算符号的方法。

在学习还原法这个解题策略时,需要严格遵守以
下几点:
1. 理解单位运算规则。

在小学初中等阶段教育中,对于单位角度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单位角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比如,如果要将一个小数转换为百分数,那么必须将该小数乘以100才能够得到相应的百分数。

2. 理解无分数的乘法分解。

在数学运算中,如果存在分数,则通常需要将分数转化
为整数。

因此,学生必须要了解无分数的乘法分解法,也就是根据乘数的规律将被乘数分
解成与之相等的整数相乘。

比如,如果5是一个被乘数,可以将它分解为2+2+1,然后可
以用2和1相加得到最终的答案。

3. 掌握运算符的应用。

在进行以上两个步骤后,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
算的方法,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当的运算符。

例如,在解决一个条形图问题时,就需要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使用除法;在解决一个多步骤的问题时,可以使用乘法和加法
结合的方法来计算最终的答案等等。

总的来说,还原法解题策略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
维和运算能力,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数学考试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还原法”解题
近年来运动学试题屡屡有新颖题出现,对此我们不妨以不变应万变,将题还原为其原来的面貌,使问题得以化解。

如: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倒数变化规律图线如图所示,
a0和t0已知,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在t0前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

B: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为a0 t0。

C:物体在t0时间内速度增加量为0.5 a0 t0。

D:以上判断均错。

怎么解决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会做。

我们不妨把该图像还原为加速度与时间图象,应为:(见下图),从中不难看出,这原来就是一道很普通的习题,该物体在t0前的加速度恒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0以后加速度逐渐减少,做变速(直线)运动;故选择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