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合集下载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

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

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材料: 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

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

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双因子杂交反交18♀×14♂ 14♀ × 18♂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摘要:用于果蝇的生殖周期短,培养方便,所以在遗传学实验中,有许多遗传规律的验证需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主要以验证单因子遗传、双因子遗传、三点测交和伴性遗传为主,从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在完成孟德尔遗传定律后,所剩下的果蝇的三龄幼虫可以进行唾腺染色体的制备。

关键词:果蝇;孟德尔;遗传定律;果蝇唾腺染色体;本学期在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中,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常常是一个杂交组合,只能验证一个规律,过程较为复杂,统计较为繁琐。

我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采用一次杂交设计来完成验证多个遗传规律。

1 实验设计方案1.1 实验原理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多对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交子二代中呈现的,所以一次杂交实验所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则可以通过一次实验将基因及其分离、组合与连锁情况体现出。

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致的。

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重组值的大小跟基因间距离有关,据此可确定有关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从而作出基因连锁图。

分离规律是讲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法则;自山组合规律是位于n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对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法则;连锁与互换规律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的连锁基因间的遗传法则;性连锁则是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法则。

配子的形成都是以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分离为基础的。

这些规律在杂交试验中不是孤立表现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即多基因决定的许多性状在杂交后代要同时表现,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几个相应的遗传规律。

双翅类昆虫幼虫期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的一类多线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果蝇基因图距的测量实验日期:2013年4月15日– 2013年5月31日组号:2-3生17班姚远同组搭档:赵心怡一、实验目的1.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计算在同一染色体上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的相对位置、图距等参数,理解和验证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2.掌握果蝇杂交的方法,深入了解果蝇生活史、世代周期。

二、实验原理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属于果蝇科、果蝇属, 它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有如下特点:1)生活史长短随温度而不同;2)成年雌性蝇类长到12小时才成熟,便于确保雌性蝇类是处女蝇;3)繁殖能力强;4)突变种类多,染色体数目少。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的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

连锁现象是英国遗传学家(W. Bateson)等人于1906年在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杂交过程中发现。

1911年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发现了同类现象,提出了连锁与互换的概念,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基因的交换率反映了两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

人们规定同一染色体上两个位点间在一百次减数分裂发生一次重组的机会时,定义两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为一个cM(centimorgan)。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直线排列的规律,把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连锁群)制成图称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亦称基因连锁图(gene-linkage map )。

三点测交就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等位基因(即三个基因位点)的排列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果蝇的变性遗传现象,了解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果蝇变性遗传的实验方法,包括杂交、观察、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果蝇变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个体性别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X染色体变性遗传,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性别改变。

实验采用杂交方法,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分析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2. 实验器具:培养皿、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酒精棉球、毛笔、解剖针、剪刀、镊子、试管、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3. 将F1代果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4. 观察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5. 分析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确定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30只- 白眼雌蝇:20只- 红眼雄蝇:50只- 白眼雄蝇:0只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52. 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60只- 白眼雌蝇:40只- 红眼雄蝇:70只- 白眼雄蝇:30只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75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2. 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7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

3. 结合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推测变性基因的遗传模式为:X^WY(野生型)、X^wY(突变型)、X^WX^w(雌性)、X^wX^w(雌性)。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变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

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①、掌握果蝇的饲养方法②、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③、学习辨认果蝇的雌雄个体④、学会观察果蝇的某些特殊性状二、实验原理果蝇(fruit fly,vinegar fly )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

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双翅目,果蝇属。

特点: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果蝇从出生到成熟共需要十天。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三、实验材料及器材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搪瓷杯、玻璃棒、培养瓶、海绵塞、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电子天平、镊子、解剖镜、显微镜。

乙醚、酒精、4ml丙酸、5.6克酵母粉、6克琼脂、68克玉米粉、52克白糖、600ml水(5人一组)。

三种不同性状的果蝇:三隐型,野生型,黑体型(各数只)。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培养瓶的清洗及灭菌①、每个人取12个培养瓶,并配上12个松紧度合适的塞子。

将培养瓶清洗干净,沥干水。

(若找不到合适的塞子,则自己用纱布和棉花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