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渡江云》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第二百六十一篇长亭怨/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宋] 王沂孙泛孤艇、东皋过遍。

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自约赏花人,别後总、风流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

想忘了、绮疏雕槛。

望不尽、苒苒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

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分类标签: 宋词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专写感怀旧游的词。

王沂孙一改填词用典多惯例,这首词用典极少,文辞稍显简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语波峭起折,也堪称一首佳作。

“泛孤艇、东皋过遍。

”写重访中庵故园。

扣准本题。

“孤艇”,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落出访故地的落寞。

“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作者足迹遍至东皋,留连徘徊。

烘托出情境。

词人对此地蕴含深情,此次特地前来追寻旧游之地。

照下文“欲寻前迹”,足见发端伊始,虽入手擒题,却并非一览无余。

曲意直笔,颇耐人寻味。

“尚记当日”点明下文是对往昔的追忆。

“绿阴门掩”,表明当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访者少。

“屐齿莓苔”,指游览之事;“酒痕罗袖”,是讲宴乐的。

正所谓“事何限”表明事情的范围。

而“记当日”指时间。

昔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无限与当日交游、乐事的欣愉雅致相互生发映衬,给人印象颇佳。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笔锋转至今日。

履旧迹,寻前踪。

一切皆已渺然。

旧日舞台歌榭,已雨打风吹去。

怡人春光。

亦复化为令人惆怅的一片秋色。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

“成秋苑”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

“欲寻前迹”本应接在“东皋过遍”之后,词人却把它置于“尚记当日”后面,是一种腾挪之法。

这种利用“时间差”的写法,造成今昔的强烈对比,和笔势上的波峭回环之感。

词人同时还辅以不同的景致和虚实相生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

昔之欢游,“绿阴”、“莓苔”的春色点染,乐景独好;今之萧条,一片“秋苑”的悲秋笔墨,哀感十足。

昔日之乐何其乐,今日之哀何其哀矣。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古诗渡江云·晴岚低楚甸翻译赏析

古诗渡江云·晴岚低楚甸翻译赏析

古诗渡江云·晴岚低楚甸翻译赏析《渡江云·晴岚低楚甸》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前言】《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

作者在上阙写春,春是杨柳逐渐抽芽的初春,下阕写秋,秋是水草已慢慢变长的深秋,这一春一秋、一荣一谢两种景致。

作者通过歌咏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哀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孤愤之情。

【注释】⑴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⑵暖回:隐喻政治形势的突然转变。

⑶雁翼:雁的两翅。

⑷借问何时:询问什么时候。

⑸委曲:曲折延伸。

⑹妍华:指美艳,华丽。

⑺陌头:路上;路旁。

⑻堪嗟(ān iē):感叹词。

⑼清江:夷水,既可指清澈的江水,又可特指湖北省境内流入长江的一段江水,《水经注》记载该水,“水色清照石上,分沙石”故名之曰“清江”⑽画舸(huàě):装饰华美的游船。

⑾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⑿乌纱:指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制成,始于东晋宫官着乌纱帢,后经改制,隋代时帝王、贵臣亦多戴之;至唐宋已行于民间,不论贵贱⒀水驿:水中驿站。

⒁蒹葭(iān iā):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喻微贱。

⒂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翻译】晴日山中的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从沙滩上腾空而去。

骤然惊知春天已经来到眼前,询问什么时候,能逐渐地进入深山?鲜花碧草,舒卷开合,天公以最大的粉饰力装点着争艳斗华的春天。

那千丝万缕的田头道旁的杨柳,嫩条渐抽渐长便可藏遮栖鸦。

可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装饰华美的游船向着京城──汴京进发。

是酒宴已残,兴尽人散?还是愁那江风阵阵总是无休止地拍打翻卷着船头的旗尾,夕潮也汹涌而起溅湿了头上的乌纱?夜晚悬在江空上一弯弦月,乘坐的般只也慢慢巾近港湾驿站、泊入芦苇深处。

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渡江云-山空天入海》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秋思。

①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②愁余。

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

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

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

③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注释】①山阴:即越州(今浙江绍兴)。

西杭,指杭州。

②“门掩”句:暗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事。

《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少有高趣,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③桃花面:典出《本事诗·情感》。

唐崔护曾于清明日出游长安城南,见一庄居,花木丛萃,乃叩门求饮。

有女子开门,饮三杯水,命之坐下。

其女独倚小桃树伫立,而意属殊厚。

来岁清明,崔又往寻之,则闭门无人,因题诗于门上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译文】空山蓝天齐连大海,我凭倚楼栏极目远望,风急潮涌日暮,鸠声带雨挂满了帘幕。

几处平旷的田间,农人披蓑锄地,冒着春雨。

临安故宫的烟柳,想如今应也绿到了西湖。

还记得当年、我隐居在湖边的深山,也植有门前两三颗柳树。

令我愁不尽的是,犹如浮萍断梗,在荒芜的洲边水浦,不知将漂流何处?近来身腰消瘦、怕照孤灯坐看孤影,自己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

常想象快又见到西施般的西湖,不知为什么近来、反而笑她不写信给我,要是说信迟路远,为何连梦也不做?【集评】清·许昂霄:“曲折如意。

”(《词综偶评》)清·陈廷焯:“起句,笔力雄奋。

(犹记得)低徊春到,多年情致不乏。

(空自觉)凄惋。

(书纵远)一层逼一层,直是凄绝(《云韶集》卷九)。

近代·俞陛云:“通首警动,无懈可击。

前三句,写山阴临江风景。

以下三句,兼状乡居。

“隔水动春锄”五字,有唐人诗味。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原文、赏析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原文、赏析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出自宋代张炎的《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原文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

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

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

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

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

祖籍陕西凤翔。

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

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

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

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伤离念远的怀旧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作者自辛卯(1291年)南归,至己亥(1299年)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以自称“山阴久客”。

又云“一再逢春”,说明此词当为南归二年以后所作,时年作者已四十七岁。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鹧鸪天张炎翻译]鹧鸪天张炎

[鹧鸪天张炎翻译]鹧鸪天张炎

[鹧鸪天张炎翻译]鹧鸪天张炎鹧鸪天张炎篇一:关于张炎鹧鸪天的鉴赏及试题答案鹧鸪天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⑵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1)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

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2)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

寓居临安,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

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

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

这首词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宋词赏析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宋词赏析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晴岚低楚甸,暧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这是一首歌咏山水风光兼抒离情的长调。

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一开始便以曲笔点写春的消息,“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晴日山中的团团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和熙温暖的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忽啦啦地从无垠的沙滩上腾空而去,向北飞去。

“暖回雁翼”的“回”字含使动意味,大雁是候鸟,春暧北去,秋寒南归,这温暖的使鸿雁结队北飞的气息,自然便是春天带来的,不点自明。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三句承前而起,雁群北去,使人骤然惊知春天已经来到眼前,借问春光,何时方能逐渐地进入千峦万嶂的深山?那时节便是“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的阳春景色:鲜花碧草,铺地连天,舒卷开合,乾坤香满,天公以最大的粉饰力,装点着争艳斗华的春天。

下面几句则是从想象中回转,写眼前的初春景色:“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放眼看去,那千丝万缕的田头道旁的杨柳,已绽出鹅黄色的新绿,细叶嫩条渐抽渐长便可藏遮栖鸦。

“渐渐可藏鸦”之句并无华丽词藻,但却极富想象,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并非现在而是渐渐便可藏鸦,并非真有藏鸦,而是“可”藏鸦;灵巧精美的句子都具有极大的`容量,该句不仅使人读后如睹其景,而且也可使并不讨人喜爱的乌鸦因染上春的颜色,变得似乎也美丽了。

下片是对着面前的景事,抒发淡淡的闲情。

起始便是一个嗟叹句“堪嗟”,接下去“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三句,仿佛是写词人正置身画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向着京城──汴京进发。

此处“清江”一词既可指清澈的江水,又可特指今日湖北省境内流入长江的一段江水,《水经注》记载该水,“水色清照石上,分沙石”故名之曰“清江”;“长安日下”一词是暗用前人句典,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炎《渡江云》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渡江云
渡江云久客山阴,王菊存问予近作,书以寄之。

张炎
久客山阴,王菊存问予近作,书以寄之。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

荒洲古溆。

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

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

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注释]
①一帘鸠外雨:听帘外雨中鸠声。

②古溆:古水浦渡头。

③桃花面:指佳人。

①原本题为“久客山阴,王菊存问矛近作,书以寄之”,据别本改。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鸠:鸟名,俗称斑鸠。

④动春锄:开始春耕。

⑤禁柳:临安故宫的烟柳。

宫中的柳树,此泛指西湖一带柳树。

⑥淑(xu序):浦,水边。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⑦断梗:用桃梗故事。

《战国策·齐策》载,苏代谓孟尝君曰:“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曰:…子西岸之土也,
挺子以为人,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淄水至,流子而去,则漂漂者将如何耳?‟”后以桃梗或断梗比喻漂流无定的旅人。

石孝友《清平乐》词:“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飞蓬。

”疏萍,犹言飘萍、流萍、泛萍,萍浮水面,随风飘荡,因以比喻飘泊的身世。

⑧羞:怕。

围羞带减:腰身消瘦。

用沈约典故,见李之仪《谢池春》注。

⑨烟孤:一作“灯孤”。

⑩桃花面:唐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

【译文】
我客居山阴很久,王菊存问我近来有何作品,于是我抄写本词来答复他。

远山随着空阔的长天没入了大海,我倚着高楼遥望海天无际,只见风势劲急,黄昏时暮潮刚刚涌起。

帘外下起一阵疏雨,斑鸠正在鸣啼,几处闲置的水田,农夫已趁着春雨开始了春耕。

嫩叶如烟雾缭绕着柳梢泛出新绿,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西湖的美景,如今也一定是春光旖旎。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深巷中隐居,两三棵垂柳将柴门轻掩,绿荫掩映令人心醉神迷。

如今我满怀愁绪,在这荒洲旧浦苦捱着时日。

就像断梗浮萍,不知还要漂泊到何处江湾。

枉自觉得腰带渐宽瘦了身躯,怕对孤灯看到瘦影而不觉可怜自己。

我常常疑惑自己很快能见到她那桃花般美艳的容颜,为什么她近来反而连书信都已绝断。

纵然说书信遥远,为何连梦也都不见?
【译文】
远山迷蒙空阔蓝天与碧海相连,我登上高楼纵目远望,春风急吹初涨暮潮汹涌起伏。

帘外斑鸠鸣啼细雨绵绵,隔河对岸几处闲置的冬田里,农家已开始春耕挥锄。

寒食后柳叶初新,想如今应已染绿西湖。

还记得当年我在那里隐居,庭院里就有两三株青青柳树。

我满怀忧愁,在这荒芜沙洲古老水浦,我就像断枝和浮萍,不知道还要漂流到何处?空自觉得腰带日渐宽松,害怕面对照出瘦影的灯烛。

常常疑惑能很快见到她娇美面容,为什么近来反而不见一封信书。

纵然说书信遥远难传,为何而今连梦也不做。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词。

开头三句写极目远望之景。

近处,则是一幅春雨催种的田园图画。

“新烟禁柳”转而遥想杭州临近清明时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书远梦无的沉痛怅惘。

全词一气呵成,时空组接,道尽游子客中的伤春伤别之情。

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江阴时,追忆杭州旧游之作。

作者自辛卯(1291)南归,至己亥(1299)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阴(绍兴),所以自称“山阴久客”。

又云“一再逢春”,说明此词当为南归二年以后所作,时年作者已四十七岁。

此时,家亡国破,一身孤旅,作为故国王孙,作品自多漂泊之感,怀旧之伤。

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点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

空阔高远,是登高所见。

先写远景,起两句为倒装句,“山空入海”,乃“倚楼望极”所见。

山耸春空,天澄大海,起势十分壮阔。

“风急暮潮初”,亦承“倚楼”而来。

风急潮生,以景写情,用风、潮状翻腾之思绪,实
为生花妙笔。

接着写近景,“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在鸠鸟的叫声中,雨不停地下着;一畦畦尚未插秧的水田,从水面上映现着闪动的锄头。

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水乡画图。

笔锋以细间阔,句工又意新,描绘出了前人作品从来描绘过的春天的境界。

“新烟”两句,念及西湖风光之好;“犹记得”两句,则念及旧居之适。

“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想到了“西湖”的“新烟禁柳”。

清明改火,故曰新烟,唐《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曰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禁柳,即禁官之柳,杭州为南宋京都,故称西湖之柳为禁柳。

作者对西湖是十分眷怀的。

正如舒岳祥所说:“(张炎)同社稷变置,凌烟废堕,落魄纵饮,北游燕、蓟,上公车,登承明有日矣。

一日思江南菰米莼丝,慨然补被而归……。

”由于作者思念之切、眷恋之深,无时无地不在想,所以,下面承以“犹记得”二句。

“记得”由想而来。

想是如今,记是过去;想是悬揣之词,记则是确切之念。

由昔证今,由今忆昔,虽未点明今昔兴亡之感。

而其意妙在不言之中。

思念旧游、故居,即怀念故国。

正如沈祖棻先生所说:“依依杨柳,自遗氏视之,与离离禾黍何殊哉?”真是虚笔远扬,宛转关情,清远蕴藉,凄怆缠绵。

下片抒情,纯以咏叹出之。

过片“愁余”二字,承上启下,概括全篇;亦收亦纵,曲意不断。

“荒洲古溆(xú絮),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感叹自己漂泊无定。

水溆,即水浦,小的港汊。

舒岳祥说他:“不入古杭,扁舟浙水东西,为漫浪游。

散囊中千金袋,吴江楚岸,枫丹苇白,一奚童负囊自随。

”这里的三句词,正是这种漂流无定的生活的写照。

“空自觉”三句,叹自己日愈销减。

“围羞带减”,写
腰围消瘦,带眼减缩,说明自己消瘦了;“影怯灯孤”,写自己的孤寂,而冠以“空自觉”,则见更无人关情及之,进一步叹喟自己的漂泊之苦!“常疑”以下三句,叹别久无书信相来。

“桃花面”,谓人面艳美如桃花,指词人意中女子。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三句,句句转换,层层推进,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

末尾:“书纵远,如何梦也无?”就没有书相往来反诸无梦,层层深宛。

纵观张炎这首词笔墨翻腾,意亦纡宛绘景之致,抒情沉挚,是词林艺苑的一首佳作。

郑思肖在为张炎词所作的序中云:“吾识张循王孙玉田先辈,喜其三十年汗漫南北数千里,一片空狂怀抱,日日化雨为醉……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微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赔笑,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

”这首《渡江云》,即如是之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