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摘要《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有参考价值、实用的、旨在帮助人们读通古书的古汉语字典,本文就其编纂特色、分类原则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通假古音例证

王海根先生编纂的《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颇有参考价值、很切实用的古汉语字典,值得向读者推荐。

通假现象是汉字特有的现象。汉字是一种形意体系的文字,它字数众多,形体复杂,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秀才提笔多忘字”的情况。握管挥毫忽然想不起某个字该怎么写,有的时候就来个简便的办法,写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字就被认为是通假字。汉代学者郑玄曾经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这一段话见于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他从何处引来,没有交代,想来应该是有依据的。这话说明了通假字出现的原因,非常深刻。

古代汉语里有不少通假字,这成为人们阅读古书的障碍,读古书不明通假字,则会或曲解文意而出谬误,或望文生训而贻笑大方。所以古代学者将“破假借”作为读通古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人在此多下功夫。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里面有“通说”一卷总结他治学心得,共十二条,第一条“经文假借”讲的就是古代汉语里的通假字问题。文章一开始就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

这里把解读通假字的重要性谈得很清楚。

今天阅读古书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读书的时候遇到通假字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能够有一部大型的收字众多的通假字典,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海根先生这部字典的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西安召开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年会上,海根先生作了有关通假字的发言,非常精彩,印象深刻。后来又在一些学报上读到他这方面的论文,有二三十篇,看来他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最近读到他这本字典,从“后记”知道他从事这项研究已经三十多年,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他“发现已有之语文工具书(字典、辞书)在通假问题说明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这样那样的瑕疵,有鉴于此,便有心将个人的劳动成果变成社会财富,提供给愿意读古书的朋友,为其攻克中国古代文化堡垒助他一臂之力”。海根先生的抱负值得赞赏,值得学习。

通假字是汉语中一种用字现象。读者查通假字主要是因为阅读的时候遇到某些字,照通常的解释扞格难通,讲不明白,那就要考虑这是不是通假现象,因此,通假字是通过字来查它的意义。部首检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使用了好几百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这个部首归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海根先生认识到了这点,大胆地对这个归部方法作了少许调整。如“凡例”里面所说的:

如:“之”字原属“丿”部,现归入“丶”部;根据以义归部的原则,本在“角”部之“解”字现按其本义列在“刀”部,“书(書)”字原在“曰”部、“画(画)”字原在“田”部,现均调整到“聿”部,本在“青”部之“靖”字现改入“立”部,本为“风”部之“(马风)”字今移至“马”部,“雖”字原在“隹”部,因其本义为虫名(似蜥蜴而大,见《说文•虫部》),故改归“虫”部,“辩”原在“辛”部,现按其本义改归“言”部,本在“土”部之“墨”(“黑”为其义符)改归入“黑”部,原本在“木”部之“枭”字,因其本义为鸟名而改归入“鸟”部,本在“立”部之“竟”、“章”,因其本义均与音乐有关,改归“音”部,将“辉”字由原隶属不当之“车”部,按义符重新归类,排在新增之六画“光”部内;个别部首无通假字或通假现象罕见者,则取消其部首而并入其相关部首,如将“黍”部归并入“禾”部、“鼓”部归并入“支”部、“舌”部归并入“口”部。……

作者对一些字的归并花了很多心思,不管对这样的分类或归类人们是否赞同,但是要使用这部字典,对它提出的分类归类原则还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这部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大”。说它“大”主要是说它的内容丰富。这部字典除了收录一般所说的严格的通假字外,还收录了一些古今字。全书共收五千六百多条,比坊间的通假字典收字数量超出了许多。提供的信息量大,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有好处的。通假字和古今字有的时候很好区别,有的时候区别起来也有一定困难。长期以来,它困扰了不少学者,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本书作者没有纠缠于分类归类问题的争论,他在“前言”里面指出: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eeca6cb0-676f-4120-a354-bca013b1a06e.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