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举例说明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举例说明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和用法。
下面我们将通过举例说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差异。
古今字是指历史上存在的汉字,包括古代汉字、隶书字、楷书字等。
这些字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并通过传承发展成现代文字。
举个例子,古代的“黄”字写作“黃”,字形较为繁复,楷书字则简化为“黄”,成为现代用字。
另一个例子是“洛阳”一词,其古代写法是“洛陽”,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也逐渐被简化。
相比之下,通假字则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发音的汉字之间的互通。
这些字在语言交流中经常使用,以弥补汉字发音和拼音之间的差距。
例如,“衞”和“卫”是通假字,两者发音相同,都是wèi。
另一个例子是“謝”和“谢”,两字发音相同,都是xiè。
虽然这些字在发音上相同,但它们的字形却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交流中通假字的使用应该谨慎。
尽管一些通假字在正式场合中可以使用,但也有些通假字是不能替代原本的汉字的。
此外,随着时代进步,汉语表达方式也逐渐趋向于规范化,通假字的使用也逐渐受到限制。
总之,古今字和通假字虽然在汉字中属于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场合。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和区分这些字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使用汉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与应用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与应用在中文的写作与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今字和通假字两种字形。
这两种字形在形状和意义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辨析并灵活运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法。
一、古今字辨析1. 古字古字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形式,代表着古代所使用的字形和文字风格。
这些字形多来源于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具有独特的古老韵味。
古字虽然形态优美,但由于其书写繁琐,难以书写与识读,逐渐被后来的更简化的字形所取代。
以"小篆"为例,其中的一种古字形式是"言",在现代常见的字形中则简化为"讠"。
这其中"言"可作为独立字形使用,例如"说";而"讠"则常常作为"讠许"、"讠谈"等的偏旁部首出现。
2. 今字今字是指相对于古字而言的现代汉字形式,是为了简化古字的繁复形态而形成的。
今字的形状较为简练,易于书写和阅读。
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汉字都是以今字的形式存在。
例如,如今我们常见的字形"话",它的古字形为"話",通过简化后形成了现代所用的"话"。
另外还有"足"、"跳"等字形也是通过简化古字形而得来的。
二、通假字辨析通假字是指同音同义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这些字形虽然不同,但读音和词义相同。
在实际应用中,通假字常常被用来进行替代,以增加书写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例如,"鱼"和"鱼",虽然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意义也相同,因此可以在写作中互相替代。
再例如,"零"和"0",虽然一种是中文汉字,一种是阿拉伯数字,但读音相同,都表示数值"零",因此在写作中也可以互相替代。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作者:李放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古今字和通假字辨析不明一直是古代汉语初学者头疼的问题,本文在对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两个术语做界定的基础上,从古今字的出现时间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形成原因与通假字不同这两点,辨析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希望能给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别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种意义上先后出现的形体不同的一对字,产生在前的字即为古字或原字,产生在后的即为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通假,简单说就是借用甲字替换乙字。
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两个字在字意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这两个字就叫做通假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做借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正字或者本字。
在对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两个术语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做出辨析,说明它们的区别。
一、古今字的出现时间和通假字不同(一)古今字的出现时间古今字是一对形体不同的字,分为古字和今字。
古字和今字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先有古字,后有今字,是一种历时性现象。
介:《说文》:“介,画也。
”“介”字的本义是“边界”。
《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
在这句诗文中,“介”的意思是“边界”。
借用来表示“间隔”“甲士”“量词,相当于‘个’”“指宾主之间的传言人”等。
后来另造“界”字表示“介”的本义“边界”,以区别“介”的其他意义。
我们现在用的“地界”“界址”“界标”等,都是“介”字的本义“边界”。
“介”和“界”在“边界”这个意义上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争:《说文》:“争,引也。
”引申为“谏,规劝”,此时读去声。
《孝经》中有“争臣”“争友”等,都是“谏,规劝”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以区别于争夺的“争”。
我们现在用的“诤谏”“诤言”等,都是“争”字“谏,规劝”的意义,“争”和“诤”在“谏,规劝”这个意义上构成古今字关系。
(二)通假字的出现时间通假字出现在相同的时段,借字与本字同时存在,是一种共时性现象。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古今字指的是从古代形态保留至今的字形,而通假字则是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古今字是指自古代以来形态基本未变的字形。
这些字形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和意义,比如“人”、“山”、“水”等。
古今字因其字形的稳定性和传统意义的保留,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字形承载着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是指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这些差异可以是汉字的简化、变形或是取其音义而形成的新字形。
通假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汉字的书写和阅读的需要,以及适应不同地区和方言的发展。
例如,“车”字在简化过程中形成了“车”字,在不同地区发
展出了“車”的变形,而“马”字在部分方言中发展为“馬”。
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使用相互交织。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则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对比和辨析古今字和通假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通假字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对于汉字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我们需要正确辨析和运用古今字和通假字。
简述文字通假和古今字的区别

简述文字通假和古今字的区别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的规范有两个方面:通假和古今字。
它们是汉字的两大特点。
1、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造的字”。
中国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同音代替,读若一音,这就是通假。
如“绝”和“诀”两个字,都是表示死的意思,但是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就用了通假。
又如“家”字,古时可以写作“ jia”,后来写成“ jia”。
“家”的本义是“室内”,但由于读音不同,逐渐演变成了“室”字。
“穴”与“空”古音相同,因此也可通用,“穴”的本义是“孔洞”,后来用于坟墓,变成了“空”。
通假现象很多,只要找出通假的部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就行了。
2、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即“本有其字,而在该书中被用作另一字的。
”一般情况下,凡遇到古今字时,应先读本字,后读今字,反之则倒过来。
比如“江、河、湖”三个字,实际上它们并非古今字,因为它们的读音不同,使用时须特别注意。
江指的是长江,河指黄河,湖指湖水。
又如“日、月、口”三个字,实际上也不是古今字,因为它们都表示“太阳”,但读音不同。
“日”读“目”,“月”读“肉”。
当然,还有许多特殊的古今字,例如“明”、“丘”、“甘”、“肥”等。
所谓“古今字”,其实就是“一字二用”的结果。
例如:白+日=白明;钱+金=钱清;郎+羊=郎情;小+少=小旦;王+二=王二小;伞=伞把……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古今字。
3、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指“某些字体写法不同,但含义没有区别的字”。
《说文解字》认为,同时存在几种写法的字为“异体字”。
如“车”,车和马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指四匹马拉的有轮的运输工具。
后来马拉车消失了,人们在车上加了个轮子,这就变成了车。
《说文解字》还认为,同时存在几种写法的字,必定是由某个字产生的。
所以“车”字的第二种写法就是“车”。
《说文解字》指出:“俗体作车,非是。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车子,原来叫做“车”,那么第二种写法自然就是“车”。
兰大20秋学期《古代汉语(上)》离线作业答案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兰大20秋学期《古代汉语(上)》离线作业答案《古代汉语(上)》作业要求: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请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其中尤以二者间的不同点为论述重点,分别从它们的时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功能差别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便能够对二者进行更好的区分。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1.以小论文的格式书写。
2.说明核心观点并进行阐明。
3.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4.无标准答案,杜绝抄袭。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必须得从基本的概念出发。
上古时代,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一字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是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称为“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称为“古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此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同借字。
(一)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比较单一,它是汉字孳乳分化的一种现象。
古代字量不丰,《说文》收录了9353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只有三四千字。
这些常用字大都一字多义,为了方便区别,后世就依据某种关系另造了新字,以此来分担这些常用字繁重的表义任务。
这就是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根据古字造出今字,有一定的依据和方式。
清代学者王筠对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给出了很細致的解释:“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
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
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
”由此可见,王筠将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细分为两点:一是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分化义;一是古字表示分化义,今字表示本义。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
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
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
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
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
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摘要《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有参考价值、实用的、旨在帮助人们读通古书的古汉语字典,本文就其编纂特色、分类原则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通假古音例证
王海根先生编纂的《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颇有参考价值、很切实用的古汉语字典,值得向读者推荐。
通假现象是汉字特有的现象。
汉字是一种形意体系的文字,它字数众多,形体复杂,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秀才提笔多忘字”的情况。
握管挥毫忽然想不起某个字该怎么写,有的时候就来个简便的办法,写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字就被认为是通假字。
汉代学者郑玄曾经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这一段话见于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他从何处引来,没有交代,想来应该是有依据的。
这话说明了通假字出现的原因,非常深刻。
古代汉语里有不少通假字,这成为人们阅读古书的障碍,读古书不明通假字,则会或曲解文意而出谬误,或望文生训而贻笑大方。
所以古代学者将“破假借”作为读通古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人在此多下功夫。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里面有“通说”一卷总结他治学心得,共十二条,第一条“经文假借”讲的就是古代汉语里的通假字问题。
文章一开始就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
这里把解读通假字的重要性谈得很清楚。
今天阅读古书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读书的时候遇到通假字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能够有一部大型的收字众多的通假字典,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海根先生这部字典的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西安召开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年会上,海根先生作了有关通假字的发言,非常精彩,印象深刻。
后来又在一些学报上读到他这方面的论文,有二三十篇,看来他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最近读到他这本字典,从“后记”知道他从事这项研究已经三十多年,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他“发现已有之语文工具书(字典、辞书)在通假问题说明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这样那样的瑕疵,有鉴于此,便有心将个人的劳动成果变成社会财富,提供给愿意读古书的朋友,为其攻克中国古代文化堡垒助他一臂之力”。
海根先生的抱负值得赞赏,值得学习。
通假字是汉语中一种用字现象。
读者查通假字主要是因为阅读的时候遇到某些字,照通常的解释扞格难通,讲不明白,那就要考虑这是不是通假现象,因此,通假字是通过字来查它的意义。
部首检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使用了好几百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但是这个部首归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海根先生认识到了这点,大胆地对这个归部方法作了少许调整。
如“凡例”里面所说的:
如:“之”字原属“丿”部,现归入“丶”部;根据以义归部的原则,本在“角”部之“解”字现按其本义列在“刀”部,“书(書)”字原在“曰”部、“画(画)”字原在“田”部,现均调整到“聿”部,本在“青”部之“靖”字现改入“立”部,本为“风”部之“(马风)”字今移至“马”部,“雖”字原在“隹”部,因其本义为虫名(似蜥蜴而大,见《说文•虫部》),故改归“虫”部,“辩”原在“辛”部,现按其本义改归“言”部,本在“土”部之“墨”(“黑”为其义符)改归入“黑”部,原本在“木”部之“枭”字,因其本义为鸟名而改归入“鸟”部,本在“立”部之“竟”、“章”,因其本义均与音乐有关,改归“音”部,将“辉”字由原隶属不当之“车”部,按义符重新归类,排在新增之六画“光”部内;个别部首无通假字或通假现象罕见者,则取消其部首而并入其相关部首,如将“黍”部归并入“禾”部、“鼓”部归并入“支”部、“舌”部归并入“口”部。
……
作者对一些字的归并花了很多心思,不管对这样的分类或归类人们是否赞同,但是要使用这部字典,对它提出的分类归类原则还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这部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大”。
说它“大”主要是说它的内容丰富。
这部字典除了收录一般所说的严格的通假字外,还收录了一些古今字。
全书共收五千六百多条,比坊间的通假字典收字数量超出了许多。
提供的信息量大,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通假字和古今字有的时候很好区别,有的时候区别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长期以来,它困扰了不少学者,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本书作者没有纠缠于分类归类问题的争论,他在“前言”里面指出:
文章来自:<a target='_blank' href=''>全刊杂志赏析网()</a> 原文地址:/article/eeca6cb0-676f-4120-a354-bca013b1a06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