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指的是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的通用性,也就是现在汉字的使用范围与古代汉
字的使用范围重合。

而通假字是指相同或相近的发音的汉字,可以在不影响阅读和理解的
前提下互换使用。

异体字则是指在历史上出现的汉字书写形式不同但是音、义相同的汉
字。

首先,古今字通和通假字的共同点是都与文字的使用有关。

古今字通是由于文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现象,是文字的同化过程;而通假字则是文字的交流过程,
是通过口语传承而形成的。

这两个现象反映了文化和语言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其次,古今字通和异体字之间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汉字的演变和统一,而异体字则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变化。

异体字由于书写形式的不同而导致形
状和结构的差异,但是它们仍然保留着相同的音、义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异体
字的使用方法,有效地提高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此外,古今字通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联系。

在现代汉字书写中,使用古代汉
字的频率逐渐减少,大多数人更多地使用现代汉字。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古代汉
字仍然会被使用,通假字的使用也会在实践中被大量地运用。

在学习与应用中,掌握古代、现代的汉字和通假字的用法和规范,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阅读汉字。

总之,古今字通、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书写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
语言和文字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在学习和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各种汉字的用法
和规范,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古今字指的是从古代形态保留至今的字形,而通假字则是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古今字是指自古代以来形态基本未变的字形。

这些字形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和意义,比如“人”、“山”、“水”等。

古今字因其字形的稳定性和传统意义的保留,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字形承载着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是指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这些差异可以是汉字的简化、变形或是取其音义而形成的新字形。

通假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汉字的书写和阅读的需要,以及适应不同地区和方言的发展。

例如,“车”字在简化过程中形成了“车”字,在不同地区发
展出了“車”的变形,而“马”字在部分方言中发展为“馬”。

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使用相互交织。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则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对比和辨析古今字和通假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通假字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对于汉字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我们需要正确辨析和运用古今字和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学中常见的概念。

它们虽然都与汉字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却很大。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和特点1. 古今字:指在不同时期汉字所写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例如,“宾客”在古代被写作“賓客”,“教育”在古代被写作“敎育”。

2. 通假字:指在文化交流、部分方言、异体字的情况下,不影响意思的汉字替代。

例如,“慶祝”可以写成“庆祝”,“晚會”可以写成“晚会”。

3. 异体字:指同音同义的汉字中,因不同人或地区、历史等原因所产生不同的字形或写法。

例如,“酒”可以写成“酉”,“麒麟”可以写成“麟”。

二、变化的历史古今字是因为汉字的历史和发展而产生的。

在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日”字在古代写为“曰”,现代写法则改为直线、半圆弧组合而成。

通假字则是因为经济文化交流或方言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广东话中的“饺子”可以写成“餃子”,而普通话中的“篮球”也可以写成“蓝球”。

异体字则是因为个人、地区偏好或历史、文化传承等原因而产生的。

例如,“街”字在一些地区可以写成“衖”,“瓶”字在民间常常写成“缾”。

三、区别和联系1. 区别:可以看出,古今字主要是汉字发展造成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变化,通假字则是因为不同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汉字替换,不影响意思。

异体字则是同音同义不同写法的表现。

2. 联系: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的变化和演变,都是汉字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时,三者也互相影响,例如某个字的异体字也可能成为新的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在中文的书写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三种不同的情况。

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和联系,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中文却至关重要。

首先,古今字通是指古代和现代的汉字用法相同,发音相同或者近似的汉字。

古代的汉字常常与现代用法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汉字的古代用法与现代用法几乎没有区别,这就是古今字通的情况。

例如,汉字“人”,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都指人类或人类的一员;汉字“日”,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都指太阳或时间的一个单位。

由于古今字通,我们通常能够理解古代文献或历史资料中使用的汉字。

其次,假字是指在汉字中,为了简化或缩写文字而使用的非正式的汉字。

通常来说,假字与正式的汉字在发音和形状上都有所不同。

例如,汉字“飞”,在某些场合下可以简化为“非”;汉字“便”,可以简化为“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假字常常可用于简化汉字,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通常是有限制的。

例如,假字在重要的文件、书信、合同等正式场合下是不允许使用的。

最后,异体字是指在书写中,与正式汉字形状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但却不是官方规定的汉字。

异体字通常与正式汉字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笔画数、书写形式等。

在历史演变中,由于地域和族群的差异,汉字的书写规范也会发生变化,出现异体字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

例如,汉字“马”在北方可以写成“馬”,在南方可以写成“马”。

异体字的出现,往往需要我们有更深入的汉字学知识,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

总的来说,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书写中常见的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够正确地使用中文。

同时,汉字书写的历史演变也告诉我们,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和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接受这些变化。

高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辨析——以华东师大课标版为例

高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辨析——以华东师大课标版为例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期 总第期高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辨析——以华东师大课标版为例陆琼芸(上海市紫竹园中学 200231)摘要:文章就高中教材中通假字和古今字不分的现象展开论述,分别从辨析的重要性、概念及区别、教材注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亮点在于能梳理出教材中较典型的表述不准确的例子,有力地阐明了辨析及修正的必要性。

关键词:注释 通假字 古今字辨析通假字和古今字看似不是高中教学的内容,但往往有学生质疑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和“同”两种注解的区别,教师要么避而不答,要么将之画上等号。

此现象产生的缘由不外乎考纲对此是不做要求的。

但教材的规范性很重要,不能前后矛盾,也不能随意用词,注释本来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到头来却成了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规范教材是必要的。

一、辨析的重要性首先,从课程标准而言,规范是必要的。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及:“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 那么如何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性?首要的当然是教材的规范性。

此外,“课标”还强调了要“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所以知识的积累应该向纵深发展,那么将一些汉字知识落到实处也就成了必然。

“能记住常见的通假字”是高中阶段文言诗文阅读的要求,而记住的前提是要识别这个字是否是通假字,不能对古今字、异体字一概而论,这也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考虑,从教材到教师讲授的规范也是必要的。

无论学生将来是否进入高一级学校,单冲着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这一目的,教材和教师也应承担起规范的义务。

语言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反复、强化,高中学得浅些没关系,以后再次遇到会唤醒记忆。

最担心的是学生对教材产生不信任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自己的所学产生怀疑。

当然,这里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只是由于教材和教师的不严谨而导致的不信任感,这种情形是要引起警惕的。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书写中常见的现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古今字通是指在不同时期使用的汉字形态。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演变,汉字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会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例如,在古代汉字中,有很多的篆书和隶书字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形变得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化的字形。

所以可以说,古今字通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形态。

假字是指一些本来没有成为正式汉字的字形,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人群之间使用,创造出了一种类似字形的符号。

假字源于汉字的字形变化过程中的写字习惯、表现手法、部首名称、默认原则等。

例如,在电脑输入法中,有一些被称为“拆字假借”的字形,就是通过拼凑现有的汉字部首或笔画来表示原来没有专门汉字存在的字词。

这些字形在正式场合并没有官方认可,但是在特定的群体中被广泛使用。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或印刷中出现了不同的字形,或者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区或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字形。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书法家、印刷家、地区或人群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常见的字“马”在不同的字体中可以看到马头的方向不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这就是异体字的一种表现。

在区别上,古今字通是针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强调的是字形的历史变迁和演变。

假字则是人为创造的字形,它们并没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使用。

异体字则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或印刷中出现了不同的字形,它们是由于审美观念和书写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联系上,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涉及到汉字的演变和书写习惯。

它们都是汉字书写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形态发展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们还可以作为语言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文献。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古今字与假借字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如“然”是“燃”的古字,“然”用作连词、代词和形容词词尾时,它又是一个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也有区别,从字形上来说,古今字涉及了两个字,而假借字只有一个字;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假借侧重于本义与假借义,古今侧重于同一个义项在不同时代表达时所使用的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的相似之处较少,如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项,都涉及两个字,这两字往往音同或音近。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词性上来说,古今字是由假借和引申产生的,属于造字方法,而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从意义上来说,古今字中,具有引申关系的古字与今字联系密切,具有假借关系的古字与今字偶尔也有联系,而通假中本字与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从时间上看,古今字中古字在前面的时代被使用,而今字在后面的时代被使用,它们是相承的关系,不同时存在,而通假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三)通假字与假借字关于通假与假借,通假早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某字的用字方法,假借是不造新字而产生新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说通假一般是两个字形一个意义,而假借一般是两个意义一个字形。

通假一般是有借有还的,而假借大多数是有借无还的。

同时,在假借字中,本义与借义的读音是一致的,而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读音有时不一致,有时一致。

通假侧重于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假借侧重于本义是否留存。

笔者认为,假借现象扩大了原字的功能,且有意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创设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语言现象;通假现象中一个字被其他字借用,大多是由于无意的笔误造成的,创设意味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是一种稍显消极的语言现象。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的特殊现象,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汉字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汉语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汉字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系统中的三种特殊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同一个汉字形体的称呼不同。

“马”在古代称为“馬”,在今天称为“马”,这是字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形体没有变化。

通假字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可以发生变化。

“而”在古代读音为“jiér”,表示“而且”,而在今天读音为“ér”,表示“并且”,这是字的读音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而形体没有变化。

异体字是指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版本中,对同一个汉字形体的书写方式不同。

“里”在不同的地区有的写成“裏”,有的写成“裡”,这是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读音和意义没有变化。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指的是字的名称发生了变化,通假字指的是字的读音和意义发生了变化,异体字指的是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

古今字主要是历史和地域的变迁导致的,通假字主要是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导致的,异体字主要是文字形体的表现和书写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的。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反映了汉字的变迁和发展过程,都与汉字的形体、音韵、意义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汉字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对于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汉字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探究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规律,可以挖掘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需要加强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促进汉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双水道中学莫丽莎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并不在于文言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但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是不可回避的,它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钥匙,是学生提高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石。

并且,由于时代的隔阂,现代人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后世的各种注解来了解古籍的意义,注释的准确与否,训诂术语的运用是否妥当,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原始意义的理解。

为此,笔者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年6月第1版,2006年2月第一次印刷)为依据,对古今字被误认为通假关系的现象进行讨论,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例如:
1、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注:“说通悦。


2、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注:“共通供”。

3、第一册《战国册·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

”注:“耆通嗜。


4、第六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注:“说通悦。


5、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

”注:“说通悦。


6、第三册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

”注:“道通导。


7、第五册《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田猎于此。

”注:“田通畋”
这七个例句使用的都是“某通某”。

分析起来,这七个“通”本应该表达的是通假关系,可是从例句可以看出“通”两边的字都属于古今字关系。

既然是古今字,就得用它专属的训释术语,如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为:“说,后来写作悦。

女,后来写作汝。

”下面,笔者将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作进一步考证。

一、两个术语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
古今字是指古字与今字在通行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二者存在着历时用字的差异;通假字,则是某词用字在共时阶段本应写成甲字却写成乙字的情况,是本有其字,弃而不用却借用一个字记录他词的字来临时记录该词,有的约定俗成,借字既专而本字反而不用,如“它”本为蛇的象形字,假借为“其它”之“它”,借义既专,为其本义另造区别字“蛇”(即所谓今字),我们不能说“蛇”是本字,“它”是通假字,因为这不合语言的历史事实(假借是不少区别字产生的原因)。

通假字如果定义为“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势必包含这样一部分古今字,在今字产生后继续使用古字的,本应视为古今字,但它们也是在本有其今字的情况下以某古字代替某今字,所以被包含在通假字的定义里。

例如“舍”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它假借为“捨”;而在“捨”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

”既然“皆以舍为之”,可是“捨”就不是本字,因为它显然是后起字。

“舍”的本义是房舍,考之其形,“舍”也不是本字,其本字当为“释”,释与舍,皆为古今字,一声之转,韵为鱼铎对转关系。

又如“嘗”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嘗”字下说:“口味之也。

”又因“嘗”字经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所以人们又在“嘗”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嚐”。

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嘗君之羹”这类用法发生误解。

其实“嚐”字的历史很短,一般字典没有收录,现在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

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的字,实为古今字,却被当作通假来使用而造成误训。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对立统一关系
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引申和假借,字的义项既多,另造新字替换原字,分担其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

假借是不少古今字产生的原因,而且今字多在原字基础上加注形符,大多具有构形联系,所以就有原来是假借字,后来变为本字的现象。

如果拿先秦文字和汉代文字相比,这种情况最多。

秦以前是以假借字为主的时期,到了秦以后,大批形声字出现,汉字进入形声字时期。

把原来的假借字改造为形声字,成为本字。

例如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本乙本和今本相对照,可以看出帛书用假借字,今本改为形声字的情况:甲本:“故去皮取此。

”乙本“皮”作“罷”。

今本“皮”、“罷”改为“彼”。

古书中的通假
字,如果能和后代相应的正字对上号,这个字的意思就明白了。

例如“齐”,是个会意字,象三个禾穗很整齐的样子,本义为整齐。

但从先秦古籍的用例来看:齐:①假借为“脐”—《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杜预注:“若挈腹齐。

喻不可及。

”—肚齐就是肚脐。

古用假借字“齐”,后制本字“脐”。

②假借为“剂”—《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处齐而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

”“处齐”即“处剂”,中药处方名。

“方剂”,一服药曰一剂。

“剂”字《说文》已收录。

但解为“齐也”,以刀齐物叫做剂,跟药剂意义不同。

所以“剂”用为方剂也仍是假借。

“齐”字假借为几个字,后来汉字向专字专用的形声字方向发展,因而一个字演变为几个不同的字。

古今字中像“齐”,由假借(一字多用)变为专字专用的形声字现象非常多。

通假是假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的书写符号来记录所用词,本质上借字之音以记录词。

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蚤”借用为“早”。

所以,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关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应当尽量做到规范、科学、准确,以免在理解上造成混乱。

即使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他们的区别为主要内容,教授学生们古今字与通假的划分依据。

而不能形成模糊概念,为学生阅读古籍和自学古代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编辑室.语文(第一至六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年.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央书局出版社,1999年5月.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
[5]洪诚.训诂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7]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
[8]刘又辛.通假概说[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年11月.
[9]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M].北京: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0]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
[1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2]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