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言句式复习人教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翻译下列句子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言知识点举略一、文言实词知识点:1.通假字一般为同音通假: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独体字,加部首: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合体字,换部首: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江(古:长江;今:一切大河流)词义缩小:谷(古:谷类的总名;今: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词义转移:牺牲玉帛(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的目的而献出生命)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品行恶劣)古分今合: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妻子儿女;今:男方的配偶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3.一词多义破音异读:舍放弃v. / shě:便舍船从口入房屋n. / shè:屋舍俨然4.词类活用(1)名作动名词+代词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公将鼓之(击鼓)副词作状语+名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能愿动词+名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2)名作状A.一般名词+谓语动词(该名词不作主语时):表示比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飞鸟展翅一样)表示待人、事的态度: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表示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B.时间、地点、方位名词+谓语动词:朝令夕改(在早晨,在晚上)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向北,往南)(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形容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加有“其”“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注:形容词+代词:使动或意动(4)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使人信服)名词使动: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我活)形容词使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艰苦,使……辛劳)(5)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翻译作“把……当作……”孔子师郯子(把……当作老师)形容词意动:翻译作“以……为……”,“认为……是……”,“对……感到……”渔人甚异之(对……感到奇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变小)(6)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二、文言虚词知识点(一词多义)常见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例:之用作代词:展开全文阅读人称代词,他、它:公将驰之指示代词,这、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的”: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音节助词,凑足音节:顷之,烟火张天注:用作动词,去、到、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特殊文言句式知识点1.判断句名词作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1.判断旬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④南冥者,天池也。
⑤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⑥吾君,龙也。
⑦道士,乃人也。
⑧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2.被动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
用“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③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④今日见辱于长者。
⑤为夫婿所薄。
⑥女佳不幸.为顽童所辱。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而今安在哉(应为“在安”。
)②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
“兄嫂”是动词“依”的宾语,前置。
范围副词“惟”(或“唯”)加在前置宾语的前面。
“是”加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尤何”。
)④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若”之前)⑤水击三千里。
(“击”的宾语“水”前置。
)⑥之二虫又何知(“知”的宾语“何”前置。
)⑦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天阀”的宾语“之”前置。
)⑧洞庭君安在哉(“在”的宾语“安”前置。
)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
)⑩是何可否之谓乎(“谓”的宾语“何可否”前置。
)(2)定语后置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的定语“好事”后置。
)②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乡人”的定语“有客于泾阳”后置。
)③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宦人”的定语“密视君”后置。
)(3)介词结构后置①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即“于星火急”。
)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状语后置句。
应为“以其能名之”,意思是“用它的才能命名它(溪),所以叫它‘染溪…。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的状语“于南冥”后置。
)<br< p="">⑥问者燕香于鼎(“燕香”的状语“于鼎”后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2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3、一词多义修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一一觞一咏(一边)若合一契(数词,一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1.以(1) 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 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 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3) 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4) 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 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 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 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 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5) 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2.省略句(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四、重要词释义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终期于尽(期:至,及)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是日也(是:指代词“这”)茂林修竹(修:长)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信:指确定)向之所欢(向:指过去)列坐其次(次:指旁边)及其所之(及:指等到)《赤壁赋》——苏轼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2、古今异义词(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班级姓名座号《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二)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二、词类活用(1)少长咸集:(2)映带左右:(3)齐彭殇为妄作:(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固知一生死为虚诞:(6)足以极视听之娱:三、通假(1)虽趣舍万殊(2)亦由今之视昔(3)或悟言一室之内四、古今异义【其次】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斯文】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五、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映带左右(4)悟言一室之内(5)不能喻之于怀(6)亦将有感于斯文(7)当其欣于所遇(8)虽无管弦之盛六、【本课成语】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游目骋怀【夯基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虚诞 (d àn)癸丑(kuí)万殊(shú) 峻岭(jùn)B.殇子 (sh āng)会稽 (j ī)形骸 (h ái)会晤 (wù) C.悼念 (d ǎo)修禊 (x ì)骋怀 (ch ěng)符契 (q ì) D.嗟悼 (ji ē)流觞 (sh āng) 激湍 (tu ān)曲水 (q ǔ)★解析: A 项,“癸”应读“ guǐ”,“殊”应读“ shū”;C 项,“悼”应读“ dào”;D 项,“曲”应读“ qū”。
答案: B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 ( 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 ( 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 ( 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 ( 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 ( 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 ( 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 ( 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 ( 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 A 项,修:长。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第一册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2、越国以鄙远《烛》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5、朝济而夕设版焉《烛》6、共其乏困《烛》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8、闻寡人之耳者《邹》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10、则修文德以来之《季》11、既来之,则安之《季》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16、谨庠序之教《寡》17、树之以桑《寡》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20、内立法度,务耕织《过》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2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23、却匈奴七百余里《过》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27、会盟而谋弱秦《过》28、沛公欲王关中《鸿》29、吾得兄事之《鸿》30、常以身翼蔽沛公《鸿》3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33、此其志不在小《鸿》34、籍吏民,封府库《鸿》第三册1、屈心而抑志兮《离》2、步余马于兰皋兮《离》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5、足以荣汝身《孔》6、留待作遗施《孔》7、昼夜勤作息《孔》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9、云青青兮欲雨《梦》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梦》11、樯橹灰飞烟灭《念》12、大江东去《念》13、则以刘病日笃《陈》14、谨拜表以闻《陈》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19、侣鱼虾而友糜鹿《赤》第四、五册1、岁征民间《促》2、试使斗而才《促》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4、成以其小,劣之《促》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6、益奇之《促》7、成然之《促》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庄》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庄》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爽籁发而清风生 B、控蛮荆而引瓯越C、天柱高而北辰远D、蟹六跪而二螯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A、抚孤松而盘桓B、觉今是而昨非C、或植杖而耘耔D、临清流而赋诗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B、舟遥遥以轻飏C、木欣欣以向荣D、泉涓涓而始流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下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A、马之千里者。
文言句式汇总-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句式汇总一、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厌之有?3、何陋之有?4、钩党之捕遍于天下5、未之有也6、以为莫己若者7、恐年岁之不吾与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9、君何以知燕王?10、何以伐为?11、不然,籍何以至此?12、沛公安在?13、而今安在哉?14、沛公来何操?15、彼且奚适也奚自?何谓?16、彼且恶乎待哉17、童子何知,躬逢胜饯18、无乃尔是过与?19、惟利是图20、一以贯之21、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客有吹洞箫者6、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7、 求人可使报秦者8、 我持白璧一双 /玉斗一双9、 骑数千过其门三、被动句1、 若属皆且为所虏2、 吾属今为之虏矣3、 为巡船所物色4、 贾家庄几位巡徼所陵迫死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6、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 不能容于远近 8、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9、 不拘于时 / 而君幸于赵王 10、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3、予羁縻不得还 14、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15、戍卒叫,函谷举 16、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7、拜为上卿 18、而刘夙婴疾病 19、则告诉不许20、公之逮所由使也 2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四、判断句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死生,昼夜事也。
3、此天子气也4、此亡秦之续耳5、斯固百世之遇也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1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五、省略句1、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2、竖子不足与(之)谋3、为(吾)击破沛公军4、欲呼张良与俱(之)去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6、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7、行(于)城子河,出入(于)乱尸中8、避哨(于)竹林中9、沛公欲王(于)关中1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六、状语后置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以其无礼于晋3、树之以桑4、申之以孝悌之义5、具告以事七、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4、孰与君少长?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常见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常见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烛之武退秦师》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2、宾语前置句:①何厌之有?3、省略句: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荆轲刺秦王》1、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之事)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燕王拜送于庭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③使(之)毕使于(王)前《鸿门宴》1、省略句(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蒙后省(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6)为(吾)击破沛公军(7)毋从(之)俱死也(8)竖子不足与(之)谋(9)沛公军(于)霸上(10)沛公欲王(于)关中(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2、判断句(1)亚父者,范增也(2)此天子气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此亡秦之续耳(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被动句(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吾属今为之虏矣!4、宾语前置句(9)大王来何操?(10)沛公安在?5、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11)具告以事(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13)良曰:“长于臣。
”(14)得复见将军于此《兰亭集序》1、省略句①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②悟言(于)一室之内2、介宾短语后置句: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不能喻之于怀③亦将有感于斯文3、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赤壁赋》1、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相与枕藉乎舟中2、定语后置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②客有吹洞萧者4、宾语前置①何为其然也?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4、被动句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游褒禅山记》1、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文言句式复习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复习文言句式(判断句)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的,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
(一)……者,……也例:1. 南冥者,天池也。
2.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二)……者,……例:1. 粟者,民之所种。
2.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三)……,……也例:1. 宋,小国也。
2. 董狐,古之良史也。
(四)……者也例: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3. 莲,花之君子者也。
※辨别: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五)……,……例:1. 刘备天下枭雄2. 秦虎狼之国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六)A. 用“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
例:1. 是乃仁术也2. 吾乃梁人3.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4.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用“则”加强肯定语气例:1. 此则寡人之罪也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用“即”加强肯定语气例:1. 梁父即楚将项燕2.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神灭论》)D. 用“本”诚“亦”“素”“耳”等词加强语气例:1. 臣本布衣2.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 熊掌,亦我所欲也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4. 且相如素贱人5. 环滁皆山也6. 此必是豫让也7. 无他,但手熟耳(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1.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 此为何若人?(八)用动词“是”表示判断(先秦古书中极为少见,汉代作品可见一些,魏晋以后渐多)例:1.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2.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3.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5.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以下句子不是判断词。
A作主语:例:1.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2. 是寡人之过也3. 是,吾宝也(《左传》)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 作谓语:例:1. 古之人有行之(美德)者,武王是也2. 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C. 作宾语:(九)用“非”加强否定判断语气。
例: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3.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4. 是非君子之言也(这不是老师说的话)5. 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6.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资治通鉴·班超》)文言句式(被动句)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一)被动句有时只是意念上的:例:1. 洎牧以谗诛2. 王之蔽甚矣(二)A. 见+动+于+施动者例:1.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构成句式“动+于+名”例:1.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被动,“见+动”例:1.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三)A. 为+名(代)+所+动例:1.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时会在“所”前加“之”,构成“为+名+之所+动”句式)B. 为+施动者+动例:1.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C. 为+动例: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D.“为”后施动者不出现,构成“为所”句式例:1.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2. 岱不从,与(黄巾军)战,果为(黄巾军)所.杀。
(*被动句式中“所”起引介动词作用,不是指代(示)词,辨析:为所欲为(做想做的事..)(四)A. 为+动+于+名例:1.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五)A. 被+动+于+名例:1. 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B. 被+名+动例:1.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 举体被刀刺(全身像被刀刹)3. 妆成每被秋娘妒C. 被+动例: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 错(晁错)卒以被戮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被动句中的“被”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直到汉末才成为介词,引介行为主动者,如五B3。
那么“被”做动词用时,是“遭受”之意。
)例:1. 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崇(译文:我不好,因而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2. 申生孝而被殃(译文:太子申生孝顺却蒙受..灾难)(六)A. 受+谓(后面省略介词“于”)例:1. 有罪受贰B. 受+动+于+名例:1.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七)未蒙省录(没有受到朝廷的审核录用)(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受到僖公宠爱)(《左传·庄公八年》)【模拟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
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
”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
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
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停决以闻.。
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
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
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
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
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有功以之去官。
月余,复授侍御史。
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
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
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竟授之,迁司刑少卿。
..行法,必坐而死矣。
”则天既深器重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
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
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
开元初,窦希外戚荣贵,奏请回己这官,以酬其子。
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辄罗.告其主罗:罗织B. 敕御史薛季旭推.之推:审问C. 停决以闻.闻:听闻D. 有功居.司刑居:担任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 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 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 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 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停决以闻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A. ①②⑤B. ②④⑥C. ③④⑥D. ①③⑤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
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 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 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而被革职流放到岭南。
一个多月后又官复原职。
D. 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时人方之于定国。
译文:(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译文: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循吏列传(节录)(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熬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
”相曰:“罢。
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
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预贾①。
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公仪休者,鲁博士也。
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
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
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
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注: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豫先定高价。
②尺籍,军队里士兵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7.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循吏..列传循吏:循循善诱的官吏B. 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C. 班白..不提挈班白:生病忧愁的人D. 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法令所以..导民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 以.嗜鱼,故不受也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C. 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D. 子其.治事矣(公曰:)“吾其.还也。
”9. 以下句中加点词“之”指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代孙叔敖)B. 相曰:“罢。
吾今令之.复矣。
”(代市令)C. 王许之.(代孙叔敖)D. (石奢)使人言之.王曰(代“纵其父而还自系”这件事)10. 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②百官自正;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A. ①③④B. ③⑤⑥C. ①②⑤D. ②④⑥11. 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