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汉字文化圈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以古代汉字为基础,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学习文言文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文言文基本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的意义: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有时与现代汉语有差异,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

2. 把握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要学会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等。

3. 掌握常用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需要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要善于捕捉并理解。

5. 阅读篇章整体:文言文篇章通常较长,要有整体把握能力,理解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表达方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顺序可以有所调整。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常使用修饰成分来增强语言表达的表意力,如状语、定语、补语等。

3. 比喻和夸张: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和夸张来形容事物或表达情感,需要注意理解其意义。

4. 反问和感叹:文言文中用反问和感叹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思想,要善于抓住其语境和表达方式。

5. 借代和指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和指代来代替某个事物或概念,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表述。

2.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封建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3. 《史记》:东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包括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记载。

4. 《诗经》:早期诗歌的集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5.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著作,强调仁义道德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语文分析的能力。

希望通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和常见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二】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3)夺:舅夺母志(改变)(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10)寻:寻蒙国恩(不久)(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12)听:听臣微志(准许)(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4、词类活用(1)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5、古今异义的词(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亦”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1/ 5句以上)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死生亦大矣。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2/ 5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高二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必背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现象,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例如,在《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在《逍遥游》里,“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二、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的重要考点。

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赤壁赋》中“白露横江”,“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以“假”为例,在《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意为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则是借的意思。

再如“道”,在《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指风尚;“会天大雨,道不通”里是道路之意。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名词作状语,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

名词用作动词,《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动词的使动用法,《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形容词用作名词,《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才;“少”“长”,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何以知之”,正常语序应为“以何知之”。

2、定语后置《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状语后置《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4、被动句《六国论》“洎牧以谗诛”,“诛”,被诛杀。

六、重要实词实词的理解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比如《陈情表》中的“险衅”,指艰难祸患;“见背”,指背弃我。

《滕王阁序》里的“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2文学常识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

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和用法(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实词1、古今异义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

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妻子。

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一词多义爱:①喜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吝惜,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安:①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②怎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被:①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通“披”,如“被发行吟泽畔”。

3、通假字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籍吏民:“籍”,登记。

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

二、虚词1、而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

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2、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之作代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4、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如“乃设九宾礼于廷”。

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对于”等,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梳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梳理》的内容,具体内容:文言句式是高二语文文言文考查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一)(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文言句式是高二语文文言文考查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一)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
高二语文文言句式知识点(二)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判断句)
4、我为赵将。

("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

(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省略介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