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曹操献刀【拼音】:[chū chū máo lú]【解释】:《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三国演义》【举例造句】: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情节介绍
1
背景设定
曹操作为战争领导者,迫切需要与关羽建立信任关系。
2
曹操求见关羽
曹操请求见关羽,并献上名刀,以示重视和愿意与关羽合作。
3
的欣赏和支持。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乱世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和军事争斗层出不穷。
权谋与智慧
小说中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权谋、策略和智慧。
历史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对于忠诚、仁义和智慧的重要指引。
角色分析:曹操、关羽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是一个聪 明、果断且权谋高手的政治家。
关羽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以武勇和忠诚 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三国时期的故事,通过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权谋与智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伟大 作品。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220-280年)的故事,主要以魏、蜀、 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为背景。
忠诚和信任
关羽对曹操的忠诚和信任,引发我们思考在当 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结论和反思
历史的价值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的价值。
人性的探讨
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决策,引发我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艺术的魅力
小说中生动的描写和情节编排,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
独特的写作手法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 式,呈现了丰富的故事 情节和世界观。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CONTENTS
• 曹操献刀的背景 • 曹操献刀的经过 • 曹操献刀的影响 •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 曹操献刀的历史评价
01
曹操献刀的背景
曹操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备文学和武艺的才华。
曹操早期在政治上表现出 色,受到朝廷的赏识,但 同时也面临着权臣的排挤 和打压。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智谋和胆略,善于运用 计谋和策略。
在反抗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运 用智谋和胆略,成功地策划并 实施了多次起义和战斗。
曹操的智谋和胆略不仅在当时 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曹操献刀的经过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是为了接近董卓,实 施自己的计划。
叙述方式
在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直接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使得故事 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在描绘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命运的影响
政治生涯的开端
曹操献刀成功后,得到了董卓的 赏识,进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名声的树立
虽然曹操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行 刺,但他的英勇和智慧为他赢得 了部分人的尊敬。
对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影响
加速了董卓的统治
由于曹操的行为,董卓更加确信自己 的统治地位,加速了董卓对东汉末年 的统治。
04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完整版)《曹操献刀》课件

能哭死董卓否?”遇事理智
勇猛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 有胆识
耳。”
——体现其英雄的一面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
之都门,以谢天下。”
①动作描写:
“操径入”
②语言描写:
“马羸行迟耳。” “愿借试一骑。”
③心理、动作描写:
“操暗忖曰……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④心理、动作、语言描写:
“操又思曰……曹操背后拔刀……操惶遽,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
总结:本文中曹操形象:智谋机警,志大
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文本中人物形象
刻画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
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
中的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 根据本章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 歇后语,曹操误杀吕伯奢----将 错就错。
跳出文本:拓展探究
意犹未尽?再来看 几则曹操的故事?
②动作描写: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③侧面烘托:“宫曰……”“陈宫寻思……”
多疑、狡诈、残忍、自私——体现其奸枭的一面
文中写陈宫 、吕伯奢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 侧面烘托,突出曹操的形象 • 陈宫,既衬其雄,又写其奸 • 吕伯奢则写出了曹操的奸绝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课文理解: 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
曹操误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奸雄的标签
本文中曹操形象:
•奸 • 奸诈狡猾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疑神疑鬼 心
狠手辣 •雄 • 志大才高 有勇有谋 机智果断 监危不乱 随机
应变 善度情势 忠义坦率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征北战之后,曹操统一了中原,号称魏武王。
他召集众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封赏仪式,将功臣们排成方阵,摆开长长的队伍,曹操从容走过去,向每一个人颁发奖品,并嘉奖他们的功绩。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叫做关羽,他是曹操的前部下,在曹操发迹的时候就帮助他打下江东,一举成名。
但关羽背叛曹操之后,曹操便刻意忽略他的功勋,没有给他任何奖励。
这一次封赏仪式上,曹操突然向关羽走去,取下自己的宝剑,一脸崇敬地递给他,说道:“将军这段功业,当真是非常可嘉,世间罕有。
玄德不幸于汝,乃命汝三顾茅庐,请图报我,既效吕布之马,又如周郎之卧龙,深为可惜。
今朕不自减于卿,卿何迟而又自毁乎?”曹操这番话,表达出了自己的敬意和羡慕,也表达了对关羽的歉意。
最后,关羽接过宝剑,鞠躬致谢,曹操遂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此剑一来,卿当谨守,不可弃之。
”于是,关羽告辞而去,曹操也毫不在意,心满意足地看
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曹操的威风和关羽的英勇,表现了封赏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功臣的尊重与信赖。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人情义理和得失平衡的道理,警示后人不要因小失大,决不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功勋。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选修人教新课标《中国小说欣赏》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面就自有一套体例。例如对于曹操,既要突出他的奸诈虚
伪和用心险恶,又不抹杀他的机智和用兵的本领;对于刘 备,则处处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继承汉室有合法地位,强 调他的忠厚爱民,待人厚道义气等等。他不讳言蜀国的失 败以至于灭亡,但尊蜀贬魏,却全书贯彻始终。
栏 目 链 接
3.走入作品
《三国演义》 刻画了近 400 个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 亮、 曹操、 关羽、 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 具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 雄心壮志,此外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 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既有 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 毅”“义重如山”, 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 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比喻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刮目相看。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 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 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挂印:是离任、辞官的意思;封金:把金银财宝封存起来,栏 目
栏 目 链 接
jià nɡ 贱降 . xiá nɡ 投降 .
jià n 乘间 . jiān 距 间 .
ɡēnɡ 衣 更 . ɡè nɡ 加 更 .
栏 目 பைடு நூலகம் 接
2.写对字形 骁 侥 讫 迄 诞 涎 忖 肘
栏 目 链 接
候
候
3.词语积累
(1)来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课件5: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王允的语言脱离了平俗的表达,整散结合,跌宕起 伏,层层推进,饶有趣味;而曹操的语言则接近白话,简 洁明快,击中要害。
赏技巧 本文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明确] 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暴露出曹操自私、狠 毒的本性。②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加以塑造,通 过人物的活动来诠释人物性格。如曹操献刀,董卓倒身卧, 面向内,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被发现时,其急持刀跪 下献刀,表现其善度势情、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性格特 征。③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主 次之分,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
结构图解
揣摩领悟
赏情节 1.试概括本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明确] 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 杀伯奢。 2.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文中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 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 是董卓弄权、社稷不保而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面对这 样的局势众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曹操的与众不同、 谋略过人;三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曹操的出场做铺垫,从 而更好地吸引读者。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 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 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 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本文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 一系列情节,刻画出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 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 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 的曹操立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名本,字 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 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 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 妆楼》,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丰富视野 (1)《三国演义》内容评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导致黄巾军 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 成割据势力。天下大乱。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 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 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 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用美女貂婵 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 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又杀死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 先后割据混战。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 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 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 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 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 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 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 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 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 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 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 他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大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 罗贯中逝世,享年约七十岁。
历史演义小说叙述多有来历,大都本自正(规)史 传,以描写历史演变朝代兴废为重点,约略为“七实三 虚” 。鉴于此,首先要了解作品写作、发表的社会背景 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在此基 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其次要认真分析人物 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深入领会 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最后还要分析小说的情节、线索、 结构等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曹操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 负我”,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极端的利己主义。在这一处 世哲学的指导下,他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许田狩猎,他自与天子并驾齐驱,又讨天子弓箭来射鹿, 射中后,竟代天子接受群臣祝贺(第二十回)。为了实现 自己的野心,他玩弄权术,笼络人才。在即将怒杀不降 的张辽时,转瞬用“解衣衣之,迎之上坐”来感化张辽; 为留住关羽,不惜赐马、赠袍,费尽种种心机。赤壁大 败后,他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甚 至捶胸大哭。表面上是推崇郭嘉,实际上是将战败的责 任推给部下。
曹操献刀
1.了解选文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皇帝昏庸无能,爆发了张 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 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朝廷中,丞相董卓弄权,废掉 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这一行 为引得朝野震怒。满朝文武却对董卓束手无策,甚至 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在此时挺身而出,献出一计, 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本文就围绕曹操献刀一事来 写曹操在献刀的前前后后及献刀过程中的语言、行为, 从而来表现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也被司马炎 派兵征服。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三国演义》用小说手法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 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集中描绘了 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 的公开或隐蔽的种种斗争。《三国演义》把蜀汉当全 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 的中心人物,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它是一 部历史小说,但又穿插了各种民间传说,可以说是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实与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向。
1.内容概说 历史与英雄是两个永恒的话题,它们在历代文人 的生花妙笔之下,流淌出许多灿烂的篇章。《三国演 义》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曹操不仅是“挟 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更是有雄才大略的乱世 奸雄。作者对曹操奸雄形象的刻画,最突出的情节是 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如果说曹操杀吕伯奢的家人 是出于误会,那么杀吕伯奢本人则完全暴露了他自私 自利、心狠手辣的本性,尤其是曹操杀死吕伯奢后说 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 了他的“经典名言”。大凡想起曹操,都会想起他说 的这句话,这也是人们视曹操为奸雄的一个原因。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 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 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 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 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 刘禅昏庸,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魏 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地位逐渐 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他整顿兵马, 趁蜀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几路夹击蜀国,刘禅惊 慌失措,只好投降,蜀国灭亡。姜维企图假降,说 服魏国大将钟会造反,事败被杀。不久,司马昭中 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于他,他即位为皇 帝后改国号晋。
改建园门 杨德祖(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 门,始构榱桷(cuī jué ,指椽子,常比喻担负重任的 人物。),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 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 “活”“了几件事?
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借刀,献刀,刺董卓, 遇陈宫);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
2.选文展示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识大义,有谋略,勇猛和有胆识。
②多疑、狡诈、残忍、自私是曹操性格的另一面。
文中的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 方面:既“雄”且“奸”。
3.本文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持什么态度?
经过一番征战,最终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 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刘备最初转徙不定,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 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 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 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 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 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 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曹、孙、刘三足鼎立的 局面形成。
此后,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由于镇守荆州的 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 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 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 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 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 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被东吴大 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 病死白帝城。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 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 思想内容丰富复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拥 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 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托名汉相,实为汉 贼”的奸雄形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劣迹斑斑,受到人们 的唾弃。
2.读准字音 赍(jī) 沥(lì )酒 羸(lé i)行 暗忖(cǔn) 解鞘(qià o) 鞍辔(pè i) 小觑(qù )
恣(zì )其跋扈 言讫(qì ) 沽(gū)酒 掣(chè )宝刀 惶遽(jù ) 前鞒(qiá o) 成皋(gāo)
3.解释词语 赍:送。 恣:放纵。 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贱降:古代对自己生日的谦称。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 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奄有天下:统一天下。 暗忖:暗想。 惶遽:惊慌。 矫诏:假托皇帝的命令。 言讫:说完。 沽一樽:买一杯。
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
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
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 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 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 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 复上床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 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 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 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 绪纷繁,但作者围绕主线,全局在胸,精心安排, 从而使整部小说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布局严谨, 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对于一个没有现 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早期长篇小说而言,这实在是了 不起的成就。 语言上,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 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但是,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 是人物形象缺少发展,呈现定型化特点。如鲁迅先 生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 而近妖。”
小说另一突出成就是描写各种战争,手法千变万 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 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 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 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 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因此一向被军事家当作兵书来读。书中对权谋的描写, 蕴含着智慧和哲理,被喻为生活的教科书,在国内外 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 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14岁时母亲病故,于 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 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 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 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 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 的机会,专注于文学创作。
3.本文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持什么态度?
本文中的曹操既是一个英勇机智、胸怀大志的 英雄,又是一个多疑自私、心狠手辣的奸贼。同样 渗透着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有否定态度的思想倾向。
4.结合《三国演义》全篇,认识曹操 “奸”“雄”合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