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功能陶瓷材料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兰州大学材料考研陶瓷7章 固相反应

兰州大学材料考研陶瓷7章 固相反应
1. 2.
(n )
ΔG i (i = 1,2,⋯ n) > 0
ΔG i (i = 1,2,⋯ n) < 0
7.2 固相反应热力学
7.2.1 范特荷甫规则

对于没有液、气参与的固相反应,只有 反应过程的焓变小于零,即放热时,反 应才能自发进行。
dG = dE + PdV − TdS = dH − TdS
7.3 固相反应动力学
7.3.2 扩散动力学范围
dG ( 1− G) 3 = K III 1 dt 1 − (1 − G ) 3
2 2 FIII (G ) = 1 − G − (1 − G ) 3 = K III t 3 1
1350°C;SiO2:CaCO3=1:2;Ca2SiO4合成反应动力学关系
VP = −
CA、CB分别为A和B的浓度
7.3 固相反应动力学
K为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 Q ⎞ K = Aexp⎜ − ⎟ ⎝ RT ⎠
VP = KFC C
F: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a+b:称为反应级数
a A
b B
7.3 固相反应动力学


扩散速度
菲克第一定律
∂C J = −D ∂x
J:扩散通量 D:扩散系数
7.1 固相反应概述
7.1.3 常见的固相反应

碳酸盐的分解
CaCO3 → CaO+ CO 2 ↑

② ③ ④
热分解初期:已分解的 Ca和O处于分解前Ca和 CO3的格点位置。 已分解的Ca和O开始移动,形成 CaO晶核。 CaO晶核成长。 热分解结束, CaO形成稳定紧密的结构。
7.1 固相反应概述
∂C = ∂t

功能材料复习

功能材料复习

根据去年考试经验,只复习此提纲即可,但要找出此次期中考试的内容。

去年题型为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与复习提纲的三部分相照应,其中填空题考得很细,要背得仔细些,问答题要答出大意。

功能材料去年期末复习提纲绪论0**所谓新材料,是“在近阶段将达到实用化的高功能材料”,一般认为,新材料可以包括:晶须材料、非晶材料、超塑性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功能陶瓷、功能有机材料、超导材料、碳纤维、能量转换材料等。

0**一次功能当向材料输入的能量和从材料输出的能量属于同种形式时,材料起能量传送部件作用,材料的这种功能称为一次功能。

以一次功能为使用目的材料也可以称之为载体材料。

一次功能主要有:1.力学功能惯性、粘性、流动性、润滑性、成型性、超塑性、高弹性、恒弹性、振动性和防振性2.声功能如吸音性和隔音性3.热功能如隔热性、传热性、吸热性和蓄热性等4.电功能如导电性、超导性、绝缘性和电阻等。

5.磁功能如软磁性、硬磁性、半硬磁性等。

6.光功能如透光性、遮光性、反射光性、折射光性、吸收光性、偏振性、聚光性、分光性等。

7.化学功能如催化作用、吸附作用、生物化学反应、酶反应、气体吸收性等。

8.其它功能如电磁波特性(常与隐身相联系)、放射特性等。

二次功能当向材料输入的能量和输出能量属于不同形式时,材料起能量的转换部件作用。

这种功能称为二次功能或高次功能。

二次功能按能量的转换系统可以分为:1.光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如光化反应,光致抗蚀,光合成反应,光分解反应,化学发光,感光反应,光致伸缩,光生伏持效应和光导电效应。

2.电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如电磁效应,电阻发热效应,热电效应,光电效应,场致发光效应,电光效应和电化学效应等。

3.磁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如热磁效应,磁冷冻效应,光磁效应和磁性转变等。

4.机械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如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电致伸缩,光压效应,声光效应,光弹性效应,机械化学效应,形状记忆效应和热弹性效应等。

0**目前用于功能材料制备的方法很多,如:快速凝固、镀膜、超晶格、机械合金化、溶胶-凝胶、极限条件(极高温、高压、高真空、失重等)下制备的方法、复合及杂化、晶须及大单晶制备法等等。

第七章功能转换材料

第七章功能转换材料

金属棒中,两端温度不同,电子扩散形成的电动势
即汤姆逊电动势。发生在同种金属两端之间。
AB (T1)
Ek
(T )
dT dl
l
0 Ek dl
T2 (T )dT
T1
A
B
回路总电动势:
AB (T1T2 ) AB (T1) AB (T2 )
T2 T1
A (T )dT
T1 T2
B
(T
金属棒 ab ,两端 T1 T2
a
I T1
T1 T2
b
T2
流过电流,棒吸热,电流反向时放热。称为汤姆逊效应。
原因:棒ab存在电动势(汤姆逊电动势)
温度高处(a)电子动能较大, a
向低温处扩散,形成电动势。非 静电力(扩散力)做负功,吸热;
T1
Ek
电流反向时,非静电力做正功,
放热。
E b
T2
还有:硫化镉,鍗化镉,砷化镓
3、光电子发射应用
光电管是利用光电子发射(外光电效应)制成。用 于光控继电器(自动报警器等)、光电光度计(光电 流反应入射光强度)
光电倍增管(非常弱的光照,产生很大电流),在 工程、天文、军事上有重要应用。
电视摄像管
7-4 热电材料
一、热电效应(温差电效应)
用不同导体构成回路,两接头保持温差,则闭合
InAs,InSb,GaAs,GaSb,Ge,Si.
光电探测器(光敏器件),光电导摄像管,固体图 像传感器。 2、结型光电二极管 (1)高速响应的光电探测器
对非结型光电探测器,光电子在外电路中产生光电 流的响应慢。光照停止时,载流子平均寿命内仍存在 光电子,故有延迟光电流产生。
对结型光电二极管,光电子主要产生于结中吸收区内。

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

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

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功能陶瓷(Functional Ceramics)是指具有特殊功能性质的陶瓷材料,如超导陶瓷、介电陶瓷、磁性陶瓷、压电陶瓷、敏感陶瓷等。

功能陶瓷具有较高的抗磨损性、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

1. 原料配制功能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氧化铝、硅酸盐等,不同种类的功能陶瓷原料配合比例不同。

例如,介电陶瓷的原料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等,而压电陶瓷的原料主要有氧化铅、锆酸钛等。

在原料配制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料的粘度、纯度、湿度等指标,保证制品质量。

2. 成型成型是指将原料通过特定的成型方式制成具有所需形状的绿胚。

目前常用的成型方式有压制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

压制成型常用于制作较大、较厚的块状制品,注射成型则适用于半球形、薄膜状的制品,而挤出成型则适用于管状或扁平的制品。

成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干燥处理,避免制品开裂。

3. 烧结烧结是制作功能陶瓷的关键工艺环节。

烧结是指将成型后的绿胚在一定的温度、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使之形成致密的陶瓷坯体。

烧结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制品性能具有决定作用。

烧结时,需要根据陶瓷的品种选择适合的热处理方式和热处理工艺。

4. 后处理陶瓷制品烧结后需要进行后处理,以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后处理并不是每种功能陶瓷均需要进行的,根据不同产品而异。

常见的后处理方式有二次烧结、拼接、插入等。

二次烧结是指在原有的烧结过程中再次进行高温处理,以提高密度和硬度。

插入处理则是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插入陶瓷制品内,以增强其机械性能。

5. 检测和包装经过烧结和后处理后,功能陶瓷制品需要进行检测和包装。

检测是为了保证制品的性能和质量,包装则是为了保护制品,方便储存和运输。

检测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等指标的检测,包装则需要根据制品的尺寸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

6.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原料配制、成型、烧结、后处理、检测和包装。

第7章陶瓷基复合材料

第7章陶瓷基复合材料
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后,t相可以部分或全部以亚稳定状态存在于室 温,分别称为部分稳定氧化锆(PSZ)或四方相氧化锆多晶体(TZP)。
利用t-ZrO2m-ZrO2的马氏体相变,可以用来增韧陶瓷材料,即 氧化锆增韧陶瓷材料(ZTC)。
ZrO2陶瓷的特点是呈弱酸性或惰性,导热系数小(在100~1000℃ 范围内,导热系数=1.7~2.0W/(mK),其推荐使用温度为2000~2200℃, 主要用于耐火坩埚、炉子和反应堆的绝热材料、金属表面的热障涂层等。
20~40 - -
5、碳化硅陶瓷(SiC, Silicon Carbide)
以SiC为主要成分的陶瓷材料。
碳化硅(SiC)变体很多,但作为陶瓷材料的主要有两种晶体结构, 一种是-SiC,属六方晶系;一种是-SiC,属立方晶系,具有半导体特 性。多数碳化硅陶瓷是以-SiC为主晶相。
1、氧化铝陶瓷(Al2O3, alumina)
以氧化铝为主成分的陶瓷材料。氧化铝含量越高,性能越好。按 氧化铝含量可分为75瓷、85瓷、95瓷、99瓷和高纯氧化铝瓷等。
主晶相为-Al2O3,属六方晶系,体积密度为3.9 g/cm3左右,熔点 达2050℃。
氧化铝有多种变体,其中主要有、型。除-Al2O3外,其它均 为不稳定晶型。-Al2O3为低温型,具有FCC结构,在950~1200℃范围 内可转化为-Al2O3,体积收缩约13%。在氧化铝陶瓷制备过程中, 一般先将原料预烧, 使-Al2O3转化为-Al2O3。
基复合材料
❖ 晶片补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人工晶片和天然片状
材料
❖ 长纤维补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 叠层式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层状复合材料和梯度陶瓷基复
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类型汇总表

第7次课功能陶瓷

第7次课功能陶瓷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三十分。
2.5 碳化物陶瓷
SiC陶瓷 B4C陶瓷 TiC陶瓷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三十分。
2.6 氮化物陶瓷
氮化硅(Si3N4)
氮化硼(BN)
氮化铝(AlN) 氮化钛(TiN)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三十分。
2.7 复合材料
碳纤维;硼纤维、 碳化硅纤维;晶须
一、陶瓷纤维、晶须的制备
非氧化物陶瓷
是由金属的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硼化物和硫化物等制
造的陶瓷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在结构材料领域,特别是在耐热、
耐高温结构材料领域中,希望开发出在氧化物陶瓷和金属材料无 法胜任的环境下使用的特种陶瓷。
在非氧化物陶瓷中,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结构材料备受关注, 其原因是这些材料的原子键类型大多是共价键,具有较强的抗高温 变形能力。
时间内因发热而消耗的能量称为损耗功率或简称介电损耗。
tan '' '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三十分。
3.1 电介质陶瓷
3.1.2电介质陶瓷的性能及分类
电介质陶瓷在静电场或交变电场中使用,评价其特性主要指
标有体积电阻率、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等参数。根据这些参 数的不同,可把电介质陶瓷分为:
电绝缘陶瓷(装置陶瓷)
半导体元件和电路对材 料的要求:高性能、小体 积;导热率大、密度高、 容易小型化。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三十分。
3.1 电介质陶瓷
3.1.2电介质陶瓷的性能及分类
2) 电容器陶瓷
根据陶瓷电容器所采用陶瓷材料的特点,电容器分为: 温度补偿,
温度稳定, 高介电常数 半导体系
若按制造这些陶瓷电容器的材料性质也可分为四大类。

功材班-功能陶瓷实验指导书

功材班-功能陶瓷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功能陶瓷材料的配料、混合与成型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陶瓷材料的典型工艺和原理,包括配方计算、混料、造粒、成型、排塑、烧结、等基本过程。

本实验以多功能TiO 2压敏陶瓷的制备为实例。

二、[实验原理]多功能压敏陶瓷是指具有压敏性和电容性的双功能陶瓷元件,其电阻值随外加电压成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同时还具有超高的介电常数。

目前,在过电压保护和噪声吸收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要制备TiO 2压敏陶瓷,需要获得充分半导化的晶粒和高电阻率的绝缘化晶界层。

根据固溶体取代规则,本征离子A 和杂质离子B 的半径之间满足(R A -R B )/R A ·100%<15%时,杂质离子容易进入晶格而形成固溶体。

因此,通常选择离子半径与Ti 4+相近的高价态的Nb 5+作为施主掺杂,以实现晶粒半导化;而选择离子半径与Ti 4+相差较大的低价态Ba 2+、La 3+等作为受主型离子,使它们在晶界处偏析或在晶粒表面扩散形成受主态,从而形成电子耗尽层,改善压敏陶瓷的电流-电压非线性特性。

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一直是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材料的半导化、致密化及添加物在主成分中的扩散过程。

烧结温度显著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能。

适当的烧结温度,可使晶粒生长充分,并降低压敏电压、完善晶界的形成;过高的烧结温度会使晶粒过分长大,导致晶界不稳定;过低的烧结温度不利于势垒的形成,压敏性能较差。

适当的保温时间是获得一定高度晶界势垒、形成良好压敏特性晶界的必备条件。

TiO 2压敏电阻器在烧成时容易受氧分压的控制,较低的氧分压有利于晶粒的半导化,获得较好的压敏性能。

在烧结后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沿晶界扩散,使晶界层绝缘化更加充分,但在高氧化气氛条件下,非线性系数主要取决于表面氧化层。

由此表明,工艺极大地影响TiO 2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

实验室中制备TiO 2压敏陶瓷的工艺流程图如图3-1所示。

图3-1 制备压敏陶瓷的工艺流程图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确定实验方案制造压敏电阻器的半导体陶瓷材料主要有SiC 、ZnO 、BaTiO 3、Fe 2O 3、SnO 2、SrTiO 3、TiO 2等。

《功能陶瓷材料》教学大纲

《功能陶瓷材料》教学大纲

《功能陶瓷材料》教学大纲功能陶瓷材料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旨在介绍功能陶瓷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功能陶瓷材料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论目标:掌握功能陶瓷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和应用领域等知识。

2.实践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测试技术以及对材料性能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功能陶瓷材料概述1.1功能陶瓷材料的定义和分类1.2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现状2.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2.1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2.2陶瓷材料成型方法2.3陶瓷材料的烧结方法3.功能陶瓷材料的性能表征3.1功能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方法3.2功能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方法3.3功能陶瓷材料的热学性能表征方法4.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4.1功能陶瓷材料在电子领域中的应用4.2功能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4.3功能陶瓷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5.功能陶瓷材料实验5.1陶瓷粉体制备实验5.2陶瓷材料成型实验5.3陶瓷材料烧结实验5.4功能陶瓷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拓展知识面。

2.实验教学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功能陶瓷材料》2.参考书:《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陶瓷技术概论》六、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和学习笔记等。

2.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包括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闭卷考试。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功能陶瓷材料概述2.第3-5周: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3.第6-8周:功能陶瓷材料的性能表征4.第9-12周: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5.第13-16周:功能陶瓷材料实验以上为《功能陶瓷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功能陶瓷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陶瓷烧结过程要求氧化气氛,应防止出现还 原气氛,故样品中要避免混入有机杂质,坩埚要 保持清洁,以免有机物燃烧形成还原气氛。
有些陶瓷中的某些元素在烧结过程中容易挥发, 对这种情况,要加相应的保护气氛。
7、后处理:
极化、磁化等后处理是一些专用功能陶瓷烧成后的 必要处理过程,目的是使各晶粒中的某性能尽可能 按同一方向排列,以达到块材整体具有较强的性能。
在预烧后粉碎成型的坯体中,已经存在着许多细 小的晶粒,在一定的高温下,通过原子的扩散运动 实现材料的晶化过程:
一方面,在晶粒内部自由能较高的区域和晶界处 生成新的晶核,不断长大;
另一方面,由于晶粒表面张力的作用,一部分晶 粒依靠“吞噬”另一部分晶粒而长大,这种长大常 通过晶界的移动实现。
由于晶粒长大是借助原子扩散来实现的。因此, 烧结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晶粒就生长得越 大。烧结温度、升降温速率、保温时间、烧结气 氛对陶瓷产品性能影响极大。
5、排塑:
去除成型坯体中的水分、粘合剂的过程称排塑或 排胶,一般采取加温办法。
在粘合剂中,聚乙烯醇的挥发温度最高 (200~ 500℃),为使排塑彻底,要达到合适的排塑温度, 并保温一定时间。
在排塑的升降温中,速度不要太快,一般小于 100℃/h.
6、烧结:
这一过程是晶体结构形成和扩大的过程,可称为 晶化过程。
共沉淀生成(Zr,Ti)O2·XH2O 料浆 ↓加水
洗去Cl-
↓NH4NO3 帮助澄清
↓HNO3 Zr和Ti的硝酸盐溶液
↓与Pb(NO3)2 溶液混合 Pb2+Zr4+(NO3)x溶液
↓通氨气 共沉淀生成Pb(OH)3·(Zr·Ti)O2·XH2O
↓水洗、浓缩、干燥 得到化学组成比较均匀的10~20μm的PZT粉料
二、化学法制备陶瓷粉料
普通陶瓷工艺,由于陶瓷粉料粗,混合不可能 完全均匀,粉料颗粒表面积小,化学反应进行困难 ,不但要有较高的温度,而且要有很长的时间。
为了提高陶瓷质量,人们对粉料制备进行了许 多研究,发明了多种制备超细陶瓷粉料的方法。其 中,湿化学法尤其重要。
1、共沉淀法
共沉淀是指溶液中一种不溶或难溶成分在形成沉淀过程中, 将共存的某些其它组分一起带着沉淀下去的现象。
对于配料中用量多的原料,最好先清除其中的有害杂质。
2、混合:
通常使用转动球磨机或振动球磨机进行,有用干 法的,也有用湿法的,所用的球大多是玛瑙球。
用球磨法不但可以混合,同时还可以使原料颗粒 进一步被粉碎。
球磨要足够长时间以使各成分原料均匀混合, 最大限度地彼此接触,以利于后面的化学反应。
当然,混合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只要达到各 原料的均匀混合就行。
3、预烧:
混合好的料进行预烧,目的是让各成分间进行 化学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条件(温度、压力、 气氛等)要弄清这些条件。
如果无法知道这些条件,必须借助一系列分析 手段来确定预烧条件,例如可以用差热分析法 (DTA)和热重分析法(TGA)来判断特定的化学 反应是否进行。
4、粉碎、成型:
例如:Pb0.9897 Nb0.0206(Zr0.95Ti0.05)0.9794O3
烧结温度(℃)
1050 1100 1200 1250 1300
保温时间(h)
66 7
烧结中其它要注意的问题:
除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外,烧结气氛是影响材料 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第7章-功能陶瓷材料
功能陶瓷:
在近几十年来人们从使用功能角度把陶瓷分为 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大类。
结构陶瓷:指主要具有机械、热功能的陶瓷。
功能陶瓷:指具有电、磁、光等各种非力学方面 功能的陶瓷。
在当今世界,功能陶瓷的发展比结构陶瓷快得 多,两者产值之比约为3:1。功能陶瓷主要用于新 发展起来的先进行业,如:计算机、通信、电视、 广播、家用电器、自动化、交通、医疗、空间技术 、能源等行业。
热压烧结是在高温下加压力,有利于颗粒之间的 接触核扩散效应,与普通烧结方法相比,可以降 低烧结温度、提高陶瓷密度(普通烧结陶瓷很难 达到理论密度的98%而热压烧结陶瓷则可达到理 论密度的99%以上),通过改变热压条件控制晶 粒生长。
共沉淀的原理基于表面吸附、形成混晶、异电核胶态物质相 互作用及包藏等。
吸附共沉淀:特征是主沉淀成分表面积大、吸附力强, 故吸附和富集效率高。
混晶共沉淀:两种金属离子和一种沉淀剂形成的晶形、 晶核相似的晶体,称为混晶。如PbSO4-SrSO4混晶。
例: PZT粉料的共沉淀法制备
TiCl4和ZrOCl2·8H2O配成溶液 ↓通以氨气
2、Sol-Gel法 方法要点:
将最后材料所需的金属成分制备成金属醇盐。
金属醇盐或其它盐类通常溶解在醇、醚等有机溶剂中 形成均匀的溶液(Solution),
溶液通过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溶胶,进一步的聚合反 应经过溶胶-凝胶转变形成凝胶(Gelation)。
再经过热处理,除去凝胶中的剩余有机物和水分,最 后形成所需的材料。
将预烧后的材料粉碎是为了成型。成型是按使 用要求将材料做成某种特定形状的坯体。成型根据 不同要求可以采用模压、轧膜等方式。为便于成型, 成型前通常要在粉碎的料中加入某种粘合剂。
常用粘合剂的配方及重量比为:聚乙烯醇15%, 甘油7%,酒精3%,蒸馏水75%;在90℃下搅拌溶 化。
对模压、粘合剂一般是料粉重量的5%,而对轧 膜,则粘合剂要达料粉重量的15~20%。
§1 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陶瓷材料制备的一般工艺及要求
大多数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步骤基本相似,一般包括以下步 骤:
配料→混合→预烧→粉碎→成型→排塑→烧结→ →后处理(极化、磁化等)
1、配料:
根据配方(化学反应的配比)和生产需要的数量计算出 各种原料所需的质量。
用天平称取各原料。
为使后面的化学反应顺利进行,原料的颗粒尽量小些 (不要超过2m,最好为纳米粉),纯度要高。
Sol-Gel法的优点: 高度均匀性,高纯性,可降低烧结温度,可在分子水平上进 行组元控制。
例: YSZ粉的Sol-Gel法制备
异丙醇锆 醋酸钇
↓混合搅拌 均匀溶液
↓吸水;水解-聚合反应 溶胶 ↓干燥 凝胶
↓ 煅烧 ↓ YSZ粉末 纳米级大小
三、一些特殊的烧结方法:
1、热压烧结:
就是在对样品施加压力的条件下烧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