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合集下载

舞绘江山_美盛古韵——中国古典舞《只此青绿》审美意蕴探究

舞绘江山_美盛古韵——中国古典舞《只此青绿》审美意蕴探究

DANCE FASHION 2023漫谈DANCE FASHION 1.中国古典舞概述1.1中国古典舞的含义及流派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是在1950年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的,特指戏曲中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了历代舞蹈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和活力。

中国古典舞最早可以溯源到中国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古代宫廷舞蹈,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乐舞是古代人们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自周代开始,宫廷专门设立乐舞机构集中培养乐舞人员,至汉、唐时期,乐舞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乐舞人才辈出、技艺高超,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诞生,舞蹈被大量运用在戏曲中,纯乐舞艺术逐渐衰落。

明清之后,舞蹈不断融入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意境,形成了刚柔并济、音韵结合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受到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从舞蹈动作、表演形式到服饰装扮都呈现出特定的历史风格。

在历史流变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四大流派:即以唐满城、李正一为代表的身韵学派,以孙颖先生为代表的汉唐学派,以高金荣老师为代表的敦煌学派和自昆曲中剥离整合而来的昆舞学派。

1.2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继承了中国传统舞蹈精髓,其风格独特,审美原则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体现。

“形”是中国古典舞的外部特征。

中国古典舞以“圆、曲、拧、倾”作为舞蹈基础,创造各种技术技巧和舞姿体态,是直接通过动作表达的舞蹈语汇。

“圆、曲”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拧、倾”是中国古典舞“两面三轴”的体态要求,“圆、曲、拧、倾”使中国古典舞圆润流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韵味。

“神”,即古典舞的内涵。

“神”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征,也是其核心所在。

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与审美表达

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与审美表达

艺术研究教学研究丨2021-2艺市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与审美表达厦门华厦学院/林芳彬摘要:《枫桥夜泊》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古代同名诗词创作的声乐作品。

这首艺术歌曲中除了运用西方现代技法与本土的传统表现技法结合外,还渗透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征。

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在这首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中,传统音乐、本土文化与古诗词经典诗词魅力的结合,是中国艺术歌曲表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部分,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区别于国外艺术歌曲的根本气质、风格特征所在。

关键词:艺术歌曲本土化《枫桥夜泊》内涵审美一、艺术歌曲与《枫桥夜泊》创作题材1.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最早是发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土壤的体裁形式,一般都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构成。

在这两种艺术歌曲最重要的结构元素中,音乐对于诗词场面、气氛、情绪的塑造与烘托,歌词对于音乐表达的清晰与内容的准确等共同构成了艺术歌曲中所要表现的风格、内容。

訛艺术歌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一种非常独特、富有个性化特征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产生的音乐体裁,经历了二百年的发展。

从最早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创立成熟形态、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以来,后续还有大量的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作曲家都创作了一系列的艺术歌曲集。

艺术歌曲这种全新的音乐体裁,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

虽然这种艺术歌曲依然属于歌曲种类,但在风格上已经产生了雅致、文学、格调等方面的元素特征。

艺术歌曲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特征,还同时具有很强的欣赏性特点和情感传递属性,能够使人们在结合优美人声和动听旋律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从而产生联觉效果。

中国古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则独具有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结合的特点。

在这一体裁中,不仅需要呈现出中国传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学感染力,还需要呈现出音乐适度表现诗词意蕴的风格特点。

因此,在这种中外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中,不仅需要在演唱方面呈现出中国古诗词的内涵特征,还需要在艺术歌曲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结合特殊的创作手法和演唱特征进行实践探索。

2021年古希腊服饰艺术解读及创新性应用论文

2021年古希腊服饰艺术解读及创新性应用论文

古希腊服饰艺术解读及创新性应用论文:古希腊服饰风格是世界服装发展史上一个经典的风格,它所彰显的自由、平等、宽容的精神以及自然优雅的造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地的服饰风格趋于多元化,古希腊服饰风格也得到了创新性应用与发展。

:古希腊;服饰;艺术魅力公元前4世纪的欧洲,处于辉煌的希腊文明时代。

古希腊服饰作为这个文明时代的产物,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古希腊服饰,造型自然优雅、随意舒展,色彩单纯,格调清新。

它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所遵循的自然健康的穿着理念,对欧洲传统服饰和近代服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古希腊服饰是西方服装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当今,复古设计成为时尚,选择复古设计的产品成为人们抒发怀旧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众多复古主题的时装设计中,古希腊风格独树一帜,成为设计师钟爱的古典设计元素之一。

(一)以披挂式和缠绕式为主,简练、自然、单纯、自由舒展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来了人们自然随性的生活方式。

在其影响下,古希腊服饰造型呈现出简练、单纯、自由、舒展的特点。

服装大都不经过剪裁、缝合。

人们穿衣服基本上都是拿一块布料在身体上披挂、缠绕、穿插,最后用别饰针和束带固定。

这种服装外观独特,看似无形却有形。

根据服装不同的外形特征,古希腊服装还可以分为多立安式、希奥尼亚希顿式、克莱米斯式、佩普罗期式、希马申式、克莱米顿式六大风格[1]。

无论哪种风格,其构成方式都是披挂或缠绕。

披挂式服装其实就是一块矩形面料,只不过需要借助于饰针和绳带在肩部、胸部、腰部等人体的关键部位进行固定。

宽大的面料经过绳带的束缚而收缩,并自然垂荡;宽窄不一、形态各异的褶裥随着人体运动而发生变化。

披挂式服装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绳带的根数,系束的位置、方式及其松紧程度可随穿着者的体型、穿着需求而自由调节。

缠绕式服装的代表是“希马申”,它是古希腊男子的主要服饰类型。

缠绕式服装的面料通常长5米,宽1.5米,穿着者把它围裹在自己的身体上[2]。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 舞蹈从人类发源起,伴随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它就担负起了传意、说明、抒发还有表达自我等功能,以期达到和神明交流,和自然沟通,和他人互动的目的。

下面是舞蹈鉴赏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来源和流派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 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

不同的学术思想, 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 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 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 审美追求; 肢体语言;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作为基础传播媒介, 凭借视听融合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毛诗序》中, 曾对舞蹈进行了如下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充分说明了在语言和歌唱艺术之外, 手舞足蹈是人类抒情达意的高级形式。

为此, 人们常说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 也是具有特殊美学属性的语言, 即“body language”, 身体的语言。

一、且看中国古典舞之源 中国古典舞,顾名思义, 它既是古代之经典, 又是长期流传至今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种, 更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

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与锤炼,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艺术之花, 始终绽放在这块优秀文化的沃土上。

在原始部落族群中,那些非理性的顺拐动作, 肢体链接中的歇斯底里形成了狰狞而神秘的艺术基调;姬姓族人的崛起谱写出了八佾典仪之华章, 治礼作乐、乐舞治世的初衷客观助推了华夏民族乐舞时代的发轫;汉大帝国的兴盛, 在“翘袖折腰”“踏盘踏鼓”“鱼龙百戏”中镌刻着速度与力量, 奔放与豪迈的美学烙印;在西域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中, 唐人们争先恐后的佩月刀、着胡服、舞胡旋, 掀起了“胡风”之热潮, 皇族玄宗更是将《霓裳羽衣曲》《秋风高》《小破阵乐》等大批艺术作品推向文化风尚的高潮。

探析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探析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探析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作者:刘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4期摘要国画,又称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称为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

中国画是古老的中国哲学的图像式代表,与中华武术、中医一样是一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

本文首先对国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中图分类号:J212.05 文献标识码:A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古代叫做丹青,在当代社会又被成为中国画,因为国画属于我国特有的艺术绘画形式,在世界美术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主要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则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中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而中国绘画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

这些鲜明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世界美术领域中两大体系的形成。

1国画的表现形式作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在构图时,可以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和谐思想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

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

关键词:古典艺术审美特征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所谓和谐,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谐自由的关系。

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

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

它平稳、舒缓、宁静,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毫不费力的,像黑格尔所说,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那样自由自在。

作为一种艺术的类型和美学的表现形态,古典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素朴的和谐统一,要求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模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厚的表现、抒情、写意的成分,再现与表现水乳般的融合在一起。

古希腊诗人摩西尼德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

直到文艺复兴的达•芬奇还说:“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本来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在语言艺术中是属于表现、抒情的,画则是典型的再现,但是在这里诗和画这两个概念又超出它狭隘的题材范围,扩大和上升为深刻的美学范畴。

诗相当于表现,画相当于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表现中有再现,再现中有表现。

抒情的诗和模拟的画在古典和谐美的时代,有一个共同的审美本质,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诗画本一律”,也就是再现与表现在古典美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素朴的辩证的和谐结合。

二.理想与现实的单一的、素朴的统一。

探析中国传统壁画艺术风貌——以敦煌飞天三个代表性时期为例

探析中国传统壁画艺术风貌——以敦煌飞天三个代表性时期为例

41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1…中国壁画的历史沿革文化的形成和人类自然的客观性有密切的联系[1]。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蜉蝣小物还是山河巨蟒,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情有极大的相关性[2]。

壁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石器工具得到了空前的精炼。

到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壁画的发展[3]。

进入隋唐时期,壁画题材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场面更加宏伟,色彩更加绮丽。

宋代之后,就全国而言,壁画逐渐式微,但在山西等地,壁画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4]。

元朝的掌权者对宗教采用操纵庇护的政策,喇嘛教得到尊重,玄门亦有煊赫的地位,寺观规模不断扩大,壁画以可观的速度发展,且在敦煌一带尚有不少遗存。

中国的壁画艺术发展到明清,虽无法与唐宋时期的盛况比拟,但是掌权者仍注重并利用宗教艺术来维持其封建剥削制度,兴修寺观,佛经刻印层出不穷。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扩大国际视野是传统壁画在当代发展的新方向[6]。

2…敦煌飞天壁画三个代表性时期的特点2.1…十六国这一时期的壁画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动态和身体姿态,展现出人体之美。

壁画的想象力和夸张性更强,而图像的动态变化较小。

在服饰方面,俗人多是接近现实中原汉装,神仙多是保留异域风情的服饰。

色彩明艳动人,极富立体感。

早期的敦煌壁画中,多勾勒出纤细强劲的线条和注重晕染,以赭红为主,用散花图案方式装饰衬底、敦煌壁画的早期绘制就是运用了晕染法的技法,使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了色彩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立体、效果柔和、色彩运用鲜艳明亮的绘画艺术风格。

绘画步骤分明技术趋于成熟。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篇一:蒙娜丽莎鉴赏论文3000字摘要: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关键词:蒙娜丽莎、达.芬奇、卢浮宫、疑问、猜测正文: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

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

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

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15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

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所谓和谐,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谐自由的关系。

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

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 ___,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

它平稳、舒缓、宁静,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毫不费力的,像 ___所说,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那样自由自在。

作为一种艺术的类型和美学的表现形态,古典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古希腊诗人摩西尼德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

直到文艺复兴的达芬奇还说:“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本来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在语言艺术中是属于表现、抒情的,画则是典型的再现,但是在这里诗和画这两个概念又超出它狭隘的题材范围,扩大和上升为深刻的美学范畴。

诗相当于表现,画相当于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表现中有再现,再现中有表现。

抒情的诗和模拟的画在古典和谐美的时代,有一个共同的审美本质,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诗画本一律”,也就是再现与表现在古典美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素朴的辩证的和谐结合。

它一方面满足于现实的理想,不追求现实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认为具体存在的现实美是不充分的,需要把现实中分散的美挑选出来,集中概括起来,来创造一个兼具众美的范本式的形象。

这样创造的古典和谐美,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它是现实的,因为它的组成元素都是现实中可以找到的,不迷恋于现实之外的幻想;它是理想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事物的'美可以符合它,可以达到它。

对个体的现实美来说,它是一个理想的范本。

客体的再现与理智、思维直接相关,主体表现更多的诉诸情感想象。

古典和谐美艺术,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也制约着情感与理智、想象与思维的和谐统一。

苏格拉底即要求“塑造优美的形象”又要求“描绘人的心境”,“表现心理活动和精神方面的特质”,亚里士多德也是既强调模仿和认识,又重视悲剧的情感净化作用。

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联。

一般的说偏于再现的艺术,侧重在空间展开,时间凝练在空间上,时间空间化了;偏于表现的艺术侧重于在时间中运动,空间随时间流转,空间时间化了,偏于再现的艺术重客观的物理时空,偏于表现的艺术重主观的心里时空。

古典主义美学由于要求再现与表现的的和谐统一,既重视时间的空间化,又重视空间的时间化,既重视客观的物理时空,又重视主观的心理时空,总之,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均衡和谐。

西方古典艺术偏于再现与空间,它以再现、感性、空间为基础
结合表现、理想、时间的因素,它的趣味是把时间空间化,它的时间因素在空间的动势中暗示出来,它把对象按自然的、感性的、认识的原则来组合结构。

亚里士多德早就强调内容和形式诸因素有机统一的整一美,直至布瓦罗的《诗的艺术》,还在说:“不管写什么主题,或庄严,或谐谑,都要求情理和音韵永远相互配合”。

西方艺术本来是偏于再现、内容和理智的,从《诗学》的模仿说,到文艺复兴的镜子说,都在不断的论说这一点,但美在形式和谐的观念却是从毕达格拉斯学派,经亚里士多德,直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一个传统的理想,被人称为形式派的美学。

这种本来偏于内容,却强调形式的现象,正是为了强调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艺术都鲜明的体现出这种和谐的思想。

古希腊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这种思想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宇宙大和谐的思想。

人跟自然的和谐是原始人的目的,人跟神的和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原始人把想象中的神话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认为自然跟人的和谐与不和谐,都是控制自然的神使然的。

人跟神是同源的,存在和谐的基础,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和与神的沟通,才可以使神驱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形 ___、神、物统一的宇
宙大和谐。

所以,古希腊神话凝聚了人跟自然的理想关系,凝聚了人以和神通神为中介达到跟自然协调统一,形成宇宙和谐格局的理想。

这是古希腊神话最为根本的美学意味。

古希腊神话大多综合的反映了人认识与支配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与理想。

从有关自然与神产生的神话中可以看出,宇宙随着神的产生而产生,不仅各自有产生的有序性,总体的整一性,相互间还有着严密的对应性,反映出原始人对宇宙系统、神普系统及其统一的和谐意识。

有关人产生的神话认为,人是普罗米修斯用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捏塑而成,表现了人神同源的思想,表明了希腊人的和谐意识由物的和谐、物神的和谐到神人和谐的逻辑发展。

有关神统的神话对应着宇宙物统、社会人统的层次与秩序,表明古希腊人在人神和谐的基础上,形成了神统、物统、人统完整的宇宙大和谐意识。

___简介:沈香萍(1971.1—),女,汉族,山东省临朐县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审美文化学。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