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答案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桉

遥感导论-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桉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遥感: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遥感的作用:遥感应用各相关领域实用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估产、林业调查、土壤、水文、地质分析、海洋环境监测、城市土地利用、国土资源调查、多种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主动遥感:传感器本身携带的人工电磁辐射源向地物发射一定能量电磁波,然后接受地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被动遥感:探测仪器直接接收记录地物反射来自太阳的电磁波或者地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即电磁波来自天然辐射源——太阳或地球。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的总称,它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遥感平台:安装遥感器的飞行器。

图像处理分析设备:能够进行图形图像输入输出和处理静态或动态图形图像的设备。

问答题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4.遥感技术研究(应用领域)内容及发展前景答: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一)技术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二)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应用;(三)遥感技术在农林牧方面的应用;(四)遥感技术在水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五)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

影响遥感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遥感的时效性:实时检测与处理能力不足;(2)遥感的定量反演:精度不能达到实用要求。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2)人们认识上局限性。

发展前景: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偶快速准确的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在近一二十年内的倒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啊高潮!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愈来愈高(例如,民用遥感影像饿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数百个;军用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厘米级,如美若的KH-11空间分辨率为;【2】可获取遥感立体影像;【3】微波遥感迅速发展,未来诸多领域倾向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的广泛应用;【4】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5】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包含非遥感数据的多源信息的复合分析的方向发展;从定向判读向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及专家系统支持下的定量分析;从静态研究向多时相的动态研究发展;【6】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7】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3S一体化。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考试整理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考试整理

第一章;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掌:8.遥感中的大气窗口,其实就是指在不同的光谱波段中,同一种地物的敏感或者不敏感,或者说是地面植被对某个波段的吸收与不吸收。

通过大气窗口的研究和划分,可以确定采用某个波段的数据时,可以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可以明确是主要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某个波段的数据对水敏感,那么就可以根据其遥感数据的变化,反应水含量的变化。

再比如,热红外遥感,就是利用了对热量非常敏感的一个波段。

第四章:1.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答案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答案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名词解释假彩色遥感图像:利用卫星或飞机拍摄到的基础遥感图像,将感兴趣的部分(如森林,水体,沙漠,重力异常区等)用不真实且夸张的颜色表示出来,与自然色不一致。

边缘检测:用于判断图像地物的边缘。

数字影像:数字影像是以二维数组形式表示的影像。

该数组由对连续变化的影像作等间隔抽样所产生的采样点组成。

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参照地形图、已校正图像或GPS控制点进行重采样,消除传感器成像的几何变形,使其具有地理坐标并与地面实际对应。

K-L变换:主成分变换;是建立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就是一种离散化的Karhunen -Loeve变换。

辐射校正: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校正直方图均衡:是用一定的算法使直方图大致平和。

问答题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124 126 127120 150 125115 119 123什么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它包含那些内容,如何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来提高遥感图像的解译效果?答: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加工,以便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效果。

常见的图像处理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与图像分析等。

(1)图像数字化通过取样与量化过程将图像变换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

通常,图像在计算机内用一个数字矩阵表示,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像素。

将图像数字化的设备有各种扫描仪与数字化仪。

(2)图像编码对图像信息进行编码,可以压缩图像的信息量,以便满足传输与存储的要求。

(3)图像增强使图像清晰或将其转换为更适合人或机器分析的形式。

图像增强并不要求真实地反映原始图像。

(4)图像复原消除或减少在获取图像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退化,尽量反映原始图像的真实面貌。

(5)图像分割将图像划分为一些互不重叠的区域。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类型的电磁波?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A. 军事侦察B. 城市规划C. 农业监测D. 电影拍摄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指的是什么?A. 图像的清晰度B. 图像的像素数量C. 图像的覆盖范围D. 图像的存储大小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卫星的类型?A. 极轨卫星B. 静止卫星C. 通信卫星D. 低轨道卫星答案:C5.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所有以上答案:D6. 什么是多光谱遥感?A. 同时获取多个不同波长的图像B. 只获取可见光波段的图像C. 只获取红外波段的图像D. 只获取微波波段的图像答案:A7. 遥感数据的分类主要分为哪两类?A. 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B. 单波段分类和多波段分类C.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D. 空间分类和时间分类答案:C8. 什么是遥感中的“光谱特征”?A. 物体的几何形状B. 物体的光谱反射或发射特性C. 物体的纹理特征D. 物体的温度特征答案:B9.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监测物体的移动B. 监测环境的污染情况C. 监测天气变化D. 监测建筑物的损坏答案:B10.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失真”?A. 图像的亮度不一致B. 图像的像素排列不整齐C. 图像的几何形状与实际不符D. 图像的颜色失真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

答案: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可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等优势。

2. 描述遥感数据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依赖可见光、红外和近红外波段,适用于植被、水体等的监测。

雷达遥感数据则不受光照和天气条件限制,可穿透云层,适用于地形测绘、海洋监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2.电磁波谱主要分为哪几个波段?遥感利用最多是那些?分析原因
频率由大到小: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最常用的是:红外,可见光(被动遥感);微波(主动遥感)
3、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1.植物: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的反射强,在绿波段形成波峰,在红和蓝是两个吸收带,在远红外波段有一反射陡坡,是因为植物的叶细胞结构不同,同时植物的种类、季节、病虫害影响、含水量也影响植被的光谱性质 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是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

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4. 岩石: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

5.城市道路,建筑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受太阳的位置影响
第三章
1.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地面平台:高度在0~50m范围内,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

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

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

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高度在150km以上。

航天飞机240~350km高度。

卫星:低轨150~300km,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图象;寿命短,用于军事侦察;中轨:700~1000km,资源与环境遥感;高轨:35860km,地球静止卫星,通信、气象。

航天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

2.垂直摄影相片的几何特征?
(1)中心投影(2)像点位移(3)ao/AO = f/H(正地形会向相片边缘移动,负地形会由相片边缘向中间移动)
3.微波成像的特点?
(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低,但特性明显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一、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地面分辨率取决于胶片的分辨率和摄影镜头的分辨率所构成的系统分辨率,以及摄影机焦距和航高。

二、图象的光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三、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某个波段遥感图像的总信息量与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有关。

四、图象的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时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很重要。

第四章
1.理解假色法与减色法的原理和使用条件
加色法原理:不同颜色(波长)的光混合后生成白光
使用条件:显像管(电视、电脑)
减色法原理:2块滤光片组合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通过滤光片时都会减掉一部分辐射,最后透过光是经过多次减色的结果使用条件:颜色的配制、彩色相片的染印等
2.真彩色与假彩色的区别
真彩色:用地物对红光的反射率作为红,对蓝光的反射率作为蓝,对绿光的反射率作为绿
假色光:(1)根据加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

此时原来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

(2)对于单波段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不同彩色图像
3.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能够被计算机储存,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4、如何根据直方图图形状分析图像 P100-113
直方图是以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图像亮度值与像元数之间的关系。

在二维坐标系中,横坐标代表图像中像元的亮度值,纵坐标代表每一个亮度或亮度间隔的像元总数占总想元数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一幅包含大量像元的图像其亮度值应符合统计规律,即直方图维正态分布。

当发现直方图的峰值偏左时,说明图像偏暗;峰值提升过陡,过窄,说明图像的高密值过于集中,图像对比度过小,图像质量较差
第五章
1.目视解译标志:P136
直接解译标志:1.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2.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3.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4.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5.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6.大小: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7.位置: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8.图形: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间接解译标志:相关布局: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②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③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①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②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①统筹规划、分区判读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③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①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②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3.各摄影相片的不同点 P144
(1)可见光黑白全色相片:明暗色调由可见光的反射率决定。

与日常真实景物的明暗色调接近反射率高的显浅色比如水泥路,反射率低的呈暗灰色,比如水体
(2)黑白红外相片:明暗色调由地物在远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决定。

在远红外反射率高的颜色浅,反之深。

此相片中,植被呈浅灰色(3)彩色相片:即真彩色相片,与真实景物色彩相同
(4)彩红外相片:颜色与真实不同。

把地物对绿光的反射率赋予蓝光波段,对红光的反射率赋予给绿光波段。

反射红外线的地物赋予红,绿色植被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高,呈现红色。

而绿色伪装呈蓝色
(5)多波段摄影相片:包括航空和航天两种类型。

接受的波段数多。

可通过多波段黑白相片的比较识别地物;也可以选择同一地区三个不同的波段进行组合,合成彩色相片来增强地物的识别
(6)热红外摄影相片:记录的是地物反射热红外线的强度。

温度高颜色浅,湿度低颜色深。

因为热会辐射,故在热红外相片上物体的大小不一定是物体的本身大小
第六章
1、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

监督分类法优点是:简单实用,运算量小。

缺点是:受训练场地个数和训练场典型性的影响较大。

受环境影响较大,随机性大。

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

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优点是:事先不需要对研究区了解,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时间,降低成本。

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缺点是:运算量大。

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题型:名词3'*5 单选2'*15 判断1'*10 简答5'*4 论述12'*2 (备注:论述简答遥地各半,其他题地略多)遥感的资料就这么多了,重复的就是狠狠重要的,必须牢记。

大家好好看,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