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方式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作者:朱波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说谎行为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论文主要介绍了儿童说谎的认知、儿童说谎行为及与儿童说谎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给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的同时,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儿童说谎行为说谎认知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Children's LyingAbstract Since 1980s of twenties century, Children's lying has become a mian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field. This paper will shows the research on cognition of children's lying, act of children's ly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lying. It also aims to show the furure direction of study in this field.Key words children; lying ; cognition of lying关于说谎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
最早要追溯到1877年达尔文,通过对自己两岁儿子说谎行为的观察,做了观察报告(Darwin, 1877)。
自皮亚杰研究后,研究者对说谎的认知和说谎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幼儿说谎的研究进行回顾,希望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梳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1 说谎的认知的研究对说谎的概念心理学家们一直都没有过统一的定论。
Lee等人(2000)将说谎定义为个体有意识地传递错误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
儿童“说谎”行为的分析与矫正略谈

儿童“说谎”行为的分析与矫正略谈学前儿童说谎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说谎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还有着许多更复杂的原因。
有时候儿童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说谎,只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
学前儿童在遭遇困难或处境难堪时说句小小的谎话来掩饰自己,不足为奇,但如果使用过度,经常撒谎,屡教不改,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和不信任,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形成人格偏差。
一、案例描述(案例中的名字均为化名)周五下午的离园时间,小亮小朋友告诉我超超小朋友(5岁4个月)口袋里有钱。
我悄声询问超超,超超默不作声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给了我,并且说是从她妈妈那儿拿的。
超超的爸爸来接他,我向他爸爸提起了这件事,并且提醒超超的爸爸,不要让孩子将钱、食物与危险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
就这样,超超的爸爸带着孩子离开了,并用那100元交了午餐费。
回家后,私自从家中拿钱的超超受到了母亲的狠批、父亲的暴打。
周六,小泽的爸爸打电话跟我说,放在小泽书包里准备要交午餐费的100元不见了。
我给小泽的爸爸回复,下周一详细了解情况,建议小泽爸爸以后不要把钱放在孩子的书包里。
周一的早上,我把超超叫過来,围绕那100元与他交流。
他犹豫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详细地讲了事情经过:原来,超超和小泽是一对要好的玩伴,小泽经常带玩具来玩,并把玩具送给其他的小朋友。
小泽答应超超要送给他一件玩具,但一直没兑现,那天超超看到小泽的书包里有一张人民币,就把他拿来放在口袋里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跟老师和爸爸妈妈说实话呢?”超超红着脸,胆怯地说:“怕老师和爸爸妈妈批评。
”我告诉他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后来说谎话更不对,但是现在超超知道错了,能做个诚实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老师愿意陪他回家后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告诉爸爸妈妈,争取爸爸妈妈的原谅。
事后我先与超超家长进行了沟通,当天晚上,我对超超小朋友进行了家访。
超超家长听清楚了超超的讲述后,表扬了超超的诚实,并将100元交给了我,让我转交给小泽家长。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说谎行为在幼儿发展中是一个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幼儿说谎行为的定义、类型、发展阶段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概述,并进一步分析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讨论,本文将为我们理解幼儿说谎行为及其与心理发展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界定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明确说谎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类似行为(如幻想、误解等)的区别。
接着,我们将探讨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包括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关注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幼儿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研究表明,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对幼儿说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幼儿心理理论水平与其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本文将对幼儿说谎行为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指导建议,同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幼儿说谎行为的本质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无意识说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幼儿可能会无意识地说出与实际不符的话。
这种说谎行为并非出于故意欺骗他人,而是由于他们尚未完全理解事实真相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感受。
模仿性说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可能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或言语。
如果家庭成员或周围环境中存在说谎行为,幼儿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些行为,并将其作为一种游戏或表达方式。
4—6岁幼儿说谎行为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4—6岁幼儿说谎行为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4—6岁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他们渐渐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一些幼儿也会开始展现出说谎的行为。
说谎虽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它却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
本文将就4—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幼儿说谎的成因分析1. 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4—6岁的幼儿正处于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
他们开始掌握了识别事物的能力,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后果还不甚明了。
在一些情境下,幼儿可能对事实感到困惑,并通过说谎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2. 情感及社交发展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仍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说谎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逃避惩罚或获取更多的关注。
3. 模仿和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幼儿会不断模仿和学习周围大人的行为。
如果他们发现家长或者其他亲近的人也常常说谎,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二、幼儿说谎的对策分析1. 创造真实情境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情境来帮助幼儿认识并理解事实。
比如在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应直接问孩子“你是不是做了某某事”,而是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主动坦白。
2. 提高情商教育教育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积极面对挫折和情感管理能力。
当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时,他们就不会通过说谎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3. 着重模范示范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
因为孩子最容易模仿他们身边的人。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示范,让孩子学会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 善于交流当幼儿说谎时,家长和老师不应当做出过激的反应,而应当善于倾听和交流。
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5. 加强信任与尊重孩子说谎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到不被信任或者不受尊重。
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尊重孩子的选择和行为,逐渐增加对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家庭和校园氛围。
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

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一、问题提出说谎是不诚实的前奏,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发展。
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
近十几年来,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也引发了人们对说谎概念及道德评价的关注。
对说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说谎的年龄特征与影响其说谎和道德评价的因素两个方面。
以往研究表明。
3 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只有自发说谎的行为。
4 岁以后的儿童则不仅能够有策略地说谎而且能够成功地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
可见,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非常迅速。
皮亚杰发现,只有10-11 岁的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才开始把说谎者的有意性考虑进去。
但后来大多数结果都发现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
考虑到说话者意图的年龄远远早于这一年龄。
虽然影响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判断的因素很多,但将意图、交往对象及社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选择了三种说谎情境因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和学雷锋)、两种交往对象(师生、同伴)。
在说谎意图中。
影响幼儿说谎的大多是以下两种原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而这也是德育中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情境因素即学雷锋,因为E.Sweetser(1987)有关说谎的民俗模式理论指出,与说谎有关的社会习俗会强烈地影响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的发展,我国文化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即学雷锋行为,这也是我们的传统道德。
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对事物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和伙伴的影响。
他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出现“老师/同学这样说……”的句式。
认为教师或伙伴讲的就是正确的,所以本研究在幼儿交往对象中设计了师生与同伴交往两种对象。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共65 名。
其中小班(3 岁)16 名,平均年龄41 个月,男、女生各8 名;中班(4 岁)20 名,平均年龄53 个月,男生14 名,女生6 名;大班29 名。
平均年龄67 个月,男生14 名,女生15 名。
幼儿欺骗策略与心理理论

的心理动机的非常重要。从欺骗策略的分类来看.四岁
以上 的 幼 儿主 要动 机 可 归 因于 心 理 目标 的满 足 ,以其作
为行动的依据 ,[ S d n (91 也认为三 岁的幼儿 9 oi 19 ) 1 而 a
乃 无 法 理 解 他 人 的 心 理 状 态 ,常 被 视 为 不 成 功 的 欺 骗 者 。而 “ 免 惩 罚 ”是 幼 儿使 用 最 一致 的 策 略 ,这 符 合 避
的非言语的行为 ,内容更加的完整 。
g策 的发展 寓 略. 水平
已有研究指出,生理学上动物 的欺骗策略具有 多个 益 ; 是为了别人的利益 ;三是避免尴尬 ;四是为了好 二
作者简 介:臧 燕红 (9 4 ) 18- ,女 ,浙江师 范大学 0 7级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儿童社会性发展 。
肆裱敷臣 毫
2 1 年第 1 00 期
幼儿欺 骗策略 与心理 理论
臧 燕红 伍 海 燕
( 浙江师范大学 , 江 金 华 浙 310) 20 4
的 定 义 和 发 展 水 平 ;具 体 分 析 了 幼 儿 欺 骗 策 略 产 生
理论来进一 步解释幼 儿的欺骗 策略 ;最后 ,针 对该
玩 ;五是符合刻板印象。IC c等人针对以上五项动机 l e I i I
进 行相 关 研 究 ,结果 发现 只 要给 予 合适 的动 机 ,三 到 四 岁的幼 儿为达 到某 种 目的会 有意 识 的扭 曲 事实 ,并 给 予 不 同 问话 对 象不 同说 法 ,表 明幼 儿社 会认 知的 发 展 ,会 根 据 不 同对象 的观 点而改 变 想 法 。
l | 、 幼J 欺骗 策略的心理动机 I _ 兰 l L
在 了 解 了婴 儿 欺骗 策 略 水平 后 ,理 解 幼 儿欺 骗 策 略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幼儿撒谎的一般特点及其家庭相关因素

幼儿撒谎的一般特点及其家庭相关因素一、本文概述幼儿撒谎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现象。
撒谎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幼儿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如理解谎言的概念、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以及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然而,过度的或习惯性的撒谎行为则可能反映出幼儿内心的焦虑、恐惧或道德观念的缺失。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撒谎的一般特点,并分析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家庭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幼儿建立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撒谎行为的一般特点无意识撒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区分真实和虚构,导致无意识地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
这种撒谎行为并非出于故意,而是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
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幼儿常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描述事情时可能会将想象和真实经历混淆在一起,从而产生撒谎的现象。
例如,孩子可能会夸大自己的经历或描述一些并未实际发生的事情,但这并非出于欺骗的意图。
为了逃避惩罚或获得奖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逐渐理解行为后果,有时为了逃避惩罚或获得奖励,他们可能会故意撒谎。
这种撒谎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模仿成人的行为: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可能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包括撒谎。
如果家长或其他成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撒谎的行为,孩子很可能会模仿并学会这种行为。
情绪驱动的撒谎:幼儿有时会因为情绪的影响而撒谎。
例如,当孩子感到害怕、焦虑或不安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撒谎来寻求安慰或逃避现实。
孩子也可能因为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而撒谎。
了解幼儿撒谎行为的一般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的撒谎行为,从而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撒谎的行为。
三、家庭因素对幼儿撒谎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和行为塑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Premack和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1】。
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个体具有将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的推论组成一个理论系统【2】。
目前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一个热门的重要研究领域。
并且主要集中在研究3-5岁的学前儿童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作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和理解的方面上。
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意识以理论假设的形式探索儿童心理理论的机制【3-5】,二是研究影响心理理论形成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6-9】。
在国内,自从方富熹、王文忠、陈英和、桑标、邓赐平等学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引介和研究之后,不少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有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从大的方面来看,引介文章居多,实证的报告少,纯理论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10】。
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儿童心理理论的本质。
但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现象去探索儿童的心理理论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的有些研究者从儿童的语言入手,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撒谎的类型、平常使用语言的方式等,进而探查他们的心理理论【3,9】。
无论是对儿童说谎认知还是对儿童说谎行为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的研究,都涉及对事实、情境、意图和信念等几方面,不仅体现了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
事实上,许多研究者把说谎或欺骗行为的发生作为心理理论获得的重要指标之一【11,12】。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Leekam(1992)。
她认为,儿童说谎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能力的提高。
因此,为达到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或社会活动中研究其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通过对说谎和欺骗行为进行探索,从而解决目前关于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关于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果等方面的争议。
张文静、徐芬等(2005)通过创设“讲故事问问题”的情景,对儿童说谎认知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了儿童对说谎的理解水平能够反映其对他人心理的认识水平这一结论。
她们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3】。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没有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同时对信念进行考察,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从说谎或欺骗发生来间接说明对信念或错误信念的理解,很难直接探讨说谎或欺骗行为与信念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无
从解决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说谎或欺骗能力是一种反映“心理理论”获得为基础的关键能力的假设[13]。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首先要考察幼儿的说谎行为的方式,并通过对幼儿心理理论研究中的错误信念任务进行考察,在了解儿童说谎行为与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水平的同时,并进一步探讨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PremackD,Woodruff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4):515-526
[2]王茜,苏彦捷,刘立惠.心理理论——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北京大学学报,2000,36(5):723-738.
[3]GopnikA,A.Meltzoff.Words,Thoughts and Theorie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6.
[4]Harris PL.From si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The case for development[J].Mind and Language,1992(9):120-144
[5]Figueras-Costa B,Harris P.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deaf children:A nonverbal test of 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2001(2):92-102.
[6]Peterson C C.Kindred spirits:Influence of sibings' perspective of theory og mind [J].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1):435-455.
[7]Meins E. Security of attachment and social develop of cognition[M].Hove,UK:Psychology Press,1997:55-67.
[8]Lewis,M. The development of deception[C]//Lewis M,Saurni C.Lying and Deception in Everyday Life [C].The Guilford Press,1993:90-105.
[9]Waston S C.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and theory of mind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2(2):386-391.
[10]许萍.国内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调查与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7,23(1):59-63.
[11]Newton P,ReddyV,Bull R.Children's everyday deception and performance on false-belief tasks.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2000,18:297-317.
[12]Hala S,Chandler M,Fritz A S.Fledgling theories of mind:Deception as a marker of Three-year-ilds' understanding of false belief,Child Development,1991,62:83-97.
[13]张文静,徐芬,王卫星.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3):6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