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1. 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收入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5. 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包括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助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6.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 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8. 军队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开放型经济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2
3 4 5
“ 小 康 ” 的 提出 什 么 是 小 康 社会 小 康 社 会 “ 三步走 ”的发 展战略 “ 三 步 走 ” 的发展 战略取 得成果 全 面 建 设 小 康社会 的目标 小 康 社 会 基 本标准 2 0 1 6 年 小 康新 标准 “ 小 康 社 会 ”之未 来
6 7
8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位一体
1 2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生活更加殷实
3 4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5
并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六、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012年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准则:
CONTENTS
一、“小康”的提出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
概念。
1981年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

1987年,邓小平又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 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
二、什么是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 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 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 好过。”——邓小平
三、小康社会重要阶段“三步走”
三步走战略部署: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人民的普遍幸福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民生建设目标:建设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共进步、共享发展的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4. 政治建设目标: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5. 文化建设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的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

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而制定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能够达到相对富裕的生活水平,也是一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发展、得到满足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要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此外,政治稳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依法治国、科学立法、党建带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人民的精神文明,提升国家的文明素养和软实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激发文化新创意,发挥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引领作用。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水平,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构筑社会和谐,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生态环境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治理、推行绿色发展、削减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因此,每个人都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积极拥护、支持人民群众的各项公益事业,营造人人自发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氛围。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伟大愿景,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建设,全力以赴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奋斗,把小康社会建设成为大家共同的美好家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康社会具体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福祉的高度关注和承诺,同时也意味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具体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

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还相对较多,他们往往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将这些人脱贫,使他们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享受基本的权益。

其次,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才能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

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来提高居民收入。

再次,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小康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此外,还需要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

同时,还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这样,才能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商界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广大市民的实际行动。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构想,是在审视20世纪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来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

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

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

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

小平同志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时间表,说实现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0年算起,用10年时间,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再翻一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个小康是很不宽裕的小康、在全国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从现在起再经过50年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小康社会,指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文明进步、社会和谐的社会形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具体目标是在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体现在经济建设上。

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要追求经济总量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一体化等。

目标是实现总体上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追求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良好。

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环境等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建设宜居宜业的环境。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的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全面小康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小康水平,全体人民享有充分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公平的发展机会。

建设全面小康是我国在新时代下的中心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标。

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在经济方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社会方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使社会消费品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熏陶。

在生态方面,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城市,保护好我们的山水林田湖草,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调控,完善法治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开放合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社会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扩大职业培训,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在文化方面,我们需要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多样化,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生态方面,我们需要强化生态保护,推动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城市绿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总之,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通过全面的努力和改革创新,才能够推动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
农村居民 家庭恩格 67.7% 尔系数 城镇居民 家庭恩格 57.5% 尔系数
1991年
57.6 %
2000年
49.1 %
2007年
43.1%
53.8 %
39.4 %
36.3 %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实现时间:2000年)
2000年10月,党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 出:“我们已经实现 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 步战略目标,经济和 社会全面发展,人民 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 康水平。”
2、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就是到2020年,要使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区 别 标 准
总体小康 低标准,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
全 面 程 度 发 展 程 度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 小康,不全面
————(经济建设方面)
①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事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③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⑥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三步走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目标 (反映国家的经济水平)
人民生活目标
第一步 1981-1990
翻一番 再翻一番
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1991-2000
达到小康
第三步 2001-2050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比较富裕
我国的经济 实力大大增 强!
恩格尔系数即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总额占 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 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2)总体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
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
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 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
水平差距不小。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 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就 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材料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美国 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 平均仅有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上, 农村人口用2.13%。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资料消费的 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社会保障还不健全。
材料三:
2007年,人均GDP最高的 上海市达到9000多美元,接近 世界排名52的智利.人均GDP最 低的贵州只有945美元,与世 界排名133的尼加拉瓜相接近。
物质、精神生活,民主权利、 生活农差距较大, 缩小地区、城乡各界层的 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部分地区尚未达到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总体小康的成就表现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 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 济实力大大增强。
环 境 破 坏
探究活动 你认为现在的小康社会存在哪 些问题和不足?
材料一:2000年,我国人均GDP才800多美元,刚 刚进入“小康”门槛。2007年人均GDP世界排名 在104位,2010年排名第95位。
特点
注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两个特点: (1)时间的长期性,大约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2)建设进程的不平衡,全面小康社会并不 是要求所有地区在同时达到全面小康.
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进的小康。
成就表现
1.总体小康水平
从总体小康 全面建 到全面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设小康 社会经 济目标 1.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 经济建设 的新要求 2.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 生活保障。 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要走环境污染低的工业化道路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