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合集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

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

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解读与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解读与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解读与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议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解读与实践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制定的重要任务,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本文将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内涵,并着重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推进这一目标的过程和重要举措。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是指国家为全体人民创造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环境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经济发展。

政府将继续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还将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其次,改善民生保障。

政府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将加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推动形成一个公正、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

通过加大扶贫力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

最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政府将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实践实践是检验政策的重要标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首先,加强经济发展。

政府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扶持科技创新企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改善的投入,推动区域发展协调发展。

其次,改善民生保障。

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同时,推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保障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小康社会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简单概括,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建设,实现“三个进一步”。

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建设,建设法治化、人民民主化、权力制约化和能力提升化的政治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协调有序、法治和民主并重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创建,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安详和谐的文化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公正、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拓展公共服务与民生领域,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和计生、现代化农村、绿色低碳等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让全体国民早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社会效益,更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进行关注和观察。

中国的发展成果通常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形成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为代表的全新文明路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熊云“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

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对小康的三层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产生于中国。

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

译法各种各样。

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xiaokang”。

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

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

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0年。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

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所讲的小康也是这个意思。

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

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其实小康社会就像一块大蛋糕,大家都想吃上自己喜欢的一块。

这里面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还有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提升,医疗的保障,环境的保护,真是五花八门!经济得先行,大家都有了工作,收入才能上去,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你想啊,没钱,光说空话有啥用?那可真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呀!所以,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挣钱,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文化呢,也是小康的一部分。

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要传承老祖宗的智慧,又要与时俱进。

听说过“人无精神不立”,文化自信就是这个精神所在。

有了文化,生活才能更有滋味,就像一碗汤,有了调料才好喝嘛!我们的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到真本事,这样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不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医疗保障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病了,大家都希望能去医院看病,不想一去就要花光所有的积蓄。

想象一下,老人生病了,去医院的路上就得捏一把汗,“这次又要花多少钱呢?”这可不是小事,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嘛!所以,医疗资源要分配合理,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环境保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我们生活的地方,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才能让人心情舒畅。

谁愿意生活在雾霾缭绕、垃圾遍地的环境里呢?所以,建设美丽乡村,绿化城市,才是小康社会的一部分。

让每个人都能在大自然中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这可是“春暖花开”的最佳体现。

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靠大家一起努力。

相关部门、企业、个人,都是小康社会的参与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扛大梁”的那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不要总是等着别人来改变,咱们自己也得行动起来。

就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都得踏实,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说到底,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心里有谱,脸上有笑,哪怕是简单的生活,也能让人觉得充实。

就像是走在阳光下,心中满满的都是暖意。

要想实现小康,就得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上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公平目标.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3年,人均GDP虽已超过100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依然很靠后.2001年,按世行汇率法换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NI为4260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999年,中国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下同,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中国人均耕地只有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日本的%,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 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着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表现为:第一,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第二,虽然城市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城市化水平不到40%;第三,虽然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发展,但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第四,虽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将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20年.然而,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必然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必须与信息化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阶段性要求.五借鉴国际经验与发展理念的演变相适应,对于发展的度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关注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将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纳入度量范畴;第三个阶段,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的扩大,国际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诸如人文发展指数HDI、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计量标准、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构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最具有借鉴意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比较吻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涉及如下方面:1.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就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主题;2.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社会秩序等主题;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主题;4.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主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综合起来看,两者的“交集”是非常之大的,或者说,两者的交叉重叠之处是非常多的.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联合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前者的“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后者的“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当然,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六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体现综合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各方面享受到的最低增长“红利”水平.其次,必须体现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只能是那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反映这一发展的指标可以多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近年来,随着统计工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指标体系复杂化.这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统计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却模糊了统计的本来意义,降低了统计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杂,唯恐不够全面,有所遗漏;一种是过分看重加权指数,把含义明确、直接的指标模糊化、间接化和神秘化.。

全面小康社会的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社会的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社会的名词解释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蕴含着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追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一、经济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体现了通过经济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农村、城市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并且要有更为公平的分配机制。

同时,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二、社会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关键。

这包括健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构建覆盖城乡的全面医疗体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促进就业创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稳定就业的机会,维护社会稳定。

三、政治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这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同时,要推进政府和公共权力的透明化,强化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

政治建设还包括发展民主,加强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建设,推动多元利益格局的协调共治。

四、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好人民的生存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不仅要求实现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和公平正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进步,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牢牢把握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