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试论人生幸福与教育-精品文档

试论人生幸福与教育一、人生幸福不应是教育的目的1、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弱化教育的目的性动力。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既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对教育活动起着策动和牵拉作用,但如果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则会弱化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动力。
幸福生活与美好的生活、完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是同义词。
人们的幸福观、幸福感,尽管有着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社会条件的基础,有着共同的理由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人们对幸福的欲求、理解、感受、体验,可谓人各不同,时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潜在地排斥社会的要求。
教育活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客观制约性,即社会的客观制约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客观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客观制约性说明教育必然受社会制约,必然要反映和适应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方式就是不断地将人的原有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高度上来。
如果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当教育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这一关系时,就会因倾向于满足个人的快乐、幸福体验而潜在地排斥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要求。
而这种排斥的后果是使个体难以适应社会,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人生幸福。
二、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人生幸福两者相互影响、互为条件1、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核心性目标。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无论是作为现实目的,还是作为最终目的,它的达成有赖于人生在不同阶段的诸多不同目标的实现。
没有一个个人生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不会有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实现。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得以发展、提高或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所规定的目标体系中的目标之一,并且它在整个人生目的的目标序列中是居于前列的、核心性的目标。
2、教育满足人们幸福感的方式是间接的。
政治活动虽然以生产社会秩序为其目的,但由政治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秩序是人们所诉求的生活幸福的基础、前提、基本保障。
幸福教育——教育“本源”

幸福教育——教育“本源”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人思考过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思索一直伴随着我。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师享受教育幸福,学生体验幸福教育的”的终极目的。
幸福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的主观上满意的体验和感受。
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
实施幸福教育需要准确把握其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是把幸福作为教育内容,教学生幸福观及各种有效获得幸福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体验,不管你教什么内容,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学校实践幸福教育应该是二者结合,更重视对教育过程的幸福体验。
实施幸福教育使教育教学硬件实现最大化的效应。
一是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即学校设施文化的打造。
围绕幸福教育的主题来绿化,美化校园,打造校园环境文化,营造浓郁的特色读书氛围,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浓郁的特色读书氛围,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师生从心底油然而生幸福之感。
美丽校园孕育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理想。
校园内“文化长廊”、“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功能室文化”、“文化展板”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与校园设施,绿化交相辉映,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美的所在,都有幸福内涵。
二是教学设施标准化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基础。
转变教育观念,打造一支善于实施幸福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
一是教师们要学会“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幸福教育的根。
学校是撒播爱的地方,爱每一个人,像爱自己的兄弟姊妹,像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一样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既是我们服务对象,又是我们的主要依靠。
教育,以促进人的幸福为旨归

教育,以促进人的幸福为旨归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在我们现代社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初衷,让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本文将从教育以促进人的幸福为旨归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幸福,实现教育的使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的智力、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现实中的教育却很容易忽视了这一点,过度强调了应试教育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幸福的工具和途径。
教育应该促进人的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
人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一个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的个体。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情感智慧的人。
教育也应该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促进其在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发展。
教育还应该注重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而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促进人的幸福感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让他们在童年和青春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从而为其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人是社会的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互助互爱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享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幸福教育理念-《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篇汇总荐读(共7页)

幸福教育理念|《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篇汇总荐读[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
我是硬着头皮读的。
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
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
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
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
”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
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
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

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提到“幸福”这个词,我们的内心会涌上来一种温暖、愉悦、舒畅的感觉。
教师和家长一样,都希望我们的孩子现在的每一天都快乐,成人以后也能够成功并且幸福。
最近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写的《幸福与教育》一书以后,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内尔·诺丁斯博士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我们会如何去教学呢?一、幸福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不同的人对于幸福有不同的了解。
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前后的解释也不一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当其穷困时,则以财富为幸福;当自觉其无知时,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
”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
记得有一次我的嗓子哑了,几乎就说不出话来了,但是我依然克服困难,坚持给学生上课,我用我的眼神和学生交流,用手势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学生们非常听话懂事,发现我嗓子哑了依然给他们上课,于是平时淘气的学生,今天也表现得文静;平时爱说话的学生,今天也显得格外安静;平时总爱开小差的学生,今天的眼睛几乎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事后,我告诉学生,他们那天的表现让老师感到了幸福!孩子惊讶地瞪大眼睛:“老师,这就是幸福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老师,看到您幸福的样子,我也很幸福。
”通过我的幸福教育,学生知道了,原来这就是幸福,得到幸福很简单!二、幸福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幸福的能力内尔·诺丁斯博士指出:当对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发现幸福呢?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听到学生说最近很郁闷。
我便问他:“你认为自己不幸福吗?你认为怎样才是幸福呢?”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我决定让学生在数学课中找幸福。
上课前,我就告诉学生本节课你们要带着问题上课,问题是:“幸福在哪里?”下课前,我让学生回答我的问题。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幸福与教育》读后感1常常在思考:“幸福教育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在认真阅读了杨九俊老师的书后,能从不同的维度感受到幸福教育的样子。
我想幸福教育的样子大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这样的“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
二是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过程与幸福结果相统一,即使是艰苦、漫长的过程,也应该“以苦为乐,乐在其中”。
三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的“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在《幸福教育的样子》这本书中,有一篇是关于“做幸福的人”的__,读后,真是受益匪浅。
幸福是让一个人向往的词。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
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
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
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
教师工作辛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
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
幸福是一种感受。
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
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一《试论教育与幸福》【摘要】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教育中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幸福才能算是完整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学生;幸福目前,关于幸福教育的含义,大多从目的论和过程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过程论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
虽然现阶段对学生幸福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但是教师在教育中对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两个维度。
一、学生的幸福有学者认为,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确保权利不受侵犯,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应有之义。
要实现学生的幸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迁移,注意引导学生调整和组织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从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
3、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
新时期,创造力意味着高级生产力,意味着在国力竞争的绝对优势。
新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关注学生和优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将知识重点与练习搭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3、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4、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
幸福教育论

幸福教育论一、幸福教育的提出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具体而言,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
费尔巴哈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而现实中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灵面临着真正的迷失。
提出缘起:当前学校幸福教育的缺失幸福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
学校应通过教育,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幸福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日,我在初二1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以“幸福”为主题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1.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幸福指数为0——100分,你为自己的幸福指数打个分数)有将近36%的学生直言自己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均低于60分,最低者仅为20分。
近21%的学生认为很一般,没什么特别感受。
2.你觉得自己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觉得自己幸福的学生主要原因大都是家庭和睦、父母疼爱自己等,而觉得自己的幸福是来源于学校的却寥寥无几。
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则如下: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枯燥:29% ;成绩不如别人,觉得自卑:22%;与父母有代沟,无好朋友:35%;其他:14%。
从中可知学校因素占一半以上。
3.你印象最深刻的最幸福的事是什么?85%以上的同学最幸福的事来自家庭生活,如: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家人为自己过生日;与家人一起过节假日;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姚玉香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6期
摘 要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衡量其它各目的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而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教育,理应关涉人生幸福,将幸福作为终极目的。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既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超越性特征。
关键词 幸福 教育 终极目的 必要性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YAO Yuxia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measure various purposes other standard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happiness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mankind, therefore, in order to artificially direct objec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happiness in life, to happiness as the ultimate goal. The happiness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consistent with human nature, and it's also in line with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Key words happiness; education; ultimate goal; necessity; rationality 1 幸福的内涵界定 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回答,以至于到底“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成为一个人人都懂,却也是人人都迷惑的问题。就连康德也不得不遗憾地讲:“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是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但这并没有阻碍人们探讨幸福含义的脚步。中外无数醉心幸福追求的人对幸福的涵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据载,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不同定义。综观中外先哲的这些思想,大体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建立在自然人性基础上的感性主义幸福观,将现实感官快乐视为幸福;二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将精神满足视为幸福;三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认为有了德性就有了幸福,或者认为德性就是幸福。在这些思想中,不论对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但对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这一点,是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人的需求不一样,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也就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我们认为,幸福就是人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愉悦的主观心理体验。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而人生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乃是幸福的客观内容。
2 明确教育终极目的的必要性 目的可以分为工具性目的和终极目的。在自身之外仍有目的的目的是工具性目的,只有自身之外再无目的的目的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工具性目的的核心,工具性目的服从于最终目的。教育目的也可以划分为工具性目的、具体目的、现实性目的和终极目的。庞学光教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规定性:第一,从教育活动领域来说,这个目的是属于人类教育活动领域的目的,而不是某一种教育活动目的;第二,这个目的与教育共存亡;第三,这个目的是人类所有教育目的的最后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衡量其他目的的准绳和依据,它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其它目的,进而在整体上引导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走向。如果教育没有或无视终极目标,必将失去准绳和方向,最终危害教育活动本身。我们当今的教育就是由于忽视了或没有看到终极目的,导致了教育异化。如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考试的机器,使人性关怀在教育中失落,爱的精神在教育中淡漠。因此,确认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非常必要的。
3 唯有幸福能被确定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3.1 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符合人的本性 所谓人的本性,是与人一同来到世上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始终。而实现生命存续是人的天性。只有使生命得以延续,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丰富人生的意义。英国著名的分析法学家哈特也说“人类活动的固有目的是生存”。更为重要的是,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希望生活得更好,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追求,希望获得更多的福利,而不是祸害。趋乐避苦是人的基本适应性。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上,可以满足人的生存和持续生存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必须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才能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就是一种幸福。人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幸福不断追求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生存和持续生存而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就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自然本能的体现。而竞争的结果依赖于人自身的实力。因此,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赢得有限的生存资源,人类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地突破自身限制,实现其对自然本能的超越。可以说,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自我超越的成果。而人对其自然本能的超越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而教育正是培养人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教育作为培养和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培养人,是把人与生俱来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的自然本性,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对人的价值的体现。综上所述,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教育通过促进人的本性的超越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使人得以生存,生活,并生活得更好。
3.2 以幸福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符合教育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生观、幸福观是一个人对人生、对幸福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正是人生观与幸福观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人对事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在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同追求。教育是控制和塑造人生观和幸福观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每一个人在最初都是纯自然状态,是在社会中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影响之后才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人生观、幸福观,是教育帮助个体在其发展的每一步明确自己的现实境遇,进而选择应然的未来走向。教育教会人们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人生方向,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同时,幸福需要幸福能力,而幸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育。真正的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智慧,促进人思考,增进人对外界事物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进而加强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因此,可以说,教育是提升人幸福能力的有效手段。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和社会都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社会构成了教育活动得以存在的两个客观依据。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激烈论争。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设计教育活动;而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为本位,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两个学派各不相让,曾一度使教育进入了两难境地。而幸福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缓解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矛盾,使二者走向融合统一。
3.3 以幸福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符合教育的超越性 所谓教育的超越性,就是教育对当下的、具体的、特定的现实需要的超出。教育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教育的现实性关涉现实生活,教育的超越性关涉未来生活,我国著名学者赵汀阳将其称为可能生活。他认为,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手段,生活本身的质量才是人的行为的目的,“„超越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超越就意味着应然不断地代替实然,可能不断代替现实,在这个否定过程中,意味着人的生命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意味人的价值生命的不断跃进和提升。”所以对人来说,现实生活只是通向可能生活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因此,教育关涉的不是现时性,而是未来性。教育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的一种理想,是合目的的生活,是教育超越性的体现。幸福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幸福的超越性依赖于人的超越性。人之所以是人在于他生存并生活着,不断实践着、经验着,精神也在不断地成长着,这一过程也是人自然生命不断超越的过程。正是人的超越性使人不断奋斗,不断追寻更新、更高、更美好的生活,即幸福生活。未来的可能生活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而幸福也具有超越性、终极性,因此,幸福理应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的,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同时产生了教育需求,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教育功能、教育超越性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6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52. [3] 庞学光.教育的终极目的论纲[J].教育研究,2001(5). [4] 易凌云.论教育应关涉个人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 [5]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16. [6] 张忠强.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D]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