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集下载

论教育的目的

论教育的目的

论教育的目的姓名:刘璐班级:英语教育1302班学号:2013221103100078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又影响着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知道教育目的的准确定义。

教育目的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从所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国家或地区)-----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教育史上存在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一是个人本位论,典型代表是卢梭。

卢梭是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在他看来,教育目的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

二是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

三是文化本位论,其观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四是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明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

五是伦理本位论,即教育的目的即为道德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到达到的目的。

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完善的道德品质。

六是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育!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1. 培养人才,推动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现代化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优质的教育可以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 培养民族精神,传承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心。

3. 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公平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出身、提高社会地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4. 促进国际合作,提高综合实力。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吸引优秀的国际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科技进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

教育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之,教育是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健康教育目的的最终目的是

健康教育目的的最终目的是

健康教育目的的最终目的是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以达到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寿命和减少疾病发生率的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关于健康、疾病和预防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到自身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此外,健康教育还旨在培养个人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增强对于身心健康的自我价值和自尊感。

它也涉及到社会层面的健康问题,如公共卫生、环境健康和社区健康等,通过倡导社会行动和政策变革,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整个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实现人口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医疗支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会生活”的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吧,说起来挺严肃的,但其实呢,很简单,就是培养“会生活”的人!别以为这只是一句口号,这可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前阵子去参加我侄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他们老师在台上讲了一段关于素质教育的话,说的还挺感人的,讲到要培养孩子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创意”的人。

结果呢,台下家长们听得热泪盈眶,但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这些词语听着挺高大上的,但到底跟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呢?直到后来我发现一件小事,才明白老师说的是真的!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都去领毕业礼物,那是一块块用彩纸做的精美的奖牌,上面写着:“我最敬佩的人”。

孩子们拿着奖牌都很兴奋,但其中有一个孩子,拿着一块奖牌走到我身边,羞羞地问我:“叔叔,我能用这块奖牌换你的水杯吗?我想要带回家,我爸妈喜欢收集这种杯子。

”这孩子才十岁,却已经懂得了交换的价值,而且还知道父母喜欢什么。

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担当”和“有爱心”的表现吗?他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啊!当然了,素质教育可不是说只培养一个懂得交换的小商人,而是要培养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他们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探索精神,以及面对各种生活挑战的能力。

就比如我自己吧,以前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导致身体状态很糟糕。

后来我就开始坚持锻炼,每天早起跑步,还报了瑜伽课。

现在不仅身体更健康了,也更加乐观和自信了。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不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吗?所以说,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会生活”的人。

它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作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作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作文教育这个东西啊,就像吃火锅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有人喜欢麻辣的,有人喜欢清淡的,还有人喜欢酸辣的。

但是,无论你喜欢哪种口味,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首先呢,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最好”的定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好的标准都不一样。

有的人觉得有钱就是最好,有的人觉得有权就是最好,还有的人觉得有知识就是最好。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最好”,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好”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去实践。

就像吃火锅一样,你要亲自去品尝不同的口味,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款。

同样地,学生们也要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活动、结交各种朋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当然啦,寻找“最好”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你会尝到苦涩的味道,有时候你会觉得无聊透顶。

但是,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就像吃火锅一样,你可能会觉得某些调料太辣、太麻,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口味。

同样地,只有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学生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所以说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成长的过程。

而最终的目的呢,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总之啊,教育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火锅宴。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最好”,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能够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到的理论。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用理性追求自由思考的生活,而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应有不同侧重,德智体美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

“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本身的自由和高贵。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cs)。

自由教育思想三种灵魂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理性,人只有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因此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教育核心精神。

城邦与教育城邦是个体的集合,个体的幸福要以城邦的至善为基础,但同时,任何人都是生于城邦,长于城邦和死于城邦的,城邦也需要为个体公民的生活,成长提供各种条件,唯有教育才能使这些单个的人成为团体而达成统一。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

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崇尚让公民轮流治理国家的理念,因此所有公民都要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学习如何治理国家从而成为优秀的统治者,一种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即被统治者。

同时,法律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赞成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就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律并安排它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使执政者和各级官僚都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并认为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办法。

”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学目的

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学目的

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学目的在斯宾塞的教育学理论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学的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学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基础。

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他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此外,身体健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

健康的身体可以提供学生更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习的效果和记忆力的提高。

因此,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斯宾塞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其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斯宾塞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他主张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兴趣和才能。

通过全面的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的公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学校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服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的公民。

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有感陆道福在大学时期,当我读完《围城》、《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书籍后,我就发现书本里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点滴,读书不如读“生活”、读“社会”;参加工作后,我又读了很多反应官场的小说,结果是发誓终身不从政;后来又看了基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感想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人,只要我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能多向同行取经,就能教好一个学生,所以我又很少读关于教育理论的书了;尤其是在看到报道说不少大学教授出书就是东拼西凑之后,我从此就只看一些历史书籍和一些扩大知识面的书了。

这次在学校的组织下,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发现我在大学时期就具有“教育家”的潜质了,所以我饶有兴趣的查阅资料,看了不少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文章。

下面将写出我自己的一点点心得。

1、原文引用:陶行知先生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他又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前有人说,礼(即行为习惯)是养成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2、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马家爵事件大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些写在小学生守则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就会忘在九霄云外?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冷漠?就业压力,爱情受挫,这些我们常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堂堂的天之娇子居然不能正确面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思考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唤醒,是种教育手段。

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

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元好问著名的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孔子云: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最后引用《论语·先进》当中的话对孔子眼中的十大最优秀的弟子进行总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辈子时光在匆忙中流逝,谁都无法挽留。

多少人前半生忙忙碌碌,奔波追逐,后半生回望过去,难免感叹一生的碌碌无为,恨时光短暂,荒废了最好的光阴。

人过中年,不停跟时间妥协,之所以不争抢,处世淡然,完全是经过世故的淬炼,达到心智的成熟。

有朋友问我,怎样写出滋润心灵的文字?是要查字典,引用名言,还是有什么规律?我笑着回,随心随意,不为难自己。

你为难自己,就要刻意去效仿,你不随心随意就要被名利世俗困扰,自然心态会有偏差,文字也染上了俗气。

现实生活中,不乏完美主义者,终日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中活着,虚拟不切合实际。

如此,唯有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笺言。

常常想,不想活在过去的人,是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不想被束缚在心灵蜗居里的人,是失去的太多,一番大彻大悟后,对视的眼神定会愈发清澈,坦然笑对人生的雨雪冰霜。

对于随波逐流的人们,难免要被世俗困扰,不问过去,不畏将来又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纠葛,无从知晓。

不得不说,人是活在矛盾中的。

既要简单,又难淡然,挣扎在名利世俗中,一切身不由己,又有那样的生活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呢?
人前,你笑脸相迎,带着伪装的面具,不敢轻易得罪人;人后,黯然伤怀,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常常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却不知你与他所想要的幸福,都只得一二,十之八九只有在希冀中追求,不是吗?
人活一辈子,心怀梦想,苍凉追梦,难能可贵的是执着向前,义无反顾,最惧怕瞻前顾后,退缩不前。

一生短暂如光影交错,有几个人能放下牵绊,有几个人能不难为自己,活的精彩呢!
我们的一生,是匆忙的行走,谁的人生,不是时刻在被命运捉弄中前行。

我想,我是无法和命运抗衡的,却又时刻想做真实的自己。

眼下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对照着卑微的自己,心有万千光芒,无法放弃的却总是太多太多。

年龄越大,对身边的一切似乎没了热情,争吵,攀比,打扮,都没了兴趣。

有人说,女人要爱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行,而我却恰恰相反,正如有一天涂了口红出门,儿子吓了一跳,一句太庸俗,再昂贵品牌的口红你都不适合,让我哑然失笑。

原来,他宁愿喜欢素面朝天的妈妈,也不想要矫揉造作的中年妇女,我必须保持最初的简洁,亦或简单。

居家女人虽平庸,却总想活出真我。

不喜欢的东西,学会舍弃,生活趋于安静。

每天打理家务,照顾子女,空闲的时间看看书,散散步,陪婆婆去买菜,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平常心,生活便达到了想要的简单。

人过中年天过午,流逝的时间不会等我的。

不想为难自己了,几十年光阴里,不停做着事与愿违的选择,极力说服自己,多替别人想想,多顾及别人的感受,却忽视了委屈的自己。

我承认,给自己负担,就是难为自己。

不愿意放下,就是心态使然。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为自己活着,才是真理。

从今天起,不愿意迎合的人,选择放手;卑鄙下流,虚情假意的损友,拒绝交往,只要随心随意,什么都不是难题。

要明白,他们走近你的世界,只想利用你,却从不顾及你的感受,既保持若即若离,又想无偿索求,时刻为难着你,美其名曰这是一份难得的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