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导读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雅思写作范文:大学教育的目的

雅思写作范文:大学教育的目的
导读:本文雅思写作范文:大学教育的目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main ai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help graduates find better jobs,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much wider benefits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pinion.
翻译:大学目的是帮毕业生找到工作vs 对个体和社会有更广泛的益处
有些人相信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毕业生找到好工作,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大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有更广泛的好处。
讨论两个观点给出你自己的观点。
抛砖:
学校应具备职业教育功能,之前的文章已分析,不赘述。
大学的更广泛好处:对个人,全面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追求层次;交朋友,寻找人生伴侣;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很多工作后重返校园的人而言,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就是一个vacation. 对社会,科研机构的老巢brood,思考者的汇集地collection point,伟大思想和技术的孵化池incubator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导读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由罗素所著的教育类著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罗素通过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揭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罗素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训练。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另外,在这本书中,罗素还深入探讨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教育也可以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也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真正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涉及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阐述。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设定的,旨在指导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方向。
国家的教育目的通常反映了国家对于培养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期望。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教育目的更加具体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的学校,如小学、中学、大学等,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等。
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学生在完成特定课程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标准。
4.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目的应与民主社会相适应,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涉及到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目的的明确和实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教育》导读概要

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 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 雅斯贝尔斯呼吁了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 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 这形成了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 础,并集中体现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11
追寻自由: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 一、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成” 雅斯贝尔斯强调人是主体的人,将人的自由与超越视 为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 一种敞开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 因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作为一个 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 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 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 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21
《什么是教育》观点摘录
❖ 当今世界的不合理现象,不论是民主政体、 贵族政体或是专制政体,都无法通过重大的 政治行为来消除。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 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 教育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 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 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
22
《什么是教育》观点摘录
9
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雅斯贝尔斯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强调人的自 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他认为,自由的存在或 不存在不能靠科学的必然性知识和经验的知 识来证明,也不能在概念上加以规定。只有超 越“自身”,人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 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 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师重教”。但由于存在主义哲学的非理性的特点、唯
心主义色彩和个人主义倾向,具有不可避免的思想局
教育的目的前言后记

教育的目的前言后记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人类的智力、品格、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智力。
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各种挑战,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品德的塑造场所。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并接受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同时培养自己的责任感、爱心和正义感。
这些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孩子们未来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无论是学术上的技能,还是实践中的技能,都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各种实用的技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中更加有竞争力。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品格和技能。
这些都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因此,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课程与文科课程的结合
• 他十分排斥传统中为了劳动而教育 ,为了经济利益 而教育,认为在技术教育中,应该教会劳动者一种智 慧的劳动态度,将劳动与乐趣融为一体 ,―工作就是 娱乐 ,娱乐就是生活 ”[76]。 • 换言之 , 只要进入教育的过程中, 对人的培养就不 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或技能上。所以,将技术教育 与文科教育相对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他提出 ,国 家的教育系统中要设置三种课程 .―文科课程、科 学课程和技术课程”, 同时“其中每一种课程都应 该包括其他两种课 程的内容 ”[85] 。
教育节奏
• • • • 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对教育过程的思考 幼儿期、青春期、大学期 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 自由、纪律、自由
浪漫阶段
• 就仿佛处在学生的幼儿期 ,在这个时期 , 怀 特海提出了著名的“必要优先原则”,批判 了传统中所认为的“先易后难”方式 ,认为 给予儿童思想的自由是十分必要的 , 因为 “创造力 ”才是怀特海的教育终极目的之 所在 。 (相反,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必须先学,因为 人的先天秉性规定如此,也因为这些本领 对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P37、38) eg:语言
• 该如何合理安排教育的内容 ? 智慧与知识 的比例又该是多少 ? • 批判了当时 的英国古典文化渐趋衰落的现 象 ,讨论了古典文化和现代技术应该如何在 课程内容中进行协调 。他认为 ,应该把文化 的学习作为对智慧培养的一 种手段 ,它与数 学一样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力 。所以 , 在何时期教授什么科目 ,该科目进入哪 个阶 段 ,这种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大学功用
• 大学从来就不是为纯粹理论知识而存在的, 即使是传授知识,目的也应该在于培养创造 力。大学的作用应该是要在学生与学者之 间,新的一代与传统经典之间架构起一座桥 梁。 •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 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 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 梁。”(P146)
《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导读人:张薇
作者简介及成书背景
• 阿弗烈· 诺夫· 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 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 理论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 成书于1929年的《教育的目的 》一书 , 除了发表 于1916年的论文《教育的目的》之外还包含 另外五篇相关教育演讲论文以及附录《自述生平》 和《主要著述目录 》, 这六篇论文围绕着教育的 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以一个有机的整体论述了他对 旧有教育弊端的批评 ,阐发了他自己的教育主张 。
教育的目的
• ―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P10) •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 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 活”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掌握运用知识的艺术。” (P17) (这是基于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批评和反驳 ,指出它们 扼杀了儿童所应有的天才的创造力) 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 ”,―所教科 目务须 透彻 ” 。
专业化和风格
• 使学生成为专业人士的专门训练有别于使 学生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普通训练。这种专 门训练应该提高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它将 学生与业余爱好者区分开来 ,但是学生之间 仍然没有表现出个体的特性和差异。所 以 怀特海继续强调, 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风 格 ”。所谓风格 ,这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能 力 ,被怀特海称作“智者的最高德性 ”
精确阶段
• 怀特海始终强调这一阶段相对于浪漫 阶段 的后继性,在精确阶段,需要把浪漫阶段进行 整理的事实和信息相联系,并尝试与自身的 信息系统联合,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从而达 到一种平衡 。
综合运用阶段
• 在经过了前两个阶段之后 ,综合运用实际上 是再次进入浪漫阶段 ,是精确性之后的再次 实际化,也是纪律之后再次进入自由阶段。 所以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给予学生头脑的自 由,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此时学生的头脑 已经不同于初期的散漫 ,而变成了一个纪律 有素的团队 ,这时的自由其实正是来源于纪 律的。
大学功用
• 大学中存在两种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却毫无经验的青年,有着丰富经验却思 想逐渐固定和僵化的学者。 • ”大学就是将经验和想象力融为一体。” (P146)
大学的教育节奏与内容
• 在这样的深入发展阶段,学生应该由纪律转 入自由,开放自己的视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 富于想象力、创造性。 • 恰当的作用是 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 知识。(153)
大学的学术自由
• 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 情是办好大学的唯一有效的保证。教师队 伍应该有一群学者组成,他们互相激励, 同时有自由的决定各自不同的活动。你可 以确保某些形式上的规定和要求,如在规 定的时间讲课,教师和学生要到课。但问 题的本质是不要是否合理或您怎么看待教育的 节奏? • 怀特海所认为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还是 智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