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教育目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这些演变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建国初期的教育目的建国初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
教育目的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革命精神的劳动者和干部。
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精神。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目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目标转向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当前教育目的的新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教育目的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四、教育目的的启示教育目的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罗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想 培养的人的类型,然后才能知道进 行什么样的教育为好。”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者规定。
内涵一:它是一种设想或者规定,具 有理想色彩; 内涵二:它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 养人的要求; 内涵三:它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㈠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 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 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 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 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 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 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 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 益所决定。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 标“不是别的,它就 是自然的目标” ,即 培养“自然人”—— 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 活的,有独立的价值, 其人格特点是:自爱、 自主、自立、自制。
卢梭
B.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 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 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 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 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 力的和谐发展。”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绅士的教育目 的。理想的绅士是获得‚德行、智慧、礼仪和学 问‛的人 。
洛克作为当时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提出的‚绅士‛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贵族 资产阶级培养其理想的贵族人才的需要。 因为他所说的绅士的‚德行‛是英国资产 阶级贵族的‚德行‛,‚智慧‛是为英国 资产阶级贵族服务的智慧,‚礼仪和学问‛ 也是英国贵族式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演变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
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
那时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
《孟子》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见《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儒家的这一套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在波希战争获胜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培养成为自由人,要求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地、和谐地发展。
他曾批评当时斯巴达的教育,认为为了军事的目的过分强调体育,对青年进行残忍的训练和把知识学习降低到手工匠水平,因而忽视了智育的作法是不对的。
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宗教神学统治了教育阵地。
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
僧侣和骑士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针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之学。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 育 目 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 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 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 学等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它是广义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 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目的具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还有教育 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
进入古代社会
由于阶级的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体脑分工的出现,学校教育开始产生。此 时的教育改变了它的全民性及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特征,教育目的也因教育 形式的不同,凸显出阶级特性。
例如在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受教育者的要求首先是成为权力社会所 认可的道德规范的垂范者,孟子就把“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三纲五常。其次是掌握与统治才能 有关的“六艺”或四书五经等。
。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 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 的实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 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区别: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 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 体现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 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李冬(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需要,通过传递经验促进人的发展。
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教育目的“把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变成教育行动的趋向,并使其成为指导与规范教育行为的标准。
”[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价值观侧重点各异,教育目的也各有鲜明的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梳理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也为今天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反映了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中,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人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对人的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教育目的存在不同的设想与选择。
梳理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进程,回望历史,可以古鉴今。
(一)古代教育目的演变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制于低水平的生产力,教育分散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缺少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从教人员,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形成人的道德品质。
到了奴隶制社会,教育与劳动分离,出现了新的教育形式,但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明显,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学校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培养具备军事技能和政治思想的统治阶级是当时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长久运转,保守的世袭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被严格遵守,这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有德君子从而治国安邦,《中庸》将其阐释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在封建社会特性的影响下,先秦儒家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如孔子主张“修己安人”,通过教育培养有德君子来治理国家;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存心养性”,通过对“仁义”这一教学核心内容的传授,使人本来的善性得以保持;荀子认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要“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充分发挥教育“化性起伪”的作用,矫正人性中的恶……先秦儒家秉承“德成于上”的教育目的观,旨在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德性,不断朝向至美至善的境地发展,最终成为治国安邦的君子。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第六章 教育目的

•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义军已覆化碧土,留 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起 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 碑上覆墓间。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 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 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愁看长 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 焕新颜。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 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 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和平岁月忆 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 骨。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 海,才使日月换新天。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召公甘为社稷死,感 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今 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 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 起来。 •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应给于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不应 僵化地以个人或社会的价值作为基点,而是把人与社会 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价 值取向和基点。 • 从实践层面看,教育目的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 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 实现的着眼点。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
2.调控功能
• 首先,它以确定价值取向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 其次,它以衡量教育活动的标准形式进行调控。 • 再次,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3.评价功能
• 第一,它是对教育价值观变异情况评价的依据。 • 第二,它是评判和衡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选择合适 与否和教育结果的依据。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建国以来我国得教育目得(按时间排序):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得教育。
它得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得、买办得、法西斯得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得思想。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得问题》中提出:我们得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得涵意,就是我国教育得目得。
党得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得作了这样得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得教育方针、”5、《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受教育得权利与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得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得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得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得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得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与其她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新技术革命要求得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与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与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得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就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得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提要从教育史的发展角度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强调德育; 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
我们应充分把握教育目的的演变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了解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认识其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是我国教育论著中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一个部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中国教育思想之渊源,在他的论著中,就非常明确地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士成君子,即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除此以外,教育无其它目的,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时,他1/ 15很生气,甚至骂樊迟是小人,显然,樊迟请教的内容与他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教育目的思想的提出,也反映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来说,道德和政治修养是很重要的。
《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家思想,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修己,通过修己来明人伦,最终达到个人在道德和政治修养上的至善至美,这也是培养统治者的标准。
宋代理学家朱熹发扬光大了孔孟思想,他在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教规中,将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条理化,系统化为明五教,这五教是:父子有序,君巨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朱熹的教育目的的思想中,已经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三纲五常思想,这一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宗旨的最完整的概括和体现,朱熹被奉为圣贤,他的思想在明、清时代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依据,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得有违朱熹的四书集说,朱熹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为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的思想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一些非儒家正统思想的其它学派和教育家对教育目的提出---------------------------------------------------------------最新资料推荐------------------------------------------------------ 了不同的观点,如宋代王安石就主张教育应该培养: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理更新,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评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的实用型治术人才。
封建社会后期一批反理学的教育家也主张要培养有实学,理实事,善实行的经世致用之才,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占有主导地位,这些思想也未能得到真正实施,甚至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
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吸取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这一宗旨实际上反映的是公民道德教育,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科学技术教育,军事体育教育和美育并重的四育方针,并于 1912 年 9 月颁布实施,从蔡元培先生这一教育宗旨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宗旨反映的教育目的思想在教育目的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较早的明确的阐述是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3/ 15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工作,文革结束后,曾有人对这一方针提出过质疑,实际上,方针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贯彻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985 年 5 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目的,具体表述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简称四有,两热爱,两精神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而提出的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
1995 年 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必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教育目的演变中表现出的特点从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时代不同,社会的历史形态不同,但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就是发---------------------------------------------------------------最新资料推荐------------------------------------------------------ 展的规律所在,主要表现为:1 强调德育。
中国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就是德育,德育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德育无可争议地被放在了首位。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
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儒家思想的传播,通过个人的内省和修养,在道德上、政治上、思想上逐步成熟,成为封建社会的合格一员,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了,从 1912 年颁布实施的教育宗旨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但仍然被摆在了首位,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和辅助手段。
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总的特点是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在全面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德育是方向,是灵魂。
可见,从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来看,任何一个社会,一个阶级都要求教育能够为其培养在思想、政治、道德上过硬的合格人才,这是不容置疑的,教育为某一社会和阶级服务,必须在德育上得到集中表现。
5/ 152 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社会本位论思想,就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提出教育目的的设想,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来看,基本上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就突出了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个人的成熟从而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所培养出来的人成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从而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如《学记》中就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地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汉武帝时,董仲舒在其三个对策。
中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其提法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来说,社会的需要是首要的。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突出地反映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个体本位论的思想也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出现了。
个体本位论思想,就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规格作设想。
例如: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出现了---------------------------------------------------------------最新资料推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学生的个性等提法,所反映的就是一种个体本位论的思想。
但总的来说,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表述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社会本位论思想。
3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
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中,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没有成为教育的主流,而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公元 606 年,隋朝开始了科举选士,虽然是分科选举,但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这就使自科举开始直至结束(1905 年)的一千三百年中,几乎所有的学子都致力于儒家著作的研习,一心想高中进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科举内容逐渐被淡忘,最后实际上只剩下了进士一科,这种局面,大大地制约了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1 充分认识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了解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和规律,这样才会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对教育目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偏差,避免工作中的盲目和被动。
7/ 15了解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和规律,就会加深我们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并转化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会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我们的工作。
2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从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来看,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德育一直是教育的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德育首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1)正确的德育观。
就是要明确,德育是教育阶级性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德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的表现,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德育方向。
教师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只有站稳了立场,找准了方向,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
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德育上放松了,立场上动摇了,必然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
(2)心理学的德育观。
要搞好德育工作。
就必须把我们的出发点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上,按心理学的规律来组织德育工作。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有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最新资料推荐------------------------------------------------------ 识,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在工作中树立心理学的德育观,这样就会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