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创建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某一学校的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描述。
该学校创建于19世纪末,最初是一个小型的私立学校,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课程。
在创建初期,学校惟独几个教室和少数教师,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学校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初,学校开始引入更多的学科和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学校还扩建了校园,增加了教学楼和实验室,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和教学需求。
这一时期,学校的声誉逐渐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在20世纪中叶,学校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
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并开始实行普及教育的政策。
这使得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激增。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教室、图书馆、体育设施和宿舍。
同时,学校还提升了师资力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
到了21世纪初,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开设了更多的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的高等学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
学校还积极参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该学校的历史沿革可以概括为从小型私立学校到现代化的公立学校的发展过程。
学校经历了不断的扩建和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材,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关注的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培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为目标。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专业的历史沿革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古代的师训制度。
最早的师范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子时代,他通过讲授经典和礼仪传授给学生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师范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直到现代教育学的出现。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当时,教育开始得到普及,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育的研究和教师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教育学专业通常涵盖以下核心课程: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
2. 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
它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3.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学校和教育系统。
教育管理学的课程包括机构管理、领导力发展和教育政策等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管理和领导的知识和技能。
4.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如何运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包括电子学习、在线教育和教育软件等。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学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教育学专业需要更加关注跨学科的研究。
现代教育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
因此,教育学专业应该与其他学科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合作研究。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一、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至1983年屈原农场八分场共有小学学校8所,分别命名: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
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
1985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
1986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和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北区联校,1990年下学期再次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菱湖学校。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菱湖小学。
1990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中心小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中心小学。
2003年8月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撤菱湖小学和中心小学,并入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小学。
二、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屈原农场八分场有中学一所,前称为汨罗江农场永红中学,1978年原汨罗江二分场行政区划分,沉凤路以南设立汨罗江农场八分场,学校授名为汨罗江农场第八中学。
1978年至1980年期间开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
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而撤销高中部,后改名屈原农场第八中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3年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仍称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4年8月撤校,初中教师分流乡镇学校,学生分流琴棋中学,屈原一中。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一、前言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创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包括学校的创立背景、重要事件、发展阶段以及目前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校创立背景我校是一所位于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大学,创立于19XX年。
当时,城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学校应运而生。
学校的创办者是一位教育家,他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材,推动社会进步。
三、重要事件1. 创校初期(19XX年-19XX年)学校创办初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难点。
然而,学校秉持着“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勤奋努力,逐渐克服了各种难点,开始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2. 建校扩建(19XX年-19XX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加,学校开始进行校园扩建。
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相继建成,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 学科建设(19XX年-19XX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进行学科建设。
在这一阶段,学校增设了多个学院和研究中心,拓宽了学科领域。
同时,学校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团队,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4. 国际交流与合作(19XX年至今)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人材,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活动。
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四、发展阶段1. 初创阶段学校在创办初期,面临着各种难点和挑战,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办学体系,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设阶段学校在建设阶段,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还积极进行学科建设,拓宽了学科领域,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学校历史沿革介绍

学校历史沿革介绍学校是每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一个成长的摇篮。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我们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本文将分别从学校的创办、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
一、学校的创办起源学校的创办源于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位于城市中心的A学校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它的创办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但是一位教育家的理念改变了这一切。
他相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创办这所学校。
二、学校的发展蓬勃起步在A学校的早期发展阶段,学校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通过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学校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最初的几个教室到现在的几个校区,学校的发展迅速而稳定。
除了基本的学术课程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
这些积极的探索和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之外得到了更全面的成长。
三、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日益完善作为一个学校,教职工队伍的质量和实力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A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有才华的教育工作者。
现在,学校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了400人左右,其中有许多是享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
这些教师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拥有丰富的行业背景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学校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A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学校还积极引入了STEM教育和艺术课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开设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竞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学校的校园环境逐步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A学校从创建伊始就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完善齐全,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中专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中专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专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中专教育在国内发展迅速,并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中专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从其起源、发展阶段、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
起源阶段:中专教育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职业学校。
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阶段,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于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技术型人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陆续成立了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多以实用性和专业性为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并具体提出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此,中国中专教育开始了更加全面、规范和体系化的发展阶段。
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政府相继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拓展中专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设置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专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改革与创新:200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专教育也随之面临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相继启动了中职教育改革与创新试点项目。
这些试点项目着眼于提高中专教育质量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推动中专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另外,中专教育的改革还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许多中专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职业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专教育将继续发展并适应时代的需求。
未来,中专教育将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学校历史沿革是指一个学校从创办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情况。
以下是关于某学校历史沿革的详细描述。
一、创办与初期发展阶段该学校创办于19XX年,最初是一个小规模的教育机构,名为XX学院。
当时,学校惟独一栋简陋的教学楼和少数教职员工。
在创办初期,学校主要提供基础教育课程,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等。
二、扩张与改革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扩大规模并引入了更多的专业课程。
在20XX年,学校更名为XX大学,并开始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学校还建立了更多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教育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
在这一阶段,学校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学校领导意识到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国际化的重要性,因此开始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引进了一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培训和科研支持的投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三、发展与成熟阶段随着学校的声誉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该学校。
为了应对学生增长的需求,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并增加了教职员工的数量。
此外,学校还拓宽了招生范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国际学生的加入。
学校还积极参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学校还与各大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未来发展展望学校历史沿革至今,已经成为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
学校计划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优秀教师加入。
此外,学校还将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
总结:通过学校历史沿革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从创办初期的小规模机构发展到如今的大学,经历了扩张与改革、发展与成熟的阶段。
学校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和教育设施,还积极参预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
未来,学校将继续发展壮大,并致力于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研究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材。
学校发展简史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创办背景及历史沿革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50年。
学校的创办背景是为了满足当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该省乃至全国乃至国际教育界的重要学府之一。
二、学校发展阶段及里程碑事件1. 初创阶段(1950年-1960年)在学校刚刚创办的初期,面临着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难点。
然而,学校积极寻求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阶段学校主要开设了基础学科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发展壮大阶段(1960年-1980年)在这一阶段,学校逐渐扩大了办学规模,增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
3. 教育改革阶段(1980年-2000年)这一阶段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加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校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
4. 国际合作与交流阶段(2000年至今)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活动。
这一系列的合作举措,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学校规模及基本情况目前,学校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造面积XXX平方米。
学校设有XX个学院,开设XXX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
学校拥有教职工XXX人,其中教授XX 人,副教授XX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XXX万册,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教学设施。
四、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学校向来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学生的就业率也向来保持较高水平。
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资金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一、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至1983年屈原农场八分场共有小学学校8所,分别命名: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
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
1985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
1986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和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北区联校,1990年下学期再次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菱湖学校。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菱湖小学。
1990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中心小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中心小学。
2003年8月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撤菱湖小学和中心小学,并入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小学。
二、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屈原农场八分场有中学一所,前称为汨罗江农场永红中学,1978年原汨罗江二分场行政区划分,沉凤路以南设立汨罗江农场八分场,学校授名为汨罗江农场第八中学。
1978年至1980年期间开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
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而撤销高中部,后改名屈原农场第八中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3年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仍称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4年8月撤校,初中教师分流乡镇学校,学生分流琴棋中学,屈原一中。
屈原二中。
三、屈原管理区营田镇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至1984年期间,原屈原农场一分场有小学12所,分别命名为:一分场二队小学,一分场三队小学,一分场四队小学,一分场五队小学,一分场六队小学,一分场七队小学,一分场八队小学,一分场十队小学,一分场十一队小学,水产二队小学,凤山小学,营田完小。
1984年设立营田镇,从一分场划出五个行政队,小学2所。
即:凤山小学,营田完小。
余下10所棣属屈原农场一分场。
1、屈原农场一分场小学学校历史沿革1985年8月一分场六队小学,一分场十队小学,一分场十一队小学三校合并,择址三洲新建,命名为三洲小学。
1985年8月一分场二队小学,一分场三队小学两校合并,择址千秋新建,命名为千秋小学。
1985年8月一分场七队小学,一分场八队小学两校合并,择址荷花新建,命名为荷花小学。
1992年8月撤荷花小学,并入一分场五队小学,更名为一分场中心小学。
1992年8月至1994年期间一分场共有小学5所:三洲小学,千秋小学,中心小学,四队小学,水产二队小学。
1994年营田镇与一分场合并,命名为营田镇。
共有小学7所:屈原农场营田镇三洲小学、千秋小学、中心小学、四队小学、水产二队小学、凤山小学、营田完小。
2、屈原农场营田镇小学学校历史沿革1997年8月撤凤山小学并入屈原小学。
1999年8月撤四队小学并入营田镇千秋小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营田镇ХХ小学2002年8月撤水产二队小学并入营田镇中心小学。
2003年8月撤三洲小学并入营田镇中心小学。
2003年8月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新增白鱼歧小学一所。
2005年8月撤千秋小学并入营田镇中心小学。
2008年8月撤营田完小并入屈原二中。
2008年9月至今营田镇小学共2所:白鱼歧小学,营田镇中心小学。
四、屈原管理区营田镇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营田中学前身是汨罗江农场向阳中学,筹建于1965年9月,五年后更名为汨罗江农场第一中学。
1976年9月至1980年8月学校增设高中部。
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撤销高中部。
后改名屈原农场第一中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营田中学。
2003年8月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新增白鱼歧中学一所。
营田镇中学共2所。
2004年8月撤白鱼歧中学,学生分流屈原一中,屈原二中,琴棋中学。
2004年后至今营田镇仍为中学一所:屈原管理区营田中学营田教育基本情况简介白鱼歧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0.2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0.32万平方米。
运动场地面积4000平方米,田径场地一个,100米直道一条,2×250米环一条,标准篮球场地一个;绿化用地面积:2100平方米。
服务半径7.5千米,覆盖人口0.8万人。
在校学生186人,教学班级6个,平均班额31人。
在编专任教师10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学历合格率100%。
校园封闭式,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25万元。
现有教学楼一栋,建于1996年9月,3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资85万元。
普通教室6间,可容纳学生300人,功能室,图书室,活动室齐全,仪电、仪器均达国家I 类标准,实现了班班通。
图书藏册6400册,学生电脑30台;教师食堂2间,一层建于1986年6月,占地面积30平方米,总投资1.2万元,能满足教师就餐;传达室一间,一层,建于1996年9月,占地面积20平方米,总投资1万元;厕所男女各一,蹬位足够,建于1986年6月,一层,占地面积60平方米,总投资2.5万元;老师住房2套,建于1986年6月,一层,占地面积220平方米,总投资6万元。
营田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初中部和小学部。
学校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0.3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0.49万平方米。
运动场地面积:1.4万平方米,田径场地一个,100米直道一条,2×250米环一条,标准篮球场地一个,足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绿化用地面积2600平方米。
服务半径14.5千米,覆盖人口4.3万人。
在校学生505人,其中小学生345人,教学班级10个,平均班额34人。
初中学生160人,教学班级5个,平均班额32人;在编教职工42人,专任教师41人,工人1人。
小学专任教师23人,中级职称21人,学历合格率100%。
初中专任教师18人,中级职称14人,高级职称4人,学历合格率100%。
校园封闭式,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37.68万元。
现有初中部教学楼一栋,建于2000年5月,4层,建筑面积1251平方米,总投资54万元。
普通教室6间,可容纳学生300人;小学部教学楼一栋,建于1995年9月,4层,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普通教室12间,可容纳学生600人;综合楼一栋,建于1994年8月,4层,建筑面积1034 平方米,总投资52万元;教师食堂11间,一层建于1986年6月,占地面积310平方米,总投资16.5万元,能满足师生就餐;传达室2间,一层,建于2000年9月,占地面积50平方米,总投资3万元;厕所男女各一,蹬位足够,建于1995年9月,一层,占地面积102平方米,总投资10万元;老师住房一栋共16套,建于1999年6月,5层,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总投资138万元。
学校功能室,图书室,活动室齐全,仪电、仪器均达国家I类标准。
图书藏册16400册,电脑45台,每个教室都建有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
30多年来经过历任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营田的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如:原湖南省副省长甘霖,在国防科大工作的钟飞煌,在省政府供职的张孝雄、张岳雄、张雄飞、柳美景,留日的柳阳,留美的许进超,省科技厅的杨治平,市政府供职的柳国防;白鱼歧中学培养的钟飞煌现供职省安全厅,韩梦康现任深圳移动公司总裁等等。
尤为199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迎“国检”、“省市两项督导评估”、“合格学校的创建”为契机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办好教育,办大教育。
改善了办学条件,改变了校园面貌,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并顺利通过。
2008年湖南省两项督导评估评为优秀,2012年评为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2011年由国家福彩首批全额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落户营田中学,为营田的教育发展蓝图添上了浓彩的一笔。
如今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
雄伟气势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科技楼巍然屹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教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受益于全镇农民子弟。
这些都标志着营田教育发展的脉络和渊源。
全镇已形成“学前—小学—初中—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的大教育格局,为科教兴镇、文化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普三”有卓有成效,学前一年幼儿教育率100%,学前三年幼儿教育率87%。
义务教育成效显著,2011年全镇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辍学率为零,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全科合格率80%,升学率91.4%。
十六周岁人口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8.2%。
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在职技术员10人,讲师团25人,远程操作员9人,科普办工作人员5人,科普志愿者80人,信息员20人,惠农服务站人员8人,“三下乡”服务队15人,示范村6个,项目8个,示范户80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
2011年培训人数6480人,培训30.1%。
培训内容包括早育秧免耕栽培,微耕机日常维修和保养,冬季农业开发,机插双季超级稻,鸡春季饲养管理,生猪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使受训人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农民工输出230人,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