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附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 平
生产力和科技开展的状况是确
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根底。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展水平不同,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
求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根底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 育目的确实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相联系。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 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 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 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 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 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 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 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 的主题和灵魂。
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开展
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所谓符合人性的自由开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 主张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 己的目的。
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
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
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
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开展以及未来幸福生 〔1〕社会开展与个人开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开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 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开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活的目标效劳。
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 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 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判断题:教育目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判断题: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答案:√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答案:√3.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答案:√4.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 答案:√5.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 )答案:X6.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答案:X7.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答案:X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答案:X9.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答案:√1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 答案:√11.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答案:√[page]12.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答案:√13.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答案:X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答案:X15.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答案:X16.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 发展。• 卢Fra bibliotek:自然主义教育
• 对个人本位论的评价:
• 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合理性,至今仍对教育 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 如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 对社会本位论的评价: • 社会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亚里士多德 • 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不顾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
是有失偏颇的。
• (二)个人本位论 • 1.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2.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
教学目标
• 案例1:专业培养目标
• 《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
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单 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汇报人署名 汇报日期
章节提要
•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概述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概述
• 问题:教育有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答案:B、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C )《学记》答案:C、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B )《爱弥儿》答案:A、“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答案: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D )颜之推2( (D )《进学解》3(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4( 5( (B )《大教学论》(C )《教育漫话》(D )《大教育论》6 ( A )杜威 答案:B、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答案:D、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C )布卢姆(D )布鲁纳7 ( (C )教育现象(D )教育问题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答案:B、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B )教育方针9 ( (C )教育政策(D )教育理论 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教育( )。
( ( ( ( ( A )面向学生 B )面向未来 C )面向现代化 D )面向 21世纪 E )面向世界 答案:BCE、义务教育是一种()。
2( ( ( ( ( A )普及性教育 B )自愿性教育 C )强制性教育 D )淘汰性教育 E )选拔性教育 答案:AC三、判断题1 、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6.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1、什么是教育目的?2、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3、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是什么?4、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该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是什么?5、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7、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1)概念:〔p155〕(名解2002.4、2004.1、2004.10、2008.4)*(2)重要性: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单、多选)(3)与教育目标的区别: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单选)2、教育目的的功能:〔p158〕(多选)(1)导向: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克服教育活动的盲目性。
(3)评价:教育评价活动的精神内核、最高准则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简答2005.10)*1、神学的〔p159〕(单、多选)(1)主张: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2)代表人物和言论•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小原国芳:“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简答2005.10)*2、社会本位的〔p159-160〕(单、多选)(1)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2)代表人物和言论•《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教育因人而异,平民、军人、最高统治者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诺笃尔普: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凯兴斯泰纳: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简答2005.10)*3、个人本位的〔p161-162〕(单、多选)(1)主张: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40b0a46f7ec4afe04a1dfdf.png)
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影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还影响到整个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性质、教育的结构和布局、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教育和教育方法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工作者只有对教育目的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概念并未进行统一界定,其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各不相同。
一、教育活动(一)教育活动的本质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就是有规律、有目的地创造教育价值,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对于教育的利用是以创造为前提和手段的,人类所利用的教育,实际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和在原有基础上创新了的教育。
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活动。
(二)教育目的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是最为常见、人们研究及使用最多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是全部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常,教育目的往往勾画出某种哲学观指导下的理想社会中的理想公民形象,以指明教育努力的方向。
如我国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赫尔巴特的“道德”的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与自由”的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等。
因而,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它的来源更多地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时代及由二者决定的哲学观点,是一种经过抽象与概括的“理念"的东西,不足以产生对教育过程的具体指导与调控作用。
但无疑,它对把握教育的总方向及表明教育的性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单选题: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A.生产相结合B.劳动相结合C.生产劳动相结合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A.体育B.体育、美育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⒊美育即()A.审美教育B.艺术教育C.社会美教育D.自然美教育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导向作用B.选择作用C.激励作用D.定位作用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B.评价功能C.教育功能D.全面发展功能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
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D.个人社会本位论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
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D.个人社会本位论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方法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C.教育内容D.教育的方向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A.美育B.体育C.智育D.德育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B.教育价值C.教育思想D.教育理论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B.教育性质C.培养目标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⒕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⒖教育目的的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教育目的B.课程目标C.培养目标D.课堂目标⒗.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的教育日的,它出自(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⒙.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中的教育目的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⒚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⒛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孔德B.裴斯泰洛齐C.杜威D.赫尔巴特E.福禄倍尔21.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上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重视孩子的( )A.身体锻炼B.精神生活C.品德培养D.智力开发E.自立意识、自理能力22.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2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尊重个人价值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进行素质教育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24. (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素质教育25.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叫做()。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培养目标D.培养目的26.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
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自由发展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7.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调和折中论的代表人物有()A.杜威B.裴斯泰洛齐C.洛克D.赫尔巴特28. 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B.教育评价C.教育实践D.培养的人才质量29.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30.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A.理论和实践B.整体和部分C.具体和抽象D.普遍和特殊二、填空题⒈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为: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⒉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要认识和考虑社会依据和。
⒊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可以表示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
⒋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__ __。
⒌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
⒍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⒎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⒏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⒐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的关系。
⒑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等部分构成。
11. 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12.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提出的。
⒔.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⒕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
⒖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⒗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⒘是教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⒙是教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⒚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⒛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三、名词解释⒈教育目的⒉培养目标⒊教学目标⒋人的全面发展⒌社会本位论⒍个人本位论四、简答题1.教育目的有哪些主要作用或功能2. 教育目的有哪些取向3.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如何表述的其基本精神是什么4. 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五、论述题⒈试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⒉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谈谈你对我国教育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以及如何才能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
⒊结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试评析我国建国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运用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教师实际教学中所遵循的教育目的、父母期望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学生自身受教育的目的与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异。
通过分析,你认为教育实践中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目的。
李娜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最近她十分苦恼。
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决定高三的学生进行分流,分火箭班、重点班和普通班。
李娜学习成绩优秀,她爱好表演,还在市里相关的艺术汇演中得过奖。
虽然自己的理想是上一所艺术院校,将来成为成为一名艺术家,可父母一心要求她放弃业余的爱好专心学习,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将来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班主任老师也劝她说,那些上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好,文化素质很低。
为了保证升学率,最近学校把她最爱的体育课和音乐课也取消了。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 2D 3A 4A 5B 6A 7B 8C 9A 10D11A 12A 13A 14C 15B 16B 17A 18C 19D 20B21D . 26D . 28C . 30D二、填空题⒈评价功能⒉人的依据⒊教学目标⒋建设者和接班人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⒍培养目标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⒏教育目的⒐具体与抽象⒑劳动技术教育⒒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⒓特定的教育对象⒔政治经济制度⒕阶级性⒖全面发展⒗德育⒘智育⒙体育⒚美育⒛劳动和技术教育三、名词解释⒈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表现为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⒉培养目标:它是指教育目的在某些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一个社会对受教育者有一个总要求,这个总要求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的人的具体规格标准各不相同,这种在具体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的教育目的,通常称之为培养目标。
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⒍个人本位论:主张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该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增进其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四、简答题⒈答:⑴定向功能⑵调控功能⑶评价功能⒉答:⑴个人本位价值取向⑵社会本位价值取向⑶调和折中论⒊答: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定下来的。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⑶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⒋答:(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