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内在关联性

合集下载

德育与幸福关系

德育与幸福关系

德育与幸福关系德育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与此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也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

那么,德育和幸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将探讨德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揭示德育和幸福的互动与联动,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德育性格塑造德育是培养学生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引导去认知和感受自己的行为,学会区分是非,掌握道德规范等。

通过这些过程,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性格和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德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文明和谐的必要方式之一。

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一些让他们感到愉悦和欣喜的事情。

例如,在班级中有同学认真听课、自觉遵守纪律,或者在校园中看到清洁整洁的环境、和谐和睦的氛围等等。

这些正能量的体验和积累,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满意的程度和感受。

德育可以使得学生身心健康、情感和谐,自信自主地面对生活,从而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幸福的需求和感受。

德育精神指引德育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为孩子们提供精神指引。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受到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并且快速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家庭、社区、教育等常规机构的功能已经被不断削弱,成为孩子们人格修养、精神价值建设的不可或缺部分。

教育应该是人类智慧、历史传承和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德育应该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和导向性。

德育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价值认知的传达与塑造。

一个好的德育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尊重他人、讲究个人修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等等。

这种价值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内在崇高和自我约束的行为基准,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系统。

幸福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对象。

幸福与个体的认识、行为、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均有关联。

对于幸福的追求,人们也可以从德育引发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悟中获得指引和启示。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引言:幸福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幸福感、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是班级中的重要角色,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将幸福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一、认识幸福教育理念幸福教育理念是一种注重学生幸福感、积极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能力。

在幸福教育理念中,教育者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可以通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困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情感联结,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幸福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感、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处理矛盾和解决困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渐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人格健全的个体。

3.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论德育与幸福的关系

论德育与幸福的关系

论德育与幸福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道德的提升。

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途径之一。

德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德育与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德育是幸福的基石人的幸福感是由成就感、情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三个方面构成的。

德育是人类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道德教育可以教会年轻人正确的做事和偏好。

在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价值观的培养、自我约束的培养、以及赤子之心的培养等方式,更好地建立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在地道较强的基础上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二、德育注重个体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关注集体幸福在德育的过程中,个体的发展必须是德育活动的基础。

只有个体具备了积极向上的生物心态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才有可能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定发展。

但是,完全追求个人的幸福,必然会破坏道德规范的稳定性,进而造成社会的混乱。

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个体发展之外,还必须注重整个社会的幸福发展。

这需要人们在生命的多个领域中,寻找与全面发展相关的坚实基础。

三、德育需要比教育关注更多的心理因素德育不仅是在人们的行为习惯方面起作用,更在心理方面起作用。

德育过程中主要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转化。

这些品质包括道德、责任、互惠等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人们很难快乐。

因此,再有道德教育(德育)的过程中,人们还必须学会自我约束,包括自我反思、自我内省、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因素未必使人快乐,但是这些因素必须先有才会有硕果累累的快乐的成就感。

四、德育需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实际执行德育必须注重人们的道德行为。

缺乏行为的执行时不能成为道德品质的很好的表现。

如果人们只停留在口头宣誓中,而不是实际落实,那么道德教育就是浮云。

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注重道德行为的实际执行。

让道德普及在实际的生活中,让人们在实际的行为中建立起应有的责任感,这是德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核心。

基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基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基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幸福感。

作为小学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基于幸福教育理念,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

二、幸福教育理念的介绍幸福教育是指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身心健康和自我成长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认为,学生的幸福感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只有在愉悦和幸福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和培养美好的品质。

幸福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塑造。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1.在幸福教育中,班主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和榜样。

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2.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班主任作为学生身边一直相伴的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四、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1.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偏袒、不偏袒,不让学生感到被歧视和排斥,从而建立起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2.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班主任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而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快乐和幸福中成长。

3.注重情感教育。

幸福教育注重情感教育,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爱的情感品质。

4.关注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要注重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勇敢追求幸福,培养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五、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1. 以身作则。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示范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

2. 善于引导。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积极向上,志存高远。

3.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

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浅谈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浅谈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浅谈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幸福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为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导师和引导者。

本文将就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幸福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健康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和睦友爱的品质,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幸福。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才能,班主任需要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发展,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个性特点。

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追求幸福。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培养学生幸福感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良好的品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班主任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宽容、诚实、勤俭等良好的品德观念,让学生在品德建设中感受到幸福。

班主任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及时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品德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等方面。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文主要 论 述 道 德 与幸 福之 间的 关 系以及 道 德教 育 与 幸福 教 育 的 关 系 ,认 为道 德 可 以 成 就 个体 幸福 ,道 德 与 幸福 密不 可分 ,道德 教 育 与 幸福 教 育 紧密 相连 ,道 德 教 育 与 幸福 教 育 之 间是 相 互促 进 的 、互 相依
存 的 。共 同促 进 个 体 的 发 展 和 完 善 。
道 德 属 于 心 灵 的 世 界 或 价 值 世 界 ,体 现 人 的 价 值 和 尊 严 ,是 在 自律 的基 础上 建 立 起来 的伦 理 境界 。
道 德 教 育 首 先 是 人 的 教 育 ,要 关 注 人 的 尊 严 、独
立性 ,考 虑 个 体 的需 要 和 幸福 的需 求 。 道 德 教 育 效 果 的 最终 体 现 是 道 德 习 惯 的养 成 和道 德 行 为 的 发 生 ,但 人 具 有 情感 和 思 想 ,必 须 从 生 活 实 践 中谈 道 德 ,从 个 体 生 命 处 谈 修 养 。 人 的 生 命 首 先 为 自然 生 命 ,但 在 自 然生 命 之上 存 有 精 神 和 价 值 的道 德 生 命 ,人 的 尊 严 和 生 存 的 意义 来 自于对 生 命 的 理 解 和 道 德 的愿 望 。 生 命 如 果 仅 仅 限 于 自然 则 会 导 致 其 走 向冲 动 、私 欲 的 下 层 世 界 ,丧 失 人 之根 本 。 自然 生 命 、物 质 、躯 壳 需 要 道 德 、精 神 、仁 心 的支 撑 和 照 亮 。道 德 教 育 向生 命 处 用
思 维 和 创新 能 力在 全 球 开 放 背 景 下 的 紧迫 性 、重要 性 。 同时 ,让 大 学 生 了解 创新 人 格 的 必 备 条 件 以及 如 何 具 备 这 些 条 件 ,从 而主 动 配合 学 校 德 育 ,接 受 德 育 ,从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精选五篇]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精选五篇]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精选五篇]第一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幸福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我认为任何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教育生活也不例外,既有“教师道德”要求,也有教师的幸福。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

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

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

”幸福是体现自身创造力和价值感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

但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一个人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另一个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教师的幸福来自孩子的真挚的感情。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

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

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

教师的幸福是教育场景中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学校是教师幸福的摇篮。

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

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育的辛苦,相对于微薄的收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

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细腻的、严谨的。

因而,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教师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时刻对学生怀有教育责任,他们才能苦中作乐;教师的工作虽然面对无尽的困惑,却时刻胸怀教育良知,他们才能默默无闻于纷杂的浮躁之世,辛勤地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幸福教育是指一种以幸福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关注的方式进行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幸福教育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一、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幸福教育理念将幸福视为终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

其核心内涵包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倡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幸福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全面发展,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特点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在不断塑造中。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特殊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尤为重要;二是教育内容广泛性,德育工作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品德修养、学业提升、心理健康等;三是教育方式多样性,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班主任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工作;四是教育环境复杂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德育情况。

1.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他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关心学生的饮食和作息等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4. 关注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幸福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关注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内在关联性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以人为本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两者的教育总目标、教育内涵、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存在着互为作用的关系,其中幸福教育是德育和谐的基础,和谐德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幸福教育。

[标签]幸福教育和谐德育联系而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培养为目的,培养能够拥有幸福、创造幸福的人的教育,幸福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幸福品质。

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探讨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关系有助于实现两者的结合,促进幸福教育与德育的和谐化。

一、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共同特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是和谐德育的出发点。

和谐德育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

“人的和谐”实质是人在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个体内在发展需要的和谐,只有作为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得以满足,个体的发展才是和谐的。

正因为如此,和谐德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内在德性发展服务,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和谐德育的“第一原则”和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也是幸福教育的本质特征。

幸福教育是以培养幸福的人为目的,而幸福本身就是人性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由于人具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因而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便是人的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

满足人性需要便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体现了人性,幸福是人之为人的确证,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

可以说,肯定人的幸福也就是肯定人性,肯定人性当然是以人为本。

由此也可以说,幸福教育是人性化教育,而人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幸福教育把人的生命作为教育对象,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的幸福生活上,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让生命的成长处于健康、美好、愉悦的状态;引导学生对人性进行善性启发、理性体认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其使命不仅让个人,更让人人成为幸福的人。

可见,“围绕着人”并“为了人”是幸福教育的深沉意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二、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内在联系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同属学校教育,在教育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学校整体素质教育。

表现在:其一,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内涵。

教育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进行教育活动。

两者都遵循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都遵循“以人为本”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本教育原则;都遵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性、重视个性的发展等,都要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等。

其二,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教育内容存在交叉关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等都会对幸福产生影响,是幸福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和谐德育的主要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德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同时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等。

其三,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有着同一的教育过程。

研究表明,人格是影响幸福感的最有效因素,健康人格与幸福感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幸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其中幸福品质是健康人格的重要部分,思想品德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因此,无论学生的思想品德还是幸福品质的发展,都是在人格完善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是互为作用的过程。

比如,思想品德发展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发展过程,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包括心理或幸福品质)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幸福品质的发展也是如此,都是诸种品德和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幸福品质和思想品德往往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三、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之间的互相作用(一)幸福教育是德育和谐的基础首先,培养幸福感可以为德育和谐提供健康和谐的生理基础。

身体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

人的身体和谐健康,包括身体各组成部分及机能的和谐运作,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人的健康是身与心的统一体。

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其心理健康必受影响,身心缺乏和谐健康,学习难以顺利进行,智能的和谐发展受到影响,德性的和谐发展受到限制,德育的和谐无异于“空中楼阁”。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所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和谐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在德育中,只有学生的身体获得了健康和谐发展,其他的和谐发展才有了基础,德育和谐才能实现。

而幸福能够为学生的生理健康提供基础。

众多研究表明,人的幸福体验能够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处于快乐状态下,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均会产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变化,肺部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加速,消化液分泌明显增多,大脑皮层得到休息,神经紧张得以缓和,疲劳消除。

快乐情绪的良性感染与反馈,能够促使体内免疫球蛋白A、血清素和多种酶的生物活性水平提高,改善有机体生理新陈代谢功能和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从而使人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协调一致。

整个身体生理系统的稳定、平衡状态有利于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力的提高。

国外关于笑和幽默的研究表明,笑能增加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而这种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是通过积极情绪的主观体验来调节的。

此外,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有利于长寿。

Osti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幸福的人其身体机能状况明显好于那些不幸福的人。

可见,幸福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因此,培养学生幸福感,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为德育和谐提供和谐健康的生理基础。

其次,培养幸福感可以为德育和谐提供和谐的心理基础。

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一切和谐的心理基础,也是德育和谐的心理基础。

人的思想道德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思想行为受心理支配,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落实到人心,才能形成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具有心理结构的品德;只有与学生的和谐心理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实现德性与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思想品德的和谐化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和谐化过程,人的心理和谐是人的思想品德和谐的心理条件,没有人的心理和谐就没有人的思想品德的和谐,也就没有德育的和谐。

所以,树人先树本,育人先育心,和谐心理的塑造是德育和谐的逻辑起点。

而培养幸福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

幸福感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幸福感是一种内心好的感觉或感受,它与人心理良好的状态与感受联系在一起,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是和谐心理。

正因为如此,幸福感可以表现人的心里和谐状态,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

由于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所以它对心理和谐的反映更加全面、客观、可信。

同时,幸福感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一种满足感,人们对事物的满足感首先是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实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满足感受使人们产生心理和谐活动,满足感越长久,人们的心理和谐就越长久。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感能够建构人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个人资源。

可见,幸福感能够增强人们自我心理协调与和谐。

心理和谐是德育和谐的基础,幸福感又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和基础,因此培养幸福感实质上是为和谐德育奠基,是为德育的和谐提供和谐的心理基础。

再次,培养幸福感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与德育和谐的情感基础。

德育的和谐应是整体的和谐,包括德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和谐,但无论如何,德育的和谐最终是为大学生的德性与整体素质和谐发展服务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扈中平教授指出:教育的和谐,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还是人。

因此,学生的德性和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是和谐德育的主要目的,也是衡量德育整体和谐水平的根本标准。

而幸福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因为,幸福是人生多种体验和能力的总和,培养幸福感必然要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要涉及德、智、体、美等诸育,因此从宏观看,幸福教育会推动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

就具体的幸福感而言,幸福感呈现的愉快、高兴、兴趣、自豪和爱等积极快乐的情绪有助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激活行动的趋势。

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的个体,会产生某种相应行动的趋势,比如快乐产生冲破限制、创新的愿望;兴趣产生探索、掌握新的信息和经验,促进自我发展的愿望;自豪产生想与他人分享成功和求得在将来取得更大成就的愿望等。

二是促进认知发展。

积极情绪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

在快乐、满意的积极情绪状态下,人的知觉加工有更大的注意广度。

艾森(Isen)的系列研究表明,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会有更灵活、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积极情绪能够促使个体产生更多的思想和创造性,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

三是构建个体持久的资源。

积极情绪能给个体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收益,可产生弥漫性的积极影响,如处于高兴状态的个体,往往在体力、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出拓延能力。

弗瑞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心理资源。

四是影响德性的形成。

人类精神需求和幸福感的产生主要来自精神需求的满足。

这种源于外因或源于内因的幸福感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起引发、调动和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积极的情感,如愉快、赞同、热情等都是德性成长的重要心理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可见,培养幸福感可以促进学生知、情、行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学生德、智、体以及心理品质等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德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幸福教育首先,德育和谐能有效提升学生幸福感。

德育和谐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幸福感,源于和谐与幸福的普遍联系。

一方面,幸福的意蕴内在地包含了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和“身心健康和谐”;或者说,和谐就是种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表现和基础,而人的和谐又是幸福感的重要意蕴和内容,它们是双向关系,人主体的和谐感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自身的和谐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Shel-don等在美国、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四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研究得出,自我和谐的个体显现出较高的幸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