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记录簿手簿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测站后距二等水平测量手簿前距方向标尺读数及两次读累积备注编号视距差视距差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数之差尺号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二等水平测量手簿后距前距方向测站累积及编号视距差视距差尺号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标尺读数两次读备注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数之差二等水平测量手簿后距前距方向测站累积及编号视距差视距差尺号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标尺读数两次读备注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数之差二等水平测量手簿测站后距前距方向标尺读数两次读累积及编号视距差视距差尺号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后前后 -前h备注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数之差高程误差配赋表点名距离察看高差改正数改正后高差高程(m)(m)(m)( m)(m)水平点成就表点号等级高程注:本表只填写三个待定点,不填写已知点。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2)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钢尺量距记录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记录:
测站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读数计算校核水准测量内业计算手簿日期班级小组姓名点号测段长平均高差m改正数辅助计算指导教师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测点
水准尺读数
高差/m
高程/m
备注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计算校核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手簿
日期班级小组姓名
点号
测段长
或站数)
平均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
-
辅助计算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1)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LT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及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数之差
备注
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及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数之差
备注
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及
尺号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测站编号
点
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K2=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误
差
计
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气仪器观测者记录者检查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仪器组别组长
观测者记录者计算者
测站编号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工程测量实习手簿

4
5
5
6
7
7
8
8
1
1
导 线 点 选 点 草 图
No.
日期: 气候: 组别: 选点者: 记录者:
项 目
记 录
草 图
项 目
记 录
草 图
类 别
类 别
编 号
编 号
选点位
置说明
选点位
置说明
后接点号
后接点号
前接点号
前接点号
项 目
记 录
草 图
项 目
记 录
草 图
类 别
类 别
编 号
编 号
选点位
置说明
选点位
置说明
后接点号
(第一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二次)
(第二次)
︱
∑
验
算
∑后视=∑高差=
-∑后视= 2∑平均高差=
=
水平 角测量手簿
(测回法)No.
日期: 仪器号: 观测者:
气候: 组 别: 记录者:
测
站
竖盘
位置
目
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备 注
°
′
″
°
′
″
°
′
″
施工放样计算手簿
日期: 气候: 组别: 计算者: 校核者:
视 距 测 量 手 簿
No.
日期: 气 候: 仪器编号: 组别: 观测者: 记录着:
测站: 起始方向: 仪器高i: K= C= 测站高程H=
观测点
尺 上 读 数
尺间隔
l
竖盘读数
°′″
竖直角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仪器记录表重要问题记载表页数问题摘要处理结果或意见处理者编号记载由某号水准点至某号水准点或与路线页数联测之三角点其它点的往测或反侧(标出图幅分幅线、水准路线、点位号数及路线联测之三角点或其它点)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单位:m)(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c.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d.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c.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d.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a. 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b.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c. 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d. 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e. 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铟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

仪器记录表检查验收表过程检查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最终检查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验收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重要问题记载表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2)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3)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4)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2)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3)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4)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1)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2)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3)照准前视尺黑面,按2)款操作;4)照准前视尺红面,按2)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5)照准后视尺红面,按4)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水准测量是水文测验的基础工作,是做好测验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测验工作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较高,需使用不低于国内水准仪系列的S3以上级别的水准仪。
水准尺、水准仪使用前,应进行相应等级的全面检验与校正。
水准标尺应采用双面水准尺,如受条件限制,可采用单面水准尺按一镜双高法施测。
观测顺序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允许视线长度应小于等于75m,单站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2m,测段累计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5m,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时更应注意此项要求。
采用中丝读数法测量时,同尺黑红面读数差应小于2mm,同站黑红面所测高差只差应小于3mm。
三等水准测量应读记至1mm,计算平均高差取至0.5mm,视距差和视距取至0.1m。
每一个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其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以消除由于水准尺产生的误差。
在计算高程时,中间转点的高程不必计算,只计算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由引据水准点计算,不必用中间转点高程推算。
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记至mm,采用“四舍六入”法进行取舍计算。
往测和返测均应计算累加检和成果。
12号尺必须记为4787mm,并应为往测第一个仪器站的后视观测尺(返测时必须换尺),13号尺必须记为4687mm。
工作间歇时,应选择两个坚实可靠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进行双测。
在间歇点上做上标记,间歇后应进行检测。
测量完成后,需进行闭合差计算,我局各测站水准点引测点引测距离均在1公里以内,闭合差必须控制在12mm以内。
水准测量成果超限时,应重测。
若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符合限差要求的测段或间歇点开始重测。
往返测各水准点高程均应进行闭合差改正计算。
闭合差改正计算可按仪器站数的比例进行反号分配。
δi = -(ni/n)*Δhδi——闭合差改正数ni——某个测段的仪器站数n——总的仪器站数Δh——高差闭合差表6-12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自BM2至BM7时间 8:00—9:00 观测者×××日期 1999.6.9 天气晴记录者×××仪器型号 S3210036 呈像清晰稳定(1)视距部分后距(9)=[(1)-(2)]×100前距(10)=[(4)-(5)] ×100后、前视距差(11)=[(9)-(10)],绝对值不超过2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测站测点Fra bibliotek水准尺读数
高差/m
高程/m
备注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计算校核
水准测量业计算手簿
日期班级小组
点号
测段长
或站数)
平均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
-
辅助计算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
半测回水平角
(° ′ ″)
一测回角值
(° ′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1)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
半测回水平角
(° ′ ″)
一测回角值
(° ′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2)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
半测回水平角
(° ′ ″)
一测回角值
(° ′ ″)
备注
指导教师:
钢尺量距记录手簿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
测点
施测
方向
整段数
余长/m
距离/m
相对误差
平均距离/m
备 注
往测
返测
指导教师:
钢尺量距记录手簿(续1)
组别: 仪器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观测: 记录:
测点
施测
方向
整段数
余长/m
距离/m
相对误差
平均距离/m
备 注
往测
返测
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