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1500字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轴向稍微偏长,赤道稍微偏短。
-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1.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365.25天,形成了季节变化。
1.3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 纬度:指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划分的等距离圈,用来确定地点的南北位置。
- 经度:指地球表面从一个经线到另一个经线的弧长,用来确定地点的东西位置。
1.4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 大陆:指陆地的集合,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
- 海洋:指海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0%。
- 岛屿:位于海洋上的陆地,分为大陆岛和洋岛。
1.5 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气候:指某地长期的天气条件,由温度、降水、湿度等要素构成。
- 生态环境: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2.1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地球上人口不均匀分布,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包括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2.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问题。
2.3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
- 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主要包括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地球与气候3.1 大气圈与天气-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空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辐射层。
- 天气:天气是指某地在某一时刻的气候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
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 总结

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特点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
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
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特点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
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
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丰收和平年,人口增加;灾荒、战争以及瘟疫流行年,人口减少生产力极大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步,死亡率下降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达。
典型分布地区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如热带原始森林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国---计划生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迁移三要素: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②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③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3.1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3.3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
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
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9)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因素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A.气候适宜B.少自然灾害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P25~26)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补充)典型模式特点举例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成都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沈阳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淄博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7~28,图2-1-10)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行政原因: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2、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