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计划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1.在模具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首先是塑料件制品的造型设计,再进行该塑件的模具设计,最后加工该模具的核心零部件。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就是中间“模具设计”环节的培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2. 课程的任务《塑料模具设计》主要学习塑料模具的结构、模具工作原理以及塑料材料的成型工艺,培养使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进行塑料模具分析、设计的操作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现代模具生产企业的模具设计职业能力和模具调配维修能力,同时为模具型腔数控加工方面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先修课程:《产品品造型技术》(基于Pro/E)、《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机械基础课程,为下一步模具设计做准备。
二、本课程对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1)以模具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采用先进的模具设计工具,学习先进的模具设计方法,提高学生进入实践工作岗位的自信心;(2)在模具设计的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3)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勇于创建的精神;(4)为模具加工及维修岗位训练提供知识准备。
三、课程设置1、课程设计的理念《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模拟与企业真实设计一致模具设计工作环境,以真实产品的真实模具设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一幅幅模具设计的工作过程中,把专业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企业行业真实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用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
实现与就业岗位能力的无缝联接。
图1课程设计理念2、课程设计的思路(1)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现代模具设计的职业能力目前,我国的模具制造企业发展迅速。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目录第一章:塑件工艺分析一.塑件工艺性分析 (1)二.塑件的材料分析 (1)三.塑件的尺寸精度和结构分析 (2)四.塑件的表面质量分析 (3)五.塑件的结构分析 (3)第二章: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4)一.按预选型腔来选择注射机 (6)第三章:模具结构方案的确定 (9)一.分型面的选择 (9)二.型腔数目的确定及排列 (10)三.初步设计主流道及分流道 (11)四.确定浇口形式及方位 (13)五.选择模架 (14)六.模具材料的选择......................................................V (14)七.校核注塑机 (15)八.冷却系统的设计 (18)九.排气系统的设计 (19)十.导向机构和定位机构的设计 (20)十一.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21)十二.按要求绘制装配图 (22)第一章:塑件工艺分析一.塑件工艺性分析㈠塑件如图1所示,材料为聚丙烯(PP)。
该塑件尺寸小,精度高,要求表面平整,无收缩凹痕、无黑点、颜色均匀一致等缺陷。
塑件中心处有一个Ø12的孔,环绕中心轴且距中心轴为30mm的位置有四个Ø6的孔,其对称度小于0.05mm,该塑件结构简单,无需抽芯机构。
图1二.塑件的材料分析关于PP材料的介绍:全名 :聚丙烯英文名称:Polypropylene比重:0.9-0.91克/立方厘米成型收缩率:1.0-2.5% 成型温度:160-220℃PP为结晶型高聚物,常用塑料中PP最轻,密度仅为0.91g/cm3(比水小)。
通用塑料中,PP的耐热性最好,其热变形温度为80-100℃,能在沸水中煮。
PP有良好的耐应力开裂性,有很高的弯曲疲劳寿命,俗称“百折胶”。
PP的综合性能优于PE料。
PP 产品质轻、韧性好、耐化学性好。
PP的缺点:尺寸精度低、刚性不足、耐候性差、易产生“铜害”,它具有后收缩现象,脱模后,易老化、变脆、易变形。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保鲜盒就是由PP材料制成。
塑料模具成型课程设计

塑料模具成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塑料模具成型的基础知识,理解塑料的性质、分类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了解塑料模具成型的主要参数及其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塑料模具成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操作模具成型设备,完成简单的塑料制品制作。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塑料模具的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塑料模具成型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关注塑料模具成型技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
3.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为我国塑料模具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塑料模具成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塑料模具成型基础知识:- 塑料的性质、分类及应用- 塑料模具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塑料模具成型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2. 塑料模具成型工艺与设备:- 常见塑料模具成型工艺及其特点- 塑料模具成型设备的类型与操作- 塑料模具成型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3. 塑料模具设计与优化:- 塑料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塑料模具设计的优化与改进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简单塑料制品的制作与调试- 塑料模具成型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塑料模具成型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塑料模具成型工艺与设备学习第三周:塑料模具设计与优化学习第四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涵盖教材中塑料模具成型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旨在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塑料模具成型的核心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求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求塑料模具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塑料模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培养学生具备塑料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了解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2.掌握塑料模具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和检验方法;3.熟悉塑料模具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塑料模具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5.能够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和制造工艺;6.能够进行塑料模具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排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塑料模具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模具制造重要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探索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塑料模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塑料模具的设计原理: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设计;3.塑料模具的制造工艺:模具材料的选用、模具加工工艺、模具装配工艺;4.塑料模具的应用领域:塑料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塑料模具的市场需求。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塑料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市场需求;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排除技能;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塑料模具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塑料模具相关的参考书籍,以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塑料模具的相关知识;4.实验设备:提供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书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塑料模具设计的训练,其目的是:(1)通过模具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模具课程设计,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塑料模具设计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模具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模具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时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从业的基本素职。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注射模进行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下任务:(1)绘制塑料制件图一张(A4)(用计算机绘图)(2)绘制塑料注射模装配图一张(A1)(手工绘图)(3)绘制模具零件工作图2~3张(用计算机绘图)(4)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三)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步骤1.塑件成型工艺分析(1)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根据塑件图中标明的塑料品种,分析该塑料的使用性能及成型性能;查阅该塑料的比重、比容、收缩率及流动性等特性。
(2)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认真阅读塑件图,审核塑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等级、表面粗糙度、塑件壁厚及其他技术要求,必要时还需阅读该塑件所属的部件图(或组件图)和了解该塑件的使用条件、使用寿命、载荷特性及其数值等。
据此分析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明确生产批量小批量生产时,为了降低成本,模具尽可能简单,通常采用单型腔;大批量生产时,应在保证塑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动化生产,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对模具的推出机构、合模导向机构、塑件和浇注系统凝料的脱模以及凸、凹模的结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塑料成型工艺,了解塑料成型及其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理解和设计塑料成型模具。
二、教学内容
1.塑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了解塑料的热变性,成型工艺的温度控制,成型工艺和成型设备的选择。
2.塑料模具的设计:
理解塑料模具的设计原则,如冷却系统的设计、模具的结构、规格测量等。
3.塑料成型的表面处理:
介绍一些常用的塑料上表面处理的方法,如冲孔、抛光、喷砂、涂漆、电镀等。
4.塑料制品的检验与评价:
学习塑料成型和表面处理及制品检验标准的基本原理,学习塑料制品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型:
采用讲授型加实践,以课堂讲解为主,讲述技术原理,并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加以讲解,以此深化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的理解;
2.实践型:
采用实际的方式,在实验室里实验各种塑料成型技术及表面处理的方法,以达到及时掌握手段,做到知行合一;
3.讨论型:
在实践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进行研讨,全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达到增强学生对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估
本课程采取了实训中心的考核方式,在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平时的习题练习,不定期的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践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最后,课程结束的时候,还会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 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为学生今后从事塑料模具设 计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
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了解塑料模具的基本知识
掌握模具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熟悉塑料成型工艺和性能要求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塑料模具基础知识
塑料模具选择依据: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 尺寸、精度要求以及生产批量等因素选择 合适的塑料模具。
塑料模具材料:常用的塑料模具材料有钢 材、铝合金、铜合金等,选择合适的材料 可以提高模具的寿命和减小模具的重量。
塑料模具设计原则:遵循“一模多腔” 原则,根据制品的形状、尺寸、精度要 求等因素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模具的 加工制造和维修保养的方便性。
塑料模具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成为塑料模具设计 制造的重要趋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新型材料的应用:随着对塑料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型材料在塑料模具中的应用将越来 越广泛,提高模具的耐热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3D打印技术的应用:3D打印技术将为塑料模具制造提供新的可能,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和个性 化定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考虑生产工艺要 求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介绍了手机外壳 模具设计的流程、要点和难 点
案例名称:手机外壳模具设 计
案例分析:从材料选择、结 构设计、加工工艺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剖析
案例总结:总结了手机外壳 模具设计的成功经验,并提
出了改进方向
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模具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要求。 解决方案:在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评 估和优化,确保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实践课学分:1参考学时:总学时:24 理论学时:实训学时:24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实践课,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塑料模设计技术和模具表达技术(二维与三维)能力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般典型塑料模设计的能力和运用模具表达技术自主设计一般典型塑料模而开设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进行设计塑料模具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注塑模设计项目课程、注塑模设计项目实践和实际工作中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1.2设计思路鉴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针对学生缺乏模具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典型塑料模的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本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以普通的注射模具为主,包括单分型面注射模具、双分型面注射模具、带侧抽芯的注射模具等。
1.教师根据《塑料模设计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选择生产实际中典型的塑料零件或新产品中的塑料制品为设计课题,也可以经教师审核,学生自己选择设计课题。
2.课题的数量以8题(每题5-6人)左右为宜,类型应各不相同,以增强相互探讨及研究的学风。
3.课题以正式任务书(含塑料制品图纸或实物)发给学生,并注明材料名称及技术要求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完成下列工作:(1)制品分析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塑料制品进行结构工艺性的合理性分析,如果存在不合理结构则进行改进,或者根据任务书,设计结构合理的塑料制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具设计。
(2)模具方案设计与模具结构草图绘制根据设计课题收集有关设计资料及设计标准进行方案分析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草图。
对注塑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模具型腔数的确定与成型机的选择;模具主体型式的确定;型腔的布置;浇口及流道设计;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脱模机构设计与导向装置设计;标准模架的选用;排气系统设计;模具钢的选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办学单位:班级:学生:成绩:提交日期: 2013 年 7 月 7 日目录1塑件分析................................................................. ...3 2塑料材料的成型特征与工艺参数 (4)3.设备的选择................................................................. .6依据最大注射量初选设备. (6)最大注射量的校核 (6)模具闭合高度的校核 (7)4.分型面的确定.................................................................7型腔数量的确定 (7)分型面位置的选择 (8)5.浇注系统设计.................................................................8主流道................................................................. . (8).浇口................................................................. (8).冷料穴................................................................. . (9).排气槽形式.................................................................96.成型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 (9)型芯与型芯结构设计 (9)型腔、型芯等尺寸校核 (10)7.脱模机构的设计 (10)脱模力................................................................. .....1 2 拉料杆................................................................. .....1 2 顶出机构................................................................. ...1 2 顶出机构的选择................................................... . (13)8.斜顶机构的设计................................................. ......... ..14 9.合模导向机构的设置............................................. .. . (15)结束语................................................................. .......1 6 参考文献................................................................. .....1 6 附图.................................. ... .......... ..................... ... .... ... . (17)1.塑件分析图1-1 基本尺寸图1-2 产品三维图塑件尺寸精度分析:由图2-1得知产品尺寸是80X50X9,该塑件尺寸精度无特殊要求,所在尺寸均为自由尺寸。
塑件表面质量分析:该塑件表面粗糙度无特殊要求,我们取度。
而塑件内部没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产品壁厚:壁厚最小,最大处,较均匀,有利于零件的成型。
脱模斜度:由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P53页可知,其型腔脱模具斜度一般为35′~1°20′,型芯脱模斜度为35′~40′。
体积 = 36000mm^3塑件颜色:蓝色。
塑件经济性:万能充提前实现了中国数亿手机用户的愿望。
这个以两根可调节金属接触弹片,加一个固定电池的透明夹子,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设计,却何以成为数以千万中国手机用户的必备配件。
塑件外观:外观较简单,制造成型较易。
有斜顶机构脱模。
塑件材料:PC 化学名:称聚碳酸酯。
2.塑料材料的成型特征与工艺参数PC塑料的工艺特点如下:①属无定型塑料,Tg为149~150℃;Tf为215~225℃;成型温度为250~310℃;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为2~4万。
②热稳定性较好,并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提高。
③流变特性接近牛顿液体,表观粘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受剪切速率的影响较小,随相对平均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无明显的熔点,熔体粘度较高。
PC分子链中有苯环,所以,分子链的刚性大。
④PC 的抗蠕变性好,尺寸稳定性好;但内应力不易消除。
⑤PC高温下遇水易降解,成型时要求水分含量在%以下。
⑥制品易开裂。
在成型前,PC树脂必须进行充分干燥。
干燥方法可采用沸腾床干燥(温度120~130℃,时间1~2h)、真空干燥(温度110℃,真空度96kPa以上、时间10~25h)、热风循环干燥(温度120~130℃,时间6h以上)。
为防止干燥后的树脂重新吸湿,应将其置于90℃的保温箱内,随用随取,不宜久存。
成型时料斗必须是密闭的,料斗中应设有加热装置,温度不低于100℃、对无保温装置的料斗,一次加料量最好少于半小时的用量,并要加盖盖严。
判断干燥效果的快速检验法,是在注塑机上采用“对空注射”。
如果从喷嘴缓慢流出的物料是均匀透明、光亮无银丝和气泡的细条时,则为合格。
此法对一般塑料均适用。
PC的熔体粘度比PA、PS、PE等大得多,流动性较差。
熔体的流动特性接近于牛顿流体,熔体粘度受剪切速率影响较小,而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成型时只要调节加工温度,就能有效地控制PC的表现粘度。
成型温度的选择与树脂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制品的形状与尺寸、注塑机的类型等有关,一般控制在250~310℃范围内。
注塑用料,宜选用相对平均分子质量稍低的树脂,MFR为5~7g/10min;对形状复杂或薄壁制品。
成型温度应偏高,为285~305℃;而厚壁制品,成型温度稍低,为250~280℃。
不同的注塑机,成型温度也不一样。
螺杆式为260~285℃,柱塞式为270~310℃。
料筒温度的设定是用前高后低的方式,靠近料斗一端的后料筒温度要控制在PC的软化温度以上,即大于230℃,以减少物料阻力和注射压力损失。
尽管提高成型温度有利熔体充模。
但不能超过230℃,否则,PC会发生降解,使制品颜色变深,表面出现银丝、暗条、黑点、气泡等缺陷,同时,物理力学性能也会显着下降。
喷嘴温度为260~310℃,两种类型的注塑机喷嘴的温度控制有所不同。
模具温度对制品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随着模温的提高.料温与模温间的温差变小,剪切应力降低,熔体可在模腔内缓慢冷却,分子链得以松弛,取向程度减小,从而减少了制品的内应力,但制品的冲击强度、伸长率显着下降,同时会出现制品脱模困难。
脱模时易变形,并延长了成型周期,降低生产效率;而模温较低,又会使制品的内应力增加。
因此,必须控制好模温。
通常,PC的模温为80~120℃。
普通制品控制在80~100℃,而对于形状复杂、薄壁及要求较高的制品,则控制在100~120℃,不允许超过其热变形温度。
成型PC厚壁制品时,模具温度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
例如,在成型简支梁冲击试验样条(厚度为10mm)时,如果模具不进行控制温度,则成型的样条内部缩孔很多,也很大。
此时,模具如果没有设置加热装置,则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将模具主流道加热。
该简易的方法就是在一根铁丝上系上棉花球,蘸上工业酒精,加热主流道,这样,虽不能消除缩孔,但缩孔的数量大为减少。
程度大为减轻。
当然.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土办法,不推荐使用。
因为这样,容易使模具主流道变形和氧化。
尽管注塑时注射压力对熔体强度和流动性影响较小,但由于PC熔体粘度高、流动性较差,因此,注射压力不能太低,一般控制在80~120MPa,采用柱塞式注塑机时,注射压力应为100~150MPa;而对于薄壁长流距、形状复杂、浇口尺寸较小的制品,为使熔体顺利、及时充模,注射压力要适当提高至120~150MPa。
PC注塑工艺控制的总的原则是:高料温,低压力。
保压压力大小和保压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制品的质量。
保压压力过小,则补缩作用小,制品内部会因收缩而形成气泡,制品表面也会出现凹痕;保压压力过大。
在浇口周围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保压时间长,制品尺寸精度高、收缩率低、表面质量良好,但增加了制品中的内应力,延长了成型周期。
保压压力为80~100 MPa。
如前所述方法——用火加热主流道,延长浇口中熔体的凝固时间,以增加补缩作用。
PC注射成型时,可提高背压压力。
注射速率对制品的性能影响不大。
但从成型角度考虑,注射速率不宜太慢,否则进入模腔内的熔体易冷凝而导致充模不足,即使充满了,制品表面包易出现波纹、料流痕等缺陷;注射速率也不宜太快,以防裹入空气和出现熔体破裂现象。
生产中,一般采用中速或慢速,最好采用多级注塑。
注塑时,速度没定为慢→快→慢,这样可大大提高制品质量。
螺杆转速不可太高,一般为30~60 r/min。
嵌件需预热到200℃,至少也要有120℃,一般为110~130℃。
再生料的再生次数不超过3次,用量为20%左右。
PC是透明性塑料,成型时一般不推荐使用脱模剂,以免影响制品透明度。
对脱模确有困难的制品,可使用硬脂酸或硅油类物质作脱模剂,但用量要严格控制。
PC制品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金属嵌件。
若确需使用金属嵌件时,则必须先把金属嵌件预热至200℃左右后,再置人模腔中进行注塑,这样可避免因膨胀系数的悬殊差别,在冷却时发生收缩不一致而严生较大的内应力,使制品开裂。
减小内应力的方法,除了在制品造型设计时避免缺口、锐角、厚薄悬殊以及采用正确的成型工艺参数等外,最好是对制品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控制在125~135℃(树脂Tg以下10~20℃),处理时间为2h左右,制品越厚处理时间越长。
一般壁厚小于5mm的制品,时间为8h;大于20mm的制品、时间为24h。
制品的内应力大小可通过偏振光检验法和溶剂浸渍法。
偏振光检验法适用各种透明制品,它是利用PC的透明性,把制品置于偏振光镜片之间,从镜上观察制品表面彩色光带面积,以彩色光带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制品内应力大小,如果观察到的彩包光带面积大,说明制品内应力大;溶剂浸渍法是工厂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检测手段,该法是将PC制品浸入某些溶剂(如苯、四氯化碳、环己烷、乙醇、甲醇等)之中,以制品发生开裂破坏所需的时间,来判断应力的大小,时间越长则应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