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1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密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密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课件、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提问,带出密度的概念。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看过很多关于金银岛的故事吧?那么,在寻宝的过程中,有没有听说过密度这个词呢?学生:没有听说过。
教师: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密度是一种描述物质“浓稠程度”的量,你们能理解吗?学生:懂了。
所谓密度就是表示物体有多“胖”,多重的吧?教师:很好,是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 密度的定义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呢?学生: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很好。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密度,就是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这个公式如何表示呢?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3. 密度的计算教师:接下来,我们以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计算密度。
假设有一块铁块,质量为200克,体积为50立方厘米,请问这块铁块的密度是多少?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所以密度 = 200克 / 50立方厘米。
教师:对了。
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密度 = 4克/立方厘米教师:很好。
通过这个例子,你们是不是对密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呢?4. 密度的影响因素教师:密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因素吗?学生:是质量和体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物体的质量课件(1)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
1. 天平的结构
横梁
分度盘 指针
平衡螺母
游码
标尺
托盘天平
2、使用方法:放、调、测、读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把游码放在
放 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调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 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粱平衡。
测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
子 向 右 盘 里 加 减 砝 码 ,( 左 物 右 码 ) 调
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g
读 (4)、M物=m砝码+m游
天平的用法
(1)放: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
(2)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 度盘的中线处。
(3)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 盘,(左物右码) 调节游码,使指针指 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4)读:m物=m砝码+m游码
注意事项
一、物体的质量
想想议议
讲台
课桌
铁锤
铁钉
一、质量 由上面的视察得出:讲台比课
桌含有木材的多;铁锤比铁钉含铁 的多。
1、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 量。符号 m。
2. 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吨(t)、克(g)、毫克 (mg)等。
换算关系:1 g = 10-3 kg 1 t = 103 kg 1 mg = 10-3 g = 10-6 kg
(1)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2)不能用手接触砝码。
(3)砝码放置顺序:先大后小,再移游码
(4)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
电子秤
杆秤
案 秤
想想做做
♦一本物理课本 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将它从教室讲台带到教室后面,位置变了,它的 质量变不变? ♦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容器内的冰全部融化成水,形态变了,它的 质量变不变?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1:用甲弹簧拉乙弹簧,将乙弹簧固定,看 到什么现象?
实验2:手指压铅笔尖时,手指感到痛 实验3:将载有条形磁铁的小车释放后,观察
小车的运动状况。 实验4:两名同学上台拉橡皮筋,有何感觉? 实验5:手压弹球,手有什么感觉?弹球发生
了什么变化? 实验6:手压气球,手有什么感觉,气球发生
5.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 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 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了什么变化?当我们把气球的气放掉,你看到了 什么现象?
归纳知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
2、物体是力存在的条件,也就是说力不能离开 物体而存在;
3、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 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力和作用。也就是施 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4、因为力和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每个物体是施 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9.2牛顿第一定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9.2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3.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2.教具:小车、直线轨道、弹簧、运动计时器、直尺。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理解。
2.提出问题:当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什么情况?步骤二:引入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受合外力为零。
2.分析并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没有合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步骤三:拉动式实验1.教师设置一个斜面,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
先保持小车静止,然后用力拉动小车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醒他们注意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3.学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总结并解释为什么拉动小车后它会有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学生归纳出物体在没有合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步骤四:分析式实验1.教师设置一个弹簧,将小车放置在弹簧上。
先保持小车静止,然后用力推动小车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醒他们注意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3.学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总结并解释为什么推动小车后它会有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学生归纳出物体在没有合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受到合外力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请结合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回答。
2.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或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其中的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四、教学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1)一.选择题1.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A.B.C.D.2.下面图中所示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A.踢出去的足球虽然会继续“飞行”,但它总会停下来,说明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力维持B.跳远运动员助跑可以提高成绩,是利用了身体的惯性C.男孩水平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他的推力小于车所受的阻力D.蹦蹦杆跃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瞬间静止,此时蹦蹦杆受力平衡3.如图所示,小物块A和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向左移动物块A并压缩弹簧至B处,静止释放物块A,此后物块的运动是()A.一直加速B.一直匀速C.先加速后匀速D.先加速后减速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放置一金属小球,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开始时通过小球压缩弹簧到A位置(已知AO=BO),静止释放小球,此后小球的运动是()A.一直加速B.先加速后匀速C.一直匀速D.先加速后减速5.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B.小球在B点时受平衡力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D.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6.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
今用一小物体m把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静止(水平地面粗糙且粗糙程度相同)。
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大,从B到C速度越来越小B.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小,从B到C速度不变C.物体从A到B先加速后减速,从B到C一直减速运动D.物体在B点受到的合外力为零7.小明发现蹦极运动中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大小不变,而弹性绳的弹力是变化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重力 力的示意图》(共43张PPT)

方案
结论 A、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重与它的质量比是个常数
活动8.3 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 钩码、弹簧测力计
方案设计: 把质量均为50g的3个钩码,逐个增加,挂在弹 簧测力计下,并记下示数。
重力锤 的线 方: 向原 是理 竖重 直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检查台面是否水 【判向断下】的水平仪东西方向放置向北看右偏,南北方向
放置向东看左偏,试分析桌面高低情况?
重锤线:
1、原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应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检查台 面是否水平。
二、重力的三要素
【物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用符号G表示。 【测量】 弹簧测力计
3、如何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呢?
【总结】 A.不规则物体重心可以通过悬挂法确定。 B.物体的重心也可以不落在物体上。
二、重力的三要素
【思考】4、重心改变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和应用呢?
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好
二、重力的三要素
【观察分析】 跨越式和背跃式跳高
这两项技术的关键差距是什么呢?
三、重力的示意图
公式G=mg,g表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 小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kg,在不 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你知道9.8N/kg的物理意义吗?
g的物理意义: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 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公式应用: 1.已知m求G: 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30Kg ,受 到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解:由m=G/g =39.2N/9.8N/kg =4kg= 4000g >500g
答:所以,这个物体不能放在最大称量为500g 的 天平上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油站
3、游泳时人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排开水的体积越 多,所以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4、质量为7.9㎏的铁块沉在水底时 ,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ρ铁= 7. 9× 103kg/m3) V排=V=m/ ρ=7.9kg/ 7. 9× 10 3kg/m 3=10 -3m 3
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
数。F浮 = G - F示。 (4)物体在气体中会受到浮力吗? 2.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排开液体
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排开液体体积越 小,浮力越小。
(2)液体的密度
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
方案一:1、器材:小金属块、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2、步骤:(1)用细线捆住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 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2)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读出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为F示;
3、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F浮=G- F示
5、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以 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刻度尺、烧杯、水、 细线;同学们设计了许多方法测量正方体小金属块 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请写出两种测量方法,并 用测出的物理量表示出浮力的大小。
(1)先测出物体的重力G 。 (2)当物体放在液体中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G´。 (3)由力的平衡知识求出浮力:F浮=G– G´。
加油站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 重为9.8N,浸在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其 示数为4.9N,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是多大?
观察与实验
F1
F2
左图
F1=F2
F1
F2 右图
F1<F2
信息快递
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 向下的压力差。 2、求浮力的方法二:原因法(压力差法)
公式: F浮=F向上-F向下. 3、适用条件:形状规则的圆柱体、正方体
等。
加油站
如图所示:A、B是能够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用蜡 紧沾在容器上的物体。向容器内倒入一些水,情况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物体A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B、物体B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C、物体C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D、物体D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A D
B C
阿基米德原理
(2)
(3)
(1) (4)
浮力的大小:
浸在液体中的物 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等于被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液=ρ 液gV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 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在水里搬東西,感觉东西变轻了呢?
同学们,想想看!
历史上的大悲剧
泰坦尼克号游轮为何沉沒?
到底是谁惹的祸?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是计算浮力普 遍适用的公式。
实验记录表格: 动手实验
猜想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关的划√,无关的划×)
猜想因素
比较条件
液体深度h液
物体形状
物体重G物 物体质量m物
物体密度ρ 物
物体体积v物 v 物体浸入体积 排
液体密度ρ 液
较浅 较深 圆形 扁形 较重(铁块) 较轻(铝块) 较大(铁块) 较小(铝块) 较大(铁) 较小(铝) 较大 较小 较大 较小
F浮= ρ液gV排= 7. 9× 河水对桥墩的 浮力是多少?
5、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以 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刻度尺、烧杯、水、 细线;同学们设计了许多方法测量正方体小金属块 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请写出两种测量方法,并 用测出的物理量表示出浮力的大小。
(1)在量筒中倒入一定的水,记下水面的刻度值V1;
(2) 用细线捆住金属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下 此时水面的刻度值V2;
3、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
F浮=G排= ρ 水gV排= ρ水g (V1-V2)
知识总结:
1. 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
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
方案二:1、器材:小金属块、刻度尺 2、步骤:用刻度尺测出正方体金属块的边长L。
3、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
F浮=G排=
ρ
水gV排=
ρ水g
3
L
5、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以 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刻度尺、烧杯、水、 细线;同学们设计了许多方法测量正方体小金属块 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请写出两种测量方法,并 用测出的物理量表示出浮力的大小。 方案三:1、器材:小金属块、量筒、水、细线 2、步骤: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4 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 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 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 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会求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
•是船太重了? •还是船长驾船技术太烂了? •该不会是冰山太无情了吧? •或者另有隐情呢?
想要知道原因,就必须了解浮力
观察与实验
图3
图4
图5
信息快报
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求浮力大小的方法一:称重法:
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液体密度越小, 浮力越小。
巩固练习:
1.一个半径为5cm的铁球浸没在水里,求它受到 的浮力大小是多少?方向怎么样?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 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 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体对处于其中的 物体也有浮力作用。
水 煤油
G物﹝N﹞
G′物﹝N﹞
F浮﹝N﹞
是否有关
× × × × × × √ √
加油站
1、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量(视重)是27N,把它全 部浸沉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17N,则金属块 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10 N,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 物体的体积是( 10-3 )m3 2、一个铝块质量为2.7 kg,全部浸入水中后,它排开 水的体积为( 1Χ10-3 ),排开水的质量为( 1kg ), 受到的浮力为( 9.8N );若浸没在煤油中,它受 到的浮力为( 7.84N )。
上网查阅有关潜水艇的知识,并和同学 交流。
欢迎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