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违法行为的种类,明确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法治意识。
2.针对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不足,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7.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改进不足,提高法治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交通违法、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后,教师引导总结: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法律,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因此我们要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
4.阐述违法行为的危害,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案例中涉及哪些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1法不可违(教 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上册

5.1法不可违(教 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上册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是本册关于法律的第一课时,为以后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分析自媒体博主发布“五问陈梦”这一违法行为,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引、评价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分析“生活镜头中的违法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体育饭圈中的违法行为”,学会辨析违法行为,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到遵章守法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以自媒体博主发布“五问陈梦”的违法行为时事新闻导入,使学生意识到违法无小事,聚焦体育饭圈化乱象,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法不可违,设置一个总议题:体育“饭圈”不可闹出法律“圈”,下设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知—违法行为你我知;子议题2:明—违法行为你我辨;子议题3:行—遵章守法你我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 公民如何遵守法律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素养。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阐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违反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提醒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2. 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了解。

3.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法治讲座,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法治教育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 使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3. 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法律的特征。

2. 难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新课: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违反法律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分析其危害和后果。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

2. 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七、教学重难点1. 重点:法律的基本原则。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八、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新课:介绍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让学生理解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3. 案例分析:分析违反法律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违反法律的危害和后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三、教学难点1. 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的理解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特征、作用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1. 教师运用PPT展示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环节:讲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 教师讲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强调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 学生理解并认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五环节: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律特征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认同程度。

3. 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反思自己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八年级下册道德
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过程与方法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教法及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情境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52—57页,(大字精读,小字速读)思考完成以下问题并做好笔记,注意用铅笔做好圈点批注。

(时间大约8分钟) 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刑罚? 4、我国刑罚分为哪两类? 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三、互助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
答:(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xx年9月,火锅店服务员朱某因加水问题与顾客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开水淋到顾客头上,造成女顾客全身四分之一被烫伤。

xx年1月鹿城法院审理此案,一审判处朱某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 ___刑法》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思考:材料中朱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并结合材料分析。

生答总结:犯罪行为。

朱某将开水淋到顾客头上,造成女顾客全身四分之一被烫伤,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具有刑罚当罚性。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 (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活动三:区分刑法和刑罚刑法是一部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罚是刑法中规定的处罚方式。

刑罚是刑法内容的一部分。

教师讲述: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___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活动四: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教师讲述: 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五、检测提升 1、小军进结交不良网友,沾染不良习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警示我们() A.遵纪守法,慎交网友B.遵纪守法,拒交网友 C.远离网络,拒交网友D.珍爱生命,聚焦网络2、不少同学嗜好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劫,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

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该() A.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 B.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3、下列几种行为中,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 为了寻开心,一中学生多次拨打“119”电话,谎报险情 B 外出旅游,在文化古迹上乱刻乱划 C 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D 几位年轻人在广场草地上胡打乱闹,对“勿踏草坪”的牌
子视而不见 4、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客人。

吃晚饭后他们要打麻将,刚好缺一个人,爸爸叫小明“凑个数”,赢了归自己,输了爸爸给。

对此,小明不正确的做法是() A 不去凑数,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B 要坚持原则,婉言谢绝 C 告诉他们赌博的危害,说服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D 可以去凑数,星期天要好好放松一下 5、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并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

这说明() A青少年要依法律己B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 C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D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六、总结评价(一)总结提升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了解罪与罚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预防犯罪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制观念防患于未然作业普通同学:完成课时作业基础题程度较好的同学:完成基础题和能力题反思提升提供给学生案例,让他们思考:材料中朱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并结合材料分析。

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暴露了道法非选择题中典型的错误,要么是脱离材料,要么是原理没有用上去,给了学生试误的机会,总结归纳了错误,提供了正确答案,归纳了道法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式,还是有效果的,给我的启示是道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直接与我们的考试形式挂钩的,对于案例教学我们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做到精细化教学。

仅供参考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