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lpy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
朱自清的散文自然、真挚、漂亮,在结构上错落有致,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抓住细节描写,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一、结构的艺术《荷塘月色》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
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设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
作品把笔墨由荷塘向月色再到荷塘四周逐拉开,由特写到幻境,由静景到动境,疏密相间,由里到外,由近及远,把月光和荷塘容为一体,有限的篇幅中写尽了月下的种种景色。
真可谓是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可以充分显示朱自清散文构思上的艺术成就。
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
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橘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
作者正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优美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 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②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
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
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
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
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
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一、真实的思想。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等基本手法,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结构漂亮精美、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优美清新而又风格多样。
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但实质上,他的散文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主题明确。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构思的缜密完整而又灵活多变,思路纵横开阖如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缜密收放自如、法度严谨上,而这一点,又与其文章“文眼”的设置、线索的安排等方面的手法密不可分。
虽不是“长篇之极轨”,但仍然是思路纵横开阖,如天马行空,而又严谨缜密,收放自如,充分体现了多元性的结构特点,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内容提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 真实的思想 真切的情感 真实的自我 美 意境美 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一、真实的思想。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 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 要求深入观察生活 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 感受的细微用心 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 平淡描述 把自己的观点 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 使读者看其散文 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 真率温馨 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 使读者如临其境 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 创造一种情景交融 物与我浑的妙境 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 历史的开掘 理性的思考 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 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 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 “有”字句和“在”字句 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 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用真和美去概括 最合适不过了。
真 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真实的自我 真切的情感 真率的话语 真实的思想 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美 朱先生的散文 意境美 语言美 如诗如画 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 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 要求深入观察生活 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所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 给人的感觉 都是真实的 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 给我们讲着他自己的故事 他的父亲 他的爱人 他的儿女 他的朋友 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 都记录了先生和家人的真实生活。
这些散文 虽然写法不同 表现格调也不一样 有的欢快 有的低沉 有的朴实 有的幽默。
但是里面写的内容 都是真实感人的。
你看 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 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 那么平凡那么有乐趣。
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 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 “我结婚那一年 才十九岁 有了阿九 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
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 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 辔头 和缰绳 摆脱也知是不行的 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现在回想起来 那些日子 真苦了这两个孩子 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 ”[1]其中 朱先生描述了自己由年轻时烦孩子、经常打骂孩子 逐渐自己人到中年了 成熟了 会爱会疼孩子了 也能从家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了的心路历程。
再到《给亡妇》的末段 “我和隐今夏回去 本想到你的培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有成。
我们想告诉你 五个孩子都好 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 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一你 谦 好好儿放心安睡吧 你。
”[2]通过这些朴素的文字 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 非常亲切感人 这些文章就是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读了也会受启发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去与孩子、家人友好想处、幸福生活了。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 到游记《欧游杂记》等 这些散文 真实的描写自然风光、记录下了先生的旅游行程和感受 无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朋友好像就在月光下的清华园荷塘边散步 还有青蛙呱呱叫 还有蝉虫知知唱 那水上的城市威尼斯 单单小河道就有四百十一八条 桥就有三百七十八座读者就像与朱先生一道 搭着“刚朵拉”小船 正在旅游休闲呢。
其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那么亲切、感人 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固然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关 与先生对事物深入观察 体验现实 热爱生活用心去写作有很大的关系。
先生写作 要求自己“说自己的话” 说到后来 都“无话可说”了 在《论无话可说》一文中 “我觉行自己是一张枯叶 一张烂纸 在这个大时代里。
”[3]只有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写作的人才会有这种好像被掏空的感觉。
在《山野拾掇》一文里 朱先生认为自己是“凡事要问底细 ‘打破沙缸问到底 还要问沙缸从哪里起 ’他们于一言一动之微 一沙一石之细 都不轻轻放过 ”““所以于每事每物 必要拆开来看 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 淄渑之辩 总要看出而后已 正如显微镜一样。
这样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 ”[4]比如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 “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志与水里的蛙声” 有了蝉鸣知了曲 青蛙呱呱唱 美丽的荷塘月色景致 就活泼起来了。
这蝉鸣蛙叫的热闹 也更好的反衬出此时先生的心情了一“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反也没有。
”[5]可是 有人说 晚上哪里有蝉鸣知了唱的 朱自清先生经过自己多次实地考察 还请教了专家 证实了蝉在平时的黑夜里是不叫的但是在有月光的夜晚 是会叫的。
这个事实 体现了先生尊重生活 尊重现实 观察细致入微的作风。
足见朱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是来之不易的 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经过仔细的观察 用心去感受 才得来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之所以让读者倍觉亲切 与他善于倾诉有好大关系。
比如 用直抒胸臆的办法 把自己的观点、内心变化 直接告诉读者就像与读者谈心一样 与大家分享喜怒哀乐。
把内心的思想认识倾诉出来。
“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 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于是身子不知不觉地缩小一大有在奇境中的阿丽思的劲儿 我木木然目送那父与子下了电车 在马路上开步走 那小西洋人觉未一回头 断然地去了。
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 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 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 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 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 践踏我的 不是别人 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 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 ”[6]这是《白种人一上帝的骄子》的一个小段落 朱先生内心为什么会在一个十岁白人小孩子面前 觉得受了那么大的屈辱呢 在国内的上海尚这样 一个十岁的白人孩子尚这样怪不得鬼子连“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都敢写出来。
这时 朱先生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 ”在文章里 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感受的屈辱、对国家民族落后的忧虑 与读者朋友诉说。
朱自清先生创作散文的时候 把读者朋友 当是了自己的知音来倾诉了。
又比如在《生命的价格一七毛钱》里 控诉了卖孩子的罪恶 “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 是七毛钱买来的 ”“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 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 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 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 这是谁之罪呢 这是谁之责呢 ”[7]朱先生的愤怒 跃然纸上读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 眼前总会浮现先生的形象 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 博学多才 态度诚恳 思想进步的高大形象1先有朱自清先生写文章时的情真意切 才有先生的文章的真切近人。
二、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美。
首先 是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意 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境 指的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具体点说 意境就是作者在描写生活情景时 内情与外境高度融洽所创造出来的美妙和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水乳交融、物与我浑然为一的艺术产儿。
故此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 使读者如临其境 心驰神往。
在抒情和叙事相融合的意境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 洋溢着一种真挚的“人情美”。
在《背影》中 记叙了多年前父亲地、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 朱先生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描写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沉的威念。
作品在平淡的叙述和细微的言行中流露真情。
从父亲“甚是仔细”的再三叮嘱茶房还不放心 从决定亲自送我并忙着照看行李 与车夫讲价钱或是上车替儿子捡定座位到最后又穿过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
无不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关爱之情。
父亲的一举手一投足 总易牵动作者感情的弦索 激起心灵的颤动所以即使平常而琐碎的小事 亦充溢着一般强烈而深厚的感情 从而产生了非凡的感染力 父亲的衰老、疲惫的背影负载着人世的艰难与悲哀 而父亲忘我的爱终于使儿子感到自责 父亲的“背影”在父子分手后便“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也找不着了”。
[8]这代表一种失落和惆怅 作品最后还简述了父亲别后的眷恋之情。
《给亡妇》是朱自清先生30年代追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悼亡之作 几乎都是家庭琐事 集中叙述了亡妻无私的母爱和亲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 极见深情 催人泪下 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 在抒情和议论描写相结合创造的意境中 朱先生的散文 显示出一种“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 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点用重彩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 做到了“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创作出了一个个诗意浓郁的意境 古人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谈能够绘出影像的是画 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朱自清先生虽写的是散文 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他的散文 有绘画的色彩美 也有诗的韵味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散文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
有道是“言为心声”。
朱自清通过美伦美奂的景物描写 将其郁结的心声艺术地折射给读者 通过文中营造的幽远意境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怀 让读者在不言中艺术地体味底蕴。
文章一开始 作者就直抒胸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9]为了求得片刻的闲适 作者想去看看月下的荷塘 但是作者没有先写荷塘 而是先描绘荷塘的小路及荷塘周围的静谧的环境。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非常真切细致。
第四、五、六段 重点写景先写荷叶、荷花、花苞、花香、这是静的画面 再写微风过处时的震颤。
“像空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 这边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
”[10]这是动的描绘。
随后 再从各个侧面写月光的影射、倾泻、投影 把视觉所及的光、物交错在一起 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优美的画面 写月色 映衬得荷塘格外恬美 写荷塘 反映出月光的动人。
描写景物的角度经常变换 时而平视 时而俯视 时远时近 有上有下 使得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 在画面的布局上 层次分明 淡浓相宜 疏密适度 具有浓郁的诗意。
而“寂莫的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以及“荷花零星点缀下如粒粒明珠又如闪烁的星星 如刚出浴的美人”。
“风送荷香 吹动荷叶 露出了脉脉含情的绿水。
”使人感到了一种醇醇欲醉的浓香扑面而来 温馨而又甜蜜。
月光则更美了 如“流水一般” “静泻在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罩着青纱的梦。
”“参着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虚实如生、浓淡适宜、疏密有致的“情意化了”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