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教案.讲述培训资料

经济地理学教案.讲述培训资料

经济地理学教案.讲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方向;经济地理学与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及本书的编排情况。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重点:(1)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况(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课时:4教学方法: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特点(一)史志描述(公元2000年前)——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散记为主。

当时的没有专门的地理学,散记于历史、风俗、物产、医学、哲学、游地中。

与非地理内容混杂在一起。

(1)内容丰富,涉及到许多经济地理学的内容,累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记述性。

记录、描述性的地理知识的堆砌。

最早出现于中国、古希腊、阿拉伯等古代文明国家,多地理志、游记等。

(3)以区域为基本框架,以地理为主要内容(4)开创地理科学所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二)商业地理研究(1)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简单的商品交换(部落之间)具有范围小的特点,之后随着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原始的资本积累,需要广阔的资源、市场,为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同时地理大发现、欧、美、非三角贸易使商品交换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3)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海外市场、资源,对海外地区的资源市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因而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和发展。

所以,商业地理学是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最早的研究内容之一。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全球经济出现了局部范围的分工,英、美、法、意等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生产,使工业区位的选择、市场选择、资源供给分工更加明确。

(2)这样农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向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多方面发展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发展速度加快(1)经济本身的研究——结构:第一、二、三、朝阳、夕阳;跨国公司的研究、发展理论和模式的研究(市场、生产要素、需求等)。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强调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交通、市场等。

探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1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探讨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2.2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分析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

介绍农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作物类型、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等划分。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3.1 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工业发展的特点,如集聚、扩散等。

探讨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3.2 工业布局与工业区划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介绍工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工业部门、工业地域等划分。

3.3 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4.1 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城市发展的特点,如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中等。

探讨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等。

4.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分析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等。

介绍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

4.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等。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Y. K. Feegen)和康斯坦丁
诺夫(O. A. Konstantinov)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强化了政府的 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图1-5 地理学学科划分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 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 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 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如深圳、广东、中国、东亚) 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 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
球企业区位。 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的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关注
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 (三)研究方法论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如区位论)→实证主义分析(如计量方法) → 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多维转向(文化转向、制 度转向、关系转向等)。
图1-3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 重要影响。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自 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 了解一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2.1 空间分析概述2.2 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与空间结构2.3 空间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2.4 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案例解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3.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3.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3.3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实践案例第四章:产业地理与产业布局4.1 产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4.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原则4.3 产业布局类型与模式4.4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优化第五章:城市地理与城市化5.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5.2 城市化的概念、发展与动力5.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5.4 我国城市化现状与挑战第六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6.1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布局6.2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6.3 农业产业带与农业区域发展规划6.4 我国农业地理研究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7.2 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7.3 工业集聚与工业扩散7.4 我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演变及案例分析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研究的重要性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8.3 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与管理8.4 我国服务业地理与布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9.2 交通网络布局与交通规划9.3 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9.4 我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0.2 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0.3 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政策10.4 我国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析: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

最新经济地理学电子教案第1章

最新经济地理学电子教案第1章

3.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 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
置”、 “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
生 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 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 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 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 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 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 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 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 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 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
涓 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
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 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 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 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 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 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
名。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与衡量方法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与演化2.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第三章: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3.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2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布局特征3.3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4.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4.2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4.3 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4.4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指标体系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4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第六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6.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6.2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6.3 中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的演变6.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7.2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模式7.3 中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特点7.4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优化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8.3 中国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的特点8.4 服务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9.2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9.3 中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演变9.4 交通现代化与交通发展战略第十章:环境、资源与经济地理10.1 环境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2 资源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0.3 环境问题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地理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11.3 全球经济地理的特征与变化11.4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地理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12.1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2.2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术12.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2.4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1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3.2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3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4 经济地理学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14.1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2 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4.3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分析14.4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前沿15.1 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5.2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15.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内前沿15.4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学进行展开,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证研究与应用领域。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篇一:经济地理教案】《经济地理学》教案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第四节:行为区位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篇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0508312学分: 2 学时:34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考试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意义。

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1.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经济地理学的历史发展,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学者和理论。

分析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讲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区位论解释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介绍区位论的代表性理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农业区位论等。

2.2 空间分析与空间组织讲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探讨空间组织的规律和模式,如中心地理论、产业链空间组织等。

2.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和影响。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三章:农业地理3.1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农业发展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讲解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3.2 农业生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介绍农业生产的经济因素,如农业资本、农业劳动力等。

讲解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

3.3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农业遥感介绍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讲解农业遥感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四章:工业地理4.1 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讲解工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4.2 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介绍工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模式。

4.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分析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探讨区域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五章:服务业地理5.1 服务业的概念与发展特点解释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5.2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空间分布分析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人口密度、消费水平等。

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重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主。

时间安排:3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地理研究,2001,21(1):9-14.6.Nigel Thrift.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33: 291–298.7.“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5-6月出版.8.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showarticle.php?id=500&class=69.顾朝林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showarticle.php?id=51&class=610.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2005,25(4):437-442.11.Caterina Marchionni.Geographical economics versus economic geography: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737 -1753.12.《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3.Economic Geography.14.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 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5.文化转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特点: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制度等因素的关注。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早期的争论(1)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特点: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

◆代表性观点: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特色与缺陷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 1991)。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