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

合集下载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要诀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要诀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要诀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要诀1.预备起式立身中正,凝气定神,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立身中正“三才也”。

立天一曰阴与阳,立地一曰柔与刚,立人一曰人与义。

2.金刚捣碓金刚捣碓钦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

变化无常皆元气,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身,浑身上下力千斤。

劝君智力休使尽,留下余力扫千军。

3.揽札衣世人不识揽札衣,左屈右伸抖精神。

伸中寓屈谁人晓,屈中藏伸识者稀。

裆中分崎如剑阁,头上中峰似旋机。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4.六封四闭六封四闭履采变,顺势左履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5.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势妙何处,须寻脊背骨节中。

6.金刚捣碓第二金刚面朝西,周身辗转手足齐。

虚实分明君须记,莫教纷纷乱麻题。

前已言过金刚势,今复重行得母衣。

彼则脸面端向北,此则后脊转向东。

上接单鞭非无故,下势白鹅格外雄。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7.白鹤亮翅闲来无事看白鹤,右翅舒展又一波。

两手引来楼风势,系殊秋水出太河。

元气何从识太和,两手犹如弄丝罗。

沿络缠绵神机足,亮翅由来见白鹤。

8.斜行两手平分再足开,右前左后护胸怀。

中间只要身法正,何怕周围一齐摆。

眼神视看中指尖,四面八方任敌来。

9.搂膝搂膝转圈自然好,未知此圈十分巧。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又觉小。

越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神奇妙。

人言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练到老。

练到老年自然悟,豁然贯通神理现。

10.初收拗步浑身猬王负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

右实左虚藏戈击,上提下打寓纵擒。

果能识得其中理,妙手空空冠当今。

初收转圈自然好,提补棚法进为要。

初收原为老势名,唯有两手圈转小。

一收能使精神聚,拗步向前人不晓。

一放拗步何天矫,右掌向前指朝天。

左手后采近乱边,半虚半实谁能料。

扑鼠试看小灵猫,扑鼠先将身一缩。

聚全精神功夫到。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陈正雷(一)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

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沉时呼气。

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

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

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臂,一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样一起一落,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无极生太极,产生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圆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

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

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一).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一).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一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扎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文详解超经典)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文详解超经典)

第37式 右蹬一跟
• 假如右敌来攻我, • 巧挪半步将身裹, • 挪时我已蓄好力, • 这时只须右蹬根。
第38式 掩手肱拳
• 掩手肱拳力在拳, • 劲出腰发肩肘间, • 虚实蓄发稍守势, • 右拳猛击心胸处。
第39式 小擒打
• 太极独有小擒打,
• 左脚凌空最为佳,
• 虚扫一脚稍定势,
• 有蓄有发才到家。
第42式 单鞭
• 再次又用单鞭势,
• 右擒左击将敌制,
• 蓄到肩肘用肘击,
• 运到胯时传四肢。
• 歌诀: 声东击西势最强,此势 平日善用方。 转身靠肘按变挤,一字 长蛇应八方。
第43式 前招
• 前招一势君常用,
• 千遍成遍妙无穷,
• 引架左臂击下肋,
• 劲贯掌根将敌攻。
• 歌诀: 眼顾左手是前招,上掤 下打肘藏靠。 浑身柔软若无骨。才能 识破其中妙。
第46式 六封四闭
• 六封四闭再次用,
• 这次只为右前冲,
• 遇敌顶劲不要急,
• 心平气和将肩松。
• 歌诀: 劲发财略向右转,掤住 左转变闭封。 闭后左转退步捋,立即 变换跟步卦。
第47式 单鞭
• 要说单鞭最难用, • 关键都在肩肘中, • 如若肩肘不够活, • 遇着强敌难落空。
第48式 玉女穿梭
• 引动四两拨千斤。
• 歌诀
•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 长蛇互西东。 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 按挤法更巧。
第06式 金刚捣碓
• 接着又来二捣碓,
• 以左带右巧换位,
• 肘膝松合猛震足,
• 力点平稳不伤根。
• 歌诀:
• 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 化拿兼膝攻。 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 震脚势沉雄。
第07式 白鹤这翅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文详解超经典)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文详解超经典)
抱头推山右倒掤,右转 靠肘变化中。 左手掩面柔无骨,锁扣 双推山欲崩。
精品课件
第41式 六封四闭
• 六封四闭须放松, • 肩肘腕手尽量柔, • 肩肘腕手都用上, • 强占位时适时攻。
精品课件
第42式 单鞭
• 再次又用单鞭势, • 右擒左击将敌制, • 蓄到肩肘用肘击, • 运到胯时传四肢。 • 歌诀:
精品课件
第30式 左擦脚
• 要想让过敌不依, • 右足落地右旋体, • 身形下沉半蹲势, • 再补一脚将他欺。
精品课件
第31式 左蹬一跟
• 左脚踢过左转身, • 先合后开蹬一根, • 蹬时切记体微侧, • 要么身体站不稳。
精品课件
第32式 前蹚拗步
• 三步前进肩要沉, • 双手上下不可混, • 左手下按右掌击, • 运掌不行另掌跟。
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 双按闭中封。
精品课件
第05式 单鞭
• 单鞭一势最为雄, • 左像箭来右似弓, • 要彼使劲来打吾, • 引动四两拨千斤。 • 歌诀 •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
长蛇互西东。 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 按挤法更巧。
精品课件
第06式 金刚捣碓
• 接着又来二捣碓, • 以左带右巧换位, • 肘膝松合猛震足, • 力点平稳不伤根。 • 歌诀: • 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
声东击西势最强,此势 平日善用方。 转身靠肘按变挤,一字 长蛇应八方。
精品课件
第43式 前招
• 前招一势君常用, • 千遍成遍妙无穷, • 引架左臂击下肋, • 劲贯掌根将敌攻。 • 歌诀:
眼顾左手是前招,上掤 下打肘藏靠。 浑身柔软若无骨。才能 识破其中妙。
精品课件
第44式 后招
• 前招用过用后招, • 关键在于右臂抄, • 让过敌来强劲力, • 左掌猛击右下肋。 • 歌诀: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内力的培养。

在众多太极拳派系中,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外结合、缓慢流畅的动作而著称。

其中,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被认为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套路之一。

本文将介绍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练习方法。

一、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一套由74个动作构成的长套路。

整个套路包括起势、落势、八卦、单鞭、云手、宿掌、金刚、倒卷肱等多个动作。

这些动作通过缓慢流畅的连贯动作串起来,要求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二、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特点1. 以内气功为核心: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注重内气功的培养与运用。

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腹式呼吸,以及配合动作的练习,逐渐增强内气功的修炼,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

2. 动作缓慢流畅: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节奏更为缓慢。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呈现出一种连贯流畅的形态。

通过缓慢的动作,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觉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变化,使身体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性。

3. 动静结合: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又有许多静态的姿势。

这种动静结合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动静变化,培养身体的平衡感和自控力。

三、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练习方法1. 准备工作: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前,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找到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进行练习。

其次,正确穿着舒适的太极拳服,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姿态。

2. 分段练习:由于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较多,初学者可以将整个套路分为几个段落进行练习,逐渐熟悉每个动作的细节和顺序。

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将各段落串联起来,完成整个套路的练习。

3. 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在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时,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持正确的站姿、脚步移动和手臂的协调运动,通过身体的协调性来发挥出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谱

陈式太极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谱

陈式太极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谱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习练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

全面提高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谱。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谱01太极起势 02、金钢捣碓 03、懒扎衣 04、六封四闭 05、单鞭06、金钢捣碓 07、白鹤亮翅08、斜形 09、搂膝 10、拗步 11、斜形 12、搂膝 13、拗步 14、掩手肱拳15、金钢捣碓16、撇身捶17、青龙出水18、双推手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21、白鹤亮翅22、斜形23、闪通背24、掩手肱拳25、六封四闭 26、单鞭27、云手 28、高探马 29、右擦脚 30、左擦脚 31、左蹬一根 32、前趟拗步33、击地捶34、踢二起35、护心拳36、旋风脚37、右蹬一根38、掩手肱拳39、小擒打 40、抱头推出 41、六封四闭 42、单鞭 43、前招 44、后招 45、野马分鬃46、六封四闭47、单鞭48、玉女穿梭49、懒扎衣50、六封四闭 51、单鞭 52、云手53、摆脚跌岔54、金鸡独立55、倒卷肱56、白鹤亮翅57、斜行 58、闪通背 59、掩手肱拳60、六封四闭 61、单鞭 62、云手 63、高探马 64、十字脚 65、指裆捶 66、猿猴探果67、单鞭68、雀地龙69、上步七星70、退步跨肱71、转身双摆莲 72、当头炮 73、金钢捣碓74、收势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压根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The manuscript can be freely edited and modified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1、太极起势..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呼吸要自然;首先要做到意念集中;思想清静;抛弃一切思想杂念;然后;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开半步;然后移重心;放松下沉;然后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在上升的同时;注意不要挑肩架肘;然后;再随着身体下降两手下按于小腹前;这叫太极起势..2、金刚捣碓..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掤;现在重心偏于右腿.动作二;两手坐腕翻掌向外加掤劲;左手变顺缠右手变逆缠;然后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右脚尖外摆两手变捋劲;向右后上方捋.动作三;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翘;脚跟铲地滑出.动作四;身体下沉;走下弧线;向前移重心;两手向前掤划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然后左手向前带;然后再与右手相合;右手领着右腿上步;右脚虚脚点地;然后右手变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再提右腿;震脚落地;金刚捣碓在震脚的时候;注意不要把重心移在右腿;要重心在左腿;用右腿的弹力来震脚..3、懒扎衣..身向左转;右手由拳变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缠下按.动作二;两手在胸前划弧转圆两手交叉于胸前;然后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然后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然后身体向右转;把右手拉开;左手叉腰;屈膝松胯周身放松;这个步叫右弓步;手臂要求:要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开裆要圆;虚腿脚尖要内扣;膝盖要微屈成弧形..4、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是左手去引右手;这是动作一.两的相合以后;向下捋;随着重心左移;这是动作二.动作三;重心右移;身体向左转;两手继续向身体左后方捋;然后上合于左耳下;然后双手下按;把左腿收回来;虚脚点地..5、单鞭;两手相合变双顺缠;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右手五指合拢变勾手;用手腕领劲向上掤;做到松肩沉肘;然后再提左腿向左开步;重心走下弧移于左腿;右脚尖内扣;左手再向右上方穿掌外翻;向左划弧拉开;然后放松下沉..6、下面开始第二个金刚捣碓;右手去找左手;走下弧与左手相合;然后合好以后;两个手走上弧向右后方捋;重心移在右腿;然后重心下沉;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重心移在左腿;两手掤出去;然后再上步;变金刚捣碓;与第一个金刚捣碓有相似之处..震脚..7、白鹅亮翅:右手穿掌外翻上掤;左手逆缠下按;重心移在右腿;然后倒左步;用脚尖着地;然后重心移在左腿;两手交叉合于胸前;再倒右步;用脚尖先着地;然后重心再向右腿移;两手分开;左手下按;右手上掤;把左脚收回来;虚脚点地;两臂要撑圆饱满;松肩沉肘8、斜形;身向左转;右手顺缠上领;再变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下按;左手顺缠上掤;身体向右转;右脚尖略向外摆;然后重心再移在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然后身向左移;左肘、手从左膝下转过去;五指合拢变勾手提起与肩平;右手从后边合于右耳下;然后再向前推;身向右转拉开;再放松下沉;上下相合.斜形;它就是步和两手都形成一个斜的方向;叫四隅方..9、搂膝;两手放松下沉相合于左膝上方;然后重心向右移;两手上掤;把左腿收回来;虚脚点地;两手立掌于胸前..10、拗步;两手下捋;提左腿向前上步;两手上翻;上一步;然后再上两步;上三步;就变斜形..11、斜形;还是从膝下转过;变勾手;右手再拉开放松下沉..12、搂膝、13、拗步与上边要求相同;动作一;二.拗步;一;二;动作三的时候两手交叉于胸前;再下分再上合;右手变拳合于右腰间;重心在右腿..14、掩手肱拳;打掩手肱拳的时候;以腰脊为轴;身体突然左转重心向左移;左肘向后发肘力.."哼";15、金刚捣碓;右拳变掌;松肩沉肘;下沉与左手相合;然后身向右转重心右移;右手逆缠上掤;左手逆缠下按;左脚尖内扣;然后重心再移向左腿;把右脚收回来;两手交叉合于胸前;然后右手变右拳落于左掌心;再提腿;震脚..16、撇身捶;两手下分;上合;同时开右步;然后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左上方展出;然后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右肘向下划弧从膝下转过;右手逆缠下按;左手逆缠向右推;然后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左移;手从膝下转过;右手顺缠从身体前方转到左前方;然后右手变拳左手叉腰;再变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右拳逆缠向上提于右太阳穴旁;左肘下合;左脚尖内扣;然后;右拳、左肘尖和左脚尖三点成一线;眼睛通过左肘尖看左脚尖;上下相合..17、青龙出水;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右拳变顺缠;下沉合于右腰间;同时;左手从左腰间向右前方推出去;然后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右拳向右前下方发力;以腰脊为轴;身体向左转;前拳后肘同时发力;"哼"18、双推手;右拳变掌;两手相合;然后下沉;身体向左转;然后左脚尖外摆;再移重心;上步;身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合于左耳下;然后向前推;同时把左脚收回来;虚脚点地;两掌推的时候与胸平向前推..19、肘底看拳;身向左转;左手下沉划弧;右手向前;两手形成左上右下;然后右手变拳和左肘下沉相合.20、倒卷肱;右拳变掌下沉上翻合于右耳下;然后倒左步;同时左手逆缠向后捋;右手向前推;然后再移重心;左手上翻合与左耳下;右脚倒步;右手逆缠后捋;连续倒五步;倒第五步的时候;左手与右手相合;然后下捋变21、白鹅亮翅;倒步;两手;右手上掤;左手下按;左脚收回;虚脚点地.. 22斜形;动作一:身体向左转;右手顺缠向上领;然后变身体向右转;右手顺逆向下按;左手顺缠向上掤;身体向右转..右脚尖微向外摆;重心移到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前上步;然后左手和左肘从左膝下转过;五指合拢上提;松肩沉肘;右手向前推;再向右拉开;放松下沉;变斜形..23、闪通背;两手相合下捋;重心移到右腿;左脚收回来虚脚点地;左手上掤;右手下合与膝合;然后右手上提把左腿领起来;右手合于右腰间;左手手心向前;左腿提起向前上步;重心向左移;右手向上穿掌;左手下按变勾手于身后..这时候;要加速突然向右转身;提腿转身;两手这样向上掤;由上边划弧过去;把右腿提起来;转身震脚..然后上步两手交叉;24、变掩手肱拳..两手下分;再相合;这时候以腰脊为轴;前拳后肘突然发力;"哼"25、六封四闭;两手相合下捋;重心向右移;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然后重心再移到左腿;再上右步;变六封四闭;上合下按..26、单鞭;两手相合再变勾手;提腿开步;移重心..单鞭这个动作;要上下相合;上开下合;有一首诗说"单鞭一势最为雄;一条长蛇画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首尾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主要讲单鞭这个动作上下协调内外一致的要求..27、云手;云手是练习步法的一种方法;右手变掌下沉划弧..然后重心再向右移;左手下沉划弧..两手在胸前这样双手挥舞;然后移重心并步..然后开左步;再并右步;再开右步..开步的时候是脚跟先着地..再做并步..再做开步..28、高探马;高探马重心向左移;两手交叉相合;把右脚收回来;虚脚点地..然后再向后方跨步;两手分开;左手向前推;左手向下捋;然后右手顺缠上掤;再身体向左转;右脚尖内扣;右手逆缠向里合;左脚收回来;身体向左转;右手向右侧面推出去;左手手心向上收于腹前..放松下沉..左脚虚脚点地..29、右擦脚;左手与右手相合;然后下捋;然后两手交叉;提左腿;手脚同时交叉;然后重心移到左腿;两手向上掤;再打脚..30、左擦脚;身体向右转;右脚外摆;两手交叉;重心移向右腿;两手上掤;打左脚;然后转身;手相合;变左蹬一跟..手先分;然后再变拳;提左腿周身相合;把劲力发在左脚和两拳上;"哼"32、前趟拗步..动作一、二、三..33、击地捶;两手变拳;放松下沉;左拳从左膝下划弧上提;右拳走上弧从右耳前向下栽拳..34、翻身踢踢二起;重心右移;身体向右转;右肘向上翻..右拳变逆缠;左拳逆缠向下;左脚尖内扣;身向右转;把右脚收回来;右拳拳心向上;左拳拳心向内..重心向右移;两手在身体的两侧这样划弧转圆;同时跳步与右脚相合..35、护心拳;开左步向前上步;两手上掤后下捋;下沉;重心向左移把右脚收回来..两手向左边上掤;然后开右步;右手从右膝前转过;然后两手变拳上提;身向左转;两拳向前掤;拳心向内..36、旋风脚;身向右转;两拳变掌划弧变上捋..然后重心再移向左腿;两手下沉;把右脚提起来外摆;脚跟外侧着地;两手交叉于胸前;身体继续向右转;重心移向右腿;两上向外掤..左腿变里合腿;两手这样横向外开;与左脚相合;所以这样就形成一个爆发力;转过以后变右蹬跟37、右蹬跟....左步向左开;两手向上分;重心移向左腿;提右腿相合;蹬右跟.."哼"然后转身震脚..38、掩手肱拳;"哼".下边一段螺旋缠绕动作比较多;请大家注意看这个动作叫 39、小擒打;松肩沉肘下合;同时提腿上步;再移重心;右手臂逆缠上掤;提左腿;左脚和左手同时下开..重心再走下弧向左腿移;左手上掤;右手与左手相合..然后重心再移于右腿;两手再合于胸前;重心再由下弧向左腿移;同时两手向前推出去..40、抱头推山;两手相合;右脚收回;脚尖点地..然后以腰领劲向右转;左脚跟外摆;两手下分;在上合的同时开步;两手抱头;裆劲走下弧向前移;两手合力推出去..41、六封四闭;下捋;再上合;移重心;下按..42、单鞭;前边都讲过了;在移重心的时候;注意走下弧线移过来;再向右回旋穿掌外翻;用腰带;把左手拉开;放松下沉..43、前招;右手变掌下沉到腹前;然后再移重心;右手上掤外翻;左手合于腹前;同时把左脚收回;虚脚点地;左腿再提起;脚跟着地向前开步;然后左手再划弧上掤;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收回;虚脚点地;这个动作为前招..44、后招是脚步不动;以腰脊为轴;右手逆缠上掤;左手顺缠下合;先左后右旋转..45、野马分鬓;左手上掤;右手下合;同时提右腿上步;然后重心前移;右手上掤外翻;左手顺缠相合;右脚尖外摆再提左腿上步;左手再上掤逆缠外翻;右手合于右膝前..这是野马分鬃.46、六封四闭;右手去与左手相合;然后下捋;重心随着移过来;然后再向上翻变上捋;同时左脚尖向左外摆;然后上右步;变六封四闭;下捋;上合;下按..47、单鞭;一、二、三、四、五;拉开;六;放松下沉.48、玉女穿梭;动作一;右手下合与左手相合;同时把右脚收回;虚脚点地;再以腰为轴向右旋转;带动手臂相合立掌与胸前;然后两手逆缠下沉;身体下沉相合..两手顺缠上升的同时把两脚提起;叫双震脚;然后动作两手相合;把右脚提起;合好以后要蹬脚发力.."哼"然后跳步;转身两手捋过来..49、懒扎衣;两手交叉于胸前;开一大步;然后再移重心;以腰为轴把右手拉开;左手叉腰;放松下沉..50六封四闭;下捋;上合;再下按 51、单鞭;开步.52、云手;这个云手采取是偷步;就是步从左腿的后边插步过去;前边一个云手叫并步;这个叫偷步;好;最后一步完了以后;变53、摆脚跌岔..由下划弧向前移重心;再变后捋..然后重心移到左腿;两手继续向右后方;然后把劲转换过来;由捋变成向前合;然后右腿由前边划弧外摆;震脚..两手变拳;右拳拳心向上;左拳拳心向下;重心移在右腿;提左腿;用脚跟铲地滑出;这叫跌岔..54、金鸡独立;向上冲拳;两拳变掌;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同时提右腿;震脚下沉..然后开右步;两手划弧上掤..重心再向右移;两手下沉;把左脚收回;脚尖点地;然后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左脚提起..55倒卷肱;连续倒四步;这个倒卷肱是倒步的方法;前向推掌是倒步防守..到第五步的时候两手相合下捋;56、白鹅亮翅..虚脚点地;两手掤圆..57、斜形;身向左转;右手上领;左手向后摆动;然后身再向右转;右手向下划弧按掌..左手立于鼻前中线;然后提左腿向左前方上一大步;然后松胯转腰向左;左手向左膝下转过去;五指合拢提起松肩沉肘..右手向前推;向右划弧拉开;放松下沉..58、闪通背;两手相合;在左膝上;然后划弧下捋..重心移到右腿;把左脚收回;虚脚点地;然后左手上掤;右手下合;提左腿上步;右手合于右腰间;再移重心穿掌;左手五指合拢在身后;然后再突然转身向上翻;提右腿震脚落地;两手交叉于胸前..59、变掩手肱拳..两手下分再合;右拳合于右腰间;左掌掌心向前;这时候重心在右腿;以腰脊为轴;前拳后肘同时发力;重心向左移;"哼"60、六封四闭;两手相合;下捋;重心右移;左脚尖外摆;然后提腿上步;再上合;下按..61、单鞭;每个单鞭都是到转折的时候动作的变化. 62、下面是第三个云手;这个云步也是采取并步的方法63、高探马; ;手脚相合;然后再开步;右手划弧下捋;左手向前推;然后右手再变顺缠上翻;右脚尖向内扣;身体向里合;重心移于右腿;然后身体向左转;把左腿收回;再转身;右手推出去;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放松下沉..64、十字脚;身向左转;右手下沉划弧与左手相合于胸前;然后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上掤;左脚跟外摆;重心再落于左腿;右脚尖继续外摆;然后重心再移到右腿;提左腿与左手同时向左前方开步;右手上掤;左手下按..然后重心再走下弧向左腿移;左手上掤;右手下合;身体继续松右胯向右转;手合于胸前;右手在左腋下;这时候就打脚了;提右腿用外摆脚;左手打右脚的脚面..手和脚相合;然后转身震脚..然后两手交叉;变65、指裆捶;两手下分;再上合;与掩手肱拳相似;只是这个手稍微低一点;打的时候掩手肱拳是打平的方向;这个是向前下方;打对方的裆部;小腹部;"哼"66、猿猴探果;两手旋转;方向原来向下;现在要向上;就这样划弧转圈;一旋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外摆;再移重心;提腿上步;两手相合下按.67、变单鞭.68、雀地龙;右手下沉与左手相合;然后变拳再重心后移;右拳逆缠向上提;左拳顺缠向下沉;变仆步..69、上步七星;重心向左腿移;左脚尖外摆;左拳上冲;然后;右拳随着上冲;把右脚提上来;然后由拳变掌在胸前缠绕下沉..70、下步跨肱;倒步;手下分;然后再转身;右脚尖微摆;重心移在右腿;把左脚收回来..71、转身双摆莲;左手下按;右手上掤;左脚跟外摆;重心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尖外摆;这时候左手变顺缠上掤;带着左腿一下转一圈;180度..转过来上步;两手变捋;重心再向左腿移;松右胯两手下沉;变向前合..然后右腿提起向外摆;打双摆莲.72、当头炮;两手下捋;重心移到右腿;然后两手变拳合于右胸前;重心略向左移;这时候身体同时向左转;然后重心向左移;两拳突然发力;"哼"73、金刚捣碓:两拳变掌向上捋;重心后移;再下沉走弧线;重心移于左腿;上右步;左手合于右小臂内侧;然后右手变拳落于左掌心;提右腿震脚..74、收势;两手下分再上合;下按;并腿;收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2010-06-08 16:15:58| 分类:健身武术|字号订阅预备起式要领:立身中正,凝气定神,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歌诀:1. 立身中正“三才也”。

立天一曰阴与阳,立地一曰柔与刚,立人一曰人与义。

2. 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

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

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

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

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

右扑步。

成左后虚步。

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

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

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

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单鞭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

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

“今已无人知晓。

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

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

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

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

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

第五势左转身金刚捣碓势名考释: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

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

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

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

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

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

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

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

第六势白鹅亮翅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

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

陈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

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

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

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

此势共3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两转。

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

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

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第七势搂膝拗步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

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

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

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第八势初收(也叫手挥琵琶)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

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

拳论所说“收即是放”,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

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

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琵琶”二字,而名之为“手挥琵琶”。

陈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

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

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

歌诀: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

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

(注:“收回”势名,载于《陈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

)第九势斜行拗步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

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

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

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

歌诀: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

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

第十势再收势名考释:此势名称是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

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

歌诀:此势转圈皆倒转,太极拳法贵善变。

进挤退捋着中法,左脚收回腰下塌。

第十一势前堂拗步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方向的。

前堂(亦作蹚)是步子向前进。

但一路有两个前堂拗步。

第一个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左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脚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堂拗步则向正前方迈进两步。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掤、左进步双按、进石步平挒、进左步侧掤等法。

歌诀:前堂先引双挤胸,再进平挒三肘封。

踏雪无痕前堂进,先左后右步分清。

第十二势掩手肱捶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

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

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

陈鑫先生据老谱《陈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

要领:此势系接前堂拗步而成,共4个动作。

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

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第十三势右转身金刚捣碓势名考释:取义同前。

洪师加“右转身”三字,以别方向,陈鑫先生名为“第三金刚捣碓”以“数”区别。

今采用右转身金刚捣碓之名。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转向右方。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

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第十四势庇身捶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

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

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

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

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