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第一次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

2017-3-11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4211201

组号:7组

组员:梁嘉琪(报告)李婉婷

学号:2014210819 2014210820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426型分光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的方法。

3、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折射定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处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验证均匀平面波在无耗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理想电解质表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熟悉分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连接仪器,调整系统。

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互相正对,他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示两喇叭的位置

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9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与支座上刻线对齐)拉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3、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金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线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而把带支座的金属反射板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圆盘上的这对与金属板平面一致的刻线与小平台上相应90刻度的一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角度处,这角度的读数就是入射角,然后转动活动臂在电流表上找到最大指示处,此时活动臂的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反射角。如果此时表头指示太呆或太小,应调整衰减器、固态振荡器或晶体检波器,使表头指示接近满量程。

4、注意:

做此项实验,入射角最好取30至65度之间。因为入射角太大接受喇叭有可能直接接受入射波。注意系统的调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1. 金属板实验:

入射

(o)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反射角(o)20.

5

28 31.

5

36.

5

42 48 55.

5

60

入射角和反射

角的绝对差值

9.5 7 8.5 8.5 8 7 4.5 5 结论:入射角越大,入射角和反射角绝对差值越小。接受信号越强,受影响越小。

2. 观察介质板(玻璃板)上的反射和折射实验:实验数据及处理如下表:

总电流(56μA)

入射

角(o)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反射角(o)26 29 37.

5

43.

5

49.

8

52.

1

56.

8

60

反射电流强度41 40 42 44 50 46 42.

8

42

(μA)

反射系数0.

73

0.7

14

0.7

52

0.7

86

0.8

93

0.8

21

0.7

64

0.7

5

折射角(o)22

.1

25.

7

33 37 42 49.

8

58 62

折射电流强度(μA) 28 28.

8

28.

3

29.

5

27 25 18 12

折射系数0.

50

0.5

14

0.5

05

0.5

29

0.4

82

0.4

46

0.3

21

0.2

14

反射&折射系

数平方和

0.

78

3 0.7

74

0.8

21

0.9

03

1.0

30

0.8

74

0.6

87

0.6

08

结论:透射系数的平方和反射系数的平方相加,只有一个大于一,误差比较大。

六、实验误差分析

根据电磁波在金属板与玻璃板反射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反射与折射大体上遵循反射和折射定律,但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各个角度的反射实验中反射角与入射角有一定差异;玻璃板的反射与折射实验中反射、透射系数相加并不为1,我们认为这些差异主要由于以下实验误差引起。

1. 放置金属板、玻璃板时板面与小平台上90度刻线无法完全一致;

2.读取电流值时由于指针时常摆动造成读数不准;

3.入射角较大时接收到的反射电磁波可能已部分直接来源于入射源;

4.实验中来自其他实验组的仪器干扰;各种反射和手机等的影响。

5.实验员实验过程中身体活动带来一定干扰;

6.其他实验误差。

七、思考题

1.在衰减器旁边的螺钉有什么作用?

衰减器旁有两个螺钉,其中一个控制衰减程度,另一个调整喇叭天线高度。

2,电磁波的反射和激光的反射有何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两者都遵循电磁波的反射定律;不同之处在于电磁波的反射波聚拢度较低,分散较大,互相存在干扰,而激光的聚拢度很高,实验结果更为精确。

4,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相加是否等于1?为什么,进行误差分析。

不等于,略大于1,主要是一方面电流表测量值不够精确,电流表指针时常不稳定,另一方面一部分入射波可能不经反射、折射直接被接收端接收,同时反射波、折射波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强度的偏差。

实验1 单缝衍射实验

实验1单缝衍射实验 1.1 实验设置的意义 微波和光波都是电磁波,都具有波动这一共同性,即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因此用微波作光波波动实验所说明的波动现象及其规律是一致的。由于微波的波长比光波的波长在量级上差一万倍左右,因此用微波设备作波动实验比光学实验要更直观、方便和安全,所需要设备制造也较容易。 本实验就是用微波分光仪,演示电磁波遇到缝隙时,发生的单缝衍射现象。 1.2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分光仪的结构,学会调整它并能用它进行实验。 2.进一步认识电磁波的波动性,测量并验证单缝衍射现象的规律。 1.3 实验原理 图1 单缝衍射原理 如图1,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宽度和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就要发生衍射的现象。在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并不是均匀的,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在中央的两侧衍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此时衍射角为1 Sin λ α ?=min φ ,其中λ是波长,a 是狭缝宽度。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然后,随着衍射角增大,衍射波强度又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极大值,角度为:1 32Sin λα???=?? ?? ?max φ 实验仪器布置如图2,仪器连接时,预先接需要调整单缝衍射板的缝宽,当该板放到支

座上时,应使狭缝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此刻线应与工作平台上的900刻度的一对线一致。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在小平台的1800处,此时小平台的00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这时调整信号电平使表头指示接近满度。然后从衍射角00开始,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20 读取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下来,这时就可画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并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算出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并与实验曲线上求得的一级极小和极大的衍射角进行比较。此实验曲线的中央较平,甚至还有稍许的凹陷,这可能是由于衍射板还不够大之故。 图2 单缝衍射仪器配置 1.4 实验内容与测试 1.4.1 实验仪器设备 微波分光仪 1.4.2 测量内容 当设置电磁波入射到单缝衍射板上时,在接收天线上将检测到信号,通过改变接收天线的角度,得到接收微安表显示的数值。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20读取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下来,这时就可画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并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算出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并与实验曲线上求得的一级极小和极大的衍射角进行比较。 1.4.3 测量方法与步骤 1.打开DH1121B的电源; a 2.将单缝衍射板的缝宽调整为70mm左右,将其安放在刻度盘上,衍射板的边线与刻度盘上两个90°对齐; 3.调整发射天线使其和接收天线对正。转动刻度盘使其1800的位置正对固定臂(发射天线)的指针,转动可动臂(接收天线)使其指针指着刻度盘的0°处,使发射天线喇叭与接收天

电磁波的反射及单缝衍射实验

电磁波的反射及单缝衍射 实验室名称:2301 实验时间:2017.3.20 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45度时: 50度时: 55度时: 60度时: 65度时:

25 30 35 40 45 50 0.10.20.20.10.90.8 0.20.20.20.10.60.1 3540455055 0.10.40.20.50.1

六、实验小结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反射角近似等于入射角。所以电磁波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反射角近似等于入射角。而对于电磁波的衍射,通过分析数据和查找资料可知,当缝宽取7cm和5cm时,即缝宽大于信号源的波长λ时,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但通过相关的计算可以得出理论上算出的衍射角和实际测量出来的衍射角大小误差不大,这些差是允许出现的,所以实际测量值可以看做是准确的。但当缝宽取2cm时,所得出的数据比较紊乱,没有规律,找不到衍射角,通过理论计算也得出错误答案。这是因为当缝宽小于波长λ时,电磁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从实际测得的数据来看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另外,通过这次试验,我也熟悉了DH926B型微波分光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电磁波理论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七、实验思考题 1.电磁波的反射与单色激光的反射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答:相同点:电磁波的反射和单色激光的反射都严格遵循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同点:电磁波中包含了不同频率的波成分,能量分散,导致方向性不怎么强,即以面的形式入射。而单色激光束频率单一,能量高度集中,方向性好。即反射时以肉眼可见的光波速反射。总的来说,二者反射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一个为“面”,一个为“线”。 2.试验中,反射角会出现几次极大值?为什么? 答: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实验的所有角度出现1次极大值,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只会出现一次极大值。 3.试验中,反射角没有严格等于入射角,为什么? 答:因为实验存在人为误差,观测最大值时的角度偏差。由测量者在实验时摆动活动臂使得身体移动,对实验中的反射现象也造成一定的干扰。环境及周围的人数、嘈杂的声音也会影响。

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名称: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目的: a .观察单缝衍射现象及其特点; b .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c .应用单缝衍射的规律计算单缝缝宽; 实验仪器: 导轨、激光电源、激光器、单缝二维调节架、小孔屏、一维光强测量装置、WJH 型数字式检流计。 实验原理和方法: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绕过障碍物,改变光的直线传播,称为光的衍射。当障碍物的大小与光的波长大得不多时,如狭缝、小孔、小圆屏、毛发、细针、金属丝等,就能观察到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亦即光线偏离直线路程的现象。光的衍射分为夫琅和费衍射与费涅耳衍射,亦称为远场衍射与近场衍射。本实验只研究夫琅和费衍射。理想的夫琅和费衍射,其入射光束和衍射光束均是平行光。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a. 理论上可以证明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单缝衍射就处于夫琅和费衍射区域: L a 82>>λ或8 2 a L >>λ 式中:a 为狭缝宽度;L 为狭缝与屏之间的距离;λ为入射光的波长。 可以对L 的取值范围进行估算:实验时,若取m a 4 101-?≤,入射光是Ne He -激光,其波长为632.80nm ,cm cm a 26.12 ≈=λ,所以只要取cm L 20≥,就可满足夫琅和费衍射的 远场条件。但实验证明,取cm L 50≈,结果较为理想。 b. 根据惠更斯-费涅耳原理,可导出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规律:

20 )/(sin u u I I = 式中: λ?π/)sin (a u = 暗纹条件:由上式知,暗条纹即0=I 出现在 λ?π/)sin (a u =π±=,π2±=,… 即暗纹条件为 λ?k a =sin ,1±=k ,2±=k ,… 明纹条件:求I 为极值的各处,即可得出明纹条件。令 0)/(sin 22=u u du d 推得 u u tan = 此为超越函数,同图解法求得: 0=u ,π43.1±,π46.2±,π47.3±,… 即 0sin =?a ,π43.1±,π46.2±,π47.3±,… 可见,用菲涅耳波带法求出的明纹条件 2/)12(sin λ?+±k a ,1=k ,2,3,… 只是近似准确的。 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如下图所示,图中各级极大的位置和相应的光强如下: ?sin 0 a /43.1π± a /46.2π± a /47.3π± I 0I 0047.0I 0017.0I 0018.0.I

单缝衍射实验和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 组员: 撰写人: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426型分光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的方法 3、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折射定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处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实验内容步骤 1、熟悉分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连接仪器,调整系统。 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相互正对,它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示 两喇叭的位置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9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 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拉起平台上的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 角度后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3、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金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 线一致。而把带支座的金属反射板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圆盘上的这对与金属 板平面一致的刻线与小平台上相应90度的一对刻线一致。这是小平台上的0刻 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角度处,这角度读书就是入射角。 五、实验步骤 1、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互相正对,它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 示两喇叭位的指针应分别指示于工作平台的1800和刻度处。

2、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鞘和刻线对正支座,拉起平 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后放下,将支座压紧。 3、将反射金属板放在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900 和-900这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4、转动小平台,将固定臂指针调到300~650角度之间任意一位置,这时固定 臂指针所对应刻度盘上指示的刻度就是入射角的读数。 5、开启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 6、转动活动臂,当表头显示出最大指示时,活动臂指针所对应刻度盘上指示 的刻度就是反射角的读数。如果此时表头指示太大或太小,应调整系统发射端 的可变衰减器,使表头指示接近满量程。 7、根据不同极化方式,连续选取几个入射角进行实验,并在表中记录反射角。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记录实验测得数据,验证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表格分析: (1)、从总体上看,入射角与反射角相差较小,可以近似认为相等,验证了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2)、由于仪器产生的系统误差无法避免,并且在测量的时候产生的随机误差,所以入射角不会完全等于反射角,由差值一栏可以看出在55度左右的误差最小。越向两边误差越大,说明测量仪器在55度的入射角能产生最好的特性。 2、观察介质板(玻璃板)上的反射和折射实验 将金属换做玻璃板,观察、测试电磁波在该介质板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计算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验证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相加是否等于1 。 注:初始入射光强为100uA,角度单位为:° (1)、在开始测量时把最大值设为满量程即100uA. (2)、反射最大值与折射最大值之和要大于100uA,根据分析,应该是当两喇叭天线正对时,虽然接受天线的值是100uA,但是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没有全部到达接受天线,所以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应该大于100uA。实验结果总体上证实了反射系数与折射系数的和为1。

单缝衍射实验实验报告

单缝衍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单缝衍射现象,了解其特点。 2.测量单缝衍射时的相对光强分布。 3.利用光强分布图形计算单缝宽度。 二、实验仪器 He-Ne激光器、衍射狭缝、光具座、白屏、光电探头、光功率计。 三、实验原理 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单缝上,在接收屏上,将得到单缝衍射图样,即一组平行于狭缝的明暗相间条纹。单缝衍射图样的暗纹中心满足条件: (1) 式中,x为暗纹中心在接收屏上的x轴坐标,f为单缝到接收屏的距离;a为单缝的宽度,k为暗纹级数。在±1级暗纹间为中央明条纹。中间明条纹最亮,其宽度约为其他明纹宽度的两倍。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光电探头(即硅光电池探测器)是光电转换元件。当光照射到光电探头表面时在光电探头的上下两表面产生电势差ΔU,ΔU的大小与入射光强成线性关系。光电探头与光电流放大器连接形成回路,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与ΔU成正比。因此,通过电流的大小就可以反映出入射到光电探头的光强大小。 四、实验内容 1.观察单缝衍射的衍射图形;

2.测定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3.利用光强分布图形计算单缝宽度。 五、数据处理 ★(1)原始测量数据 将光电探头接收口移动到超过衍射图样一侧的第3级暗纹处,记录此处的位置读数X(此处的位置读数定义为0.000)及光功率计的读数P。转动鼓轮,每转半圈(即光电探头每移动0.5mm),记录光功率测试仪读数,直到光电探头移动到超过另一侧第3级衍射暗纹处为止。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将表格数据由matlab拟合曲线如下:

★ (2)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单缝的宽度。 衍射狭缝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L1=21.20cm. 光电探测头测量底架座 L2=92.00cm. 千分尺测得狭缝宽度 d’=0.091mm. 光电探头接收口到测量座底座的距离△f=6.00cm. 则单缝到光电探头接收口距离为f= L2 - L1+△f=92.00cm21.20cm+6.00cm=76.80cm. 由拟合曲线可读得下表各级暗纹距离: 各级暗纹±1级暗纹±2级暗纹±3级暗纹 距离/mm 10.500 21.500 31.200 单缝宽度/mm 0.093 0.090 0.093 单缝宽度计算过程: 因为λ=632.8nm.由d =2kfλ/△Xi,得 d1=(2*1*768*632.8*10^-6)/10.500 mm=0.093mm. d2=(2*2*768*632.8*10^-6)/21.500 mm=0.090mm.

单缝衍射与光强分布(大物实验)

实验单缝衍射及光强分布测试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特性。 光的衍射是指光作为电磁波在其传播路径上如果遇到障碍物,它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而进入几何阴影区内传播的现象。光在衍射后产生的明暗相间的条纹或光环叫衍射图样,包括: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板衍射及泊松亮斑等。 根据观察方式的不同,通常把光的衍射现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光源和观察屏(或二者之一)距离衍射孔(或缝、丝)的长度有限,或者说入射波和衍射波都是球面波,这种衍射称为菲涅耳衍射,或近场衍射。另一种是光源和观察屏距离衍射孔(或缝、丝)均为无限远或相当于无限远,这时入射波和衍射波都可看作是平面波,这种衍射称为夫琅禾费衍射,或远场衍射。实际上,夫琅禾费衍射是菲涅耳衍射的极限情形。 观察和研究光的衍射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波动理论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近代光学实验技术,如光谱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全息照相、光信息处理等。衍射使光强在空间重新分布,本实验利用硅光电池等光电器件测量光强的相对分布,是一种常用的光强分布测量方法。【实验目的】 1. 观察单缝衍射现象,加深对波的衍射理论的理解。 2. 测量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掌握其分布规律。 3. 学会利用衍射法测量微小量的思想和方法。 4. 加深对光的波动理论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理解。 【实验原理】 1. 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不透明物体的边缘、小孔、细线、狭缝等时,一部分光会传播到几何阴影中去,产生衍射现象。如果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

相近,那么,这样的衍射现象就比较容易观察到。 散射角极小的激光器产生激光束,通过一条很细的狭缝(0.1~0.3mm 宽),在狭缝后大于0.5m 的地方放上观察屏,就可看到衍射条纹。由于激光束的方向性很强,可视为平行光束,因此观察到衍射条纹实际上就是夫琅禾费衍射条纹,如图1所示。 光照射在单缝上时,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把波阵面上的各点都看成子波波源,衍射时波场中各点的强度由各子波在该点相干叠加决定。即就是说单缝上每一点都可看成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球面子波的新波源,由于子波迭加的结果,在屏上可以得到一组平行于单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图1中宽度为d 的单缝产生的夫琅禾费衍射图样,其衍射光路图满足近似条件: d D >> D x ≈ ≈θθsin 产生暗条纹的条件是: λθk d =sin (k=±1,±2,±3,…) (1) 暗条纹的中心位置为: d D K x λ = (2) 两相邻暗纹之间的中心是明纹中心; 由理论计算可得,垂直入射于单缝平面的平行光经单缝衍射后光强分布的规律为 22 s i n ββ I I = (3) d 是狭缝宽,λ是波长,D 是单缝位置到光电池位置的距离,x 是从衍射条纹的中心位置到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其光强分布如图2所示。 d θ D x 屏 亮 暗 图1

单缝衍射实验讲义

光的衍射实验 实 验 说 明 书 北京方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光的衍射实验 衍射和干涉一样,也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的边缘前进。这种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现象。波的衍射现象可以用惠更斯原理作定性说明,但不能解释光的衍射图样中光强的分布。菲涅耳发展了惠更斯原理,为衍射理论奠定了基础。菲涅耳假定:波在传播过程中,从同一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产生相干叠加。这个发展了的惠更斯原理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实验目的】 1.研究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的光强分布; 2.观察双缝衍射和单缝衍射之间的异同,并测定其光强分布,加深对衍射理论的了解; 3.学习使用光电元件进行光强相对测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 缝元件、光学实验导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功率指示计、白屏、大一维位移架、十二档光探头。【实验原理】 (一)产生夫琅禾费衍射的各种光路 夫琅禾费衍射的定义是:当光源S和接收屏∑都距离衍射屏D无限远(或相当于无限远)时,在接收屏处由光源及衍射屏产生的衍射为夫琅禾费衍射。但是把S和∑放在无限远,实验上是办不到的。在实验中常常借助于正透镜来实现,实际接收夫琅和费衍射的装置有下列四种。 1.焦面接收装置(以单缝衍射为例来说明,下同) 把点光源S放在凸透镜L1的前焦点上,在凸透镜L2的后焦面上接收衍射场(图1) 2.远场接收装置 在满足远场条件下,狭缝前后也可以不用透镜,而获得夫琅禾费衍射图样。远场条件是:①光源 离狭缝很远,即 λ42 a R>>,其中R为光源到狭缝的距离,a为狭缝的宽度;②接收屏离狭缝足够远,

即λ42a Z >>,Z 为狭缝与接收屏的距离。(至于观察点P ,在λ 42 a Z >>的条件下,只要要求P 满足傍 轴条件。)图2为远场接收的光路,其中假定一束平行光垂直投射在衍射屏上。 如图1所示,从光源S 出发经透镜L 1形成的平行光束垂直照射到缝宽为a 的狭缝D 上,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狭缝上各点都可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新 波源,子波在L 2的后焦面上叠加形成一组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条纹最亮亦最宽。 (二)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的规律 1.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实验中以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由于激光束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平行度很高,因而可省去准直透镜L 1。并且,若使观察屏远离狭缝,缝的宽度远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即满足远场条件),则透镜L 2也可省略。简化后的光路如图3所示。实验证明,当Z 约等于100cm ,a 约等于8?10-3cm 时,便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衍射花样。 图3中,设屏幕上P 0(P 0位于光轴上)处是中央亮条纹的中心,其光强为I 0,屏幕上与光轴成θ角(θ在光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的P θ处的光强为I θ,则理论计算得出: 2 20 sin β β θI I = (1) 其中 λ θ πβs i n a = 式中θ为衍射角,λ为单色光的波长,a 为狭缝宽度,由式(1)可以得到: (1) 当0=β即(0=θ)时,0I I =θ,光强最大,称为中央主极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此光强最大值I 0与狭缝宽度a 的平方成正比。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第一次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 2017-3-11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4211201 组号:7组 组员:梁嘉琪(报告)李婉婷 学号:2014210819 2014210820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426型分光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的方法。 3、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折射定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处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验证均匀平面波在无耗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理想电解质表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熟悉分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连接仪器,调整系统。 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互相正对,他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示两喇叭的位置

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9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与支座上刻线对齐)拉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3、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金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线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而把带支座的金属反射板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圆盘上的这对与金属板平面一致的刻线与小平台上相应90刻度的一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角度处,这角度的读数就是入射角,然后转动活动臂在电流表上找到最大指示处,此时活动臂的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反射角。如果此时表头指示太呆或太小,应调整衰减器、固态振荡器或晶体检波器,使表头指示接近满量程。 4、注意: 做此项实验,入射角最好取30至65度之间。因为入射角太大接受喇叭有可能直接接受入射波。注意系统的调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电磁场实验报告

电磁场实验报告 姓名:KZY 班级:自动化1405 学号:090114050X 时间:2016年10月23日

实验名称单缝衍射实验、自由空间中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性 2、通过对电磁波波长、波幅和波节的测量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电磁 波。 3、利用电磁波的干涉原理,研究均匀无耗媒质εr的测量方法。 4、熟悉均匀无耗媒质分界面对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特性。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单缝衍射仪器配置 2、单缝衍射板 3、半透射板 4、全反射板 三、实验原理 1、单缝衍射原理 查阅参考书籍可知,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宽度和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就要发生衍射的现象。在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并不是均匀的,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在中央的两侧衍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此时衍射角为Фmin=sin-1λ/α。其中λ是波长,α是狭缝宽度。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然后,随着衍射角增大,衍射波强度又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极大值,角

度为:Фmin=sin-1(3/2·λ/α)。 2、迈克尔逊干涉原理 由于两列波存在一定关系的波程差,两列波将发生干涉。而两列波发生干涉,存在合成振幅会出现最大与最小的情况。实验中,为了提高测量波长的精确度,测量多个极小值的位置,设S0为第一个极小值的位置吗,S n为第(n+1)个极小值的位置,L=|S n-S0|,则波长λ=2L/n。 三、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1)单缝衍射实验 1、打开DH1121B的电源; 2、将单缝衍射版的缝宽α调整为70mm左右,将其安放在刻度盘上,衍射版的边线与刻度盘上两个90°对齐。

单缝衍射实验报告

单缝衍射实验报告 篇一:北邮单逢衍射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测量实验 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XX211204指导老师:李莉 20XX年3月 实验二单缝衍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电磁波的单缝衍射时衍射角对衍射波强度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电磁波单缝衍射现象 三、实验设备 s426型分光仪 四、实验原理 图1单缝衍射原理 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宽度和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就要发生衍射的现象。在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并不是均匀的,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在中央的两侧衍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此时衍射角为??sin -1

? 其中?是波长,?? 是狭缝宽度。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然后,随着衍射角增大,衍射波强度又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极大值,角度为:??sin? -1 ?3?? ??(如图所示)2??? 图2单缝衍射实验仪器的布置 仪器连接时,预先接需要调整单缝衍射板的缝宽,当该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狭缝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此刻线应与工作平台上的90刻度的一对线一致。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在小平台的180处,此时小平台的0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这时调整信号电平使表头指示接近满度。然后从衍射角0开始,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10,读取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下来,这时就可画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并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算出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并与实验曲线上求得的一级极小和极大的衍射角进行比较。 五、实验报告 记录实验测得数据,画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算出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与实验曲线上求得的一级极小和极大的衍射角进行比较。 (a)整理以上数据表格,标注一级极大、一级极小对应的角度值;

电磁场及电磁波实验指导书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指导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08.11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工科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都非常重要,而且系统性、理论性很强,为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开设必要的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对学生加深理解和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好处。 做好本课程的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环节。 在做每个实验前,请务必阅读实验指导书和教材,弄懂实验原理,认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做完实验后,请务必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心得和体会等。

目录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实验 (3) 实验二单缝衍射实验 (5) 实验三双缝干涉实验 (7) 实验四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9) 实验五偏振实验 (11) 实验六布拉格衍射实验 (12)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分光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 分光仪 四、实验原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我们用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测量当电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的反射角,验证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熟悉分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连接仪器,调整系统 如图1所示,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互相正对,它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示两喇叭位置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90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与支座上刻线对齐)拉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后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3、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全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而把带支座的金属反射板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圆盘上的这对与金属板平面一致的刻线与小平台上相应900刻度的一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角度处,这角度读数就是入射角,然后转动活动臂在表头上找到一最大指示,此时活动臂上的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反射角。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实验报告.doc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 【实验目的】 1.定性观察单缝衍射现象和其特点。 2.学会用光电元件测量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并且绘制曲线。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光波遇到障碍时,波前受到限制 而进入障碍后方的阴影区,称为衍 射。衍射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场衍 射,指光源与观察屏据衍射物为有 限远时产生的衍射,称菲涅尔衍射; 一类是远场衍射,指光源与接收屏距衍射物相当于无限远时所产生的衍射,叫夫琅禾费衍射,它就是平行光通过障碍的衍射。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光强I =I 0 (sin β)2β2;其中β=πa sin θλ;a 为缝宽, θ为衍射角,λ为入射光波长。 上图中θ为衍射角,a 为缝宽。 仪器名称 光学导轨 激光器 接收器 数字式检流计 衍射板 型号

【实验内容】 (一)定性观察衍射现象 1.按激光器、衍射板、接收器(屏)的顺序在光节学导轨上放置仪器,调节光路,保证等高共轴。衍射板与接收器的间距不小于1m。 2.观察不同形状衍射物的衍射图样,记录其特点。 (二)测量单缝衍射光强分布曲线 1.选择一个单缝,记录缝宽,测量-2到+2级条纹的光强分布。要求至少测30个数据点。 2.测量缝到屏的距离L。 3.以sinθ为横坐标,I/I0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在同一张图中绘出理论曲线,做比较。 【实验步骤】 1.摆好实验仪器,布置光路如下图 顺序为激光器—狭缝—接收器—数字检流计,其中狭缝与出光口

的距离不大于10cm,狭缝与接收器的距离不小于1m。 2.调节激光器水平,即可拿一张纸片,对准接收器的中心,记下位置,然后打开激光器,沿导轨移动纸片,使激光器的光点一直打纸片所记位置,即光线打过来的高度要一致。 3.再调节各光学元件等高共轴,先粗调,即用眼睛观察,使得各个元件等高;再细调,用尺子量取它们的高度(狭缝的高度,激光器出光口的高度,接收器的中心),调节升降旋钮使其等高,随后用一纸片,接到光源发出的光,以其上的光斑位置作为参照,依次移动到各个元件前,调节他们的左右(即调节接收器底座的平移螺杆,狭缝底座的平移螺杆)高低,使光线恰好垂直照到元件的中心。 4.调节狭缝宽度,使光束穿过,可见衍射条纹,调节宽度,使条纹中心亮纹的宽度约为5mm,且使得条纹最亮,而数字检流计的读数最大,经过上述调节后,上述任何一个旋钮的改变都会使读数变小。 5.测量光强,先遮住接收器的光探头,选择合适的档位,并对读数进行调零,(若不能调零,则记下该处误差,在得到实验数据后减去),若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换挡,则换挡需要调零。调节接收器底座的平移螺杆,观察检流计的读数,能够观察到第三暗纹的出现,单方向转动手轮,沿x方向每次转动,从左侧第三级暗条纹一直测到右边第三级暗纹,记录光电流大小和坐标位置。 6.记录缝宽和测量缝到光探头的距离。 【注意事项】

实验光的衍射

实验八 光的衍射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即有衍射现象,一般衍射分为单缝衍射、多缝衍射和光栅衍射。而根据狭缝形状又有矩形孔衍射和圆形孔衍射之说。所以不同的衍射光,其光强分布特性也不一样。实验要求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物理原理分析和研究各种衍射光的强度分布特性。 【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种衍射光的产生机理。 2. 研究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强分布,加深对衍射理论的了解。 3. 观察各种衍射光的衍射现象,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和研究。 【实验原理】 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方向的现象。衍射现象一般分两类: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其中夫琅和费衍射是指光源和观察者屏离开衍射物体都为无穷远时的衍射。但因为实际做不到无穷远,所以一般要求满足光源和观察屏离开衍射物体之间的距离S 都远大于a 2/λ就能观察到夫琅和费衍射现象。其中a 为衍射物体的孔径,λ为光源的波长。 衍射光强的大小和形状是研究衍射光的主要特性。而不同的衍射物体其衍射光强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下面是几种衍射光的强度分布公式和原理简介。 1.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 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是指衍射物体为一条狭小的可调节的缝,当单色光通过该狭缝时因为光的波粒二性而发生衍射现象。从而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条纹的宽窄和强弱与狭缝的大小有关,为了使衍射条纹清晰可见,狭缝大小不能太大,否则各级衍射条纹分辨不清;也不能太小,否则衍射光太弱,难以被光电管接收到。 如下图1所示,设a 为单缝的宽度,Z 、P 间距为S ,θ为衍射角,其在观察屏上的位移为X ,X 离开屏中心O 的距离为S ×θ,光源的波长为λ。 所以由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可得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强公式为: 2 0)sin ( u u I I =θ (1) u = πasin θ/λ (2)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题名称: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1201 学 班 学 姓 院: 级: 号: 名: 0909120927 苏文强 指导老师: 陈宁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微波分光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2. 了解3cm 信号源的产生、传输及基本特性; 3. 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 二预习内容 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三实验原理 微波与其它波段的无线电波相比具有:波长极短,频率很高,振荡周期极短 的特点。微波传输具有似光特性,其传播为直线传播。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实验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电磁波位于入射电磁波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电磁波和入射电磁波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θr 等于入射角θi。原理如图1.1所示。

图1.1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调整微波分光仪的两喇叭口面使其互相正对,它们各自的轴线应 在一条直线上,指示两喇叭位置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0-180 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拉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后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2. 将反射全属板放到支座上,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 上的90-90 这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 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将金属板与发射、接收喇叭锁定,以保证实验稳定可靠。 3. 打开信号源开关,将三厘米固态信号源设置在:“电压”和“等幅”档。 4. 调节可变衰减器,使得活动臂上微安表的读数为满量程的80%左右。

电磁波反射与折射的研究

电磁波反射和折射的研究 实验目的 1. 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2.研究电磁波在良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 3.研究电磁波全反射和全折射的条件。 ■*■. 实验原理: 1 .电磁波斜入射到不同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如图1所示,平行极化的均匀平面波以角度入射到良介质表面时,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可用下列式子表示为 i 图1.平行极化波的斜入射示意图 入射波: jk1(xsin zcos ) E E m (3x cos a z sin )e E m jk i(xsin a y —e zcos ) 反射波: R〃E —( a x cos jk i(xsin zcos ) a z sin )e 折射波: R//E— a y --------------- e jk i (xsin zcos ) E t T〃E—(a x cos a z sin jk2(xs in )e zcos ) H t z cos ) jk2 (xsin e

1 cos 2 cos 1 cos 2 cos 类似地,可求出垂直极化波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2 cos 1 cos 2 cos 1 cos 2 2 cos 2 cos 1 cos 2.全折射发生的条件: 全折射也即没有反射波,发生全折射的条件可通过令反射系数为零得到。 (1) 对平行极化情形,令R 〃 0,可得全折射时的入射角: 该入射角称为布儒斯特角。可以证明,此时的折射角 90 P 。可见,若电磁波以角 度P 入射到厚度为d 的介质板表面,则 i I ~~ sin cos P \ 1 2 这正是电磁波由 2到1的全折射条件。因此, 当电磁波以布儒斯特角从介质板的一侧 入射时,在介质板的另一侧可接收到全部信号。如图 2所示。 对垂直极化波,类似的推导结果表明,其不会发生全折射现象。 式中, 1 k i 11 , k 2 利用分界面上(z = 0 )电场和磁场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可得斯耐尔反射定律: 和斯耐尔折射定律: sin sin 并计算出平行极化波的反射系数 R /和折射系数T / : R // 1 cos 2 cos T // 2 2 cos sin tan k 1 k 2 1 2 0时 1 1 1 ■ 2

电磁波的单缝衍射实验

一.实验名称 电磁波的单缝衍射实验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波的衍射(绕射)现象,掌握衍射规律。 2、掌握电磁波的单缝衍射时衍射角对衍射波强度的影响。 三.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DH926B 型微波分光仪、三厘米固态振荡器、喇叭天线、可变衰减器、晶体检波器、单缝板 三.实验基本框图 连接好仪器,按实验步骤仔细完成,认真读数。 五.实验基本原理 如图2.1 所示,电磁波入射到缝隙上,在缝隙上产生等效磁流,该等效磁流与入射场的幅度成正比,金属板背面的电磁场可以等效为该等效磁流的辐射,辐射幅度的大小与角度的关系为E=sin[(ka sin] 当sin[(ka sin/2]=0 即(ka sin=2n,a sin=时衍射场出现一级极小值。 当sin[(ka sin/2]=1 即(ka sin=(), a sin=()时衍射出现一级极大值. 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可计算出出现一级极小值时的衍射角为

而出现一级极大值时的衍射角为 其中是波长,a是狭缝宽度,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 六.实验具体步骤 1、如图2.2 连接仪器。 2、调节单缝衍射板的缝宽,选取缝宽为一适当值。 3、将衍射板安装到支座上,使狭缝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此刻度线应与工作平台上的90°刻度的一对线一致。 4、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在小平台的180°处,此时小平台的0°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 5、按信号源操作规程接通电源,调节衰减器使信号电平读数指示接近满度。 6、从衍射角0°始,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1°取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下来。 7、实验结束,关闭电源,将衰减器的衰减调至最大。

实验6单缝衍射

实验6 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 【实验目的】 1. 观察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现象及用光电元件测量其相对光强分布 2. 由单缝衍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计算狭缝宽度 【仪器用具】 光具座、He-Ne 激光器、减光片、可调单缝、光电池、光点检流计、测距机构。 【原理概述】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光谱分析、晶体分析、全息技术、光信息处理等精密测量和近代光学技术中,衍射已成为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接近于光波长的障碍物时(如狭缝、小孔、细丝等),发生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菲涅尔衍射,一类是夫琅2菲涅尔原理,可以导出屏上任一点θP 处的光强为: 220 ) sin ()sin ( sin λ θπλθ πθa a I I = (1) 式中a 为狭缝宽度,λ为入射光波长,θ为衍射角,根据上式可以作出光强分布曲线如图2从曲线上可以看出: ① 当0=θ,光强有最大值0I ,称为主

极大,大部分能量落在主极大上。 ② 当a k /sin λθ=( ,3,2,1±±±=k ) 时,0=θI ,出现暗条纹,因θ角很小,可以 近似认为暗条纹在a K /λθ=的位置上,可见, 主极强两侧暗纹之间的角距离a /2λθ=?,而 其他相邻暗纹之间的角距离均相等(a /λθ=?)。 ③ 两相邻暗纹之间都有一个次极大,这些 极大的位置和相对强度列表如下,可以看到相邻 图 2 两次极大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 【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1. 满足夫琅和费衍射条件的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不用透镜L 1,L 2(图1),而获得夫琅和费衍射图样。 因激光束的发射角很小(1≈d 毫弧度),而且单缝的宽度a 也很小,所以用激光束直接照射狭缝,可认为是平行光入射,而撤去透镜L 1。 另外,只要接收屏与狭缝的距离满足18/2<<λZ a ,即可撤去透镜L 2,而直接在屏上观察到夫琅和费衍射条纹。下面导出这一条件: 如图3,P 0为衍射角θ与0OP 足条件。 (λ<<-)00OP AP -+))2 ((22Z a Z 因a Z >>,可得

电磁波反射与折射的研究(试题学习)

电磁波反射和折射的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 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2. 研究电磁波在良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 3. 研究电磁波全反射和全折射的条件。 二. 实验原理: 1.电磁波斜入射到不同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如图1所示, 平行极化的均匀平面波以角度θ 入射到良介质表面时,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可用下列式子表示为 图1. 平行极化波的斜入射示意图 入射波: ) cos sin (m 1)sin cos (θθθθz x jk z x e E +-+ +-=a a E )cos sin (1 m 1θθηz x jk y e E +-++ =a H 反射波: ) cos sin (m //1)sin cos (θθθθ'-'-+ -'-'-=z x jk z x e E R a a E )cos sin (1 m //1θθη'-'-+ - =z x jk y e E R a H 折射波: ) cos sin (m //t 2)sin cos (θθθθ''+''-+ ''-''=z x jk z x e E T a a E )cos sin (2 m //t 2θθη''+''-+=z x jk y e E T a H E + E t ⊙ ⊙ ⊙ E - θ '' θ ' θ z x H + H - H t

式中, 2221112 2 2111 , , ,εμωεμωεμηεμη==== k k 利用分界面上(z = 0)电场和磁场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可得斯耐尔反射定律: θθ'= 和斯耐尔折射定律: 2 1 2 21 12 1 021sin sin εεεμεμθθμμμ时=== = =''k k 并计算出平行极化波的反射系数R //和折射系数T //: θηθηθηθη' '+' '-= cos cos cos cos 2121//R θηθηθ η' '+= cos cos cos 2212//T 类似地,可求出垂直极化波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θηθηθηθη' '+' '-= ⊥cos cos cos cos 1212R θηθηθ η' '+=⊥cos cos cos 2122T 2.全折射发生的条件: 全折射也即没有反射波,发生全折射的条件可通过令反射系数为零得到。 (1) 对平行极化情形,令0//=R ,可得全折射时的入射角: 1 2 1 2 121 P tan sin εεεεεθθ--=+== 该入射角称为布儒斯特角。可以证明,此时的折射角P 90θθ-?=''。可见,若电磁波以角度θP 入射到厚度为d 的介质板表面,则 2 11P cos sin εεεθθ+= ='' 这正是电磁波由ε2到ε1的全折射条件。因此,当电磁波以布儒斯特角从介质板的一侧入射时,在介质板的另一侧可接收到全部信号。如图2所示。 对垂直极化波,类似的推导结果表明,其不会发生全折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