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一、激情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兴改编,创作了古诗《塞下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教学古诗1. 朗读古诗。

(1)指名读,教师指导。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再指名读,齐读。

2. 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3. 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1.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2.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背诵古诗1.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2. 指名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有这一首,而是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下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塞下曲月黑雁飞单于逃,将军追大雪【教学反思】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的不同特点。

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不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墨梅》说课稿一、说教材:《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2.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3.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XX / X X / X X X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 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 ,这就是会读书。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背诵古诗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复习导入,提示学法1.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可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2.读诗句——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3.明诗意——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

4.悟诗情——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三、导入课题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感悟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乾坤(qián kūn)砚(yàn)池2.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3.资料补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法运用,理解诗意1.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墨梅》创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3个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洛、单”等生字,规范书写“芙、蓉”等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芙蓉楼送辛渐》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欣赏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芙蓉(fúróng)、洛(luò)阳、冰(bīng)心、玉壶(hú)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介绍一下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生自由汇报。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我”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整体感悟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准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优选推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优选推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壶”“雁”的书写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帮助学 生记住字形和笔顺。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芙、蓉、洛”,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 对性、实效性 ,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
①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②引导学生融情想象: 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 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2.学生朗读古诗并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3.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解读“夜”。
1(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2导思: 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3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4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 ,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使学生脑海 中形成一定的画面 ,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2)解读“满”。
1导思: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导学: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一)品读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自古以来就是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前两句,体会“寒”,感悟“孤”。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想画面,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学生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2)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的“寒”和楚山的“孤”。

①导思: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导读:“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着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齐读)(3)引导学生体会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①导思: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相机板书:寒孤)②学生谈体会。

③导学: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

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

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④导思:你认为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指导学生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嚼透一个字。

⑤导读: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感到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3.学习后两句,体会“内心”,感悟“品质”。

(1)学生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2)导思: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他不想回家吗?(相机板书:冰心玉壶)引导学生理解含义。

(相机板书:冰清玉洁)(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并背诵古诗。

(二)品读第二首——《塞下曲》。

1.导入:卢纶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塞下曲》。

2.学生朗读古诗并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3.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解读“夜”。

①(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②导思: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③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④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

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解读“满”。

①导思:“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②导读:一个“满”字让我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相机板书:英勇无畏)让我们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③小结: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是否追上了敌人,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感受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从景入手,抓重点词句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

比如《塞下曲》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芙、蓉、洛、壶、雁”,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壶”“雁”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和笔顺。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芙、蓉、洛”,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1)将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注意读出语气。

(2)搜集边塞诗。

设计意图:将学到的古诗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边塞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的文学积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生接龙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3.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4.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5.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相机板书:墨梅)6.导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梅花,感知梅花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方法,自学古诗1.导学: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学生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4.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5.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感悟诗情1.指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砚、乾坤”都是前鼻音。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2.感悟诗意。

(1)学生汇报诗意,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①(教师出示《墨梅图》)导学:这淡淡的墨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相机板书:梅)②借助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理解“洗砚池”。

③通过填空形式理解“淡墨痕”。

(相机在“梅”的后面板书:花开淡墨痕)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引导学生用小练笔的形式加深对诗句的感悟。

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的)一样。

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

④导读:你能读出梅花清雅宜人的味道来吗?(3)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

(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②引导学生融情想象: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

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③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汇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

四、品味诗境,拓展阅读1.导思: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这样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你是如何理解的呢?2.补充介绍王冕的资料。

3.导学: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无数,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们知道原因了吗?4.小结: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

相机在“清气满乾坤”前写“人”,在后面“托物言志”。

5.导读:梅花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你们能读出那一份气节来吗?6.激情引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若是再无人欣赏你的才华,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要是你到了风烛残年仍一无所有,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若是你现在还能听见我的声音,我想问你,700多年过去了,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7.小结:同学们,诗人咏梅,咏的是梅之淡雅、梅之清香,咏的是梅之精神、梅之气节、梅之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