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文言文二则》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

本课包括两篇文言文:《守株待兔》和《滥竽充数》。

这两篇文言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通过对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含义、分析文言文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3)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2)领悟文言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3)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的美妙;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翻译文言文,学生跟随模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文言文教材;2.制作课件;3.准备文言文翻译工具;4.准备相关文言文拓展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讲述一个有关文言文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文言文《守株待兔》和《滥竽充数》,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2.两则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内容1. 《叶公好龙》•内容概要:描写叶公喜欢龙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喻和比喻。

•教学重点:领会文言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2. 《驴子拉磨》•内容概要:描写驴子拉磨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勤奋劳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的明喻和直接表达,分析文言文的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解读。

2.课堂讨论与互动。

3.课外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叶公好龙》教学•教师解读文言文,说明文章背景和主旨。

•学生跟读朗读,讨论隐喻和比喻的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理解和感悟。

2. 《驴子拉磨》教学•教师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勤奋劳动的思考。

•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中的明喻和寓意。

•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听说读写综合表现。

2.作业和小测:巩固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希望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一步可以加强文言文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以上是《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前言《文言文二则》是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展开优质课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古文的表达方式、常用词语等。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

–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简单的仿写和创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认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二则》的主旨和核心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古代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能够通过背诵和模仿掌握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化背景,引入文言文学习的话题。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逐段解读《文言文二则》,讲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3. 拓展练习•设计情境练习,让学生用古文描述现代事物或情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文言文二则》主题相近的古体诗歌。

4. 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六、延伸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设置,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题: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则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掌握两则文言文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子。

3.能够独立朗读两则文言文,并能理解其含义。

4.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文言文的中心意思。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古文风格,包括句式、词语等。

2.根据文言文内容回答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板书:文言文二则2. 学习1.让学生自读两则文言文,然后向同桌介绍其中一则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阅读第一则文言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生词和句子。

3.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则文言文,并尝试朗读。

3. 拓展1.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学生分组讨论对文言文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4. 温故知新1.教师让学生回答文言文中的一些问题或做一些针对文言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1.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文。

五、课后作业1.背诵两则文言文中的一则。

2.阅读一篇现代文短文,写出自己对其中一个段落的理解,并进行语文扩展训练。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需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感和古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以上为本次语文教案内容,希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朗读文言文;搜集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

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2)他为什么要夜读?(3)他是怎样夜读的?(4)夜读的结果怎样?(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2.学生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课件显示课文停顿)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恭”和“焉”。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感悟道理1.学生按要求自学。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其他学生补充。

要教给学生理解译文的方法:除了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还可以给关键字扩词理解意思。

(3)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①屏显:②学生照样子试填。

③小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囊萤夜读》是一篇文言文,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本课主要讲述了车胤用萤火虫照亮书本,夜晚勤奋学习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车胤的勤奋精神,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

但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程度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车胤的勤奋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理解文言文句子,掌握生字词,感受车胤的勤奋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车胤的勤奋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萤火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车胤和《囊萤夜读》的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和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选自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司马光》。

这两篇文言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仍然对学生构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能够自主解读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两篇文言文,查找文言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两篇文言文,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气。

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文言文,模拟古代课堂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出示课件16】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7】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板书: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

洙(1221-?)父。

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祝穆善于写文章,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
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

)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本书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

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宋祝穆撰。

穆字和甫,建
阳人。

《建宁府志》载穆父康国,从朱子居崇安。

穆少名丙,与弟癸同受业於朱子。

宰执程元凤、蔡杭录所著书以进,除迪功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

是书前有嘉熙已亥吕午序,盖成於理宗时。

所记分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於下,而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

盖中原隔绝,久已不入舆图,所述者惟南渡疆域而已。

书中体例,大抵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他志乘所详者,皆在所略,惟於名胜古迹多所胪列。

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

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

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

然采摭颇当,虽无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

摛藻掞华,恒所引用。

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

考叶盛《水东日记》,称元绛闵忠诗石刻在广州,《方舆胜览》乃载在封州,又误以为魏矼作,亦讹数字。

幸真迹石刻尚存三洲岩中,则小小舛误,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之详赡尔。

【与文章相关的其他资料】
祝穆作品欣赏:
黄花自与渊明别,不见闲人直到今。

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山矾花
玲珑叶底雪花寒,清昼香薰草木间。

移植小轩供宴坐,恍疑身在普陀山。

豫章
豫章偃蹇两苍龙,雪干宁须匠石逢。

借重岁寒双大字,绝胜松拜大夫封。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焉(yān niān) 贫(pín tān)
卒(zhú zú) 勤(qín qíng)
二、看拼音写汉字。

nánɡ yínɡ yè dú bó xué duō tōnɡ jiā pín zú yè
()()()()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中。

1.车胤家贫,没有灯油夜读,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是()
A.映着雪读书。

B.凿壁偷光。

C.把萤火虫放在布袋里,就着萤光读书。

2.胤恭勤不倦.。

()
A.疲倦
B.厌倦
C.倦怠
3.家贫.,不常得油。

()
A.少
B.穷困
C.贫民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问之.,曰:“欲作针。

”( )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3.“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A.方才
B.正在
C.方形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囊萤夜读》这则文言文,讲了车胤借助萤火虫的光夜读的故事。

你还听出过类似的故事吗?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
一、焉(yān) 杵(chǔ) 贫(pín) 勤(qín)
二、囊萤夜读博学多通家贫卒业
三、1.C 2.A 3.B
四、1.之:老婆婆 2.弃:放弃 3.B
五、我还知道,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和车胤一样,学习刻苦勤奋。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