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热害及防治通用版
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

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煤矿矿井热害是指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引发矿工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身体受热过多,出现热病和其他相关健康问题的现象。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深处的高温环境、高湿度环境、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的影响,矿工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威胁,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
因此,煤矿矿井热害的防治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煤矿矿井热害,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改善矿井通风条件:煤矿矿井通风是防治矿井热害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合理布置通风系统,增加矿井的新风量和排风量,调节新风温湿度,降低矿井的温度和湿度,是有效防治煤矿矿井热害的首要任务。
具体措施包括:1.合理设置通风系统。
选择适当的风量、风速和风向,确保通风系统能够有效地将热空气排出矿井,同时保证矿井的通风畅通。
2.增加矿井新风量。
通过增设新风井或调整既有新风井的位置和形式,增加新风量,降低矿井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优化通风路径。
通过优化通风路径,减少风力损失和风机功耗,提高通风效果。
二、提高矿工防暑救护能力:矿工是矿井热害的直接受害者,提高矿工的防暑救护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矿工的热损伤和热病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矿工健康监测。
对矿工进行体温、心率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出相应的防护处理。
2.提供适宜的防暑具备。
矿井内应配备矿工防暑用品,如防暑服、防暑帽、防暑饮料等,确保矿工能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
3.加强矿工防暑知识培训。
定期进行矿工防暑知识培训,教育矿工掌握正确的防暑技巧和应急处理措施。
三、改进作业方式和工作环境:通过改进煤矿开采作业方式和工作环境,减轻矿工在高温环境下的劳动强度和体力负荷,降低矿工受热程度,是防治矿井热害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调整工作时间和休息安排。
根据矿井内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调整工作时间和休息安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和间隔。
2.改进作业方式。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减少人工劳动,降低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减少矿工在高温环境下的暴露时间。
2024年煤矿的热害及防治

2024年煤矿的热害及防治
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和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煤矿中存在的高温环境给井下工作人员的生产安全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煤矿热害是指煤矿中由于高温环境引起的疾病和工伤。
主要表现为中暑、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性晕厥等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容易失调,导致中暑和其他热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控制煤矿的热害,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煤矿地下环境通风良好,能够及时将矿井中的热量和有害气体排出,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和湿度。
2. 设立降温设备和救生点:在煤矿中设置降温设备,如喷淋装置、冷风机等,为工人提供相对凉爽的工作环境。
同时,设置救生点,提供紧急救援和治疗。
3. 增强员工的健康意识:加强员工对热害的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鼓励员工在高温环境下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如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等。
4. 定期进行体温监测:对于从事高温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对高温工作场所进行技术改造:使用节能降温设备、改善工地排风系统等,以降低环境温度。
总之,煤矿热害及其防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和解决。
只有加强预防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工人的生产安全和健康。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煤矿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地下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等因素,矿井内温度往往较高,容易导致热害的发生。
煤矿工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受到热应激、中暑等热害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煤矿的热害防治十分重要。
一、煤矿的热害种类及症状1. 热衰竭:煤矿工作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出现体力疲乏、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
2. 热晕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出汗过多,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
3. 热中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导致体温升高过快,出现面色潮红、皮肤湿润、体温升高、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
二、煤矿热害的防治措施1.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煤矿内的通风条件,增加新风量,使矿井内空气流通,减少温度升高的可能性。
2.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减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
3.加强工人体质训练: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提高工人的体质,增强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4.定期体检和体温监测:对煤矿工人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热害的发生。
5.提供适当的防暑降温用品:为工人提供透气、吸湿、散热的工作服和适当的防暑饮品,帮助工人降低体温,减少热害的发生。
6.加强员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工人的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提高工人的防范意识,减少热害的发生。
7.及时处理热害事故:一旦发生热害事故,应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将受害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给予冷却、补水等急救措施,然后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煤矿热害防治的意义1.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煤矿热害是一种严重威胁工人生命安全的疾病,防治热害可以有效减少工人患病和死亡情况的发生。
2.提高生产效率。
煤矿热害会导致工人身体不适,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防治热害可以提高工作环境、减少工人因病休假的情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减少经济损失。
2024年煤矿的热害及防治

2024年煤矿的热害及防治引言: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然而,煤矿采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害,对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2024年,煤矿的热害及防治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煤矿热害的形成原因煤矿采掘过程中,由于地下条件的限制,矿工们必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作业,同时,高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导致地下煤矿的热害形成。
具体原因如下:1. 煤层自燃:煤矿中的煤层含有一定的挥发分和易燃物质,当煤层内部温度过高时,这些物质会自燃,产生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进而引发火灾。
2. 高温环境:地下矿井的通风条件不佳,气温往往比地表高很多,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会加剧矿工工作时的不适感,甚至造成中暑等严重后果。
3. 湿度:由于矿井通风不良,地下环境湿度较高,加之矿工大量出汗,使得湿度进一步上升,给矿工带来不舒适的工作环境,并可能引发疾病。
4. 二氧化碳积聚:煤矿开采过程中,矿工与机械设备的作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由于矿井通风不良,这些有害气体很难及时排除,积聚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给矿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二、煤矿热害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热害,煤矿防治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以下是几种煤矿热害防治常用的技术措施:1. 加强通风控制:提高矿井的通风能力,加强空气流通,有效降低矿井的温度和湿度。
可以采用增加风量和提高风速的方式,推动空气的流通,降低通风阻力。
同时,定期清理矿井内的积尘,确保通风道畅通。
2. 有效降温:使用降温设备,如制冷设备、湿帘等,将矿井温度降至适宜的范围,保障矿工的工作环境。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采取适当降温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矿工中暑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煤层自燃监测:建立全面的煤层自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煤层自燃的迹象,采取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
这可以通过监测矿井内的气体浓度、温度和煤层温度等参数来实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火灾的发生。
矿井热害及防冶技术

矿井热害及防范技术矿井热害是指煤矿或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井较深、煤层热、地质构造及矿井通风等原因,导致矿井内温度过高,造成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和生产安全的影响。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气候下,矿井热害更是一大难题。
为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矿井热害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矿井热害可以导致人体体温调节障碍,引起脱水、中暑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发生。
高温环境还会加剧作业人员疲劳度,降低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2.对生产的危害高温环境对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也有不良影响。
机械设备的工作效果和寿命会受到影响,电气设备的故障率也会增加。
此外,矿井热害还会导致煤尘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
防范技术防止矿井热害,需要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是要加强通风。
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通风系统通风是防范矿井热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进通风系统,增加风量和风速,进行合理布风,可有效降低矿井内的温度。
2.合理布局和采样方案合理的矿井布局和采样方案可以使采煤的工作面和通风系统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温区域的形成,减少矿井内空气回流,以降低温度。
3.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包括对作业人员进行中暑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作业场所的环境实行严格监测,高度重视预防措施,严格防范矿井内热害的发生。
4.优化矿井运营通过优化矿井运营,如适当调整采煤的进度和速度,合理布置输送工具等,可减少运行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矿井内的温度。
5.技术措施如采用降温剂、矿渣覆盖、水雾挂帘等技术措施,有助于降低矿井内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结论矿井热害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矿井内的高温环境有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生产安全事故等等。
因此,有必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防范矿井热害,比如优化通风系统、合理布局和采样方案、科学管理、优化矿井运营和采用技术措施等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井内的温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和高效生产。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煤矿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热害。
煤矿的热害主要包括煤尘爆炸、煤层火灾和煤炭自燃等问题,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热害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煤矿热害的认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首先,煤矿的热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1. 煤尘爆炸:煤尘是煤矿中常见且易燃的粉尘,当煤尘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火源或电火花等外界热源就容易发生爆炸。
2. 煤层火灾:煤层火灾是指煤矿煤层中煤体的燃烧,一般由于电器设备、自燃等原因导致。
3. 煤炭自燃:煤炭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热源的作用,会发生自发燃烧现象,导致火灾。
其次,煤矿热害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 人员伤亡:煤尘爆炸、煤层火灾等热害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甚至是人员死亡,给煤矿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2. 装备损坏:热害事件中的高温、火焰等会对煤矿设备设施造成破坏,导致生产中断、设备报废等严重后果。
3. 资源浪费:热害事件发生后,煤炭资源的浪费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了有效地防治煤矿热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矿井工作面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 煤矿通风系统改造:加大对煤矿通风系统的投入力度,优化通风系统设计,增加通风设备的数量和效率,及时清除煤尘和有害气体,降低煤尘爆炸和煤层火灾的发生概率。
3. 加强火灾监测和预警:采用先进的火灾监测设备,对煤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做好火灾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
4. 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对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能够有效应对煤矿热害事故。
5.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完善煤矿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建立灭火水源,提高火灾扑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总之,煤矿热害是煤矿安全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正式版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正式版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矿井热害的形成地壳最表层的温度受地面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到一定深度,这种影响基本消失,从而地温保持恒定。
地温常保持恒定的带称为恒温带。
在恒温带以上,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而具有周期性的变化,故称为变温带。
在恒温带以下,地温的变化受控于地球的内热;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温,故称为增温带。
恒温带则是变温带与增温带的分界面。
由于恒温带的深度大都为十余米、数十米,而矿井生产的深度大都为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远远深于恒温带的深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地温增高,当地温超过某一温度时,就产生了矿井的热害问题。
可以说,热害是矿井生产向深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 矿井高温环境的危害正常人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温基本上维持在37℃。
在体力劳动等情况下,体内能量代谢过程加速,产热增大,人体通过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增加及呼吸加速等途径,将体内产生的热量送到体表,,以辐射、传导、对流以及汗液蒸发等换能换热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周围大气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的变动范围内。
高温的工作环境会使人感到不舒适,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大事故率,影响安全生产和降低工作效率。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模版

煤矿的热害及防治模版一、热害定义及危害性分析1.1 热害的定义热害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由于机体热平衡紊乱,导致发生生理功能障碍或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状态。
1.2 热害的危害性煤矿作业环境通常温度较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引起人们发生热衰竭、中暑、中暑性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热害的分类及表现2.1 热衰竭病症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眼花,眩晕等症状,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
严重时可引起昏迷和生命危险。
2.2 中暑病症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口渴,头疼,体温过高,神志不清,肌肉酸痛等。
2.3 中暑性心脑血管疾病病症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视物模糊等,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昏迷等症状。
三、热害防治措施3.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热害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使煤矿工作人员提高对热害的认知,以便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合理调节工作环境通过降低煤矿工作区的温度,如使用降温设备、加强通风、喷淋降温等,减少高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3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避免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过长时间,以减轻工作人员的体力和心理负担。
3.4 提供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具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具,如通风设备、防护帽等,保障员工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和健康。
3.5 加强员工的体质训练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改善员工的体质,增强抵抗高温环境的能力。
3.6 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热害防治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大对热害防治的监督力度,确保煤矿工作环境的安全。
3.7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当发生热害事故时,要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包括立即停止作业,及时送医治疗,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四、热害防治效果的评估4.1 建立热害防治效果的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热害防治效果的评估体系,包括对员工体温、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监测,以及对员工的满意度调查等。
4.2 定期进行热害防治效果评估定期进行热害防治效果评估,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防治措施,提高热害防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479
矿井热害及防治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矿井热害及防治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矿井热害的形成
地壳最表层的温度受地面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到一定深度,这种影响基本消失,从而地温保持恒定。
地温常保持恒定的带称为恒温带。
在恒温带以上,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而具有周期性的变化,故称为变温带。
在恒温带以下,地温的变化受控于地球的内热;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温,故称为增温带。
恒温带则是变温带与增温带的分界面。
由于恒温带的深度大都为十余米、数十米,而矿井生产的深度大都为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远远深于恒温带的深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地温增高,当地温超过某一温度时,就产生了矿井的热害问题。
可以说,热害是矿井生产向深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矿井高温环境的危害
正常人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温基本上维持在37℃。
在体力劳动
等情况下,体内能量代谢过程加速,产热增大,人体通过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增加及呼吸加速等途径,将体内产生的热量送到体表,,以辐射、传导、对流以及汗液蒸发等换能换热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周围大气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的变动范围内。
高温的工作环境会使人感到不舒适,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大事故率,影响安全生产和降低工作效率。
同时,人在高温条件下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时,如果周围环境的冷却能力不足以吸收人体散发的热量,就会造成热量在体内蓄积,过高的热环境甚至使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失调。
在失水、心功能不健全、过度出汗后汗腺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促使热量在体内的蓄积并导致大汗不上、体温升高、头昏、呕吐等中暑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3降温措施
为保障矿工的身心健康和生产的安全进行,我国的矿山安全条例规定:井下工人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超过时应采取降温和其他保护措施。
同时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超过26℃,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空气温度超过时,要采取降温措施。
改善矿内气候条件的措施很多,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为非人工制冷措施,即矿井通风;一般来说,在地
温31℃以上、37℃以下时,可能产生热害,但这种热害一般通风方法(即:非人工风流的措施)就可以解决。
二为人工制冷来冷却风流的措施,也称为矿井空气调节;在地温达到37℃以上的地区,一般来说,单靠加强通风降低温度难以达到目的,应考虑采用人工制冷降温系统。
矿井通风是采用机械或自然的通风方法,为矿内采掘工作面及机电硐室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来冲淡、带走有毒有害气体,以满足工作人员和产生的要求。
具体措施有:加大通风强度,可以降低风温、改善气候条件;改革通风方式,将上行风改为下行风,可使工作面的风温降低
1~2℃;选择合理的通风系统,如缩短进风路线的长度,在巷道环境条件和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风路越短风流升温越小。
在高温矿井中,当采用加大风量等非人工冷却系统措施都无法使矿内气温达到安全规程规定的标准时,就必须采取人工制冷冷却风流的措施,也就是采用制冷设备对矿内空气进行冷却。
巴西、德国、南非、俄罗斯等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井降温的工作;我国也开展了矿井降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起多个井下集中降温系统。
4个体保护
在矿内某些气候条件恶劣的地点,由于经济和技术上
的原因,不宜采取风流冷却措施时,可以让矿工穿上冷却服,以实行个体保护。
穿着冷却服是保护个体免恶劣气候环境危害的有效措施;它的作用是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防止其对身体的对流和辐射传热;使人体在体力劳动中所产生的新陈代谢热能,较容易地传给冷却服中的冷媒。
供矿工穿着冷却服,必须满足降温以便于劳动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在高温环境里作业的矿工应该注意多饮水,以补充汗液的流失,防止脱水;注意营养,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补充能量的代谢;注意饮食,补充汗液中失掉的盐分;注意休息,恢复体力,保持身体健康等。
5地热的利用
地热(包括地下热水)是矿井热害的主要热源,但在一定条件下,地热又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
如我国北方冬季气温较低,当井筒有淋帮水时,往往发生冰冻,造成卡罐、坠罐、落冰伤人和管道冻裂等事故,同时过低温度的风流还会危害工人健康,降低劳动生产率;利用地热来预热矿井的冬季进风,达到防冻、保证井筒安全提升的目的,即为地热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矿山,由于热水的出现,一方面加重了矿井热害的程度,使治理热水成为这类矿山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步骤;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情况下,热水又是资源,成为
矿山的宝贵财富。
热水作为能源和水源,可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当矿井热水含有某种或某些有益的矿特质和微量元素,达到饮用水或医疗用水的标准时,其利用价值将更大。
在矿山,开发利用矿井热水,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不必设置专门的热水开发工程,矿井系统本身就是热水开发工程的主体,可以节省投资。
因而,对于矿井地热、矿井热水、应除弊与兴利相结合,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