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必考一词多义词讲课教案
《一词多义》复习教案

《一词多义》复习教案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学习一词多义
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
个关于一词多义的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
2.掌握常见词语的不同意思及其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通过认读词义猜测句意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词多义的概念,以及已经学过的常见一词多义词汇,并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吗?请
举个例子说明。
2.呈现:
选择几个常见的一词多义词汇,如“打”,“画”,“钢”,“花”,“青”,向学生展示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并请学生观察词语
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3.辨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词语。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并列举出3-5个不同句子作为例子。
然
后让每个小组轮流给其他小组出题,让其他小组猜测这个词语的意思。
4.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请举例说明。
5.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复习一词多义的概念和学过的一词多义词汇。
6.作业:
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选择3个自己熟悉的一词多义词汇,并举例说明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高考文言文一词多义课件

以“引”为例:
意义
例句
本义 引申义
拉开弓 牵、拉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
伸着
课堂小结
一个词语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 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
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 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意义
例句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引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 颇蔺相如列传》
义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时小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
项是(
)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①②/③④/⑤⑥
3、词的比喻义 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 本 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 “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高中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教案

高中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教案一、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也会有不同。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做题目前首先要: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二、方法1、自行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2、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初中文言文词语讲解教案

初中文言文词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基本词语。
2. 学生能够通过词语讲解,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
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语及其含义。
2. 词语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和搭配。
教学难点:1. 词语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
2. 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
教学准备:1. 文言文教材或选文。
2. 词语讲解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让学生分享自己记忆深刻或觉得有趣的文言文词语。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初中文言文词语讲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选文,注意观察和记录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三、讲解词语(20分钟)1. 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选取一些常见的、易错的或特殊的词语进行讲解。
2. 讲解时,要注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以及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
3. 举例说明词语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和搭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填空、翻译或写作。
2. 学生可以相互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和纠正错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文言文词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课后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加深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言文知识竞赛或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初中文言文词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词语的讲解详细易懂,举例恰当,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练习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语,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字电子教案

初中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字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领、判、守、兼。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⑩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
⑪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⑫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
高考语文学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词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和辐射式)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五、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教学重难点】1.能灵活运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课外文言文2. 准确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特色讲解】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学目标:1.建构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了解掌握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教学重难点:1.建构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了解掌握本义引申义假借义;3.落实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
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应当积累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
正史一般以年号纪年,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
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二、文言文实词知识建构(一)文言实词和虚词1、文言实词和虚词,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文断句及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和虚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
因而,准确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理解其含义,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2、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二)汉字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形旁1.植物类形旁:艹木禾瓜果豆2.动物类形旁:虫犭豸鸟隹羽鱼牛马3.静物类形旁:山氵冫土阝贝钅刂衤纟4.现象类形旁:日气雨灬宀冖穴欠5.人类形旁:亻彳月忄页礻讠扌辶廴攵(校长说:咱们清华人都是实诚人哪,欢迎是不掺丝毫水分的,所以我们就将“热烈”写成“热列”了。
)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一)词义系统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4)计将安出(产生)着)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方(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3)更上一层楼(再、又)(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固(1)君子固穷(安于)(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顽固)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2)及鲁肃过寻阳(到)(3)人恒(过犯过失)(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定国号)(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惠(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间(1)立有间(一会儿)(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见往事也(知道)借(1)每假借于人(借)(2)愿借子杀之(依靠)(3)借第令毋斩(即使)景(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居(1)面山而居(居住)(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2)举头望明月(抬头)(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3)以为妙绝(极)(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5)往来而不绝者(断)尽(1)林尽水源(尽头)(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际(1)横无际涯(边际)(2)外与于际(接,连接)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颓然就醉(接近)苦(1)何苦而不平(愁)(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开(1)连月不开(放晴)(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3)存者且偷生(暂且)去(1)一狼径去(离开)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3)若为佣耕(你们)(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3)罗敷善蚕桑(擅长)少(1)少时(一会儿)(2)意少舒(稍微)(3)饮少辄醉(不多)(4)陈涉少时(年轻)J'舍(1)屋舍俨然(房屋)(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2)使于秦(出使)(3)使子为使(使者)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5)整个(通计一舟)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谓(1)谓为信然(说)(2)谓先主曰(对)(3)太守谓谁(是)(4)予谓莲(认为)(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6)太守自谓也(命名)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xiǎn,少)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信(1)谓为信然(确实)(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皆次当行(行列)(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3)杂然相许(赞同)(4)高可二黍许(左右)效(1)恐托付不效(成功)(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吏呼一何怒(多么)(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已(1)骨已尽矣(已经)(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2)宾客意少舒(心情)(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十一、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