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推荐文章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心得体会热度: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心得体会热度: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热度: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心得热度: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_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有感作文热度: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篇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篇二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喜好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仁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啊,不让不仁的东西外加到他身上。

真有谁能够一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过力有不足的。

大概有这样的人吧,我没有见过啊。

”探究孔子为何说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皇疏》说:本章“叹世衰道丧,仁道绝也。

言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也。

又言,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

故范宁曰:‘世衰道丧,人无廉耻。

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好仁恶不仁,我未睹其人也。

’”皇侃等有所探讨,指本章感叹世事衰微正道沦丧,而仁道断绝。

说我未曾见有这样一个人,见他人践行仁进而喜好仁的。

又说,我也不曾见这样一个人即使不能自己践行仁,如果见他人不仁因而自己憎恶的。

所以范宁说:‘世事衰微正道沦丧,人没有廉耻。

见仁者既不喜好他,见不仁者也不厌恶他。

喜好仁厌恶不仁,我未见那人呀。

’”处春秋末世,孔子看尽家国天下兴亡。

西周“文武之隆,遗在成康”(王充《论衡》)。

周公立德,成康治世,成就了“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周本纪》)。

然而,西周盛世仅维系了四十余年。

康王之子昭王专擅征伐,攻楚兵败而葬身汉水。

周朝如明日黄花,走向衰落。

至孔子时,周朝走向“礼乐崩坏”已有四百余年,以至于民风不古,周礼不遵。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仁,可谓至上理想;然现实是“好仁者”不见,“恶不仁者”也不见。

故《皇侃》引范宁语:“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礼记·表记》所载“子曰”说得更为绝对:“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时仁道之穷,可见一斑。

故《邢疏》也说:“此章疾时无仁也。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

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

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

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1】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

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

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

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

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的一些教导和启示。

以下是此章节的一些重要启示:
1. 学习要有目的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习和修身,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去追求。

2. 学习要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进取、学习新知识、修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学习要适应时代变化:孔子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学习者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开拓新的思维和方法。

4. 学习要脚踏实地:孔子讲究实际行动,他主张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

5. 学习要有正向的影响力: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6. 人的修身要从小事做起:孔子强调,修身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慎言、慎行,尊敬父母、师长等,通过这些小事的操守,才能在德行上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第六章的启示是要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注重实际行动,适应时代变化,通过修身来影响他人和社会,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46当然,沙漠区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个个挺起叶子上的刺,像一头头好斗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们:“离我远点儿,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大人继续喝酒,我继续吃菜。

刚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猪大妈,我刚准备和他骂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就有两个字在我头上飘——淑女,我立刻换了个嘴脸。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47《论语》,论是编撰的意思,排比的意思,语是语言、话语、,论语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的话,孔子和弟子说的话,孔子的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讲的话它编撰到一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的标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创作:
在孔子的教导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孔子强调了追求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实际而务实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过分迷信命运。

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当像追求享乐一样追求美德,并将其作为一种习惯。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孔子谈到了遵守命令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它们的要求去行事。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遵守命令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威望。

孔子教导我们坚持原则,不违背道义,以及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成长。

孔子强调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同样的待遇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孔子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努力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做出贡献。

孔子在论语第6章中向我们阐述了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后感、美文摘抄、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after reading,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
笔记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
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
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我未见好仁者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
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二层次是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
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

这里的好和恶是
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

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
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
是生活的辩证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
不仁的人。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
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
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

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
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

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

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
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

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
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
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

意思是说:有
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
的人的。

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还有一种
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
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

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

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
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
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
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
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

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