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品德通案

四年级下册品德通案

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段艳红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温少霞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温少霞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温少霞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温少霞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温少霞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李静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2012 -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邯郸县实验小学教学通案主备人:陈丽敏授课人: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文明的摇篮精选教案之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文明的摇篮精选教案之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是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没有国家、政府、法律、文化和经济等现代社会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的生产方式是靠自然的物质条件来生活的,这种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

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是狩猎、捕鱼、采集、种植和畜牧。

在狩猎中,人们主要依靠弓箭枪、石斧和石锤等工具打猎,主要猎物有野兽、鸟类、鱼虾和昆虫等,以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

在原始社会捕鱼方面,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棍子、渔网和鱼叉等,以捕捞河流、湖泊、海洋中的鱼类和贝类。

采集是原始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生产方式。

人们通过采集果实、蔬菜、树叶、树根、草药、蜂蜜等野生植物,满足食物和药品的需求。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采集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当时的人们没有发展出农业和畜牧业,采集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活方式。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原始社会中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因为人们不再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了。

农业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农业中,人们使用犁、锄头、镰刀等工具耕种土地,种植谷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通过农业,人们实现了减少狩猎和采集,从而达到了大规模生产、统一管理的目的。

至于畜牧业,人们通过饲养各种家畜来满足他们的食品和材料需求。

在新石器时代,野兽数量有限,很多野兽被捕捉过于频繁而濒临灭绝,因此人们开始养殖一些家畜,如牛、羊、猪、鸡等,以满足食品和材料需求。

畜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的生活处于自然界中,面对着人类文明的摇篮。

虽然生产方式和现代社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它也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为后来地社会形态奠定了基础,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为人类进化的路程奠定了基础。

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十分原始和简陋,但却对后来的社会形态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明白生产方式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请把下列历史事物与文明古国连线搭配。

A.金字塔 a.古代中国B.种姓制度 b.古代印度C.《汉谟拉比法典》 c.古代埃及D.分封制 d.古巴比伦王国【答案】A—c;B-b;C-d;D-a。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在雅利安人统治时期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分封制是古代中国西周时期确立完善的。

2.【答题】文明成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辨别下列文明成就表述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古代阿拉伯人创造的十个记数符号,传到欧洲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判断: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2)古代印度的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属于婆罗门等级。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答案】(1)错误;把阿拉伯改为印度。

(2)错误;把婆罗门改为刹帝利。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十个数位计数法。

(2)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阿拉伯改为印度。

(2)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充当祭司,有权侍奉神灵,解释宗教法典,充当国王顾问。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国王和贵族组成的武士阶层,把持着国家的军事、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是吠舍,由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当地居民。

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婆罗门改为刹帝利。

3.【答题】列举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名称。

【答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21课时《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21课时《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的内容有以下特点:其一,相对于以往高中历史内容几乎是全新的知识;其二,本模块的内容体现出学科综合性;其三,多是生活层面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选自教育部审定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是本模块的起始课,学习本课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整个模块的学习具有基础作用。

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由采集、狩猎转向种植和畜牧,一跃而成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掌握用火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也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作用。

学情分析:在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有了提升。

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习问题是:其一,相对于以往高中历史内容《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是全新的知识;其二,本模块的内容体现出学科综合性特点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补充历史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因素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多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基于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和早期农业传播情况,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交融性,学会尊重多样文明。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第一课时农业孕育着文明教学目标: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都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土地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教学活动与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种植,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配合农事生产,它们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历法,建造了很多伟大的工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在《农业孕育着文明》这一课将要学习到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二、现在请同学们先阅读书本20——21页,并回答,这里提到了有关我国的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有哪些?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早期陶器上面的图案反映了早期人们都劳动的重视,劳动人们通过把自己崇尚的东西刻画到生活用具上,粗糙的文明就这样发展起来了.各地人民根据不同的耕作需要,创造了不同的历法:古埃及人创造了一年12个月,共365天;古巴比伦人创造了一个星期7天,中国人根据农事耕作创造了农历.这些都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三、知识拓展:了解埃及的金字塔.(视频.)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土地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土地崇拜:观看视频《五色土》了解桑蚕文化.观看视频《桑和蚕》茶文化:观看视频《茶文化》每观看一段视频后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四、小结.(略)第二课时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2、了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节日文化.3、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教学活动与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孕育着文明》这一课,知道了在劳动的过程中,各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中了解了古埃及人的历法,金字塔,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星期",还有中国人的"农历",五色土,桑蚕和茶文化等.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耕作,获得丰衣足食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所以说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祖先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化,又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习俗.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2页,阅读22—27页的内容,并思考,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了解各国各民族的特色节日.在一这课里,我们要了解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是各个不同地方不民族的人民的节日,第二个是各国,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第三个是了解我国传统的食物——豆腐的制作过程.1、简单介绍"洛萨尔";2、观看"火把节"视频,了解彝族,白族的火把节.3、学生自己介绍感恩节的来历.4、简单介绍过年,日本和中国有着相似的传统.三、介绍各地的饮食习惯.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南北的主要食物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饮食.学生自己介绍世界各地特色的食物.了解豆腐的制作过程.阅读书本的漫画,并结合教师播放的幻灯片,了解豆腐的制作过程.四、小结(略)。

关于农业的名言

关于农业的名言

关于农业的名言农业造就了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名言。

这些名言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的理解和认同,也传递着深刻的农业智慧和思考。

下面是一些关于农业的名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1. “农耕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这是中国古代农学家李时中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耕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的重要性。

农耕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农业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感悟。

”这是美国农学家威廉·阿丹姆斯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农业需要农民们对土地和自然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以保持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健康。

3. “农业的春天需要智慧的播种。

”这是英国农学家乔治·威廉·艾博特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农民们的智慧和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农民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这是中国农业专家袁隆平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和农民的价值。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的中坚力量。

只有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才能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

5. “农业是生命的摇篮,健康的保障。

”这是印度政治家莫努章德·阿姆萨利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业对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性。

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的食物和营养,也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6. “农业的真正财富是土地的肥沃。

”这是罗马哲学家谷内斯的名言。

他强调了土地的肥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和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7. “农业是生活,也是生命。

”这是中国农学家袁隆平的名言。

他强调了农业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农业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人类生命的基石和社会经济的支柱。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学们好!1953年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邓小平有句话说得好,“农业搞不好,工业发展很困难。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第二个知识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了解当时,我国是如何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正文】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日子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年轻的你们根本不熟悉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是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你们的爷辈们就是用这些传统的农具从事个体经营方式的农业生产,这种个体经营方式,存在许多个体生产所难以克服的困难,还是靠天吃饭。

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只能卖地卖房,好不容易翻过来的身又翻了回去。

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了旧社会”。

同时,落后的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发展缓慢,无法给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和广大的销售市场,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面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和为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电影《金光大道》就是对芳草地农业社会改造的描写。

农民刘祥妻子生病,两个孩子还小,家里缺少农具,没有牲畜,到了耕种的季节,无法及时耕种,眼看翻了半截的身又要翻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党员高大泉带领大家伙,帮助刘祥种地。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耕种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5人在前面拉犁,1人扶犁,1人播种,共需要7人才能完成。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赛龙舟
龙船饭Leabharlann 粽子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兴起, 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流传至今已两千 余年历史。
龙舟竞渡因其代表的积极向上的爱国、拼搏 精神流传至今,又因其参与性广、竞技性强、观 赏性高、民俗性浓,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形成一 人赛众人帮,一队赛,万民看的观赛奇观。
龙船饭是广东省汉 族传统民俗,珠三角地 区水乡龙船文化的重要 一环,每年端午节期间 ,每每划完龙舟,都会 组织在一起吃龙船饭。
对于村民来说,划龙舟是对神的敬 仰,龙船、龙帽龙船衫、龙船饭都被视 为神圣之物,寓意一种好意头。吃过龙 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麦:秦岭淮河以北
水稻:秦岭淮河以南 玉米:黑龙江及西南一带 花生:山东 甘蔗:台、粤、桂等地
1.起龙:起龙亦称祭龙。一群青壮年的村民,将埋于河床 中的龙舟抬起,搬上岸。
2.下海:下海亦称游龙。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硕的划艇大 力士合力抬起龙舟放下水中。
3.赛龙夺锦:各地的赛手们及村中父老们抬起龙舟放到河 中,摇旗呐喊地进行比赛。
4.收龙:在庆功之后,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头师傅等 带领,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
我喜欢的传统节日
传承、希望
广泛、深入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执 教 者:荔湾区芳村小学 莫丽丽
找节日
名称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九月初九
……
找节日
名称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九月初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 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 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 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 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 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 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 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 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 念伍子胥之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公 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 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 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 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 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 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 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 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 展成棕子。
黄土红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 一个统治者辅佐。这种布置方式, 是以道教阴阳五行学说来表明:坛 上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 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 为白虎,北方为玄武,中间为麒麟 。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 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 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 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 ,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 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 黄五种颜色的土。五色土象征着我们 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 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 ,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 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 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 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关于社稷坛五色土的分布,还有另外一 种说法,有人认为,黄,象征居中的黄帝, 他统治天下,因为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 神辅佐;青,象征东方太嗥,他由手持圆规 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红,象征南方炎帝, 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佐;白,象 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 辅佐;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 管冬天的水神辅佐。
农历六月初六,贵州榕江、车江地区的侗族 还要过一个“洗牛节”,家家牵牛下河,为其洗 身,并杀鸡鸭为牛祝福,愿耕牛清洁平安。据 侗族老人传说,耕牛是牛魔王变的。当初,牛魔 王受玉帝委派向人类传达旨 意,误将“天皇赐 你们一日三餐肚子饱”说成“天皇赐你们一日三 餐肚子还 不饱”,结果害得人们忍饥挨饿。于 是牛魔王便下到人间,帮助人们苦力耕 作,以 作为传达旨意失误的补偿。侗家人为了感谢耕牛 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于是便每年过洗牛节。布 依族地区也有这个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