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科学物质变化

科学物质变化

科学物质变化科学物质变化是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改变和性质变化的科学领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物质的变化,比如水的沸腾、石头的破碎等。

这些变化都是由物质的性质和外界条件决定的。

本文将探讨科学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应用。

一、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系列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形状、颜色、密度等。

这些性质反映了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物质进行变化的基础。

二、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

1. 物态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引起的。

当温度达到物质的熔点时,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当温度达到物质的沸点时,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这种物质的状态转变是一个物理过程,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如燃烧、腐蚀等。

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它体现了物质的内在性质的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物质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变化方式,外因是指外部环境对物质变化的影响。

1. 内因物质的内因决定了它固有的性质和行为。

这包括物质的化学构成、分子结构、原子核结构等。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方式,这是由它们的内部特性决定的。

2. 外因外因是指外界环境对物质变化的作用。

温度、压力、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物质的变化。

例如,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加剧,导致物态的改变;当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化学变化也会发生。

四、物质变化的应用物质变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还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科学研究科学家通过对物质变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转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转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转化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转化是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涉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形态变化。

化学转化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本文将对化学转化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由于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物质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即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另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即生成物),并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2. 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化学反应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化学方程式表明了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

4. 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数量或者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

5.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包括速率常数、反应级别、反应机理等内容。

6.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反应仍然在进行。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称为平衡常数。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结合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通常伴随着放热反应。

合成反应是制备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合成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的反应,通常伴随着吸热反应。

分解反应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分解反应包括热分解反应、电解反应等。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来说,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原子组成的元素,而水则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得到的
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
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化铁,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过程。

4. 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
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感谢大家的阅读!。

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中,无处不充满着各种不同性质的物质。

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存在,或者发生着各种变化。

通过科学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质性质。

1. 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强,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适中,呈现出流动性和较为固定的体积;气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弱,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和可变的体积。

2. 物质的颜色和光泽物质的颜色和光泽由其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特性决定。

不同物质吸收、反射和透射的光波长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3.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质量。

密度高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质量,而密度低的物质则相对轻盈。

通过比较物质的密度,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重量和浮沉特性。

4. 物质的电导性物质的电导性是指其导电能力。

金属等导电材料的电导性较好,而非金属材料通常是绝缘体,导电能力很差。

5.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其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某些物质在溶剂中能够完全溶解,形成溶液;而其他物质则只能在溶剂中部分溶解,或者根本无法溶解。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分子组成的情况下,仅仅改变了其形态、大小、状态或者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例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反应后,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产生气体、溶解、燃烧等。

例如,铁生锈、食物消化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物质世界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水可以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关知识。

1. 固态(冰)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成为固态物质。

在零度以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晶体。

冰的性质是固体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

2. 液态(水)水在常温常压下,以及温度在0℃到100℃之间时为液态。

在液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比较剧烈,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但又能保持一定的接近程度。

这样的结构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

3. 气态(水蒸气)水在高温下或者受热蒸发时会转变为气态,成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自由运动的特性。

在大气压力下,100℃时水开始沸腾,液态水迅速转变为水蒸气。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态,水还有两种特殊的态:过冷态和超热态。

4. 过冷态当水的温度低于0℃,但尚未凝固为冰的时候,称为过冷态。

在过冷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仍然存在,但没有凝聚成冰晶体。

过冷水一旦遇到一个凝固核,可以迅速凝固成冰。

5. 超热态当水的温度超过100℃,但尚未沸腾时,称为超热态。

在超热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非常剧烈,但还没有形成水蒸气的气泡。

超热水容易发生爆炸性沸腾,需要小心处理。

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分子的热运动的不同而引起的。

在升温过程中,水的状态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转变为气态;在降温过程中,状态则相反。

这种变化被称为相变,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变的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影响。

冰具有浮力,可以使得在冬天结冰的湖泊和河流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水体过快蒸发。

液态水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蒸气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蒸发和降水,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平衡。

总之,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孩子们能够对水的特性和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初中一年级物理教案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初中一年级物理教案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初中一年级物理教案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引言】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一概念对于培养对物质的基本认识和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本教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物质的三态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观察和讨论来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原理。

5.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物质的三态变化现象。

6. 小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提问:“你有没有发现,物质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呢?”-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概念解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 通过图示和实物样本来帮助学生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3. 实验演示- 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分别放入冰箱和微波炉中进行加热和冰冻,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例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测。

4. 深入理解- 通过探究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例如:“为什么水在加热后可以变成水蒸气?”-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理解物质在温度和压力变化下的分子运动规律。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方面的科学。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物质的组成一般来说,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吸引或排斥。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但物质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

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性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程度的不同,如氢、氧、氮等。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性质进行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行为。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物态变化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指的是物质的存在形态随温度或压力变化所发生的不同阶段。

物态变化包括固液相变、液气相变、固气相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固液相变和液气相变。

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些物态变化,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处理这些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这篇文章将对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之间,物质分子的相互距离和相互作用力都会产生变化。

在低温高压和高温低压下,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改变。

物态变化时,物质的能量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液体->气体的相变过程中,液体中的分子吸收了外界热量,使得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作用力而脱离液面形成气体。

因此,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是理解其现象和相关计算的基础。

2. 固液相变当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成液态状态时,称为固液相变。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吸收了一定量的热量,其温度不变,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当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成固态状态时,称为凝固。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释放出一定量的热量,其温度不变。

由于固液相变的热量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所以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式计算出固液相变的热量。

3. 液气相变液气相变即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通常称为汽化。

液体的汽化是指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由于获得特定能量而逸出,形成气体。

与固液相变类似,在液气相变中也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即液体变成气体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热量,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4. 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固体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在这一过程中,固体物质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来回运动,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升华过程中,固体物质会吸收一定的热量,使得分子能够克服固体的结合力,脱离固体表面。

例如,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基础知识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2、固体可分为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有关: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进行;沸腾比蒸发;(4)蒸发可: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温度;(2)(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附在尘埃上形成;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而成的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又有,引力和斥力是存在的。

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

(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4、热量(1)概念:物体通过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J)。

比热容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 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J。

4、比热容表(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内陆地区温度变化。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冬季内陆比沿海寒。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取暖。

5、说明(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

6、热量的计算:Q= 。

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

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物体温度升高了℃,温度的变化量Δt = ℃。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

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

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能通过燃烧转化为能,又通过做功,把能转化为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柴油机等。

(1)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冲程、冲程、冲程、冲程。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次功,曲轴转周,飞轮转圈,活塞往返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这时机械能转化为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这时内能转化为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判断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属哪个冲程应抓住两点:一是气阀门的开与关;二是活塞的运动方向。

冲程的名称气门开、关情况活塞的运动方向能量的转化情况吸气冲程打开向下运动压缩冲程两个气门都机械能转化成做功冲程两个气门都内能转化成排气冲程)打开向上运动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能。

(2)燃料的热值①定义:,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读作焦耳每千克。

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

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

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 ,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