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六讲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六讲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凯恩斯主义简介特征: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
发展简史: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又因70年代中期产生的“停滞膨胀”而逐步走向衰败。
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又开始在西方国家政府中发挥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导致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因而被称作“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为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它不仅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史上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繁荣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却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涉及面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此前历次都严重。
英国从1825年首次爆发经济危机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约100年间,经济危机没有中断过,但是程度都不是很严重,通常只使生活水平倒退一两年,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较短。
但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
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1/3以上。
如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退回到1905-1906年的水平;英国倒退到1897年的水平;德国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0.6%。
而1933年,西方国家的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口总数达到四五千万人之多,其中美国的失业率为25%,达到1700万人;英国的失业率为22.5%,达到275万人;德国和法国的失业人数也分别达到700万和200万。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同年6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 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不久表明其对德国 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 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在任教同时, 不仅撰写了大量经济学院总务长。1921~1938年任"全国互助人寿保除 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董事长期间, 其对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为金融界人士必读而且是 抢先收听的新闻。 1940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并在他 倡仪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 必要的工具。1944年7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 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 事,在1946年3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 行第一任总裁。返回英国不久,因心脏病突发于1946年4月21日在索 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 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一)凯恩斯其人
•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 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 (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 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 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 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 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 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31)作 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 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 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 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 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 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 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简答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对自由、平等的看法:自由应该是积极的自由;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凯恩斯还是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认为它可以提高效率和保障个人自由。
充分就业的概念:充分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非充分就业才是社会经济的通常情况。
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就业不均衡。
有效需求的理论: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
国家干预的主张:一方面,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者设法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另一方面,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扩大消费。
政府可以采用“财政赤字”的方式来调节市场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影响:1纠正放任自由主义的缺陷2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4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鼎盛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国家财税的危机;二是滋生养懒汉的现象,相应的高税收也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意愿。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1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
主要措施:改善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险的赔付标准。
1改善社会保险的目标,预防赚钱能力的丧失或降低。
2调节家庭收入,对儿童给予补贴。
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式:为保障基本需要而实施的社会保险、为保证特殊需要而实施的国民补助、为满足基本需要以外的需求而实施的自愿保险。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

一、构筑现代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基石
凯恩斯主义为大危机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思想的建 立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宏观层次的经济学 理论的支持。
主要表现: 第一,通过政府财政政策提高社会福利 水平的思想。 第二,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 思想。
第三 , 以生产为导向以 实现充分就业 为目的的福利价值趋向.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 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一次 经济危机,它涉及面广、程度深、持续时 间长,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此前历 次都严重。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二、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和政 策的影响
凯恩斯所主张的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理论与 政策主张,是资本主义国家克服市场缺陷、对付经 济危机、制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 依据,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 独特的理论基础,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 建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思考题?
3.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充分说明了传统经济 学研究方法的过时。它表明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 分析,已无法分析国民经济总体的失衡问题,也无 法研究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手段问题,所以迫 切需要创立宏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是一种主张国家干 预的宏观经济理论。其产生是以《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 》的出版为标志的。 凯恩斯主义的“革命”意义,主要体现 在以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替传统的资产阶 级经济学、以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代替自由 经营理论上面。他的理论成为罗斯福新政和 福利国家的经济学基础。
第九章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福利思想

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 福利思想
• 本章主要介绍工业革命以来各派社会福利 思想,如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制度学派的主要内容;边际效用学派与奥 地利学派、剑桥学派的经济与社会福利思 想;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庇古福利经济 学及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 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福利国家的社会 福利理论,尤其是贝弗里奇报告及其社会 福利思想;“费边社”与社会民主主义的 社会福利思想等等。
2.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 思想
• 罗雪尔 • 第一,他认为国民经济学绝不单纯是致富术,而是企图分析人 类、判断和控制人类的一种政治科学。 • 第二,他认为所谓国民绝不只是现在活着的许多个人的单纯集 合,对于以前的各个文化阶段也必须作同样的研究。 • 第三,他认为从许多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本质的合乎规律性的 东西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只能将所知道的各个国民从经济上进 行比较研究, • 第四,他认为历史的方法绝不轻率地赞赏或非难某一特定的制 度,因为从来没有过一种制度对一切国民,在所有文化阶段都 是有效的或都是有害的。 • 第五,他认为国民经济的生活和动植物界一样,要经历四个发 展阶段,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而每个国民的进化 都受三种主要经济因素支配,即自然、劳动和资本。ຫໍສະໝຸດ 四、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 (一)福利经济学 • 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 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的出现 • 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 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二、十八、十九世纪的阶级斗争
• 工人阶级的运动分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 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欧洲各国政府不断 扩大社会民主,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福利立 法。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 一、就业一般理要论内容
二、有效需求理论 三、经济危机理论 四、政府干预理论
15
一、就业一般理论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论
失业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充分就业
16
二、有效需求理论
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 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 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是由三大心理规 律所致。
9
补充知识: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 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 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 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 、混乱和倒退状态。
10
补充知识:经济危机的特征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 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 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 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 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 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 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 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
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92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 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 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
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
5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革命性贡献是提出了以 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改变了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提出以来,经济学一直相信的放任自由主 义的思想传统,建立起了影响经济学理论 与实践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凯恩斯主义。
视频资料:罗斯福新政—克服危机对策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对自由、平等的看法凯恩斯主义相信只有在市场机制调节之下,才能达到维护自由的目标。
但是,他们却认为市场机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它调节的极限,因此只能通过国家机制对其进行改良,才能确保人类的自由。
自由不仅要求国家不要干涉人们的自由经济活动,对人民的生活更应该加以保障,使其无老病之忧。
不过,凯恩斯主义还是认为不平等具有一定的功能,会让社会中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我们只要让每个人的立足点平等就可以了。
至于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凯恩斯还是承继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认为它可以提高效率和保障个人自由。
如果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凯恩斯主义算是比较激进的学说,因为它并不是那么相信完全的个人自由和市场机能,他们认为政府有时候还是要出面来干涉调节市场经济,以便保持市场制度的正常运转。
2.充分就业的概念凯恩斯指出,充分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非充分就业才是社会经济的通常状况。
他认为,现实社会中除了“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有在第三种失业类型,即“非自愿性失业”。
因此,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就成为凯恩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认为,要实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必须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应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国民的消费倾向。
他指出,我们生存在其中的经济社会存在许多缺点,其中主要缺点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在财富与所得分配方面的不公平。
“所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重新分配所得,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的。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他指出:“到现在为止,一般人之所以认为有维持相当高利率之必要者,乃是因为觉得非如此,储蓄之诱惑力将不够充分。
但是......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降低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这种办法无疑就使得利率变动,进而调节货币供给,使得资本家愿意投资,多雇佣工人,如此可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所得。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

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社会有效需求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人们花钱数量变动小【他认为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消费量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 那样快,也就是说人们收入越增加,收入和消费之 间的差距就越大,他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 律。】——消费需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四.凯恩斯主义对社会福利思想的 影响
4-1.对纠正放任自由主义的缺陷的影响
与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相比,在分析 的理论根据、立足点、政策主张上凯恩斯提出了截然 相反的观点,使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几乎无立足之地,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宏观干 预政策在实践上也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合理之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年)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 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一 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 “救星”、“战后繁荣 之父”。
代表作《就业、利息与 货币通论》(193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演变 三.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和主
基本主张: “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 由放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完美的自动均衡能力, 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由市场的自我调节加以解决, 即使爆发经济危机,只需依靠市场供求作用进行 自动调节,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经济 就会恢复均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 (一)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 1,就业一般理论: ? 什么是充分就业? ? 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 非充分就业是社会生活的正常情况,充分就业只是资本主
义经济的一种特例 ? 有效需求不足是非充分就业的原因 ? 凯恩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失业,即非自愿失业问题。 ?
稳定的,投资需求则波动较大。刺激投资需求是提高有效 需求的更重要的方面 ? 流动偏好规律:
? 在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中,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规律是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也是政府 ? 1、 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
以财政赤字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政府要承担公共事业 投资,社会福利责任,设置社会保险与救济等。 ? 2、 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 以举债或增加货币量弥补财政赤字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于解救危机和减少失业是一个好方法。 ? 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
? 四、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 (一 )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 ? 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2、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 ? 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 ? (二 )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 凯恩斯主义主要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为基本理念,为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一)凯恩斯其人
?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 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 (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 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 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 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 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 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31)作 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 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 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 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 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 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 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 2, 有效需求理论 ? 3, 经济危机理论: ? 承认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客观
存在 ? 市场的不稳定是常态现象,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和私营经济
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 ?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必须扩大政府职能,加
强国家干预 ? 4,政府干预理论:
? (二)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 2、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20世纪30年代) ? 萨伊定律的破产:供给创造需求,不会发生全面的生产过
剩的经济危机 ? 自由放任主义的破产 ? 微观经济学以个量分析为主,研究资源自由配置,利润最
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无法解决国民经济总体的失衡问题
? (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 三、凯恩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 (一)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 1、什么是有效需求 ?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 3、有效需求不足由三个心理规律引起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有效需求中消费需求是相对
? 1936年出版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 简称《通论》)。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形成。除《通论》 外,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论货币改革》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货币论》 (A Treatise on Money, 1930)。这两部著作是其研究 货币理论的代表作
? 同年6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 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不久表明其对德国 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 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在任教同时, 不仅撰写了大量经济学院总务长。1921~1938年任 全国互助人寿保除 公司 (National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董事长期间, 其对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为金融界人士必读而且是 抢先收听的新闻。 1940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并在他 倡仪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 必要的工具。1944年7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 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 事,在1946年3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 行第一任总裁。返回英国不久,因心脏病突发于1946年4月21日在索 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 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