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判断是非题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合集下载

所谓十大名器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所谓十大名器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欧阳家百创编
所谓十大名器
欧阳家百(2021.03.07)
是对身具异禀的女子神秘地带的统称,以优秀程度排位为:一枝独秀-二乳燕纷飞-三珠春水-四季玉涡-五龙戏珠-六面埋伏-七窍玲珑-八方风雨-九曲回廊-十重天宫。

其名器优秀程度越往后越高,也愈发彰显着其可遇而不可求。

总的来说,十大名器各具妙用,凡身怀名器者,都乃人间女子中不可多得的尤物。

身怀名器者也有优劣之分,以刘寡妇的九曲回廊为例,普通的成为‘羊肠’,极品者便是‘九曲回廊’了。

陆云仔细听着刘寡妇说出的每一个字,暗叹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啊,原本以为女人那儿都是一样的,却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多的道道,真真是大开眼界了。

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之欧阳育创编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之欧阳育创编

总论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3、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4、“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5、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桂枝汤类方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太阳病之欧阳法创编

伤寒论太阳病之欧阳法创编

古一两15.625g 现3.5g时间:2021.03.09 创作:欧阳法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治创编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治创编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方剂学习题之欧阳家百创编

方剂学习题之欧阳家百创编

方剂学练习题欧阳家百(2021.03.07)总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上篇总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1.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 《太平圣惠方》B 《黄帝内经》 C《五十二病方》D 《千金要方》E 《外台秘要》2.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 D《普济方》E《和剂局方》3. 最早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著作是()A《和剂局方》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E《五十二病方》4.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普济方》E《和剂局方》5.《外台秘要》载方()A6800余首 B 5300余首C788首 D 314首 E 61739首6.被称为“开方论之先河”的医著是()A 《普济方》B 《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五十二病方》E 《伤寒明理论》7.首次按照“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医书是()A 《伤寒杂病论》B 《伤寒明理论》C 《外台秘要》D 《五十二病方》E 《普济方》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 《祖剂》B 《伤寒明理论》C 《医方考》D 《医方集解》E 《普济方》9.开方剂综合分类法的医学著作是()A 《成方切用》B 《医方考》C 《医宗金鉴》D 《成方便读》E《医方集解》10.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工具书是()A 《医方发挥》B 《简明中医方剂辞典》C 《中国药典》D《中医方剂大辞典》E 《中医类方辞典》11.与治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方剂的()A 组成B 证候C 病位 D药物 E 症状12.指导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A 患者性别B 患者年龄C 患者体质D 治疗方法E 气候因素13.治法是依据下列哪项确立的()A 症B 舌C 证D 脉E 病因14.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 B程钟龄 C张景岳 D朱橚 E徐之才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16.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 C攻 D 和 E 温17.下列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 和解少阳B 透达膜原C 调和肝脾D 攻补兼施E 调和肠胃18.下列不属于“清”法范畴的是()A 清气分热B 清营凉血C 清热解毒D 清脏腑热E 分消上下19.下列病证不可用下法治疗的是()A 痞块B 宿食C 瘀血D 燥屎E 痰饮20.“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21.首次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成无己C 吴昆 D徐之才 E陈藏器22.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A《伤寒明理论》 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 D 《五十二病方》E 《千金要方》23.下列不属于“七方”内容的是()A 大方B 急方C 缓方D 偶方E 和方24.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25.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书是()A 《本草拾遗》B 《圣济经》C 《伤寒明理论》D 《本草衍义》E 《医家全书》26.“十剂”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A 宣剂、通剂B 升剂、降剂C 补剂、泻剂D 轻剂、重剂E 涩剂、滑剂27.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28.“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29.下列内容不属于“八阵”的一项为()A 燥、湿B 补、和 C攻、散 D 寒、热 E 固、因30.党参、黄芪同用所起的配伍作用为()A 产生协同作用B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C 增强药力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31.下列药物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A 桃仁、红花B 生姜、半夏C 砂仁、熟地D 附子、干姜E 甘遂、大枣32.川芎与羌活、细辛配伍起祛风止痛作用,与当归、芍药配伍起活血调经作用,属那类配伍作用()A 增强药力B 产生协同作用C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汗方向33.组方原则的理论最早见于哪部医书()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伤寒明理论》 D《圣济总录》E 《普济方》34.下列哪项不属于组方原则()A 君B 臣 C复 D 佐 E 使35.君药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针对次要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臣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 减缓方中其他药物的毒烈性36.下列关于佐药的涵义不正确的说法是()A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 与君药性味相反,但在治疗中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7.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A 反佐药B 使药C 佐助药D 臣药E 君药38.下列关于臣药的说法正确的为()A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B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君药起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E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9.能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称为()A 调和药B 引经药C 反佐药D 佐制药E 佐助药40.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A 君药B 佐助药C 臣药D 佐制药E 反佐药41.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 药味加减的变化B 剂型更换的变化C 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 配伍形式的变化42.方剂药味加减变化中,不包括方中哪种药物的加减变化()A 臣药B 反佐药C 君药 D使药 E 佐制药43.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的变化属于()A 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 数方相合的变化E煎煮方法的变化44.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 B 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药味加减的变化45.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46.将药物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属于()A 煮散B 水丸C 蜜丸 D糊丸 E 浓缩丸47.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是()A 浓缩丸B 软膏C 硬膏 D流浸膏 E 膏滋48.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 E吸收较缓慢49.下列不属于酒剂的特点的是()A 活血B 通络C 体积小 D易于发散 E 助长药效50.补益药的服用时间宜()A 食后服 B食前服 C 临卧服 D 平旦服 E 空腹服(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

伤寒论条文归纳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条文归纳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条文归纳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B》第1次作业之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B》第1次作业之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B》第1次作业欧阳家百(2021.03.07)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A.六经辨证B.脏腑辨证C.经络辨证D.八纲辨证E.卫气营血辨证*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1分]EA.寸脉浮、关脉沉B. 脉沉紧C.脉浮大D.脉浮滑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C.是传染病的一种D.肠伤寒E.以上都不是*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A.少气B.胸中窒C.心中结痛D.旧微溏E.但头汗出* 5.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A. 麻黄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C.麻桂合方加葛根D. 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C.先表后里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E.以上均不是*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B. 头部巅顶C. 头部两侧D.头部后项E.以上都不是*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A.一、二天B.三、四天C.六、七天左右D.十一、二天E.以上皆不是* 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1分]BA.太阴脾虚证B.虚实夹杂证C.阳明腑实证D.寒湿内凝证E.热实互结证* 10. 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1分]C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B.葛根黄芩黄连汤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D.大青龙汤E.以上均不是* 11. “脉阴阳俱紧”中“阴阳”是指: [1分]BA.寸口、趺阳B.尺、寸C.寸浮、尺沉D.人迎、趺阳E.迟数* 12.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1分]EA.大黄、芒硝、甘遂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C. 大黄、栝蒌实、半夏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3. 太阳蓄血证,不应见: [1分]CA.少腹硬满B.如狂或发狂C.小便不利D.身黄E.脉沉结* 14.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 [1分]AA.调和营卫、解肌祛风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C.疏散风热、清热解毒D. 解肌祛风、通下里实E.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15.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 [1分]BA.中风B. 伤寒C.温病D.风温E.湿温* 16. 下列方剂中不需要去滓再煎的是: [1分]DA.半夏泻心汤B.生姜泻心汤C.甘草泻心汤D.附子泻心汤E.旋复代赭汤* 17. 栀子厚朴汤的组成: [1分]CA.栀子、厚朴B.栀子、厚朴、豆豉C.栀子、厚朴、枳实D.栀子、厚朴、大黄E.栀子、厚朴、芒硝* 1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 [1分]DA. 干呕、短气、汗出、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之欧阳与创编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之欧阳与创编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家百创编是非判断题:欧阳家百(2021.03.07)1.太阳温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答案:对。

2.太阳经输证既是葛根汤证答案:错。

3.凡脉浮者,均是太阳病。

答案:错。

4.凡恶寒者,均是太阳病。

答案:错。

5.太阳病传变与时日密切相关。

答案:错。

6.风家,指常患太阳中风的患者。

答案:错。

7.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证。

答案:错。

8.“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是指阳气浮盛,而阴气柔弱。

答案:错。

9.只要方药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即称桂枝汤。

答案:错。

10.桂枝汤组方要点是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例相等。

答案:对。

11.桂枝汤证的“自汗出”均由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答案:错。

12.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亦为桂枝汤证答案:对。

13.凡桂枝汤证,其脉必浮缓。

答案:错。

14.“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指服桂枝汤的副反应。

答案:错。

15.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

答案:对。

16.桂枝加附子汤既是桂枝汤与附子汤的合方。

答案:错。

17.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

答案:错。

18.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答案:错。

19.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表虚,兼内有郁热。

答案:错。

20.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发热,葛根汤主之。

答案:错。

21.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答案:错。

22.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汗之有无及脉之浮缓与浮紧。

答案:对。

2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汤加葛根。

答案:错。

24.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内有水饮。

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

答案:对。

25.小青龙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芍药、细辛、生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答案:错。

26.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因各取原方一半量而得名答案:错。

27.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答案:错。

2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治法为小发其汗答案:错。

29.坏证是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答案:对。

30.原文“病人身太热”,中的“太”字当“大”讲。

答案:对。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药物相同。

答案:对。

32.坏病的治则是急急扶正。

答案:错。

33.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阴阳俱虚".的病机是因下后复汗致阳亡阴伤。

答案:对。

34.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是针对表里同病的治则。

答案:错。

35.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用四逆汤的目的是回阳救逆。

答案:错。

36.“发汗吐下后,心烦,”伴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

答案:对。

37.“发汗吐下后,心烦,”伴呕者,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

答案:对。

38.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干姜汤治疗。

答案:错。

39.栀子厚朴汤的病机是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答案:错。

40.栀子干姜汤的病机是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答案:错。

4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应见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证。

答案:对。

42.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应见发热、脉浮数。

答案:错。

43.葛根芩连汤证的下利应伴里急后重。

答案:错。

44.汉代的度量衡一兩是二十四銖。

答案:对。

45.栀子豉汤中“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的病机均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

答案:对。

46.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加桂汤主之。

答案:错。

47.桂枝甘草汤服法是分温再服。

答案:错。

4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答案:对。

4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的辨证要点是: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

答案:错。

50.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答案:对。

5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茯苓先煎、用量独重的目的是健脾安神。

答案:错。

52.桂枝加桂是桂枝汤又加桂枝二两组成的。

答案:对。

53.炙甘草汤由甘草、生地黄、桂枝、麻仁、生姜、大枣、人参、阿胶组成。

答案:错。

54.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结。

答案:错。

55.炙甘草煎煮时,需要清酒七升。

答案:对。

5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病机是: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答案:对。

57.真武汤由茯苓、芍药、干姜、白术、附子组成。

答案:错。

58.干草干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脚孪急,筋脉失养;而芍药甘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吐逆。

答案:错。

59.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干姜附子汤主之。

答案:错。

60.小建中汤中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

答案:对。

6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答案:对。

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生姜的目的是温胃止呕。

答案:错。

63.茯苓四逆汤证与甘草干姜汤证共同的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

答案:对。

64.真武汤证的病机特点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答案:错。

65.结脉属阳,代脉属阴。

答案:错。

66.清热止利,和胃降逆是黄连汤的功效。

答案:错。

67.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芍药而成。

答案:错。

68.黄连汤中桂枝的功用是平冲降逆。

答案:错。

69.结胸证本虚标实,证属虚实挟杂。

答案:错。

70.脏结证病邪内盛,其证为实。

答案:错。

71.结胸证与脏结证都以胸胁脘腹疼痛拒按为临床特征。

答案:对。

72.寸脉浮主邪热内陷胸腹;关脉沉主痰水停于中焦。

答案:错。

73.大结胸证与湿热发黄证均可见“但头汗出”一症。

答案:对。

74.“结胸三证”是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和小陷胸汤证。

答案:错。

75.大柴胡汤证为“热结在里”;大陷胸汤证为“水结在胸胁”。

答案:对。

76.大陷胸汤中甘遂的用法是与大黄同煎。

答案:错。

77.大陷胸汤证涉及阳明腑实者可见潮热,谵语的表现。

答案:错。

78.大陷胸丸即大陷胸汤改汤为丸,药物组成完全相同。

答案:错。

79.结胸证皆属里证、热证、实证、阳证。

答案:错。

80.攻下破结是治疗结胸证的主要方法。

答案:对。

81.大陷胸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均可见沉紧之脉。

答案:对。

82.寸脉浮,关脉沉是小结胸证的脉象特点。

答案:错。

83.三物白散是因方中三味药物其色皆白,又为散剂而得名。

答案:对。

84.寒实结胸证的治法是攻补兼施,温脏散结。

85.脏结证的治疗可采用温散寒邪,攻逐痰水之法。

答案:错。

86.“心下痞”是五芩散证的主证之一。

答案:错。

87.大黄黄连泻心汤就是由大黄、黄连两味药物组成。

答案:错。

88.麻沸汤即开水。

答案:对。

89.噫气即嗳气。

答案:对。

90.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答案:对。

91.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剂量而成。

答案:对。

92.半夏泻心汤去黄芩、黄连加旋覆花、代赭石,即为旋覆代赭汤。

答案:错。

93.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剂量,另加生姜,即为生姜泻心汤。

答案:对。

94.“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者为愈后不良。

答案:错。

95.附子泻心汤证的治法是泄热消痞,扶阳解表。

答案:错。

9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出现下利不止为脾胃虚寒,中气下陷所致。

答案:错。

98.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和胃降逆消痞。

答案:错。

99.旋覆代赭汤证的临床证候是:腹中痛,心下痞硬,欲呕吐,肠鸣下利。

100.热痞证的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

答案:对。

101.心下痞、呕吐、下利、噫气不除均为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

答案:错。

102.半夏泻心汤方与黄连汤方的药物组成比较,其区别是:前方有半夏无黄连,后方有黄连无半夏。

答案:错。

103.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是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答案:错。

104.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为补脾温中,固摄止利。

答案:错。

105.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呕而肠鸣,心下痞,下利。

答案:对。

106.阳明病的证候均属实证、热证。

答案:错。

107.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导下通便。

答案:错。

108.无汗、小便不利是导致发黄的主要因素。

答案:对。

109.病至阳明,则不可能再传它经。

答案:错。

110.“胃家”是指胃而言。

答案:错。

111.胃家实是指阳明实证而言。

答案:错。

112.阳明病的外证可见于阳明热证和实证中。

答案:对。

113.脉大为阳盛内实之征,仅见于阳明热证。

答案:错。

114.阳明病的特点是不恶寒反恶热,不可能见恶寒。

答案:错。

115.心中懊憹,饥不能食是胃阴虚有热的独特表现。

答案:错。

116.脉见浮滑,即为表里同病。

答案:错。

117.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即可诊为阳明腑实证。

答案:错。

118.白虎加人参汤证可见恶风、恶寒。

答案:对。

119.伤寒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亦不可与白虎加人参汤。

答案:对。

120.猪苓汤证属里证,不可见浮脉。

答案:错。

121.调胃承气汤证可不出现腹痛、便秘。

答案:对。

122.“脉滑而疾”是小承气汤证的主脉。

答案:错。

123.大承气汤证可见大便不硬反易。

答案:对。

124.大承气汤用于急下时,主要是攻下燥热,而非攻下积聚。

答案:对。

12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热实腹满的特征。

答案:对。

126.脾约证就是麻子仁丸证。

答案:对。

127.茵陈蒿汤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错。

128.谷瘅有湿热、寒湿之分。

答案:对。

129.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

答案:对。

130.茵陈蒿汤证属湿热发黄。

答案:对。

131.谵语与郑声都属实证。

答案:错。

13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是热在气分。

答案:错。

13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除了清热利湿外,还能解表散邪。

答案:对。

134.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加剧是属上焦病证。

答案:对。

135.脾约证的病机是胃热肠燥津亏。

答案:对。

136.阳明病,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答案:对。

137.阳明病,用小承气汤后,不转失气者,不可攻之。

答案:对。

138.阳明蓄血证由阳明热证与蓄血证组成。

答案:对。

139.热入血室是邪热侵犯血分的病证。

答案:对。

140.栀子柏皮汤证是湿热发黄轻证。

答案:对。

141.阳明病见固瘕,可攻下。

答案:错。

142.阳明病可以有寒证。

答案:对。

143.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中均有大黄。

答案:错。

144.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的治法、方药是相同的。

答案:对。

145.谷瘅当有发黄的症状。

答案:对。

146.少阳病的成因,主要由他经传入。

即因太阳失治误治,邪传少阳,或因三阴正气来复转出少阳。

答案:错。

147.少阳中风证病机即与风邪有关也与火气有关。

答案:对。

148.小柴胡汤方中和解少阳之邪热的首要药物是柴胡。

答案:对。

149.小柴胡汤去滓再煎之法,是为了调和药味。

答案:错。

150.少阳柴胡证若兼虚寒腹痛者,宜先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再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